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果实害虫
桃小食心虫
为害状被害果在幼虫蛀果后不久,即从蛀果孔处流出泪珠状的胶质点,干涸后在蛀果孔处留下一小片白色蜡质膜。蛀果孔愈合后形成1个小黑点。幼虫蛀果后先在果内纵横串食,后期则多入果心食害种子,幼虫在果内完成发育后,在果实上做一较大的脱果孔,爬出孔口直接落地。早期受害果,果面凹凸不平,成为猴头果。
桃小食心虫初蛀果形成泪珠状汁液桃小食心虫蛀孔流出的汁液干后形成白色粉末,蛀孔形成针刺状黑点。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5~8毫米,翅展13~18毫米。全体灰白色或浅灰褐色。前翅近前缘中部有一蓝黑色近似三角形的大斑。翅基部及中央部分具有7簇蓝褐色斜立鳞片。
(2)卵。红黄色至深红色,竖椭圆形或桶形,以底部黏附于果实上。卵端部环生2~3圈“丫”字形刺毛。
(3)幼虫。老龄幼虫体长约13毫米,桃红色,头部褐色,前胸背板深褐色。5龄以桃小食心虫幼虫老熟后脱果孔 桃小食心虫幼虫蛀食状桃小食心虫成虫羽化后在树干背阴处 桃小食心虫在果实萼凹产的卵前幼虫体色通常污白色。
(4)蛹与茧。蛹长7毫米,淡黄白色至黄褐色,体壁光滑无刺,藏于茧内。茧有两种:冬茧扁椭圆形,土黄色,质地十分紧密。夏茧为纺锤形的“蛹化茧”,灰白色,质地疏松,一端留有羽化孔。
发生规律
桃小食心虫每年发生世代因地区不同而异,每年可发生1~3代,山西北部、宁夏、甘肃等省寒冷地区每年1代,辽宁、河北、山东等大部地区每年1~2代,黄河故道地区每年1~3代,以2代为主。各地均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冬茧越冬,一般存在于表土3~10厘米。
越冬幼虫出土期因地区、年份和寄主不同而差异较大。黄河故道地区越冬幼虫5月陆续出土,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一直延续到6月下旬,出土期长达60多天,致使后期世代重叠。越冬幼虫出土始期与土壤温、湿度关系较大,出土前一旬的平均气温在17℃,地温20℃时即可出土,此期间如降雨或灌溉即可连续出土。出土盛期与降雨关系很大,在降雨后大量出土,一般年份在麦收前25天左右开始出土,麦收时进入出土初盛期。如长期干旱缺雨则出土时期延迟。越冬幼虫从冬茧爬出后在土块、草丛下结化蛹桃小食心虫为害造成的落果 图左:桃小食心虫冬茧 图右:桃小食心虫夏茧茧,蛹期14天左右,羽化为成虫后交尾产卵,卵期6~10天,平均8天左右。黄河故道地区1代卵盛期一般在6月中旬,2代在7月下旬,3代在8月底至9月上旬。6月上中旬田间可见被害果。幼虫蛀果后发育期14~32天,平均24.7天,6月下旬田间可见幼虫脱果。一般7月下旬以前脱果的幼虫均结夏茧发生下一代,7月末以后开始有幼虫入土结冬茧,以后越冬数量逐渐增多,8月中旬可达80%左右,8月末以后全部入土越冬。
桃小食心虫幼虫有背光的习性,幼虫老熟脱果后的越冬场所根据果园的地形、土壤管理情况等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平地果园树盘土壤平整、无杂草及间作物,脱果幼虫多集中于距树干1米的范围内越冬。山地梯田果园除树下外梯田壁缝隙内也有较多的越冬茧。此外,堆果场、果窖内均有老熟幼虫脱果越冬。成虫白天多静伏于枝干阴暗处,夜晚活动,午夜交尾产卵,雌虫寿命21~27℃平均4~6天。18℃平均9.6天,羽化后1~3天开始产卵,最多可产100多粒,高温、低湿(30℃以上,相对湿度75%以下)不利于成虫产卵,故干旱炎热的夏季对其发生有抑制作用,而气温正常、潮湿年份则有利于大发生。
卵90%以上产于果实萼凹处,少量产于梗洼处,卵散产。成虫产卵对品种有选择性,中熟品种金冠、红星等为嗜好品种,中熟品种采收后晚熟品种国光、富士等卵量才增多。
幼虫孵化后在果面爬行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寻找适当部位啃咬果皮并不吞食,然后从果实胴部蛀入果内纵横串食,大多数食入果心,为害金冠果实的幼虫发育快,为害国光的发育慢。幼虫老熟后咬一圆孔脱出果外,直接落地入土做冬茧或在地表做夏茧。
桃小食心虫有几种寄生蜂,其中一种甲腹茧蜂将卵产于桃小食心虫卵内,桃小食心虫幼虫孵化长大后,蜂幼虫在其体内取食,然后羽化出蜂。在用药少的地方寄生率可达20%~30%。
防治方法
(1)套袋防虫。广泛推广的苹果全套袋栽培,只要在6月初越冬代成虫产卵之前完成套袋,可以彻底解决桃小食心虫的为害问题。尚未实行套袋的果园,其防治工作仍不可掉以轻心。
