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庆精神 铁人精神:简明学习手册
343600000022

第22章 附录(2)

钻机运到了,起重设备还没有运到。怎么办?他同工人们—起,人拉肩扛,把六十多吨重的全套钻井设备,一件件从火车上卸下来。他们的手上,肩上,磨起了血泡,没有人叫过一声苦。开钻了,一台钻机每天最少要用四五十吨水,当时的自来水管线还没有安装好。等吗?不。王进喜又带领全体职工,到一里多路以外的小湖里取水,保证钻进,这样艰苦地打下了第一口井。

无语的大地,复杂的地层,对于石油钻井工人来说,有时就好像难于驯服的怪物。王进喜领导的井队在打第二口井的时候,出现了一次井喷事故的迹象。如果发生井喷,就有可能把几米高的井架通通吞进地层。当时,王进喜的—条腿受了伤,他还拄着双拐,在工地上指挥生产。在那紧急关头,他一面命令工人增加泥浆浓度和比重,采取各种措施压制井喷,一面毫不迟疑地抛掉双拐,扑通一声跳进泥浆池,拚命地用手和脚搅动,调匀泥浆。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搏斗过去了,井喷事故避免了,王进喜和另外两个跳进泥浆池的工人,皮肤上都被碱性很大的泥浆烧起了大泡。

那时候,王进喜住在工地附近一户老乡家里。房东老大娘提着一筐鸡蛋,到工地慰问钻井工人。她一眼看到王进喜,三脚两步跑上去,激动地说:“进喜啊进喜,你可真是个铁人!”

像王“铁人”这样的英雄人物,在大庆油田岂止一人!

马德仁和段兴枝,也是两个出名的钻井队长。他们为了保证钻机正常运转,在最冷的天气里,下到泥浆池调制泥浆,全身衣服被泥水湿透,冻成了冰的铠甲。

薛国邦,油田上第一个采油队长。在祖国各地迫切需要石油的时候,他战胜了人们想像不到的许多困难,使大庆的首次原油列车顺利外运。

朱洪昌,—个工程队队长。为了保证供水工程赶上需要,他用双手捂住管道裂缝,堵住漏水,忍着灼伤的疼痛,让焊工在自己的手指边焊接。

奚华亭,维修队队长。在一次油罐着火的时候,他不顾粉身碎骨的危险,制止罐顶,脱下棉衣,压灭猛烈的火焰,避免了一场严重事故。

毛孝忠和肖全法,两个通讯工人,在狂风怒吼的夜晚,用自己的身体连接断了的电线,接通了紧急电话。

管子工许协祥等二十勇士,在又闷又热的炎夏,钻进直径只比他们肩膀稍宽一点的—根根钢管,把总长四千八百米的输水管线,清扫得干干净净。

大庆人都贯注了革命精神,他们的确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历年来,在大庆油田,每年都评选出这样的英雄人物一万多名。

请想想看!在这样一支英雄队伍面前,还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征服!

但是,大庆人钢铁般的革命意志,不仅表现在他们能够顶得住任何艰难困苦,更可贵的是,他们能够长期埋头苦干,把冲天的革命干劲同严肃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这正是他们在同大自然作战的斗争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

在油田勘探和建设中,大庆人为了判明地下情况,每挖一口井都要取全取准二十项资料和七十二个数据,保证一个不少,一个不错。

一天,三二四九钻井队的方永华班,正在从井下取岩心。一筒六米长的岩心,因为操作时稍不小心,有一小截掉到井底去了。

从地层中取出岩心来分析化验,是认识油田的一个重要方法。班长方永华当时瞅着一小截岩心掉下井底,抱着岩心筒,一屁股坐在井场上,十分伤心。他说:“岩心缺一寸,上级判断地层情况,就少了一分科学根据,多了一分困难.掉到井里的岩心取不上来,咱们就欠下了国家一笔债。”

工人们决心从极深的井底,把失落的岩心捞上来。队长劝他们回去休息,他们不回去。指导员把馒头、饺子送到井场,劝他们吃,他们说:“任务不完成,吃饭睡觉都不香。”他们连续干了二十多个小时,终于把一筒完整的岩心取了出来。

这从深深的井筒中取上来的,哪里是什么岩心,简直是工人们对国家建设事业高度负责的赤胆忠心啊!

