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的操作一般均由龟尾穴开始,沿脊柱两侧而上止于大椎穴,一般连续操作5~6遍。结合病情,对需加强手法刺激的患儿,常用“捏三提一”法,即先捏脊1遍,从第2遍起,每向前捏3次,双手在同一平面同时用力向上提拉1次;或者对重要穴如肾俞、脾俞、肺俞诸穴处进行提拉。在提拉皮肤时,常听到较清脆的“嗒、嗒”声,这属于正常的筋膜剥离声。另外,在捏法应用时以拇指指端掌面为力点,而不能单纯以拇指指端为力点,更不能将皮肤拧转。捏起肌肤过多,则动作呆滞不易向前推进,过少则易滑脱;用力过重易疼痛,过轻又不易得气。
捏法具有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健脾和胃、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功效,可用于小儿疳积、消化不良、佝偻病、腹泻等病症的防治。另外,此法常用作小儿保健,增进食欲,强壮体质。捏脊法除小儿推拿应用以外,对成人的失眠、神经衰弱、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等虚弱患者也同样有治疗作用。
(4)掐法
掐法是用拇指指甲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的一种手法,称为掐法。本法刺激性强,力量集中,有以指代针之意,所以也称为“指针法”,可用以急救昏厥的患者。以拇指指甲为力点,对体表穴位进行按压。掐法操作时,宜垂直用力按压,不宜抠动,以免损害皮肤。当掐法施用后常继以揉法,以缓和手法刺激,减轻局部的疼痛反应。掐法施用次数一般以5~6次为宜,或中病即止,不宜反复长时间的应用。掐法具有开窍醒脑、回阳救逆的功效,可用于小儿惊风、昏厥等症的防治,适用于头面及手足部痛觉敏感的穴位,如人中、老龙、十王等穴位。其中掐人中主要用于小儿惊风、昏迷、抽搐等。掐老龙即掐中指指甲根正中后一分处,主要用于急惊风的急救。十王位于两手十指指尖靠近指甲处,掐十王主要用于急救惊风见抽搐、烦躁不安、精神恍惚等症。
5.4.2虎口三关诊断法
望指纹是儿科诊断的特殊方法,也是较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常用于3岁以内的幼儿。因幼儿脉部短小,诊病时又每多哭闹,易使切脉失其真象,此时可望诊指纹。正常指纹多是淡红隐隐,不超过风关。
纹指络脉(浅表静脉)在虎口至示指上中下三节,近虎口处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纹见下节风关者为轻病,纹见中节气关者为重病,纹见上节命关者为危证,直透过三关者为最危之症。若脉络浮,则病在表;脉络沉,则病在里。应该注意的是,在验指纹时,须用拇指侧面,轻轻地推小儿示指三关,宜从命关推向风关,切不可从风关推向命关。
指纹辨证,中医多概括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分虚实,三关定轻重”。所谓“浮沉分表里”,是指纹升浮显露,相当于浮脉,为表证;若指纹沉浮隐现,则相当于沉脉,为里证。通过辨颜色和淡滞,可诊断病证的寒热虚实。指纹色淡,多为虚证、寒证,可见于脾胃虚弱、营养不良的患儿;指纹鲜红浮露,多为外感风寒,可见于伴有发热、恶寒、咳嗽、流涕的感染性疾病初起时;指纹紫红沉隐,多为里热,可见于高热、咳喘的支气管肺炎等病;青紫纹可见于惊风抽搐的热极动风证;指纹淡青,多见于虚风证,可兼有呕泻失水、久吐久泻、暴吐暴泻及脾虚引致肝风、手足抽筋等症;颜色淡紫,则多属虚热,可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若指纹紫滞,推之不畅,回流较慢,多见于痰湿、食滞、郁热、病重时;在热性病过程中,如肺炎、脑炎,或暴吐暴泻、心肺功能衰竭、瘀血、缺氧时,可见指纹暗滞,唇舌发绀。
5.5急症与丹药——博通医药之葛洪
中药制剂以“丹”命名的很多,诸如仁丹,大、小活络丹,至宝丹,神犀丹,小金丹,玉枢丹,黑锡丹,回春丹等,这类“丹”实际是一种丸剂,只是因为其制剂的体积小或用量小,或突出其疗效好故而以“丹”名之。外科丹药是指以汞、硝、矾等矿物药经封闭加热方法炼制成的外用药物,红升丹、白降丹就是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外科丹药。中医外科常谓“红升白降,外科家当”,可见丹药在中医外科外用药中的重要性。如果要推举一位炼丹家代表的话,葛洪一定是不二人选。
葛洪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葛洪内擅丹道,外习医术,研精道儒,学贯百家,思想渊深,著作宏富。他不仅对道教理论的发展卓有建树,而且学兼内外,于治术、医学、音乐、文学等方面亦多有成就。
