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梨病虫防治原色图谱
3423700000009

第9章 梨树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7)

为害状:梨大食心虫主要为害梨,偶尔为害苹果和桃。以幼虫为害梨芽,主要是花芽;也为害梨树冠上部挂迷向丝防治梨小食心虫树冠上部挂诱杀器防治梨小食心虫三角形粘胶监测诱捕器果,主要是幼果。秋季幼虫多数为害花芽,从芽的基部蛀入,直达花轴髓部,虫孔外有细小虫粪,有丝缀连,被害芽瘦小、干缩,越冬后大部分枯死。春季,幼虫从越冬的虫芽中转移到健康芽上,先于芽鳞内吐丝缠缀鳞片,逐渐向髓部食害,芽外部有虫粪,被害花序凋萎枯死。幼果被害后,蛀孔处有虫粪,幼虫在果柄基部吐丝,将果柄缠在果台上,果实不脱落,干后变黑,果吊在枝条上,俗称“吊死鬼”。膨大的果实被害后,蛀孔周围变黑腐烂。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24~26毫米。全身暗灰褐色,前翅具紫色光泽,距翅基部1/3和2/3处,各具灰白色横线1条;翅中央靠近前缘处有一黑色肾状纹,翅外缘有一列小黑点。后翅灰褐色,外缘毛灰褐色。卵稍扁,椭圆形,初产时黄白色,以后渐变为红色。老熟幼虫体长17~20毫米,头部和前胸盾片为褐色,身体背面为暗红褐色至暗绿色,腹面色稍浅。臀板为深褐色,腹足趾钩为双序环,无臀栉。蛹长10~13毫米,初化蛹时翠绿色,后渐变为黄褐色,第十节末端有小钩刺6根。

发生规律:梨大食心虫在吉林1年发生1代,山东、河北1年发生1~2代,河南1年发生2~3代,各地均以幼龄幼虫在被害芽(主要是花芽)内结茧越冬。被害芽比较瘦弱,外部有一个很小的虫孔,容易识别。

在河北越冬幼虫于3月下旬梨芽萌动时开始出蛰转害新芽(主要是花芽),花序分离时为出蛰终止期,转芽主要为害附近的芽,从芽基部蛀食,幼虫转入新芽后,即在芽的鳞片内咬食为害,蛀孔外常堆积有少量缠有虫丝的碎屑堵塞蛀孔,一般幼虫暂不深入芽心。待花梨大食心虫初期为害梨大食心虫幼虫及为害果序抽出后,幼虫即在花序基部为害,并吐丝缠缀鳞片,使不脱落。将要开花时,幼虫蛀孔果台,导致花序萎蔫,有个别幼虫蛀入芽心,食害生长点,使芽枯死,引起第二次转芽为害。幼虫转芽及在花芽内为害时期前后1个月。4月下旬,当梨幼果生长发育到拇指大小时,幼虫又从枯死的花芽里爬出,转移为害幼果,被害果实上留有较大的蛀果孔,孔口堆积虫粪。转果盛期在5月下旬,华北地区5月中下旬,幼果受害最为严重。大多数越冬幼虫出蛰后,先为害一个花芽再转果,少数为害两个花芽后再为害果实,也有部分幼虫出蛰后直接蛀果。幼虫在果内为害20余天,即行化蛹,一般一头幼虫可为害2~3个幼果。一般幼虫化蛹前5~15天,在果柄基部吐丝,将虫果牢固缠绕在果台枝上,在被害果里化蛹。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在6月上中旬至7月上中旬,盛期在6月下旬。第一代卵多散产于萼洼、芽旁及枝的粗皮处,每处产卵1~3粒。每头雌虫最多可产卵200余粒。

卵期5~7天,第一代幼虫可为害芽和果,为害芽的幼虫多蛀入花芽内,1头幼虫可为害3个芽,发生1代的幼虫即在最后受害芽内越冬。发生2代的幼虫,为害一个芽后,转果为害,或孵化后的幼虫直接蛀果为害,害果期自6月中旬至8月上旬,在果内老熟后化蛹。

梨采收前后大都已羽化完毕。第一代成虫的羽化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这一代成虫的卵大部分产在芽上或芽的附近,幼虫孵化后,经短期为害后,即蛀入新芽内越冬。

梨大食心虫一头幼虫一般全年可为害花芽3个,花序1个,梨果2~3个,对梨树产量影响较大。在2代区均以越冬代幼虫为害幼果最为严重,第一代幼虫为害果实较轻。

不同地区的越冬幼虫出蛰始期,均为梨花芽萌动期,出蛰害芽盛期各地稍有不同,1代区是花芽萌动至开绽期,1~2代区是花芽开绽至花序伸出期,害果始期都是梨幼果脱萼期。根据梨物候期可以准确指出防治适期。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冬春季剪枝时,注意剪除虫芽;花期和幼果期及时摘除被害花序、虫果,并将虫芽、被害花序和虫果集中深埋或烧毁。

