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与生活全集
342000000055

第55章 消费经济学(2)

有些人是理智的消费者,他们将自己的经济行为限制在计算的框架内,他们有经济方面的计划,或者是有明确的预算,他们能严格执行自己的计划或预算。他们的小算盘在账目上打得更精一些,他们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对未来生活的考虑,决定自己的购买行为。理智的消费者在购买东西时的思路是这样的:我真的需要这件东西吗?这项花销会不会影响我的下一步的经济计划?购买带来的利益相对于付出的代价是否合适?我为了购买这件东西,应该采取什么策略?

一个人如果能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他就会倾向于用理智的眼光来看待其他经济问题,他的思维方式就是目光长远的、积极进取的。这种计算的习惯和技巧,将使他迈向成功的脚步更加稳健有力。

在计划一个行动的时候,要为自己的考虑增加一个前提,首先要考虑自己的预算的要求,如果不是特殊的情况,超过了这个预算的行为,都应该是在禁止之列的。

一个人是否善于理财其实和他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生活方式反映了,他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他的行为习惯。所谓的理财技巧,不过是来源于人的思考模式和行为习惯。人并不在所有的时候都是理性的人,比方说,一个吸毒成瘾的人是不会因为计划不再吸毒而不去吸毒的;一个上网玩游戏成瘾的人,也不会因为认为上网时间太长有害健康,计划暂时不再上网而不去上网。所以说,人的有些消费习惯是难以改变的。很多教人理财的方法,虽然看起来很巧妙,但是常常收效甚微。

改变人的思考模式和行为习惯,是一种自内而外的修养过程,是提高人的理财能力的根本之道。思考方式的形成是一种长期积累的过程。行为习惯也是这样,为了执行自己的预算,一个有着不良消费习惯的人,在个人习惯方面要下工夫谋求改变。在思考方式方面,数学训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严谨和全面看待问题的模式,这种模式用到生活中的消费决策上,会使人的决策更趋于理性化。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些决策理性化的具体方法。

人在生活中购买日常用品时,常常不作细致的考虑,但是有时候需要购买一些昂贵的商品,这就需要慎重考虑了,甚至这种考虑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善于安排这种支出,既能明显地节约费用,又能使生活舒适。

欲购一件昂贵物品,总要与家庭所有成员商量一下,根据家庭的现有积蓄、每月收入和日常衣食住行的开销,算一算该不该买。不必要的东西不要买,这是一种浪费。可以召开家庭财务会议,当然,如果你是单身的话,这次大会只有你自己参加。每一个人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这次有可能进行的支出的计算方法和结果,集思广益,从中找到最好的方法。

要考虑自己的资金实力、自己的信贷能力和自己抵御风险的能力、家庭成员的生活水准和紧急事件的应对,这些问题毕竟需要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保障,你要计算这个数额,并在保证这个数额的基础上考虑自己的购买。购买分为投资性购买和消费性购买,如果是消费性购买,则更应该谨慎,因为这种购买是不能创造新的价值的。

还要考虑一下退路,有很多购买是在一定诱惑下很容易就买进了。但是,在买进一种金额较大的商品前,有必要考虑一下将它卖出的容易程度。将车卖掉,意味着要损失一大笔钱,房产虽然有保值的效果,但一般在短时间内不能产生利益,而且要卖掉房产也是一桩很麻烦的事情。这些考虑得出的数据,可以作为你进行综合考虑时的有价值的参考。

卖家也会提供多种购买方式,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如果是分期付款,最直接的问题是银行按揭到底贷多少年,获得的利益和支出的利息比最理想,这个问题的计算稍微复杂一些,要考虑怎样使支付的利息总数最低,而又不太多地影响你的生活。要评估自己是否能承受得住分期付款压力。

买东西还要考虑商品的性能价格比是否合算,以及讨价还价的问题。考虑的问题主要包括:商品对自己的用处、使用年限或商品的质量、商品的性能和服务、品牌、价格,等等。这牵涉到很多数据,以及在这些数据基础上选择最优方案。从对商品的性能价格之间的比较,到作出购买决策的过程,实际上是人在头脑中进行的一个很复杂的计算过程。所以说,买东西里边的数学运算并不像我们所感觉到的那样简单,一个人是否善于买东西,和他对数学的使用能力有关,这种能力是一个人理财能力的一部分。

培养你的消费控制力

我们该如何改进随意消费的习惯呢?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用对金钱的积极态度取代消极态度。

圣地亚哥国家理财教育中心提出了“选择性消费”的观念——你不应该对自己说:“我该不该买这东西?”而应该问:“这东西的价钱,是不是在我这个月花钱的预算金额内?是否正是我所要花的钱?”