5.5.1葛洪的炼丹术和药学贡献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的《金丹》和《黄白》篇中,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具体地介绍了一些炼丹方法,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丹法,勾画了中国古代炼丹的历史概况,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实验化学的珍贵资料,对隋唐炼丹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成为炼丹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著名炼丹家。
当时,葛洪炼制出来的药物有密陀僧(氧化铅)、三仙丹(氧化汞)等,这些都是外用药物的原料。葛洪在炼制水银的过程中,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他指出,对丹砂(硫化汞)加热,可以炼出水银,而水银和硫黄化合,又能变成丹砂。他还指出,用四氧化三铅可以炼得铅,铅也能炼成四氧化三铅。在葛洪的著作中,还记载了雌黄(三硫化二砷)和雄黄(五硫化二砷)加热后升华,直接成为结晶的现象。
此外,葛洪还提出了不少治疗疾病的简单药物和方剂,其中有些药物和方剂的疗效已被现代临床研究证实。如松节油治疗关节炎,铜青(碳酸铜)治疗皮肤病,雄黄、艾叶可以消毒,密陀僧可以防腐等。从现代药理来讲,雄黄中所含的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艾叶中含有挥发性的芳香油,毒虫很怕它,所以我国民间有在端午节前后燃烧艾叶驱虫的习俗;铜青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所以可以治皮肤病;密陀僧有消毒杀菌作用,所以可以用来做防腐剂。科学与宗教之间时常并非绝对对立。作为一个道士,葛洪早在1500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些药物的效用,在药学上做出了一定贡献。
5.5.2葛洪的急症医学成就
葛洪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书名的意思是可以常常备在肘后(带在身边)的应急书,说明此书是应当随身常备的实用书籍。书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这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他特地挑选了一些比较容易找到的药物,这些药即使花钱买也很便宜,改变了以前的救急药方不易懂、药物难找、价钱昂贵的弊病。他尤其强调灸法的使用,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明确地标注了各种灸法如何使用,只要弄清灸的分寸,不懂得针灸的人也能使用。
葛洪很注意研究急病。他所指的急病,大部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急性传染病,古时候人们管它叫“天刑”,认为是天降的灾祸,是鬼神作怪。葛洪在书中说,急病不是鬼神引起的,而是中了外界的疠气。葛洪能够排除迷信,指出急病是外界的物质因素引起的,这种见解已经很令人钦佩了。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里面记述了一种叫“尸注”的病,认为这种病会互相传染,并且千变万化。染上这种病的人弄不清自己到底哪儿不舒服,只觉得怕冷发热,浑身疲乏,精神恍惚,身体一天天消瘦,时间长了还会丧命。葛洪描述的这种病,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结核病。结核菌能使人身上的许多器官致病。肺结核、骨关节结核、脑膜结核、肠和腹膜结核等,都是结核菌引起的。葛洪是我国最早观察和记载结核病的医学家。
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一种犬咬人引起的病症,即狂犬病。在古时候,对这种病没有什么办法治疗。葛洪想到以毒攻毒的办法。他把疯狗捕来杀死,取出脑子,敷在患者的伤口上。这是人类探索狂犬病防治的宝贵尝试,具有免疫思想的萌芽。欧洲的免疫学是从法国的巴斯德开始的。他用人工的方法使兔子得狂犬病,把病兔的脑髓取出来制成针剂,用来预防和治疗狂犬病,原理与葛洪的基本上相似。巴斯德的方法当然比较科学,但是比葛洪晚了1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