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全集
342300000008

第8章 我们都是理性经济人(1)

谷贱伤农与人才最贵

中国有句古语叫“谷贱伤农”,意思是丰收了,由于粮价下跌,农民的收入减少。其原因就在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也就是说,人们不因为粮食便宜而多吃粮食,由于丰收而造成粮价下跌,并不会使粮食需求量同比例地增加,从而使总收入减少,农民蒙受损失。

市场经济中,出现诸如把牛奶倒掉的现象,究其原因也在于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降价不会使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因而会减少总收益,所以企业把过剩的农产品毁掉反而会因供给的减少而维持价格,从而维持利润。

事实上,关于过剩的解释,经济学上有“绝对过剩”和“相对过剩”这两个概念。绝对过剩是指,社会生产出来的东西,在让所有需要它的人的需求都得到最大的满足之后,还有所剩余。相对过剩是指该种商品的过剩是相对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而言的,是相对于人们的购买能力的过剩。也就是说,社会的供给超过了具有购买能力的人的需求,而与此同时,还存在许多买不起该种商品的人。我们说,绝对过剩是以社会生产力的极度发展为基础的,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境界,而相对过剩则是时常出现的情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相对过剩的现象。牛奶的过剩,就属于相对过剩。

香烟是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的商品,对于吸烟上瘾的人来说,价格上涨不会减少消费,对不吸烟的人来说,香烟的价格再低他也不会消费。吸烟对本人、对社会都是不利的,因此,为限制香烟的消费,政府对香烟征收重税,但是烟厂的利润依然相当可观,因为消费者对香烟有依赖,生产者因此可以将其税负转嫁给消费者,结果香烟的税主要由消费者来承担。

家用电器是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的商品,价格上涨会减少消费,价格下跌会增加消费。在当前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各个家电企业竞争非常激烈,如果税负转嫁给消费者,就会使价格上涨,价格上涨会减少消费,不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因此家电产品的税负主要由生产者负担。由此得出,需求富有弹性则税负主要由生产者负担,需求缺乏弹性则税负主要由消费者负担。

我们说,物品之所以成为商品,不一定在于它本身具有多大价值,而更主要是看它是否存在一定的需求和供给。没有供给的商品是没有意义的,同样,没有需求的东西是没有价格的,因为根本没有人去花钱买它。所以,商品的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共同决定的。水的需求大,但是供给也是大的,这样,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共同作用,导致水的价格低廉。

钻石是一种奢侈性消费品,对人们正常的生活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大。价格提高一点,人们就有可能放弃这种需求。由于钻石在地球上的含量以及开采难度,钻石的供给也是十分困难的,供给的价格弹性很小。这样一来,很大的需求价格弹性和较小的供给价格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钻石市场价相对的十分高昂。

回到开头的“谷贱伤农”,本来说,农业丰收了,农民的收入应该会更高些,应该高兴才对。可是,由于全体农业的丰收,造成了粮食产量的增加,供给急剧上升,超过了需求量,这样一来,粮食的价格就会下降,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了。这是由农业生产周期性造成的。由于农产品的储存、加工、保鲜等特殊问题,农产品一般都不能存放太长时间,这样一来,在市场交易时,就给农民带来了天然的讨价还价的劣势。买方会想“反正你一定要急着卖出去,否则就会坏掉。那么你对交易的要求比我要迫切”,于是利用这种心理,拼命地压低价格。而在供给量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农民达成交易的要求就会更迫切,价格就会被压得更低。

供求决定价格,这个道理在人才市场上也同样适用。现在各企事业单位求贤若渴,而人才又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因此很多人说:“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所以,作为一名人才,我们追求好的收入与发展,就必须重视自己的人力资本投资,使自己成为一流人才。

下面先让我们看这样一个故事,了解一下什么样的人才才是一流的人才,才是最贵的人才。

黄明和钱程受雇于同一家服装公司,获得同样的薪酬。但是,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黄明青云直上,又是升职又是加薪,钱程却仍在原地踏步,毫无进展。钱程不得其解,就跑到老板那儿问询究竟。

“钱程,”老板开口说话了,“你现在到服装市场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什么货畅销。”

一会儿工夫,钱程便从市场上回来向老板汇报:“现在西服卖得俏。”

“批发价是多少?”老板又问。

钱程回答不上来,于是赶紧又跑到市场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120元一套。”

“有多少家经销商要货?”老板继续问他。

“您没有让我打听呀!”钱程觉得有点委屈。

“这样吧,”老板接着说,“现在请你坐在这把椅子上,别出声,看看别人怎么做的。”于是老板把黄明叫来,吩咐他说:“黄明,你现在到市场上去一下,看看今天西服的销售情况。”

黄明很快就从市场上回来了,他一口气向老板汇报说:“今天西服销售量比较大,每套批发价120元,有50家要货,每家要货160套。我还带来几位经销商,请你和他们商定订货合同。”

此时老板转向了钱程,说:“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黄明的薪水比你高了吧?”钱程无语。

这里黄明和钱程都是人力资源,而黄明具有的人力资本显然比钱程具有的人力资本可以为老板带来更多的市场回报。所以我们说,人力资本的回报是人力资本的投资信号。简单地说,老板只有雇佣到更多的像黄明那样的人才,才能给他带来更大的效益。

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和“干中学”等方式和手段,在人身上积淀的、具有稀缺性的、能够投入眼生产中并能产生价值增值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人力资本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现代经济学已经将人力资本和技术知识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解释变量,而技术知识的创新与运用,又是在人力资本的作用下完成的。人力资本同其他资本一样,已成为获取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所凭借的一种手段。

