书城励志超级解压:快乐一生的31条压力解码
3419100000006

第6章 邪恶解码:凭借善良的缰绳 束缚邪恶的烈马

失控的情绪会使人走向邪恶的道路,而邪恶是颠倒黑白的刽子手,它会给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和灾难。

物理学博士枪杀事件

卢刚,生于北京,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后来通过李政道主持的中美物理学交流计划考试,毕业后旋即以交换学生身份公费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当时他只有22岁。

他到美国后不久,即从师于颇负盛名的理论天体物理学家戈尔咨教授。卢刚是戈尔咨教授最欣赏的第一个中国弟子,他甚至给卢刚机会去欧洲进修、开会、游玩;而卢刚工作也很卖力,没有竞争对手,没有后顾之忧,门门功课得A。系里对他十分器重,甚至在录取新的中国学生时,也常常参考他的意见。那段时间确实是他最得心应手的时期。

后来,戈尔咨的麾下又多了一位中国学生,名字叫山华林。他刚从德克萨斯A&M大学转学过来,也是一位CUSPEA学生。CUSPEA!中国物理学生水平与荣誉的象征。从此,卢刚他们两人同处一个学术小组,师从一个导师。

过了一段时间,山林华很快也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在学业上,他同卢刚一样,被公认为系里“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两人旗鼓相当,难分上下。卢刚在头一年的博士资格考试中,一口气以最高分创下该项考试的纪录并保留至今;而山林华在后来的一项博士综合考试中,同样在10多名考生中独占鳌头。

随着学术的不断讨论与学习,他对自己的课题研究似乎越来越感兴趣。他的数学根底一直很深,他在试图借助电子计算机来从事理论方面的某些探索和突破。但可惜的是,导师戈尔咨对卢刚的课题却显得有些鞭长莫及而不感兴趣。而山林华则从始至终就注意尝试同戈尔咨进行某些学术合作。由于学术上的需要,他开始频繁地接近戈尔咨,不断找他请教、讨论问题。在物理系,两人的关系已相当融洽。

两年后,系里来了一位叫史密斯的副教授,卢刚与他在学术上不时发生争论。卢刚能言善辩,常常使史密斯瞠目结舌。但史密斯老是以那种不容置辩的口气,满不在乎地强迫卢刚做这做那。糟糕的是,当卢刚照他的命令去做时,戈尔咨却跑过来对卢刚横挑竖责,要他做那做这。而这时,史密斯正好抓住卢刚先前不服气的争论,在戈尔咨跟前告状,令他更是生气。卢刚被这两位导师弄得左右不是,憋了一肚子火无从发泄。

在随后的学习期间,卢刚参加博士资格考试时与同窗山林华并列第一,以后的学习成绩难分伯仲,要说有所差别的话,山林华博士的论文更受学术界的首肯,并因此被系推荐获得DOS学术界荣誉奖,而后者落空。

山林华虽然比卢刚晚两年来到爱荷华大学,拿到学位的时间却比卢刚早上半年。毕业后,被系里留下来继续做博士后研究,而卢刚的博士论文在口试时没有当场通过,后来拿到博士学位后,却始终没有找到工作,虽然是公派,他也不愿回国工作。由此,他非常嫉恨山林华和那些教授们,认为是他们妨碍了他的发展前途。

1991年11月1日,在一个天文物理的研讨会上,卢刚在很平静地听了5分钟报告后,突然站起身来,从大衣里掏出那把左轮手枪,一言不发,对准他的宿敌开枪。他先是开枪击倒了他的导师戈尔咨教授,继而向史密斯教授开了两枪,然后将枪口指向了他一直嫉恨的山林华博士,连放几枪。

接着,他又先后射杀了系主任柯尼森教授,副校长安尼o克黎利女士和准备拿起电话报警的女秘书。做完这一切之后,他似乎感到某种痛快与满足。他绕过桌子,走到教室中央。他慢慢举起右手,把手枪对准自己的头部右侧,饮弹自尽。

整个凶杀过程只有10分钟,6人死亡,1人重伤。由于这几名教授的遇害,美国的理论太空物理研究力量已经名存实亡,需要很长的时候才能恢复元气。

事后对卢刚事件的调查和分析说明,卢刚是个典型的性格缺陷者。

他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自高自大、十分孤独,没有什么人愿意和他交往。他个性很强,孤僻、不合群、喜欢揭别人的短,以嘲弄别人为乐事,是个攻击性很强的人。

