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全面小康社会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
3424300000004

第4章 “全面小康社会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环境分析(2)

三、体育内部环境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要实现我国群众体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育本身的条件是基础,是关键。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有效地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

(一)城乡居民健身场地设施逐年增加

1997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会同各省、市体育局,积极新建群众体育健身场馆,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建设老百姓身边的“全民健身工程”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始于2000年),大大改善了群众体育健身的环境和条件。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目前我国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547178个,非标准体育场地302902个),比1995年末增加了38.1个百分点;占地面积为22.5亿平方米,比1995年末翻了一番;建筑面积为7527.2万平方米,场地面积为13.3亿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了70.5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场地6.58个,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1.03平方米,分别比1995年末增长了31.6和58.5个百分点。到2004年底,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共在城市和农村乡镇新建全民健身工程5627个、匹配全民健身路径23319条、乒乓球台5920个、篮球架13790付、体质测试器材2820套。“雪炭工程”已经实施四期,在“老少边穷”地区和革命老区的141个县建起了小型、适用的体育场馆。建设了59个示范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实施“青少年俱乐部工程”,建成1899个青少年俱乐部【40】,经常在俱乐部参加锻炼的青少年儿童达到3300万人以上。全国各地兴建全民健身工程超过2000处,另外从2001年开始的,由体育总局在省辖市筹建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了3批共计31个)等,都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雪炭工程”可谓国家从宏观方面调控体育资源,保障人民大众享有基本体育服务方面的重大举措。为了了解其投入力度,请看以下的详细数据。

国家体育总局每年在本级提留的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5000万元用于“雪炭工程”。视具体援建项目确定援建资金,从50万到200万不等。其中2001年,用于实施“雪炭工程”及其他支边扶贫项目9100万元,2002年为8670万元,2003年用于体育扶贫工程专项支出3756万元。

2001年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留用彩票公益金26.9亿元,占公益金筹资总量的60%。其中用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16.2亿元,占留用部分的60.6%。2002年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留用彩票公益金37.5亿元,占公益金筹资总量的49.2%。其中用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17亿元,占留用部分的59.4%。2003年度,全国体育系统留用34.5亿元,占公益金筹资总量的49%。其中用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17.5亿元,占留用部分的50.7%。

(二)体育组织网络体系不断完善

全国各地群众体育组织、单项体育协会、各种体育俱乐部、健身中心、健身指导站、晨晚练站点建设发展迅速。2004年,据对26个省、自治区、自辖市调查统计,省级以下各级、各类体育社会团体有5.3万个,团体会员21.3万人,个人会员866.5万人。2004年底,全国各级体育指导中心、体育指导站、体育活动点共有325304个,比2000年增加27.9个百分点,经常参加活动的达到4980万人。目前我国的群众体育已经初步形成一个以体育社会团体为基础,以基层体育指导站(点)、体育场地设施为依托,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

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开展的“全民健身周”活动,每年大约有3亿多人参加,蔚为壮观。另外,从2001年起,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军队体育以连队为重点的体育活动,并配以“五个亿万人群”(亿万青少年儿童、亿万农民、亿万职工、亿万老年人、亿万妇女)的健身活动,更是气势恢弘,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2004年,全国县以上地方共举办大型群体活动25400次,直接参加有组织的群体活动人数达到6425万人,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从地方上来看,黑龙江省开展的“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广东的“百万群众健身行活动”、在六大城市同时举行的“世界步行日”等活动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品牌影响力持久。对于提高群众的健身意识,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挥了积极作用。还有当前试行推广的四种健身气功工作已经作为我们同“法轮功”邪教组织斗争和推行全民健身事业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群众体育科学化、规范化程度显著提高

完善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体系(《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军人体育锻炼标准》和《公安民警体育锻炼达标标准》),与教育部联合推出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这使中国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体质标准。

在1999年《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课题的顺利完成的基础之上,国家体育总局决定从2000年起,在全国31个省(区、市)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及监测数据库。在全国各地3岁到69岁的中国国民中开展了体质监测工作中,全国总计抽样223200人,以获取国民体质状况的基本数据,以便有针对性地对群众体育健身进行科学指导,改善和增强国民体质。2003年10月11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国家体质测定标准》。每五年一次的国民体质监测已形成制度。到2004年末,全国共有国民体质监测站3324个,有工作人员21367人。

