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管理学是体育学与管理学中的一门交叉性基础学科。它是在总结体育管理实践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心理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体育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体育管理学已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体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外体育管理学的产生发展
英格兰(England)被视为现代体育和现代体育管理(活动)的发源地(Mandell,1984)。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起便有不少学者撰写体育管理的研究论文。50年代~60年代,体育行政管理、学校体育管理、竞技体育管理、娱乐体育管理等专著相继出版。1955年查尔斯·布切尔编著的《体育与竞赛运动计划的行政管理》、1979年雷斯尼克编著的《现代体育运动管理与实践》等书已被美国许多大学选为教材(孙汉超,秦椿林,2004)。作为一门专业,体育管理学(Sport management as a discipline)最早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的美国。1966年,美国俄亥俄大学开设了体育管理硕士课程,成为世界上最早开设体育管理课程的学校。之后不久,比斯开湾学院(现在的圣托马斯大学,Biscayne College,now St.Thomas University)、圣约翰大学(St.John’s University)相继开设了体育管理本科课程(Parkhouse,1996)。1971年,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Amherst)成为第2个开设体育管理硕士课程的学校(Lisa P.Masteralexis,2009)。
继美国之后,苏联和日本在20世纪40年代也开始了体育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1949年,日本竹之下藏撰写的《学校体育管理法》,是日本最早的体育管理专著。1953年,官细虎彦撰写了《体育管理》一书。此后,宇士正彦、石三次郎、宫细虎彦、滨口阳吉等也相继出版了很多体育管理方面的教材与专著。1961年苏联正式出版了第一本《苏联体育组织学》,1965年经过修改后作为全苏的正式教科书,1974年更名为《体育运动管理学》。除上述教材、专著外,美、俄、日、法、英等国在体育经营管理,体育市场开发与研究,职业俱乐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休闲体育与大众体育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也加大了研究力度,系列研究成果及在研究基础上编撰的各类专著、教材也相继问世。目前,体育管理学在国际上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科学和体育科学发展中比较活跃的新领域(孙汉超,秦椿林,2004)。
20世纪后半叶,美国开设体育管理专业课程的大学(学院)数量增长较快,据全美体育和身体教育协会(NASPE)调查显示,到1985年底,已有超过50所大学(学院)开设了体育管理硕士课程。至少40所大学(学院)开设了体育管理本科课程(Parkhouse,1987)。到1996年底,全美开设体育管理专业课程的大学(学院)数量已超过200所(Parkhouse,1996)。目前,据北美体育管理学会(NASSM)网站公布资料显示,北美地区已有236所大学(学院)开设了体育管理课程(Ming Li,2008)。
20世纪80年代,美国体育管理研究的学术著作不超过10本。但随着体育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体育管理著作不断问世。据Pitts and Danylchuk(2007)的调查,从1990到2007年间,美国出版了129部体育管理学著作,其中2000年以后出版的著作占到总数73%。研究方法是衡量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2008年,李明教授(Ming Li,Brenda Pitts and Jerome Quarterman,2008)等著的《体育管理研究方法》问世,这标志着美国体育管理学科(专业)的日臻成熟。
1987年,北美体育管理学会(NASSM)创办的《体育管理期刊》(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正式刊发。1992年,《体育营销季刊》(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出版。2005年,第一个体育管理电子期刊SMART Journal刊发。目前,《体育管理期刊》被视为国际体育管理领域的最权威期刊,长期被SSCI收录。
北美体育管理学会(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Sport Management,NASSM)筹建于1985年,1986年2月正式成立,该学会是由美国与加拿大体育管理学者发起组成的体育管理专业学术团体。北美体育管理学会每年都会举办年会,目前协会主席是美籍华人李明教授。北美体育管理学会的官方学术刊物为《体育管理期刊》(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目前北美体育管理学会正与美国体育学会联合推动体育管理专业课程认证的工作,在北美200多个体育管理相关系所中,目前约有40多所通过了审核。在北美体育管理学会介绍各校体育管理专业系所的网页中,通过的系所特别以“A”为标示。目前,NASSM有829名成员,包括445名专业人员和376名学生(Ming Li,2008)。
美国体育管理专业更加注重实用性,其重点是在大学和职业体育、设施管理以及健康和健身俱乐部管理等方面。而加拿大的课程则更精于理论,也就是说,它注重的是诸如体育和体育活动的历史和文化观点、心理学和社会学范畴以及生理学和生物力学方面的学科分支。除美国、加拿大外,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希腊、意大利、南非、法国和英国都开设有体育管理学课程。1990年,维多利亚大学的鲍沃特(Bowater)经济学院开设了澳大利亚第一个体育管理经营学士课程。开设的专门课程包括商业课程的核心内容、体育研究所要求的核心内容,以及将体育和管理相结合的课程,如体育市场营销学和体育法。体育管理作为一个学术专业在这些国家也逐步发展起来。例如,欧洲体育管理学会(EASM)就与北美体育管理学会很相似。它的会员主要是体育管理方面的大学教授,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并出版刊物《欧洲体育管理杂志》。
(二)我国体育管理学的产生发展
我国体育管理学是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产生的一门部门管理学,它是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早在1935年,我国金兆均就编著了《体育行政》一书,可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体育管理方面的专著。1955年东北师大的鞠兴绥、中南体院的李雨三编写了《体育行政》讲义,天津体育学院的马瑜、张旭、梁汝城也编写过类似的讲义。然而,中国真正着手研究和建立体育管理学,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孙汉超,秦椿林,2004)。
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前苏联引进《体育组织学》和《体育理论与方法》,并在体育院系开课,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体育管理理论的研究处于空白状态。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部分体育理论工作者和体育管理工作者开始对体育管理理论进行研究讨论,并发表了一批体育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体育管理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4年,由武汉体育学院会同全国有关体育学院编写了我国第一本《体育管理学》教材,并举办了全国体育管理学讲习班,这标志着我国体育管理学科的初步建立。“七五”期间,原国家体委正式将《体育管理学》列入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的计划教材,经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先后编写出版了《体育管理学》通用教材和《体育管理学教程》专业教材。