同时,他也是一个内心非常脆弱的人,熟悉他的同学说:他看问题的方式与一般人截然不同,凡事都想阴暗面。

卢刚,这个高智商的低能儿,性格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加之不能驾驭自己的情绪,稍不如意,在失控的情绪下就走向了邪恶的一面。他给人们带来的震惊和思考是深刻而沉重的。

失控的情绪会使人走向邪恶的道路,而邪恶是颠倒黑白的刽子手,它会给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和灾难。

19世纪著名精神分析学专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指与生俱来的各种本能,是一种无约束的本能冲动,也是无意识的核心和一切精神能量的源泉,它的表现和释放通常是遵循快乐原则,满足本能的需求;自我的主要任务是协调或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调和本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它不希望本我能为所欲为,但又常常被本我钳制着,自我的特点是思维的客观性和逻辑性;超我是指个人所处环境的社会和文化规范,亦即良心、道德心、自我典范、社会和文化的价值标准,其作用是对自我起法官的作用,对自我对本我进行稽查。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本我像是一匹烈马,自我是驾驭烈马的主人,超我是驾驭的方向和标准。三者的和谐统一,便达到了人格的和谐与完美。

弗洛伊德的这种理论假设很有意义。情绪的本能性必须受到有效的控制,否则,它将把自我带向毁灭。对本能情绪的有效控制,实际上是战胜本我的胜利。

可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因没有战胜本我而走向邪恶的道路呢?类似卢刚这样的悲剧在生活中屡屡不绝:“清华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事件”的网上热论方兴未艾,“马晓明被劝退杀害亲人的惨案”、“湖南一大学生因感情纠葛杀害女友并肢解”等报道又接踵而来。

不少权威研究人员指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会要求高,个人成长欲望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加之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常常发生,是心理障碍高发易发群体。

女生宿舍里的“暴行”

据报载:家住西安的君君是陕西省某学校2001级汉语导游班学生。一天晚上,宿舍已经熄灯,君君突然听见有人在门口喊她的名字。宿舍的门随即被撞开,三四个其他班的女生冲进来,不由分说把她拉进了对门的宿舍。

这间宿舍中有10多个女生,其中几个在抽烟。曾和她因琐事发生过争吵的闫某说了句:“今天摆明了要打你!”说着就在君君脸上打了一耳光。接着其他女生拥上来轮流扇君君耳光,有人用木屐往君君的头、脸部使劲打,还有人在她身上狠掐。

一阵拳打脚踢后,君君被打晕倒在地上。

几个女生还不解气,就在她身上连泼了两盆凉水,君君醒过来后又被“教训”了一阵,这才迷迷糊糊地被抬回了宿舍。因为同宿舍的人也受到威胁,当晚没人敢动她。直到次日中午,几个室友才凑了钱送她到医院看伤。

因受到威胁,君君一直不敢跟父母和老师说,直到有一天她从学校回家,洗澡时被妈妈发现遍布全身的青紫伤痕,家长才发现真相,并向学校反映此事。

之后,君君的父母和校方一起将君君送到了医院。医生检查发现,君君被打后身上还留有伤痕,而且颈椎反曲,椎间盘也有轻度突出,左臂一直麻木。

扇耳光、脱衣服、泼冷水……这一系列“暴行”居然发生在一群少女身上,说明道德建设是何其重要和迫切。

心灵处方:

但丁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人活在世,首先要讲“德”,要知道,所有的罪恶之源,就是缺乏道德规范。只有“仁德”才是理性的光辉,它能让你的心不蒙灰尘。

人若以实践“仁德”为精神归宿,就能超出眼前的贫富贵贱和利害得失,也就能摆脱忧虑和烦恼,达到心灵的宁静和恬愉。

当你恪守道德,关注自己的道德标准时,你的心灵便会充满轻松和慰藉,这时的你才能够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当你违反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时,你的内心就会严重失衡,你会感到生活出了问题,矛盾重重。

古语云:“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人人都知道,但是长大了的我们心中是否还留有这一份善呢?也许我们有,也许我们的心里早就被别的诱惑所挤满了,不再有善的踪迹。而且在这个世界上,贪欲与邪恶、自私与狡诈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存在着。然而,善良依然是这个世界最感人的力量,它使我们充满力量与勇气,使我们的心灵不再承受压力的折磨。

善良的影响力

弗莱明是一个农夫。有一天,他在田里干活时,听到附近泥沼有人发出求救的声音,于是他放下农具,跑到泥沼边,发现是一个小孩掉到了粪池里。弗莱明不顾粪池的脏污,把这个小孩从粪池里救了出来。

第二天,一辆崭新的马车在弗莱明家门口停了下来,走出一位优雅的绅士。他自我介绍说是那个被救小孩的父亲。

绅士说:“我要报答你,你救了我小孩的生命。”

农夫说:“这没什么,我不能因为救你的小孩而接受报酬。”

就在这时,农夫的儿子从屋外走了进来。绅士问:“这是你的儿子吗?”