体育总局制定了《第一期科技行动计划》、《第二期科技行动计划》,经常组织群众体育研讨会,大大提高了科学决策水平。投入国民体质监测和群体科研方面的资金逐年增加。

(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

1993年12月,原国家体委颁发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在此基础之上,国家体育总局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指导下,从1999年开始组织和领导《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的研制工作,2001年8月7日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了这一标准。到2005年底,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到430491人,平均3005人拥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按照平均每2000人配备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我国总共需要65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五)体育人口稳中有升

1997年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达到15.5%,我国的体育人口总数约为31.4%。2000年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达到18.3%,比1997年增长了2.8%,约增加1800万人,如果将7到15岁的在校学生和武装力量作为当然体育人口统计在内,我国的体育人口占可统计的7到70岁总人口的33.9%,比1997年提高了2.5%。

(六)农村体育迎来一个发展机遇期

邓小平同志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我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没有他们的强身健体,就没有全体国民的强身健体。他们的健康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施进程。2002年4月12日,国家体育总局和农业部联合发布了《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为了把“统筹精神”贯彻到实际工作之中,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在农村的深入开展,实现我国群众体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把2004年定为“农村体育年”,提出了“全面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口号,在全国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科普知识得到加强。体育总局投入体育彩票公益金6000多万元,以农村为重点实施了八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国家国民体质检测车西部万里行”活动效果良好,2004年10月在江西宜春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可以说,农村体育迎来了一个的发展机遇期。之所以下这样一个判据,源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社会事业倍受重视,为农村体育带来发展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胡锦涛)。“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200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和进一步明确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即“统筹城乡”。这句话有千钧之重。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国家经济实力的限制,农村社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相协调,乡村建设与城镇建设未能同步,差距越拉越大。建国以后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政策,总是以城市为中心和出发点,从城乡社会发展水平及教育、医疗、卫生及体育来看,其差距比收入差距更大。统筹城乡确实是解决“三农”问题重要的新思路,并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2003年先后召开了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下发了两个文件,为20年来所仅见。明确提出要更多地关注农村,更多地关心农民,更多地支持农业,明确提出要把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这个背景下,加大了对农村社会投入。2003年中央财政支持农业各方面的资金是1200多亿元,2004年将达到1500亿元以上,增加300亿元,增幅是很大的。增长的资金主要用于四个方面,其中主要增加在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公共品,例如,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农村的教育、卫生以及文化事业等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上不去,就注定了他们在市场竞争中会成为低收入和陷于贫困的人群。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人力资本素质,所以我认为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也应包括体育事业。

二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将引领城乡体育从不全面、不平衡转向全面和协调发展。从“十六大”提出全面小康,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重大战略转变,即从追逐GDP转变为谋求综合发展,再到2004年1月出台“一号文件”,这其中是环环相扣的,体现了中央的宏观战略推进。提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将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十六三中全会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阐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全面的发展内容更加重要,同时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必然要求,这个特殊国情就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当然也包括城乡之间的体育发展差距,所以,就必须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当中的“人”是人民群众,这当中的“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种发展是“为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一切人是全体人民,就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提高生存机会的过程,从总体上说,健康、长寿、接受良好教育和生活幸福美满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1994年人类发展报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由此可见,新发展观“人本”的内涵是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新发展观“全面”的内涵是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并将全面发展的内容具体为五个统筹,而五个统筹之首就是统筹城乡发展,这既是“协调”的目的,也是“持续”的目的。抓住了目的,就是触及了社会发展本质。如果离开了“为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他的任何发展就没有价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增进国民的健康水平,而国民健康水平本身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而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一个目标。而且,也只有整个民族素质提高,才能形成现代文明主体,才能产生智力和人力资源的相应优势。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才有基本保证和真正动力。毫无疑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必将引领城乡体育从不平衡转向全面和协调发展。