(2)地面防治。上年发生较重、越冬虫口密度较大的果园,应重点做好地面防治。
一般在5月下旬,若无明显降雨过程,树盘要浇一次透水,地面稍干后将地面杂草清除干净,然后每亩按0.5千克50%辛硫磷乳油对水100千克,均匀喷洒在树盘内外,喷药后用齿耙将药搂入土中,以延长药效。为害特别严重的果园,在第一次施药后20天可再施一次药。经过两次地面药剂处理,田间发蛾量将会大大降低。但树上防治仍不可放松。
(3)树上喷药。在成虫发生期利用昆虫性信息素测报发生期,当诱捕器诱到的蛾量明显增多时,一般当每个诱捕器诱到10头左右时接近防治指标,开始田间查卵,在第1代和第2代卵果率达到0.5%~1%即要进行树上喷药,可选用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2.5%三氯氟氰菊酯乳油4 000倍,20%甲氰菊酯乳油2 000倍、48%毒死蜱乳油2 000倍等,发生严重时,间隔15天左右再喷1次。为了保护果园天敌,可改用脲类杀虫剂,不过要适当提高浓度以保证防治效果,如25%灭幼脲3号悬浮剂可用到1 000倍。
梨小食心虫,幼虫为害果实多从果实与果实相贴处蛀入,初期入果较浅,入果孔周围凹陷,变黑腐烂,表面有细粒虫粪,俗称“黑膏药”。果实上的脱果孔较大,周围粘有虫粪。剥开虫果可见虫道直向果心,咬食种子,虫道内和心室内有细粒虫粪。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5~7毫米,灰黑色。前翅前缘有8~10组白色短斜纹,翅中央近外缘1/3处有1个灰白色斑。
(2)卵。淡黄白色,半透明,扁椭圆形,中央隆起,周缘扁平。
(3)幼虫。幼龄幼虫头、前胸背板黑色,体白色,老熟幼虫头褐色,前胸背板黄白色,身体桃红色,体长10~13毫米。
(4)蛹和茧。蛹长约7毫米,黄褐色,纺锤形,腹部末端有8根钩刺。茧白色,丝质,扁平椭圆形,长约10毫米。
发生规律 梨小食心虫在东北每年发生2~3代,华北大部分地区每年发生3~4代,黄河故道地区每年发生4~5代,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每年发生5~6代,以老熟幼虫在树体翘皮裂缝中结茧越冬,少数幼虫在树干基部接近土面处以及果实仓库和果品包装器材中越冬。
梨小食心虫为害苹果状 梨小食心虫从萼凹蛀果梨小食心虫蛀食桃梢 梨小食心虫老熟幼虫在华北核果类和仁果类混栽园中,越冬成虫翌年4月中旬至6月中旬出现,第1代幼虫于5月发生,主要为害桃梢。第2代幼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发生,继续为害桃梢、梨幼果及晚熟品种的桃、李果实,但数量不多。第3代幼虫盛发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4代幼虫盛发于8月中下旬,第3代、第4代幼虫主要为害中晚熟品种的梨果实。从桃及梨上卵量消长情况看,第1代幼虫全部为害新梢,第2代幼虫基本也是为害新梢,第3代、第4代幼虫只少部分为害梢,而以为害桃及梨的果实为主。第3代为害梨果的幼虫,一部分在果实采收前脱果,一部分在采收后才脱果,脱果较早的可继续化蛹而发生第4代,脱果晚的则进入越冬状态。在安徽砀山梨区,在3月下旬桃初花期出现越冬成虫,4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高峰期,一般第1代历期约45天,第2代历期约35天,以后各代历期为30天左右。
成虫多在傍晚活动,有趋光性和趋糖醋液习性,对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趋性很强。
成虫产卵前期l~3天,成虫在傍晚时分开始产卵,散产,在桃树上以产在桃梢上部嫩梢第3~7片的叶背为多,一般老叶和新发出的叶上很少产卵,每梢产卵1粒。在梨果上卵多产在果面,尤以两果靠拢处最多。在梨的品种间产卵差异很大,以中晚熟品种上最喜产卵。李梢、杏梢和苹果梢上也能产卵,但卵数很少。成虫寿命一般3~6天,我国梨小食心虫成虫 梨小食心虫在果实上产的卵中部地区第1代卵期7~10天,幼虫期15~20天,蛹期7~12天,夏季卵期3~5天,幼虫期13~15天,蛹期7~10天。
