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与生活全集
342000000042

第42章 幸福经济学(4)

其实,想一想自己经历的一些事,就会发觉不计算沉没成本也不是经济学家的专利,中国普通百姓也有不计算“沉没成本”的,尤其是在大事上。比如中国人常讲一句成语,叫“功亏一篑”,就是说因为最后一刻没有坚持住,以至于前面所有的付出都化为泡影。我们经常会看到穷困家庭的孩子收到大学通知书时父母坚毅的目光,因为他们的信念是:好不容易已经将孩子送进了大学,如果现在不让他上大学,那么不仅毁了孩子的前途,而且过去十几年自己所吃的苦也都白吃了。所以,他们宁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大学。

当一项已经发生的投入,无论如何也无法收回时,就变成了“沉没成本”。

还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可以证明。

有一个老人特别喜欢收集古董,一旦碰到心爱的古董,无论花多少钱都要想方设法买下来。

有一天,他在古董市场上发现一件心仪已久的古代瓷瓶,花很高的价钱把它买了下来。

他把装瓶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兴高采烈地骑车回家。谁知由于瓷瓶绑得不牢靠,在途中“咣当”一声从自行车后座上滑落下来,摔得粉碎。但他居然连头也没回。这时,路边有位热心人对他大声喊道:“老人家,你的瓷瓶摔碎了!”老人仍然头也没回,说:“摔碎了吗?听声音一定是摔得粉碎,无可挽回了!”不一会儿,老人家的背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老人的反应是不是很让人惊讶?如果是一般人,肯定会从自行车上跳下来,对着已经化为碎片的瓷瓶捶胸顿足、扼腕痛惜,有的可能会经过好长时间才得以恢复精神。

每一次选择都要付出行动,每一次行动都要投入。不管前期所做的投入能不能收回,是否真的还有价值,在出下一个选择时,我们不可避免还是会考虑到这些。最终,前期的投入就像坚固的铁链一样,把我们牢牢锁在原来的道路上,无法作出新的选择,而且投入越大,被锁得越结实。可以说,“沉没成本”是路径依赖现象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一次求职失败成一次恋爱挫折,会不会让你耿耿于怀呢?如果回答是的话,那么肯定会有人笑你。因为时间无法倒流,倾覆之水再难收回,过去的只能让它过去。

或许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美国著名作家、企业家奥格·曼狄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但他是幸运的,念完了,有了工作,并娶了妻子。但是后来,面对人生的种种诱惑,愚昧、无知和盲目的冲动使他犯了一系列不可饶恕的错误,最终失去一切宝贵的东西——家庭、房子和工作。几乎一贫如洗的他只能漫无目的地流浪。终于有一天,碰到了一位牧师,牧师给了他一本书,他从中发现了自己的潜力,重新做人。他开始重新找工作,卖报人、公司推销员、业务经理……其中饱受辛酸,但他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帝国,并撰写了一本名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小说,这本小说就是著名的羊皮卷的故事,其中的原型就是他本人。这个故事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从失败、错误的阴影中走出来,直至最终走向成功!

我们与其为已经过去的种种失败、错误悔恨内疚,还不如忘记过去,吸取教训,重新选择人生道路,因为过去的所有投入、付出都如往日云烟,无法回收。这种无法挽回的投入、付出成本,我们常常称为“沉没成本”。对于沉没成本的“选择”就是不要再去考虑它的存在,因为不管“沉没成本”是多少,对于未来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彻底地放弃沉没成本,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好。

学会选择,争取效用最大化

也许理想的人生,就是“有机会选择”。关于选择,人们有无数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自由还是屈服”乃至“这山望着那山高”,但是最沉重的还是“你别无选择”。

什么是选择?选择可以看做一个判断和舍弃的过程,在多种可能性中找到最理想的一个,标准是效用(机会收益减掉机会成本)最大。

在作选择的时候你最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收益最大的结果也许并不是最有利的选择——如果它的风险太大的话,比如在肯定得到10000元和只有十分之一的可能得到10万元之间作出选择,你会怎么做?

经济学中有一个名词——“霍布斯的选择”,据说这个名词来自中世纪英国一位叫霍布斯的马场老板。无论谁来买马,他都答应,但是每次他只卖最靠近门口的那匹马,不允许挑三拣四。其实,“霍布斯的选择”就是“没有选择”。

在商业竞争不发达的社会,“霍布斯的选择”很多见,随着竞争的发展,这种不可选择的烦恼大大减少。可是又出现的烦恼:太多的选择叫人眼花缭乱。当然,这总比没有选择要好,可是要从诸多选择中找到最优选择也并非易事。

如果选择只限于买衣服、吃东西之类的小问题倒也无关紧要,可是小至人生道路的选择、企业经营战略的设定,大至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都有一个选择最佳策略的问题。

选择不容易,所以才有在两堆稻草之间饿死的毛驴。每个人都希望有选择,而且希望做出正确选择——即使不是最好的,至少也是比较好的。那么有没有一些方法帮助我们呢?

明智的选择,需要清楚正确地计算成本和收益,评估风险,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选择的形成共有五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极其简单:

1.列出所有可以采取的行动,包括不采用的行动也要列出来,而决策就是从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中选出一个来。

2.尽可能列出每个行动的可见后果。

3.尽量评估每种结果可能发生的概率,这一点常被忽略,因此得仔细加以讨论。

4.试着表达你对每种结果的渴望或恐惧程度。

5.最后把列出来的所有因素全部放在一起考量,作出合理的决策。

如果还没有列出选择方案或可能的结果,那么你一定得先解决这两个问题,毕竟决策的本质就是从众多选择中挑出一个最好的,其目的就是要达到最佳结果;如果你连选择方案都说不出来,更别想作出任何决策了。

人们在最终决定选择哪个方案之前,心里一定有一个标尺——也就是所谓的成本和收益,这个标尺用来衡量、比较和判断哪一个选择更符合自己的实际。然而,这种标尺有很多种,因此才造成了选择时的困惑。

比方说约朋友去外面吃饭,你选择去川菜馆,因为考虑到朋友是四川人,这时,你心里的标尺是“利他”;反过来,若选择的标尺是“利己”,假设你是广州人,则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粤菜馆。同时,你还会面临高档与低档、坐公交车去还是打的去等一系列的选择。面对这些选择,你若不拿出一个统一的标尺,就很难做出一个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