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叶部病害
梨锈病
梨锈病又称赤星病,是梨树重要病害之一。
症状:本病主要为害梨树的叶片、新梢和果实。
叶片染病,叶片正面病斑初为橙黄色,具光泽,外围有黄色晕圈,背面不久长出灰褐色较长的毛状物,后期发病严重时大量落叶。
梨锈病病叶正面梨锈病病叶背面梨锈病病叶梨锈病病叶背面产生须状物果实染病,病部稍凹陷,失绿变为畸形,早落;新梢、果柄、叶柄病部发生龟裂,易折断。
病原: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称梨胶锈病菌,属担子菌亚门胶柄锈属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欧洲刺柏及龙柏等转主寄主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季遇雨形成冬孢子角,在气温为14~15℃时10~20天冬孢子成熟。冬孢子遇雨或高湿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其中4月上旬至中旬为冬孢子萌发高峰。担孢子借风雨传播,直接从梨树嫩叶、新梢和幼果表皮侵入,也可从气孔侵入梨树。从梨树发芽展叶至幼果期,均为感病期。一般展叶1~9天叶龄的梨叶感病最重,展叶13~21天侵染较轻,展叶25天后,一般不再受感染。担孢子侵入6~10天后形成病斑,产生性孢子器和性孢子。性孢子由昆虫传带,进行有性结合,经受精后约25天,在叶背面生成双核菌丝体及锈子器,在锈子器中产生锈孢子,于5月末到7月上旬经气流和风传播到桧柏嫩枝上,萌发侵入皮层组织,由于缺少夏孢子阶段,不能进行重复侵染。
梨锈病发生轻重与转主寄主、气候条件、品种抗性等密切相关。该病菌只有在既有梨树又有桧柏的地方才能完成其生活史导致病害。所以梨园周围有没有桧柏,数量多少,就成为该病能否发生的决定条件。梨锈病担孢子寿命不长,传播距离一般是2。5千米,最远也不超过5千米。在桧柏存在的条件下,病害能否发生严重,主要决定于气候因素,若在梨树展叶至幼果期间温暖多雨,尤其是梨芽萌发后30~40天多雨潮湿,冬孢子大量萌发,则梨锈病发生严重;若天气干旱无雨,冬孢子不能萌发,则病菌受到抑制。
一般有一次持续2天以上,降水量15毫米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温度在17~20℃时,就有可能发病和流行。
品种之间也存在抗性的差异。一般中国梨最感病,日本梨次之,西洋梨最抗病,如慈梨、严州雪梨、二宫白、砀山酥梨等发病较重,鸭梨、三花梨、今村秋、明月梨、大青皮梨、莱阳梨等次之,康德梨、晚三吉、博多青、开桦梨等较抗病。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不从病区引进苗木和接穗。
(2)清除转主寄主。
(3)梨锈病担孢子传播距离一般为1。5~5千米,因此应彻底砍掉果园四周5千米以内的桧柏、龙柏、欧洲刺柏。在梨区进行绿化时,禁止使用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梨园也禁止用桧柏、龙柏营造防风林,或梨园相距桧柏、龙柏树不少于5千米。
(4)控制桧柏发病。
(5)在已有桧柏等转主寄主而又不能砍除的风景区或城市绿化区,在春雨前彻底剪除桧柏上的菌瘿,用2~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2:150倍液波尔多液喷桧柏,减少初侵染源。
(6)控制梨树发病。
(7)梨树发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展叶前喷1~2波美度石硫合剂。
(8)梨树展叶至幼果期,相隔10天连续喷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12。5%腈菌唑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 2~3次。
梨白粉病
症状:本病主要为害叶片。最初在叶背面产生圆形的白色霉层,继续扩展成不规则白色粉状霉斑,严重时布满整个叶片,白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外生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生白色霉斑的叶片正面组织初呈黄绿色至黄色不规则病斑,严重时病叶萎缩、变褐枯死或脱落,后期白粉状物上产生黄褐色至黑色小颗粒,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病原:Phyllactinia pyri (Cast)Homma梨球针壳菌,为子囊菌亚门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闭囊壳在落叶上或黏附于短枝梢上越冬。翌年夏初子囊孢子成熟,孢子借气流、风传播,进行侵染,在病叶上生成分生孢子后可借风雨行多次再侵染,7月开始发病,8~9月为发病盛期。