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管理教育得到飞速发展。1980年,天津体育学院开始招收体育管理学硕士研究生,我国著名体育场地建筑专家和体育管理学家马瑜教授担任硕士生导师,天津体育学院成为我国第一所招收体育管理学硕士研究生的院校(天津体育学院院志,1958~2000)。1985年武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相继建立体育管理系,1987年,天津体育学院成立了体育管理系并招生,专业为体育管理,学制为两年专科生。曲阜师范大学也开设了体育管理专业。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是北京体育大学各社科研究中心的管理机构,是中国体育管理人才的摇篮。管理学院孕育于1985年组建的北京体育大学管理班,1987年管理学院正式成立并设立体育管理专业。1993年体育管理专业开设体育行政管理和体育经营管理两个专业方向。1995年管理系与原国家体委干部学校合并成为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暨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成为集国家在职高级体育管理干部培训和研究生、本科生教育为一体的体育管理人才培训基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体育院、系也相继开设体育管理学课程。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发展比较成熟的院校一般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一般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等几类。体育管理专业的知识容量也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不断扩展。据调查,现在全国14所体育院校,几十所高师体育院、系开设了体育管理学课程。1989年武汉体育学院正式招收体育管理学专业研究生,并于次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北京体育大学与曲阜师范大学获得体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北京体育大学开始首次招收体育管理学方向博士研究生。近年来,在体育管理学学科专业建设的理念上,我国开设体育管理学专业的院校正在改变原有的“大、全、广”和“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开始紧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逐步树立起科学的学科建设新理念。体育管理学正逐步摆脱原有“空洞的”纯理论的学科范式,向分工更细的部门管理、更加实用的操作管理、多学科互融的交叉管理等方向发展,逐步回归其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的本质。
2004年10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管理分会正式成立。体育管理学学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人员名单产生。同月,2004年亚洲体育管理协会年会在北京体育大学隆重举行,我国体育管理学科重要创始人之一、著名学者——秦椿林教授当选为第2届亚洲体育管理协会主席。
21世纪之初,我国多层次的体育管理学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体育管理学的学术研究群体日益扩大,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学日臻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下,中国体育与国际的交往日益频繁,体育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必然也给我国体育管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预见,中国的体育管理学正迎来发展壮大的有利时机。
当前,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和体育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我国体育管理学需要进一步借鉴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吸纳国外体育管理研究的新成果去研究和总结我国体育管理实践,进一步探索和揭示体育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规律,有效地提高体育管理的综合效益,逐步完善并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学科体系。
延伸阅读:天津体育学院体育管理学专家马瑜
马瑜,男,1909年2月生,山东昌邑县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体育管理学,建国后我国早期体育管理学科开拓者。1936年毕业于东京大学体育系。解放前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重庆南开中学任体育教师,重庆中央大学任助教,重庆中央政治学校任讲师。在恩施湖北教育学院任副教授,天津国立体专任副教授。解放后,先后在天津师范学院(现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学院(现河北师范大学)、天津体育学院任教。1982年1月任天津体育学院基础课部主任。
1980年,受原国家体委委托,天津体育学院举办了第一期体育干部培训班,马瑜教授讲授《体育行政》。1980年9月,天津体育学院招收国内首批体育管理学专业研究生,马瑜教授任硕士生导师。1987年1月,天津体育学院成立体育管理系,马瑜教授任系主任。
马瑜教授的主要著作有:《体育行政》、《世界运动史话》(1948年)、《体育设备》(1949年商务印书馆)、《天津运动场地的场地建筑设计》(195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田径运动场地跑道放射量法》《灯光篮球场地照明理论与设计》等(天津体育学院院志,1958~2000)。
二、体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体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特定的研究对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育管理学,必然有它自己的研究对象。管理是人类社会生活各种实践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管理学界达成的共识是,管理学揭示组织运行的规律,积淀达成组织目标的经验与知识。它以一般组织的管理活动为其研究对象,通过对管理活动的研究,探讨其内在的规律性,然后上升为理论,形成一个理论体系。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内在规律性的概念、原理、原则、制度、程序、方法等组成的。这个理论体系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
体育管理是其中一种特殊的管理现象,其特殊性在于体育涉及到男女老少、社会各个阶层、社会的各个行业,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方法灵活多变。同时,现代体育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现代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体育已发展成为全球性、具有高超技艺性、陶冶情操、具有教育性的规模巨大的文化现象之一。面对如此广阔的体育领域以及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如果不去研究体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想把体育管理好,提高其综合效益是难以想象的。因此,体育管理学是研究体育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体育管理规律是构成体育管理学内容体系的依据和基础。体育管理学是研究体育实践中组织的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发展出一种协调现代“大体育”复杂过程中人们行为的理论和方法,使人们在体育目标实现中获得高效益。