农夫很骄傲地回答说:“是。”

绅士说:“我们来个协议,让我带走他,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这小孩像他父亲一样,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令你骄傲的人。”

农夫答应了。后来农夫的小孩从圣玛丽亚医学院毕业,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也就是盘尼西林的发明者。

数年后,绅士的儿子染上了肺炎,弗莱明发明的盘尼西林救活了他。

那位绅士叫丘吉尔,是上议院议员;他的儿子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功勋卓著的温斯顿·丘吉尔。

一位小小农夫的一点点善良,竟然给世界带来如此重大的变化。可见,善良教育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会有多么大的影响啊!

据报道,德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善良教育,这种“善良教育”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入手。他们的做法很值得我们中国的父母借鉴。

第一,爱护动物。

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了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

幼儿园也饲养了各种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还要求孩子们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发育和游戏,有条件的还须作好“饲养记录”。此外,利用自己积蓄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动物也是德国小学生热衷的活动。

德国人在这方面绝非小题大做——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已有这样的共识: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倾向。

第二,同情弱者。

同情、帮助弱小者也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在成人社会的倡导、鼓励下,孩子们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早已蔚然成风,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法兰克福有一个孩子粗暴地将上门乞食的流浪者驱赶出门,全家人特意为此召开了家庭会议。大人们严肃、耐心地启发孩子:流浪者尽管穿着邋遢,同样享有人的尊严。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仰慕强者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灵的体现。

第三,宽容待人。

“宽容待人”被德国人普遍认定为一个人“善良品质”的一方面。一个叫雪丽的7岁小女孩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遭到好友梅芙的无端抢白而感到大丢面子,因而试图报复以泄心头之恨。但后来在母亲的劝说下,她通过和梅芙谈心了解到:当时梅芙喂养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丧,故难免“出言不逊”。在经过一番“将心比心”后,雪丽宽容地原谅了梅芙,两个小伙伴的友谊更深厚了。

第四,远离暴力。

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时,德国人还十分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对那些中小学校校园里出现的恃强欺弱的所谓“小霸王”,校方的反对态度非常鲜明。凡经2次记过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即果断地予以开除,接着再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管教。

对于影视节目中频频出现的暴力镜头,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十分注意引导孩子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

德国制造的武器之精良举世闻名,但德国人并不赞成玩具商开发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特别是男孩)与玩具枪炮、坦克为伴。因为德国研究者已找到了越来越多证据证实:小时如经常用玩具“模拟杀人”,长大后难保是否能成为和平人士。

确实,时刻培养孩子们的善良教育是我们整个社会刻不容缓的责任。可现在中国的父母们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家长如此教唆自己的孩子:“别人打你一拳,你就还他三脚,看谁以后还敢欺负你!”“我们宁愿赔钱,也不愿吃亏。”有的孩子将零花钱给街上乞讨的老人,却遭到父母的斥责,说他“多管闲事”。

也许,父母们的本意是要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别上当受骗。平时也有意无意地给孩子灌输“社会是如何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是如何的勾心斗角”等。可是,这种教育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如果在成人偏颇、过激甚至错误的引导下,孩子心灵中善良的成分会越来越少。实际上,没有善良之心的孩子也不可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正像上文的故事所说的那样,在生活中有很多很多这样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或根本就是一个微笑、一句温暖的话,却对他人有着莫大的帮助。生活中不乏需要鼓励的人,受伤的心需要安慰,还有的人需要我们伸出手来拉上一把。

对于那些绝望中的人,一次温暖有力的握手,一个真诚理解的眼神,一句友好、激励的话,也会使他们恢复勇气,找回自信,成为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在这个世界上,善良是最感人的力量,正是因为善良,我们不再孤单,不再冷漠;因为善良,我们感到了爱,感到了温暖;因为善良,我们一次次泪流满面,一次次勇敢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