(2)药剂防治。梨云翅斑螟从出蛰到下一代卵孵化,长达4个月左右,在这期间,只有出蛰到转芽、由芽到转果、幼虫孵化三个时期在外暴露,在防治上,应抓住这三个关键时期进行防治,即越冬幼虫转芽期和转果期,第一、二代卵孵化盛期。在1年发生1~2代区,防治关键时期在幼虫转芽期,即梨花芽开绽期。在1年发生3代的地区,防治关键时期是幼虫转果期,即梨幼果脱萼期。常用药剂有: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5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重点喷洒芽部,喷药要均匀周到。

在虫口密度较大的果园,连续喷药2次,间隔期10天。第一、二代卵孵化盛期,要掌握在幼虫蛀入果和芽之前用药。

(3)保护天敌。梨大食心虫的天敌较多,主要有黄足绒茧蜂、黄眶离缘姬蜂、具瘤爰姬蜂、长尾聚瘤姬蜂、离缝姬蜂、卷叶蛾赛寄蝇等,应尽可能保护好这些天敌。

桃蛀螟

桃蛀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又名桃蛀虫。分布很广,为害桃、石榴、栗、杏、李、梅、山楂等多种果树及向日葵、玉米、高粱等多种农作物及林木的果实和种子。

为害状:多在果面相接处、果梗处为害,排出的虫粪黏结在果面蛀孔附近,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2毫米,翅展25毫米左右,全体橙黄色,身体及翅面散生黑斑数十个。卵椭圆形,初产乳白色,后变黄红色。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淡红色,前胸背板褐色,体节各生有8个明显的褐斑。蛹长约13毫米,长椭圆形,黄褐色。

发生规律:桃蛀螟每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缝、向日葵花盘、玉米秸秆内越冬。翌年麦收前20天左右成虫开始羽化,麦收前10天左右进入产卵高峰期,卵期约1周,幼虫期15~20天,蛹期8天左右。

防治方法:

(1)冬季及时处理向日葵、玉米秸秆等作物遗株,消灭越冬虫源。

(2)及时摘除虫果和拣拾落果,减少再次为害虫源。

(3)在5月上旬开始用性诱剂测报成虫发生高峰期,并结合查卵,当卵果率达0。5%~1%时,及时喷药防治。可用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2 500倍液喷雾,当需要同时防治食心虫和红蜘蛛时,可改为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3 000~4 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喷雾。在没有性诱剂测报的条件下,上年发生严重时,可在麦收前10天、麦收时连喷2次上述药剂,发生较轻时,在麦收前一周喷一次药即可。第二代发生高峰期和第一代间隔约35天,最好结合查卵,适时进行防治。

梨实蜂

梨实蜂是专门为害梨树花和幼果的一种偶发性害虫,广泛分布于各个梨区,但经常喷药的果园为害已不太严重。

为害状:成虫在花期出现,产卵于花萼组织里。幼虫串食花萼,钻入幼果,小果受害后,萼筒处变黑,并有一个针尖大小的黑色蛀孔,最终全果变黑,造成早期脱落,严重影响产量,少数不脱落果实,随果实膨大蛀孔愈合,形成果面下陷。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5毫米,头和身体黑色,有光泽,触角丝状,鞭节褐色(雌虫)或黄色(雄虫),两翅平覆于身体之上,前半部黄褐色,后半部黑褐色。卵椭圆形,白色至灰白色。幼虫老熟时长约8毫米,黄白色。蛹白色,外包椭圆形黑褐色茧。

发生规律:梨实蜂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且以距树干1米范围、3~10厘米深的土层中数量居多。梨树芽萌动时越冬幼虫化蛹,蛹期7~10天,花开时开始出现成虫。梨盛花初期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期较集中,10天左右。成虫白天活动,1头雌虫可产卵50余粒,一般1朵花内只产1粒卵,卵期5~6天。初孵化幼虫先在花萼基部串食,落花后蛀食幼果,当被害果快要干枯时爬出,转害新果。1头幼虫可连续为害3~5个幼果。幼虫为害期15~20天,老熟后脱果落地,钻入土中结茧越夏、越冬,达11个月之久。成虫有假死性,遇惊动会掉落,温度低时更为明显。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在成虫发生初期,于早晚在树冠下铺布单或塑料布,振落成虫并杀死。发现被害花朵和幼果时,结合疏花疏果及时摘除,以免继续转害好果。

(2)地面施药。受害严重的果园应于梨树发芽后到开花以前,地面喷洒50%辛硫磷乳油2 000倍液,或者40%毒死蜱乳油2 000倍液,每亩用药0。5千克兑水100千克,重点喷洒在树冠垂直投影的树盘内。