春季温暖干旱,夏季凉爽,秋季晴朗的年份病害易流行。树势衰弱,树冠密闭,通风透光不良,土壤黏重,偏施氮肥或肥料不足,尤其是钾肥不足或管理粗放的果园均有利于发病。茌梨、秋白梨、苹果梨、康德梨发病重,其他品种一般受害较轻。
防治方法:
(1)清除病源。
(2)在冬季修剪或梨树发芽时,剪除病枝、病芽和病梢,秋、冬季清除落叶并集中烧毁。
(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疏剪过密枝条,控制灌水,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树体抗病力。
(4)药剂防治。发芽前喷一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杀死树上的越冬病菌。于花前和花后各喷一次20%三唑酮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12。5%腈菌唑乳油3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乳剂1 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等喷2~3次。7月上中旬喷1~2次杀菌剂,如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等。
在苗圃中,幼苗发病初期,可连续喷2~3次45%晶体石硫合剂、30%固体石硫合剂梨白粉病病叶3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900倍液等。
梨褐斑病
梨褐斑病又叫梨斑枯病、梨叶斑病。
症状:本病主要为害梨树叶片,从梨叶展开发病开始,整个梨生长季节均可见本病发生为害,直至落叶才停止。叶片染病,出现灰白色大小1~2毫米斑点,病斑扩大呈圆形或扁圆形褐色大斑,后期病斑中央灰白色,周围深褐色,最外圈黑色,边缘清晰,上面密生黑色小点。发病严重时,许多病斑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形,导致叶片坏死或变黄提前脱落。
梨褐斑病病叶初期梨褐斑病病叶中后期。
病原:Mycosphaerella sentina (Fr。) Schrter称梨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孢子借风雨传播,通过气孔、皮孔侵入叶组织,完成初侵染。
病害在4月中旬始见,5月上旬即可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成为再侵染菌源。一个生长季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发病严重的梨园,在6月中下旬就开始落叶,7月中旬至8月上旬落叶最多,为发病的盛期。多雨,田间湿度大,温度高,果园荫蔽,利于发病。老龄树、树势衰弱、高密栽植、通风透光不良的果园,发病重;偏施氮肥、缺有机肥发病严重。品种中以白梨、雪花梨较感病。
防治方法:
(1)清园。在冬季或初春2月底3月初,彻底清扫地面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
(2)梨园管理。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树势,进行合理修剪、施肥,特别是加强梨丰产后施肥管理,以增强树势,提高梨自身抗性。
(3)药剂防治。春季梨芽萌动前结合其他病害防治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4月中旬落花后展叶期当病害初发时,应喷一次内吸性杀菌剂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在病菌孢子大量飞散的5~6月,视病害发生情况,每隔10~15天喷一次药,以后以保护性杀菌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与内吸性杀菌剂40%氟硅唑乳油8 000倍液、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4 000~6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交替使用。
梨灰斑病
症状:本病主要为害叶片,叶受侵染后,出现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病斑,病部变灰白色,透过叶背,病斑直径一般为2~5毫米,比褐斑病病斑小而规则,后期病部正面生出黑色小突起,为该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表层易剥落。