桃梢上的卵孵化后,幼虫从梢端第2~3片叶子的基部蛀入梢中,不久由蛀孔流出树胶,并有粒状虫粪排出,被害梢先端凋萎,最后干枯下垂。一般幼虫蛀入梢后,向下蛀食,当蛀到硬化部分,又从梢中爬出,转移他梢为害,1头幼虫可为害2~3个新梢。幼虫老熟后在桃树枝干翘皮裂缝等处做茧化蛹。梨果因前期较硬,幼虫难以蛀入,7月以后果实松脆时才能为害。梨果上的卵孵化后,幼虫先在果面爬行,然后蛀入果内,多从萼洼或梗洼处蛀入,蛀孔很小,以后蛀孔周围变黑腐烂,形成一块黑斑,幼虫逐渐蛀入果心,虫粪也排在果内,一般一果只有一头幼虫。幼虫老熟后,向果外咬一个脱果孔,爬至树干基部翘皮缝隙间做茧化蛹,也有幼虫老熟后不出果,就在果内化蛹。幼虫脱果孔大,有虫粪。后期,梨小食心虫一般在梨果浅处为害。果实若采收早,梨小食心虫多随果品运出或在果库内脱果越冬,采收晚的在果园内越冬。
梨小食心虫发生轻重与果园树种配置有很大关系,在单植的桃、梨或苹果园,发生轻。在没有桃树时,梨小食心虫前期可为害苹果梢和幼果,但对苹果梢远不如对桃梢适应,因此,前期梨小食心虫的发生量就受到限制。混栽园发生重,因此,根据梨小食心虫为害特性,在建园时尽量避免桃、梨树混栽或邻栽,以减轻为害。
梨小食心虫要求高湿条件,凡雨水多,湿度大的年份发生重。梨小食心虫对梨树品种有一定选择性,以味甜、皮薄、肉质细的鸭梨、杜梨、酥梨、明月梨等受害重,质粗的品种受害轻;苹果则以金帅、富士、国光、红玉等受害重。
梨小食心虫的天敌主要有梨小食心虫白茧蜂、黑青金小蜂、中国齿腿姬蜂、松毛虫赤眼蜂、白僵菌等。
防治方法
(1)越冬防治。由于梨小食心虫发生世代多,且具有转寄主为害习性,防治更应采取综合措施。减少越冬虫源,8月上中旬在树干上束草诱集越冬幼虫,冬季刮老、翘树皮,并解草环烧毁。
(2)剪除桃梢。加强对梨园、苹果园附近桃园的防治, 4月下旬开始发现桃梢顶端第1、2个叶片刚变色并略萎蔫时,及时剪去被害梢,并集中销毁。连续进行两代剪梢处理,可将向梨园、苹果园转移产卵的第2代成虫数量大大减低。
(3)性诱剂迷向和诱杀防治。利用性诱剂在春季桃初花期,每公顷悬挂500个散发器,可用散发器迷向丝每根含性诱剂240毫克,均匀挂在树冠上部,持效期要达到6个月,每个果园悬挂监测诱捕器4个,每周检查诱蛾情况,当连续诱到成虫时,可以喷药压低虫口密度。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喷药即可控制。利用性诱剂诱捕法,在梨园、苹果园内设性诱杀器诱杀雄虫,每亩15个诱杀器,悬挂在树冠上部,试验证明,在成虫密度较低的情况下防治效果显著。诱捕法比化学防治费用低廉,且不污染环境,不影响天敌,值得推广。
(4)释放赤眼蜂。赤眼蜂目前国内已经商品化大量生产,梨园在多雨季节的7~8月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每代卵期放2~3次,每次每亩2万头,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5)药剂防治。从7月初开始,每3天调查1次卵果率,当卵果率达到1%时,即行施药。在以常规化学防治为主的果园,国家准许使用的菊酯类农药对梨小食心虫的控制效果良好,可使用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等,当需要结合防治红蜘蛛时,可改用20%甲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也可选用对天敌安全、环境友好型农药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 000倍液或5%杀铃脲乳油1 0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喷2~3次。
桃蛀螟
桃蛀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又名桃蛀虫。分布面很广,为害桃、石榴、栗、杏、李、梅、山楂等多种果树及向日葵、玉米、高粱等多种农作物及林木的果实和种子。多在果面相接处、果梗处为害,排除的虫粪黏结在果面蛀孔附近,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2毫米,翅展25毫米左右,全体橙黄色,身体及翅面散生黑斑数十个。卵椭圆形,初产乳白色,后变黄红色。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淡红色,前胸背板褐色,体节各生有8个明显的褐斑。蛹长约13毫米,长椭圆形,黄褐色。
发生规律 桃蛀螟每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缝、向日葵花盘、玉米秸秆内越冬。翌年麦收前20天左右成虫开始羽化,麦收前10天左右进入产卵高峰期,卵期约1周,幼虫期15~20天,蛹期8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