体育管理学是体育科学与管理科学中的一门交叉性基础学科。它是在总结体育管理实践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心理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体育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不是各类学科简单相加的产物,而是对这些学科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体育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一般应阐明学科的基本性质及历史发展,剖析体育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研究体育组织的结构设计、运行机制及组织变革,揭示体育管理系统运行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体育管理的基本职能,指明体育管理客体(体育资源)正常运行的基本特征、管理要求及具体管理方式等。
(二)体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研究方法。体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1.哲学方法(Philosophical approach)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我们研究体育管理学最根本的观点和思维方法。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正确地揭示体育管理现象中的本质,才能正确理解体育管理学中所论述的问题。学习和研究体育管理学,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要注意各种体育管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以及不断发生的变化,运用全面的、历史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体育管理学产生于体育管理的实践活动。在体育管理的实践中,人们用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体育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问题,经过提炼上升为体育管理理论;体育管理理论反过来通过实践指导人们的体育管理活动,验证体育管理理论的有效性,逐步发展和完善体育管理理论。不难看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一般规律,完全适用于人们对体育管理活动的认识。
2.系统方法(Systematic approach)
在一个组织中,它的每个要素的性质或行为都将影响到整个组织的性质和行为,这是因为组织内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而且组织作为一个整体是各要素的有机结合构成的。这种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管理时,就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每个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和整个组织的影响。这种从全局或整体考虑问题的方法就称之为系统方法。体育组织的系统性、管理活动的系统性决定了系统方法对体育管理学研究的适用性。任何体育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体育管理系统方法的具体内容包括整体分析、结构分析、层次分析、相关分析以及环境分析。
3.实证方法(Positivist approach)和规范方法(Normative approach)
人类的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研究,以客观、实证和规范为特征,是获取新知识的最精确的方法;另一类是思辨研究,主要依靠研究者的洞察力和直觉判断(李怀祖,2004)。
实证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实验或调查,收集数据,得到一定的结论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所强调的实证性,在于它的结论不是通过逻辑的推演得到的,而是通过实验或现场的调查,利用具体的事实和数据说明问题。大量的实证研究是发展理论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被称为“科学”的学科是否健全的标志(许德音,周长辉,2004)。
规范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借助理论上和逻辑的推演获得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所强调的规范性,在于它的理论的科学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它的结论是通过规范的逻辑推理和理论论证而获得的。
4.定性分析方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approach)和定量分析方法(Qualitative analysis approach)
所谓定性分析,就是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一事物的质是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定性分析主要依靠人的观察分析能力,凭借知识、技术、经验和判断能力,应用逻辑思维方法,从研究事物质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事物的特征、发展规律及其与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其分析过程及结论是用文字描述来表达的。定性分析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就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所谓定量分析,就是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事物的量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程度、以及构成事物的共同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定量分析是指在科学研究中,用可以量化的标准去测量事物,通过定量分析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5.具体方法(Specific approach)
(1)历史研究法。通过历史资料研究的方法,在历史的文献中可以寻找体育管理的规律,以帮助我们组织现代体育管理工作,指导现代的体育管理实践。
(2)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事物纵向、横向各种联系加以比较,从中找出它们的共同关系存在的差异,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3)观察研究法。按照一定的计划和要求,对研究对象的全局或某一方面进行系统的、连续的、定期的观察,对观察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加以总结、概括出体育管理活动的规律。
(4)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可以了解到管理的实际情况,经过分析研究,探索体育管理活动的规律。调查研究分为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
(5)试验研究法。试验研究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造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引起研究对象行为,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试验法又分实验室试验和现场试验。实验室实验控制条件非常严格,并可借助于仪器、设备,可反复试验,但人为性较大的现场试验是在实际工作场所进行试验,正因为如此,现场试验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现场条件复杂,干扰因素较多,且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因此,需要周密的设计和较长时间的试验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6)个案(案例或实例)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群体或组织某件事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其发展规律的方法。个案分析法在法学、社会学和管理学都被广泛采用,西方经验主义管理学派的主导研究方法就是个案分析法。