几年来,就是用这样的精神,勘探工人、钻井工人和电测工人们,不分昼夜,准确齐全地从地下取出了各种资料的几十万个数据,取出了几十里长的岩心,测出了几万里长的各种地层曲线。地质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大量的第一性资料,进行了几十万次、几百万次、几千万次的分析、化验和计算。

想一想吧,是几十万次,几百万次,几千万次啊!那时候,大庆既没有像电子计算机这一类先进的计算设备,又要求数据绝对准确,如果没有高度的革命自觉,没有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没有尊重实际的科学精神,这一切都可能做到吗?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自觉、这种毅力,这种实事求是精神,这种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新作风,在几万名大庆建设者的队伍中,形成了一种非常珍贵的,既是继承了我党的优良传统,又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全新的风气:他们事事严格认真,细致深入,一丝不苟。大庆人不论做什么工作,他们的出发点都是:“我们要为油田建设负责—辈子!”

大庆的钻井工人们有一个永远不能忘记的“纪念日”——“难忘的四一九”。那是指一九六一年的四月十九日。这一天以前,大庆人封掉了一口新打的油井。这口井,如果同老矿区的井比起来,已经不错了,照样可以出油,只是因为井斜度超过了他们提出的标准,原油采收率和油井寿命可能受到影响,建设者们含着泪,横着心,把它填死了。“四一九”这天,大庆人召开万人大会总结经验教训,展开了以提高打井质量为中心的群众运动。

“四一九”以后,这里的油井都打得笔直。最直的井,井斜只有零点六度,井底位移只有零点四米。打个比方说,这就等于一个人顺着一条直路走,走了—公里,偏差没有超过半米。

一二八四钻井队有一次打的一口油井,发生了质量不合格的事故。这个队的队长工润才和工友们,把油井套管从深深的地层中拔出来,逐节检查,研究发生事故的原因。他们终于发现,有—处套管的接箍,因为下套管前检查不严,变了形。后来,队长王润才就背上沉重的套管接箍,走遍广阔的油田,到每一个钻井队去现身说法,给全体钻井工人介绍发生质量事故的教训。

对油田建设负责一辈子的大庆人,用科学精神武装起来的大庆人,就是这样对待自己工作中的缺点的。从那时以后,油田上打井因为套管接箍不好而造成质量事故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

不仅对待关系到整个石油企业命运的大事情如此严格,即使对待一些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也同样一丝不苟。大庆人说:“好作风必须从最小处培养起。”

今年春天,油田上召开了一次现场会。会场中央,端端正正放着十根十米长的钢筋混凝土大梁。这些大梁表面光滑平整,根根长短粗细一致,即使最能挑剔的人,也找不出它们有什么毛病。但是,油田建设指挥部的负责人却代表全体干部在会上检讨说,由于他们工作不深人,检查不严,这些大梁的少数地方,比规定的质量标准宽了五毫米。

五毫米,宽不过一个韭菜叶,值得为它兴师动众地开一次几百人的现场会吗?不,值得!大庆人性格的可贵之处正在这里。会上,工程师们检查了他们没有严格执行验收标准,关口把得不好;具体负责施工的干部和工人,检查了他们作风不严不细,操作技术不过硬。人们纷纷检查以后,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抄起铁铲,拿起磨石,把大梁上宽出五毫米的地方一一铲掉、磨光。人们说:“咱们要彻底铲掉磨掉的,不只是五毫米混凝土,而是马马虎虎、凑凑合合的坏作风!”