三是国家财政实力增强,将有利于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包括体育事业的发展。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增强有利于社会事业发展,“进入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应当为人民群众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称的体育硬件和软件,提高全民健身的服务质量,使其成为社会保障体制的组成部分”(《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了解经济发展状况目的是为了提供与之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硬件和软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从经济结构来看,“九五”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在战略调整中升级优化,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开始由一产、二产转变为二产、三产。2001年,农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由1990年27.1%调整至15.2%,非农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也就是说GDP的85%是由非农产业提供的。一方面,说明我们现在已有能力反哺农村了,加快农村发展的时机已较为成熟;另一方面,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得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也有利于加快农村发展,通过从整体上减轻农业的税赋负担,使农民具有更多的劳动剩余进行消费和提高生活质量。从财政实力来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财政实力大为增强,由1990年的2937亿元增至2003年2万多亿元,财政实力的增强将会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促进实现社会公正和保证社会稳定。经济状况的整体改善无疑为推进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支持环境。特别是去年以来,国家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开始加大,解决公共财政对农村和农民的支持问题,必须逐步增加对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这是财政工作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变。2003年中央政府财政对农村的投入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文件,中央财政对于农村的投入在去年基础增加300亿,总额达到1600亿。其中一大方面主要用来为农民提供公共品,例如,农村的教育、卫生以及文化事业,也包括对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投入。

四是“小城镇大战略”实施,将有利于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包括体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城市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使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农村城市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农村城市化可以将先进的思想观念,科学技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迅速传递到广大农村,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这一定位是由小城镇本身的作用所决定的。一是小城镇不仅是大城市功能的自然延伸,而且往往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联结大城市和农村的桥梁,集中体现了综合实力、政府管理能力和区域竞争力,作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发展的载体,所以,小城镇不仅要发展成为吸纳和接收大城市功能辐射的地区,同时也要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农村区域文化体育中心;二是我国目前5万余个乡镇集中了大多数农村居民,“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也是基于这一实际提出来的。就今后的发展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由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18%增长到2002年的39.1%。经过努力,每年提高城镇化率1个百分点是有可能的。到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再提高15到16个百分点是有可能做到的,也就是说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而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村城市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应当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推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七)奥运会的前、后期效应推动群众体育发展热潮的形成

竞技体育整体实力提高,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表现出了超越自我、挑战强手的良好精神风貌,共获得了32枚金牌、17枚银牌、14枚铜牌,奖牌总数63枚,取得了在金牌榜上排名第二的新的历史性突破。截止2004年底,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中,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1798个,创超世界纪录1119次。中国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世界体育舞台上一支非常强劲、耀眼夺目的重要力量【41】。为西太平洋组合(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42】。

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广州赢得2010年亚运会举办权,深圳正在申办2011年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这些重大赛事的承办,给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一般情况来讲,筹办奥运会的过程将会形成一个空前的“体育学习的社会”,推动群众体育热潮的出现,这就是奥运会的前期效应。而奥运会过后,经过奥运会前长时间的“体育学习”和奥运会期间集中的体育熏陶,人们的体育意识和热情将会长久地保留下来,加上留下的巨大奥运会物质遗产,如果处理得好,则会形成一个群众体育发展的高潮,这就是奥运会后期效应。因此,借助于“北京2008奥运会”以及相关重大赛事的前、后期效应,将会推动群众体育发展热潮的形成。

(八)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健身、娱乐市场初步建立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指出:“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发展服务业要面向城乡居民消费。……引导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产业发展,满足服务性消费需求。”把体育健身产业放在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服务业之中提及,这是对体育功能论述的重大突破,是“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的具体表现。发展体育产业能引导消费,吸纳就业,拉动内需,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体育产业特别是体育健身产业,是提高国民素质和人民大众生活质量的行业。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进我国群众体育的产业化进程;有利于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和法制的优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健身的需求日益增长,体育消费日趋活跃,以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的群众体育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老少同台、夫妻共赛、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以及“假日体育”已经步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花钱买健康”“健康储蓄”已经在东部、中部以及西部的大中城市中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初步建立了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技术培训和体育中介为主的四大类体育市场体系,构成了多元化的产业投资格局,体育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43】体育无形资产的保护和开发得到进一步加强。1998年我国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为183.56亿元(约占GDP的0.2%左右)。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体育产业的产值可以接近300亿元(约占GDP的0.3%)。

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已经连续举办了15届,参展企业从最初的100家发展到现在的近900家,成为规模上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体育用品专业博览会。

自1994年在全国统一发行体育彩票以来,到2004年底累计销售917亿多元,筹集公益金303亿多元,有力地支持了体育事业的发展,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