上述介绍的体育管理学研究方法并非是绝对分开的,如实证分析方法中就包括调查研究、试验研究等具体方法。此外,体育管理的研究方法还有很多,在实际运用中,关键是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选择最适宜的研究方法,并能做到综合使用管理方法,这样才能透彻地理解和分析体育管理现象,对体育管理现象的研究才具有积极意义。
三、体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体育管理学是一门独立性学科
体育管理学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它具有一系列涵义清楚明确的概念,具有经过实践检验证明其正确的原理和原则。它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比较严密的理论体系,而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是,它能反过来指导人们的体育实践,并使人们顺利地达到预期目的。体育管理学尽管在内容体系上与其他许多学科有交叉,比如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等,但这并不妨碍体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管理学二级学科的地位与特殊性。
(二)体育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
现代体育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践活动,其牵扯面之广、影响范围之宽、发展规模之大,使之足以成为世界性的通用“符号”。体育管理实践涉及自然、社会、思维和心理等众多复杂的领域,而作为揭示如此复杂的体育管理实践规律和方法的体育管理学,其内容也必然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和心理科学等众多学科领域。
(三)体育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在社会系统中存在着“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前者主要是指人力、物力、财力等可视因素,后者则主要是指权力、信息以及权力、信息的运行所构成的管理活动。因之,软科学是相对于硬科学而言的。从这种意义上说,体育管理学研究的是如何协调人们在共同体育管理实践中的关系,以达成组织目的的实现。这正如物质生产领域中管理学不研究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物质生产活动(硬)的规律,而专门研究如何协调人们行为(软)的规律,从而获得整体的高效率一样。因此,体育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四)体育管理学具有双重学科属性
体育管理学是用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解决体育领域的管理问题,这就表现为管理科学与体育科学的交叉性。丰富多彩的体育管理实践是体育管理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一方面,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构成了体育管理学的方法学基础;另一方面,体育科学的理论、知识构成了体育管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因此,体育管理学具有双重属性,它既属于现代管理科学,是其中的一门部门管理学;又属于现代体育科学,是其中一门重要的、应用性强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四、体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由于体育管理的对象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因而指导管理这一系统实践的理论体系也必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体育管理学学科植根于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宏大体系之中。由于体育管理学受体育科学和管理科学一般原理的指导,因而它是它们的下位学科。由于体育管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因而它必然与诸多相关学科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可以看出,现代体育管理学是处于整个科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若干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研究现代体育管理,绝不能仅限于它自身的范畴,也不能仅限于体育或管理的范畴,而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体育管理现象,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才能为建立现代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现代体育管理学的内容上看,现代体育管理学衍生出众多下级学科:如体育行政管理、体育组织管理、体育资源管理、竞技体育管理、学校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管理、体育项目管理等。随着现代体育活动内容的日益丰富与发展,今后还会不断诞生出适应体育管理实践需要的各种子学科。
五、体育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学理论体系,并在体育管理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对体育管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体育管理的原理、原则、方法体系等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且体育实践中很多成功的经验还有待于挖掘和总结。因此,我国的体育管理学仍是一门处于不断探索、发展与完善中的学科。
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和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管理学的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特征:
(一)学科地位进一步强化
体育不但离不开管理活动,而且对体育管理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随着体育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日益提高,体育管理学也将越来越被重视。同时,随着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于体育管理学科独立性的争辩将逐步明晰,体育管理学的学科领域范畴将逐步明确,与其他学科的交汇与融合部分将进一步被科学划分,其学科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二)专业发展日益丰富
随着经济社会及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急需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一切生产经营领域的专门人才,如体育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人才、健身服务业人才、体育营销人才、体育经纪人才、体育法律人才等。各类体育组织也相应需要各类专门人才,这将进一步促使体育管理专业的发展,体育管理专业将从传统的行政管理专业领域中拓展到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内部的多重领域。
(三)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
管理学已成为当今内容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层出不穷。理论的快速发展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给教材的更新增添了压力。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原有的体育管理学教材;另一方面,新的体育管理学二级乃至三级学科不断涌现,也要求新编教材不断问世。
(四)学术研究的实际性进一步加强
体育管理学的研究将密切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体育管理学研究将逐步由偏重理论研究向重视实践研究转变、由偏重行政组织研究向重视非行政组织研究、由偏重竞技体育管理研究向重视群众体育管理研究的方向转变。
