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信息革命
3436500000011

第11章 网络时代(4)

虽然《大众电子》把“牛郎星”吹得天花乱坠,但是当时所有的计算机企业都对此不屑一顾:这种简易的机器,充其量只能供学生们当玩具玩!如果你的公司想用“牛郎星”处理业务,便会发现它确实没有多大用途。然而奇怪的是,仅在1975年,罗伯茨的公司就卖出了它所能生产的全部“牛郎星”,共计2000台,比罗伯茨最乐观估计的800台翻了一番还超过。

罗伯茨因发明了微型电脑“牛郎星”而大获成功,他的公司在“一夜之间”起死回生。《大众电子》曾在宣传中不无夸张地说,“牛郎星”将面向普通用户,采用最简便的BASIC语言编程。然而,“牛郎星”的存储器只有4kB,专家们都认为难以支持BASIC,况且罗伯茨手中根本没有这种软件。

一天,罗伯茨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打电话者声称自己是西雅图市的交通数据公司,可以为“牛郎星”电脑开发出BASIC语言,并询问他是否有兴趣。罗伯茨岂止是有兴趣,如果有谁真能做成这件事,那“牛郎星”就不再是件玩具,它将成为一台名副其实的微型计算机。一个星期后,罗伯茨又接到一封正式的信函,信中说他们已经做成了软件。罗伯茨当即按信里提供的联系方式打去电话,可对方答复说那儿是西雅图市的湖边中学。罗伯茨摇摇头,心想这一定是哪个调皮学生的恶作剧,正准备作罢时,子虚乌有的交通数据公司又打来电话。这一回,罗伯茨不客气了,他恼怒地大声嚷道:“如果你们真有BASIC软件,那就劳驾送到MITS,我保证在阿尔伯克基机场恭候!”他本想激出对方的真相,哪知电话里传来肯定的答复:“完全可以,三周后请您到机场接站。”三周以后,罗伯茨在机场接到的竟然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大孩子,来者说他叫保罗·艾伦,全权代表他的伙伴比尔·盖茨。此时此刻,比尔·盖茨正在远隔千里的波士顿哈佛大学校园,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消息。

这个比尔·盖茨,戴着一副大镜片的眼镜,长着一张娃娃脸,还只是个不到19岁的大学生。他生于西雅图一位律师和一位教师组成的家庭,家教良好,但绝无与电脑有关的遗传因子。1969年,他就读的湖边中学引入了一套PDP-10小型电脑终端,用电线连接着电传打字机,并按使用时间付费。比尔在这台电传打字机上做起他的“软件梦”,同时也结识了比他高两年级的保罗·艾伦。两人终日迷恋电脑,致使学校付不起昂贵的使用费用,不得已便对他们的上机次数进行了严格限制。没有了电脑可玩,比尔和保罗实在技痒难忍。两人翻箱倒柜凑齐360美元,捧回一块英特尔生产的微处理器8008芯片,设想做一台记录分析交通情况的小装置。就这样,西雅图出现了一家由两个中学生组成的“交通数据公司”。

1974年12月,保罗在路边报亭上偶尔发现了元月号《大众电子》配发的“牛郎星”照片,便兴冲冲找到已经考入哈佛大学的比尔·盖茨。刚一见面,他就对比尔嚷道:“机会来了,我们可以为它编写BASIC语言。”比尔赞同地对保罗说:“我们可以用学校的PDP-10机开发一种模拟‘牛郎星’的程序,然后向BASIC冲击!”接下来,两人设计出了软件框架并初步分了工。保罗负责编写模拟程序,比尔则主攻BASIC解释程序。当这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通过电话向罗伯茨拍胸保证三周交货的时候,所谓的BASIC软件还只是凭空想象而已。好在无论是模拟还是解释程序,两人都不陌生。保罗的工作必须先行,他不到两周就完成了模拟程序。比尔面对的难题则更多,他整整写了8000行的机器语言程序,又千方百计地精炼压缩,设法使它能装进“牛郎星”那狭小的“身躯”。越是临近完工,他们就越是紧张,毕竟没有一台真正的“牛郎星”,程序能不能在机器上运行,谁也说不准。直到把保罗送上飞机离开后,比尔的心里仍不踏实。

显然,跟随罗伯茨来到MITS开发实验室的保罗更加紧张。当他终于第一次把带来的程序纸带送进“牛郎星”的读带装置时,心已经提到了喉咙口。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读带机还在“咔咔”地“吃”进纸带,这几分钟就像是过了好几年。突然,电传打字机轻轻地动作了一下,打印纸上印出了“READY”,标志着电脑做好了准备。他马上写了一段模拟阿波罗飞船登月的程序,交给罗伯茨打孔输入,程序果然十分准确地运行出结果。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台微型电脑第一次真正的应用。