梨实蜂成虫梨实蜂在花托上部的产卵孔梨实蜂在组织内产的卵梨实蜂的幼虫梨实蜂越冬茧内的幼虫。

(3)树上喷药。人工防治和地面喷药仍不能控制为害时,可在梨花即将开放前喷48%毒死蜱乳油2 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

梨黄粉蚜

梨黄粉蚜又叫梨黄粉虫,是梨树套袋栽培后的一种重要害虫。

为害状:仅为害梨,喜欢群集于果实萼洼处,后期萼洼处变黑腐烂。被害部与健部交界处龟裂,被害果易腐烂、脱落。虫量多时也会分散蔓延到果面。虫体聚集部位有一堆堆的“黄粉”,周围有黄褐色晕环。“黄粉”即是该虫的成蚜、卵及若蚜。擦去“黄粉”,可见果面凹陷的黄斑,渐变为黑色。

形态特征:成虫倒卵圆形,体长0。7~0。8毫米,鲜黄色,无翅,无腹管。卵椭圆形,长0。2~0。4毫米,黄色。若虫体形与成虫相似,但较小,淡黄色。

发生规律:梨黄粉蚜1年发生8~10代,在全国大部分梨区以卵在果台、树皮裂缝内及翘皮下越冬。翌年春梨树开花时越冬卵孵化为若虫,先在翘皮下刺吸汁液,然后变为成虫产卵繁殖。卵孵化为若虫后,6月上中旬转移到果实上,多群集于果实萼洼处为害、繁殖,也有部分聚集在梗洼和两果相接处,然后蔓延到果面上。果实接近成熟期受害最重。8~9月出现有性蚜,交尾后转移到树干翘皮等处产卵越冬。成虫活动能力差,喜在梨黄粉蚜在萼凹处为害状梨黄粉蚜为害后果实形成黑疤背阴处栖息为害,温暖干燥的气候环境有利于发生。品种间受害程度有差异,一般萼片宿留的品种受害重。老树受害重,幼树受害轻。发生重的年份采收时梨果上常带有梨黄粉蚜,若不及时处理,在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还会继续为害,引起梨果腐烂,造成损失。套纸袋的环境有利于该虫的繁殖,所以有该虫为害的果园,套袋以前应喷药消灭此虫,袋口要扎紧,防止该虫进入。

防治方法:

(1)加强测报。梨黄粉蚜繁殖能力强,为害后果严重,近年来在不少梨区已上升为主要防治对象,要加强对其虫口密度的监控,在6~7月经常检查果实受害情况。

(2)喷药防治。当达到5%虫果率即需专门喷药,比较理想的药剂有35%赛丹乳油2 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2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等,喷药时要着重对果实萼洼处喷药,不可漏喷。

茶翅蝽

茶翅蝽又名臭木蝽、臭屁虫。分布很广,食性很杂,寄主植物有梨、苹果、桃等果树,还为害多种树木、豆类等。

为害状:成虫和若虫刺吸果实、叶片和枝条,尤以为害果实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轻则果面被刺吸部位出现青疔,重则果实畸形,呈现严重的疙瘩果症状,被害部位果肉木栓化,不能食用,失去经济价值,甚至未熟先落。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5毫米,体扁平,灰褐色稍带红色,前胸背板梯形,两侧稍突出。小盾片倒三角形,基缘有5个淡黄色小斑。前翅基部革质、端部膜质,平覆于身体上。卵短圆筒形,长约1毫米,灰白色,20~30粒聚集成卵块。若虫黑色,腹部稍带红色,头、胸和腹部第1、2节两侧有刺状突起,无翅。

发生规律:该虫1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室内(占越冬虫量的80%~90%)、室外墙缝、树洞等处越冬。春季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陆续出蛰活动,当气温上升到20℃以上时(4月中旬前后)成虫喜集中在泡桐、桃树上为害,5月上中旬成虫交尾,5月中下旬开始产卵,可一直产卵到7月中旬。越冬代成虫的平均寿命长达300天。卵期5~6天,卵产于叶的背面,卵粒排列成为一个不规则三角形,初孵的1龄若虫群居于卵壳周围,直至2龄末期才分散。若虫为害的特点是3~10头群集于一个果上为害。而成虫为害的特征是喜分散为害,除雌、雄虫成对而能共处一果上外,一般一果不栖2虫。若虫历期60天左右。凡越冬代成虫在6月上旬以前产的卵,到8月初以前羽化为第一代成虫,可继续产卵,经过若虫阶段再羽化为越冬成虫,1年发生2代,第一代成虫平均寿命32天;6月中旬以后所产卵发育的成虫直接进入越冬,1年仅发生1代。6月上中旬以后成虫多转移集中到茶翅蝽28粒卵块茶翅蝽初孵若虫茶翅蝽若虫茶翅蝽为害造成疙瘩梨,梨园为害,10月中旬绝大部分成虫进入越冬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