这种一丝不苟的作风,在工程技术人员中也形成了风气。几年来,他们不分昼夜,风里雨里,奔波万里,为的是找到—个合理的科学参数;他们伴着摇曳的烛光,送走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为的是算准一个技术数据。

青年技术员谭学陵和另外四个年轻人,花了整整十个月时间,累计跑了一万二千多里路,从一千六百多个测定点上测得五百多个数据,找到了大庆油田最正确的传热系数,为整个油田输油管道的建设提供了科学根据。

技术员蔡升和助理技术员张孔法,在风雪交加的冬季,身揣窝窝头,怀抱温度计,五次乘坐没有餐车、没有卧铺、没有暖气的油罐列车,行程万余里,在挂满冰柱的守车上实地探测原油外运时的温度变化。

技术员刘坤权,一个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一连几个严冬,冒着风雪从几百个不同的地方挖开冻土,进行分析化验,终于研究出这里土层的冻涨系数,为经济合理地进行房屋基础建筑提供了可靠数据。

亲爱的读者,你们看到这些事例会想些什么?当我们听到这—切时,都被大庆人这种可贵的性格深深地感动了。

在大庆,我们访问过不少有名的英雄人物,也访问过许多在平凡的岗位上忠心耿耿的“无名英雄”。从他们身上,我们发现,大庆人不论做什么工作,心里都深深地铭刻着两个大字——“革命”。

电测中队现任副指导员张洪池,就是大批“无名英雄”中的标兵。

四年前,张洪池是人民解放军这个伟大集体中的“普通一兵”。来到大庆以后,他当过电测学徒工,当过炊事员,样样工作都做得很出色,在长期的平凡劳动中,他显示了一个自觉的革命战士的优秀品质。他在自己的日记上曾经写道:

“共产党员要像明亮的宝珠一样,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发光发亮。”

“我要像个万能的螺丝钉一样,拧在枪杆上也行,拧在农具上也行,拧在汽车上、机器上、锅台上……凡是拧在对党有利的地方都行,都要起一个螺丝钉的作用,而且要永远保持丝扣洁净,不生锈。”

做一粒到处发亮的宝珠!当好一颗永不生锈的万能螺丝钉!这就是大庆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一天夜晚,在一间低矮的土房子里,我们见到了油田的一个修鞋工人,他的名字叫黄友书,三十来岁年纪,也是个复员军人。他到大庆以后,当过瓦工,勤杂工,保管工,磨过豆腐,喂过猪。后来,领导上又派他去给职工们修鞋。

修鞋!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战线上,只当一个“修鞋匠”?对这种平凡而又琐碎的劳动,你是怎样看待的?

黄友书二话没说,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他说:“战士没鞋穿打不了仗,工人没鞋穿也搞不好生产,谁离得了鞋啊?给工人们修好鞋,这也是革命工作!”

他跑遍附近好几个城镇去找修鞋工具。他每天挑着修鞋担子下现场。他经常收集废旧碎皮,捡回去洗净揉好,用它来给职工们掌鞋。

黄友书看到职工们穿着他修好的鞋踏遍油田,心里乐开了花。就是这个并非油田主要工种的修鞋工人,每年都被职工们选为全矿区的标兵,被誉为忠心耿耿为人民服务的“老黄牛”。

在大庆,这样的事例是举不胜举的。从大城市的大工厂调来不久的老工人何作年,自豪地说:“在咱们大庆,人人都懂得他们做的工作是革命。扫地的把地扫好了,是革命;烧茶炉的把开水烧好了,又省煤,也是革命。一个人懂得了这个道理,做啥也浑身是劲。大家都懂了这个道理,就能排山倒海,天塌下来也顶得住!”

一切工作都是革命,所有的同志都是阶级兄弟。人们精神世界的升华,渗透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去,谱成了多少扣人心弦的乐曲!在大庆这个革命的大家庭中,人们时刻铭记着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的教导:“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