随着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本所表现出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舒尔茨曾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比如,全美最受尊崇的通用公司CEO杰克·韦尔奇自1981年入主通用,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通过实施一系列人力资本管理与竞争变革,使通用这个百年老企业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公司排名也从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2位,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所以,重视人力资本的管理,对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对于个人而言,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才会有较高的回报。

家庭妇女与贤妻良母

现如今,女性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贤妻良母型,二是忙事业顾不上家型。从两种类型女人的家务活上,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些心得。

某女子生长于传统的相夫教子之家,五年前初为人妻、少涉世事,立志继承母业,做一名贤妻良母,便一人独揽家中所有家务。先生欲下厨、买菜、洗衣,被她一一拒绝。她为独揽家务琐事而乐此不疲。

丈夫很是庆幸自己能娶到这样贤惠的妻子,并由衷地感到幸福。他欣赏妻子的能干,叹服女人的耐力。时光流逝,岁月荏苒,就这样过去了两年,丈夫似乎早已习惯了自己躺在沙发上或看电视,或看报纸,等着妻子的饭菜,更为可恶的是,他也不再赞美妻子了。再后来,妻子自己的事业如日中天,开始繁忙起来,渐渐无暇顾及家务事,一旁的丈夫很是不适应,对此颇有微词。妻子陷入了劳而无功、劳而有过的境地。

一日,妻子与好友相见,好友谈及某日亲自下厨为其丈夫操办生日,此番举动令她的丈夫好生感动,并由此对她倍加怜惜。相比之下,妻子不由得哀叹上天的不公。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故事中的妻子所谓的“上天不公”的原因,很显然,是妻子忽略了一条基本的经济学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妻子的好友难得下厨,奉献行为稀缺,让其丈夫感觉新鲜、难得,所以边际效用很高;而这位妻子的奉献则如滔滔江水,长年累月担负着家务之责,自然淹没了丈夫对此的感觉,让他由赞叹到麻木直至挑剔,使得妻子奉献的边际收益递减。正所谓“久居兰芷之室,不闻其香”。

伦理学崇尚克己、奉献、博爱,而经济学注重成本收益的比较。在经济学家的眼里,婚姻更像一张契约,体现着平等互利、等价有偿,婚姻中的双方有着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即使像董永和七仙女这样的“天仙配”,也得“你挑水来我浇园”。

也就是说,家庭生活也像团队生产,激励约束不相容同样会导致偷懒及搭便车的现象发生。贤妻良母型女人不仅使自己的收益成本不对称,而且会带来较大的外部性,例如造就丈夫的懒惰、儿女的低能等。由贤妻良母导演的家庭悲剧也屡见不鲜。由此,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提醒广大的女性朋友:贤妻良母难做。在为家庭作奉献时,应该时刻把握好一个度。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故事。

阿雅的老公烧得一手好菜。当初谈恋爱时,每次到阿雅家,他都要大显身手,让阿雅的家人大饱口福。后来阿雅才知道,原来他特意花了大半年时间钻研菜谱,暗地里在家练习,很费了一番工夫。至于自己的手艺,阿雅则一脸惭愧。第一次在男友家中做菜,一盘炝炒的菜,费了阿雅不少工夫,结果菜端上桌,男友的父母连同妹妹们都是浅尝辄止,连她自己也觉得难以下咽。为此,她感到又羞又愧。

婚后一段时间,多半是老公下厨。老公还经常教阿雅怎么烧菜。这样一来,事情慢慢起了变化。演变到如今,完全是阿雅下厨,老公连锅铲边儿都难得碰一回了。每次请客吃饭,朋友们赞扬阿雅的手艺时,他都要洋洋得意地自吹自擂一番,说这手艺是他教的。这使阿雅觉得自己上了第一等的大当,免不了要细究个中缘由。

如上述故事中的家庭内部的分工问题,也可以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两百多年前,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便鼓吹分工和交换不遗余力理论。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里说:一个国家应该进口那些别人能以更低成本制造的东西。比如,法国人能够以较为低廉的成本酿造葡萄酒,英国就乐得进口他们的酒,这个时候英国若非要自己酿酒则是愚蠢的行为。自然,这个分工的道理,对于家庭也适用,这就是亚当·斯密提到的分工和交换不遗余力理论。既然老公的厨艺远胜于自己,就该老公下厨才是,阿雅非得自责而后强烈要求自己做,这样的行为难免有些愚蠢。按照斯密的分工和交换不遗余力理论,这样理解是完全正确的。然而,在《国富论》问世40年后,又一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出了本书叫《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这本书声称,斯密说得不对!分工和交换要看比较优势,而不是斯密说的绝对优势。老公烧菜比阿雅好,这没错,可他的时间用在挣钱和事业上,比炒菜金贵万倍,而阿雅自己则是一份闲差,在家的时间多,所以就在这上面有比较优势,所以就该阿雅烧菜。这就叫做“比较优势原理”。

大卫·李嘉图认为,比较优势还只是分工的起因。分工之后,它还会因专业化投资而加强,甚至绝对优势也会因专业化而改变。一般人眼里,投资好像就是大把金钱的投入,但在受过经济学训练的人看来,像阿雅用来提高厨艺的时间和精力,更是不折不扣的专业化投资。如今在家,自己、儿子,包括老公,都更喜欢吃阿雅烧的菜。老公早就自叹不如,不敢在阿雅面前夸耀炒菜的手艺,更不敢跟她比试了。亚当·斯密也提出过与此类似的原理:技艺随着从事专业工作的时间而增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