(五)研究方法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不同层次的管理问题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的程度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操作层甚至有些管理层的问题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较多,决策层管理问题和高层管理者行为问题的研究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的成分相对较少(许德音,周长辉,2004)。目前我国体育管理学的研究运用思辨研究方法和直觉判断的现象较为普遍,而对实证研究方法的重视程度不足。大量的实证研究是发展理论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被称为“科学”的学科是否健全的标志。随着对体育管理研究方法认识的逐步深入,这一问题将得以改进。
(六)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
体育管理学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它必然要求各学科之间的合作,尤其是社会学、工商行政、经济、教育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2]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3]孙汉超,秦椿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编写组.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5]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梁晓龙,鲍明晓,张林.举国体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7]王子平,冯百侠,徐静珍.资源论[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8]喻旦辉,孙曼林,张韵君,等.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9]秦椿林,张瑞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林根祥.管理学基础[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1]乌尔里希,企业经济组织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
[12]占部都美.现代管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13]曾旗.管理学原理[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4]谈留芳.管理学原理[M].第二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15]加雷思·琼斯,珍妮弗·乔治,查尔斯·希尔.当代管理学[M].李健伟,严勇,周晖,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16]詹姆斯·托马,劳伦斯·查里普.国际体育管理[M].王艳,仁成阁,张继忠,等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17]罗珉.管理理论的新发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8]伯尼·帕克豪斯.体育管理学——基础与应用[M].秦椿林,李伟,程红,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9]刘兵.新编体育管理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0]钟天朗.体育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1]孙汉超,秦椿林.实用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2]编写组.体育科学研究现状与趋势[Z].2004.
[23]吴亚平.管理学原理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24]李慧.实证方法在管理学科问题研究中的科学运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5):34~38.
[25]李福海.管理学新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6]厉以宁.市场经济大辞典[M].北京: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27]徐子健.管理学[M].第二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28]罗时铭.体育管理学.体育文史[J].1995,(4):40~41.
[29]苏东水,赵晓康.论东方管理文化复兴的现代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109~113.
[30]王波涛.管理学概论[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7.
[31]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2]Robert N,Lussier,David Kimball(2004).Sport Management:Principles,Applications,Skill Development,Thomson/South-Western.
[33]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第2版.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4]许德音,周长辉.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J].管理世界,2004(5):76~87.
[35]程文广.管理学中的定性与定量方法比较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31):160~161.101.
[36]Li,M.,Pitts,B.,Quarterman,J.(2008).Research methods in sport management.Morgantown,WV: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37]Lisa P.Masteralexis,Carol Barr,Mary Hums(2009).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port Management.Aspen Publishers,Inc.
[38]Ming Li.(2008).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management in the USA.Ohion University.
[39]Parkhouse,B.L(2001).The management of sport:Its foundation and application(3rd ed.).New York:McGraw Hill.Pitts,B.G.
推荐阅读资料
[1]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高雪峰,刘青.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3]苏东水.东方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评论员.试问管理学——管理学在中国侧议[J].管理学报,2007(5):549~555.
[5]秦椿林,李新华.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框架的初步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9(2):1~7.
注释
【1】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子平,冯百侠,徐静珍.资源论[M].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2001.
【3】将“体育”及“体育管理”冠以“现代”一词以示和“传统体育”有所区分(仅仅是时间上的区分而已)。如无特殊说明,本书所用的体育及体育管理概念均分别与现代体育及现代体育管理的概念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