换句话说,你要问问自己,到底有多么想要花这笔钱来买这东西,而不仅仅是告诉自己能不能花这笔钱。

“我不应该花这笔钱”——就是国家理财教育中心所谓的“消极的输入”,因为它是消极的信息,容易被忽略,这也是人类的心理。然而消极的输入会迫使我们合理化我们的购买行为,如“这东西颜色很漂亮”、“这东西正在打折”和“我真的很想要这东西”等说法。许多人都有买过打折商品的经历,喜滋滋地买回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心中有一份莫名的得意和逢人就想夸耀的冲动,殊不知,你正是上了“打折”的当。

有这样一句顺口溜——七八九折不算,四五六折毛毛雨,一二三折不稀奇。

打折就是随意定价的结果,商家一开始就想好了用打折的办法‘钓鱼’、蒙人。一般人习惯上总喜欢廉价便宜的商品,他们看到打折商品,往往不加考虑就掏钱包购买,这正好落入商家的圈套。理性消费者从不盲目购买打折的商品,在打折面前,最好不要冲动,冷静一下,看看这个东西你是否真的需要。不需要,打再低的折也不为其所动。

通过选择性的消费,你想要花钱的本能还是能够得到控制的。这就像一个正在减肥的人必须减少热量的吸收,但每天还可以吃一点儿冰激凌一样,你不必完全改变生活方式,也不必强迫自己克服心理上的排斥感。

不要误以为选择性消费很简单,其实它并不简单,它需要不断地练习。

阿敏是个超级购物狂,每次同学想去逛超市又找不到人陪时,找她准没错。她一到超市,立刻就兴奋起来,总能想起自己缺这个缺那个,于是买个没完,每次至少也是上百元。很多时候买回来的东西放在一边也想不起来用,浪费了不少钱。

一次逛超市的时候,阿敏看到一个妈妈领着小孩一起买东西。小男孩手里拿着计算器,妈妈每放到购物篮里一件商品,就告诉他价格,他累计后把总额告诉妈妈。阿敏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手机的计算器的功能就被充分利用了起来。一开始她给自己规定,每次购物的总额不得超过80元,后来这个金额被一再缩小,现在她已经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购物行为了。

为了节省开支,带上计算器逛街,让屏幕上飞涨的数字抵挡诱惑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超市采用自选再统一结账的方工,消费者往手推车里放东西,“豪拿”中购物欲望便会大涨。带个计算器逛超市,买一个东西就用计算器加一下,这样就会知道自己不断支出的总数了,超过预算就罢手。这样可以自我核算,避免结账时出现多付。另外,认定目标,到熟悉的超市购物,可以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减少受诱惑的机会,也是一种省时省钱的方法。

在逛超市时,应该给自己规定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这样可以控制自己的购买欲望,进入超市,就可以拿出清单对号入座。

同时,逛超市的时候尽量空手进入,如要买的东西不多,而购物篮可以盛下,就绝不要去推购物车。购物篮和购物车本是方便顾客的,但它们同时又极其隐蔽地为商家做着促销工作,可以说,它们是使我们超出购物计划的“元凶”。

切记千万不要被赠品诱惑。很多商家常在商品上绑一些赠品来激起人们的购买欲。这是商家促销的一种方式,有些商品甚至因绑了赠品后价格有一定的上升。千万不要被一些花哨但没有价值的赠品糊弄了。

另外要避免数字误导。商家喜欢把商品定为类似9.9元的价格,这常常会给人便宜的错觉,看到这样的商品,要习惯性地四舍五入。比如把9.9元看成10元,虽然只有一毛钱的差价,但在价格上就不会被误导了。

其实你的消费是可以掌握的,不要被购买、冲动或者广告左右,要养成消费时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服务和品质,用同样的金额,还可以购买哪些东西的习惯。

除了控制购买总价之外,还要控制购买的地点、时机和商品的档次。

卖的人精,买的人也不是傻瓜。贵东西必然有它贵的道理,但对贵东西的“好”则要具体分析。传统观念认为所谓的好,多表现在材料、制造、设计、工艺等方面;在现代社会,“好”的方面要广泛得多——两件材料、制作、工艺等完全相同的西服,名牌的比非名牌的就可能贵上好几倍,那些多出来的钱不是花在商品上,而是花在牌子上了。有的时候两件质量、款式一样的商品,豪华店、精品店卖的就比在普通商场里贵得多。因为前者地处繁华区、装修考究、服务周到,这些钱都要让消费者掏腰包,所以它贵也不是没有道理。多元化是现代社会消费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好”与“坏”的标准常常不能用固定的尺度来衡量。东西越贵越“好”是没错的,要看这“好”你是否能接受,如果超出你的承受范围,就会给你带来沉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