病原:Pyricularia grisea (cke。) Sacc。称灰梨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病菌以休眠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春季在适宜条件下产孢。分生孢子借风、雨、农具等传播。分生孢子必须在饱和湿度下经4~8小时才可萌梨灰斑病病叶发。芽管经气孔侵入,也可直接穿透表皮侵入,侵入后5~6天出现病斑。每年6月即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条件适宜发病很快,多雨年份发病重,多雨季节发病快。长期降雨或有雾,气温在21~26。5℃时最适合本病流行。过施氮肥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
(1)清除落叶,集中烧毁以减少菌源。
(2)发病前或雨季到来前喷药预防,可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
(3)种植抗病品种。
梨树火疫病
梨树火疫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中规定的一类危险性病害,对梨树危害很大。
症状:梨树火疫病为害新梢、枝干、叶、花及果实。
叶片染病,先从叶缘开始变成黑色,后沿叶脉扩展致全叶变黑,凋萎。
花器染病,呈萎蔫状,深褐色向下蔓延至花柄,致花柄也成水浸状。花朵被害后通过花梗扩展到同一花簇的其他花朵和周围叶片,使花和叶片变深褐色,枯萎。
果实染病,初生水浸状斑,后变暗褐色,并渗出黄色黏液,致病果变黑而干枯。潮湿时病部生黏稠的细菌溢出,初呈乳白色,后变为红褐色。
枝干染病,初为水浸状,边缘明显,后病部下凹呈溃疡状,最后由褐变黑。嫩梢被害,初呈水渍状,后变为褐色至黑色,常向下弯曲,病枝上的叶片凋萎,幼果僵化,但病叶、病果不脱落,远望似火烧状,所以称为“火疫病”。
病原:Erwinia amg lovora (Burrill) vinslow ot al,称梨火疫欧文杆菌,属革兰阴性细菌。其生长温度为6~37℃,致死温度为45~50℃,10分钟,适宜酸碱度为6。0。
发生规律:细菌在枝干溃疡病疤组织或挂在树上的病果以及某些昆虫体内越冬。翌年早春病菌主要在上年的溃疡处迅速繁殖,遇到潮湿、温和的天气,从病部渗出大量乳白色黏稠状的细菌分泌物,即为当年的初侵染源,通过昆虫、雨滴、风、鸟类以及农事活动将病菌传给健株。病菌亦通过伤口、自然孔口(气孔、蜜腺、水孔)、花侵入寄主组织导致发病,再产生新的菌源进行再侵染。有一定损伤的花、叶、幼果和茂盛的嫩枝最易感病。雨水是病害短距离传播的主要因子,其次是风。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感病寄主繁殖材料,包括种苗、接穗、砧木、病果、被污染的运输工具、候鸟及气流等。病菌在空气中可存活1年,土壤中可存活4个月。
病害发生与流行与气候、栽培、品种等有明显关系,气温18~24℃,相对湿度在70%以上,树体管理中造成伤口较多,对病害的侵染特别有利。久旱遇雨,浇水过度,地势低洼的果园发病重。洋梨易感病,日本梨抗病。
防治方法:
(1)严格检验。有关检疫规定,应严格限制自疫区引进寄主植物种苗,引进后需经隔离观察,来自疫区的水果、植株、带菌昆虫也应严格检验。带病植物有时不表现症状,因而不能仅仅依靠苗木、接穗的检验,应禁止从疫区引入仁果类果树苗木。
(2)选栽抗病品种。我国的豆梨和花盖梨近免疫,尤其能抵抗病菌对根部和茎部的侵害,可以用作砧木。
(3)避免在低洼易涝地定植。
(4)清除病原。秋末冬初集中烧毁病残体,细致修剪,及时剪除病梢、病花、病叶。为保证彻底除害,应将距病组织50厘米长的健枝部位一同剪去烧毁,并用封固剂封住伤口。芽前刮除发病树皮,生长季节隔7天检查1次,各种发病新梢和组织,发现后及时剪除。对因各种农事操作造成的伤口都要进行涂药保护。
(5)及时喷药防治各种介体昆虫。
(6)及时喷布杀菌剂,特别要注意风雨后及时喷药。
(7)发病前开始喷洒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倍液、1 000万单位新植霉素3 0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3。8%可杀得2 000干悬浮剂1 000倍液,隔10~15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梨树缺铁黄叶症
症状:本病多从新梢顶部嫩叶开始发病,初期叶肉失绿变黄,叶脉及叶脉两侧仍保持绿色,呈绿网纹状,叶片较正常叶小。随着病情加重,全叶呈黄白色,叶缘焦枯,顶芽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