不久,罗伯茨开着他那辆蓝色货车巡回美国各大城市,为“牛郎星”电脑摇旗呐喊。在他的手里,如今更有了一件最能吸引观众的法宝——买一部“牛郎星”电脑,可配一套BASIC软件,引来各界人士纷纷解囊。到1980年为止,这种软件竟卖出了100万套!在BASIC软件成功的鼓舞下,比尔·盖茨毅然从哈佛大学退学,于1975年7月在阿尔伯克基竖起了“微软”公司的大旗,公司简称MS,连同保罗和他自己,一共6员大将,专门从事微型电脑软件的开发。比尔·盖茨为公司制定了伟大的奋斗目标:“要让每一个家庭的桌上都有一部微型电脑运行着微软的软件!”

“牛郎星”的巨大成功让许多人产生了一个疑问,拥有微处理器发明权的英特尔公司为什么自己不组装微型电脑呢?非得等罗伯茨来抢先一步吗?事实上,早在1972年,英特尔公司组建的“开发系统小组”就曾以8080作为微处理器,设计出最早的一代微型电脑,比“牛郎星”的诞生提前了2年,他们把这种电脑命名为“蓝箱子”。奇怪的是,英特尔全然没有认识到自己创造了又一个“世界纪录”。“蓝箱子”电脑仅仅是作为英特尔配套于微处理器销售的一种工具。由于“开发系统小组”的工程师们大多设计过小型电脑,所以“蓝箱子”电脑使用了小型机上的许多技术,有自己特殊的总线,也有专用的操作系统软件。英特尔把这种机器定位于“帮助用户开发微处理器”的辅助工具,价位也定得较高。而且当时的电脑业界谁也没有“微型电脑”的概念,因而都把“蓝箱子”看作某种新的小型电脑,英特尔也为自己能跻身于“第七大小型机公司”而沾沾自喜,错失了独占微型电脑产业鳌头的良机。而罗伯茨这种把“牛郎星”定位在青年“电脑迷”身上的做法,无意之中更是引发了一场真正的计算机革命。

(3)苹果电脑创奇迹

自微型电脑问世后,美国出现了一种电脑业余爱好者购买散件,在家庭汽车库里组装微型电脑的热潮。这些狂热的青年人还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自发组织了一个“自家酿造计算机俱乐部”,相互交流在车库里组装电脑的经验。在第一次聚会后的几个月内,就有75%的会员设计出自己的微型电脑。不久后,这些电脑迷们又纷纷以汽车库为基地开始创业,把“自家酿造”的电脑推向市场。这种状况,正如1976年哈佛商学院高才生纳尔逊所概括的那样:他们发动了一场解放计算机的革命运动。

史蒂夫·乔布斯和他的伙伴斯蒂夫·盖瑞·沃兹尼亚克正是在“计算机解放运动”的推动下,组装成功了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电脑,用双手托起了微型电脑产业的新一轮朝阳,诞生了后来闻名全球的苹果电脑公司。

乔布斯出生在肖克利回圣塔克拉拉打天下的那年,是硅谷第一代土生土长的青年人,由于他是个自小被人收养的孤儿,因此养成了狂放不羁的性格。在里德学院只读了一年书,他就离开学校独自“闯荡天涯”。据说他曾整日浪迹于俄勒冈一带的苹果园,靠打工糊口,后来在雅达利公司谋到了一份工作,随后却又迷上了东方的“法术”,于是千里迢迢、漂洋过海地追随印度大法师“修行练功”。最后,乔布斯终于返回雅达利继续工作,并与童年时代的好友沃兹尼亚克取得了联系,在后者的带动下,他又对微型电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5年,乔布斯20岁,沃兹尼亚克25岁,沃兹尼亚克是位电脑奇才,而乔布斯则具有非凡的洞察力,两人都是双手握空拳的穷小子,下班后的业余时间,他们经常逗留在乔布斯的车库里钻研电脑,也常常一起参加“自家酿造计算机俱乐部”的活动。看到其他人炫耀自己的“牛郎星”电脑,沃兹尼亚克心中羡慕不已,乔布斯就鼓励他自己动手做一台更好的机器。经过一番努力,当他们带着沃兹尼亚克的自制电脑再次出现在俱乐部的聚会上时,到会者都坐不住了。这些“电脑玩家们”里三层外三层地把沃兹尼亚克围得水泄不通,争相观看。沃兹尼亚克自制的电脑虽说仅是一块较大的电路板,但它却有8kB的存储器,还能发声和显示高分辨率图形。这些“电脑玩家们”岂止是大吃一惊,他们纷纷向沃兹尼亚克提出要购买这种机器。

此时,火热的场景启发了一直在维持秩序的乔布斯,他在心中默默地计算着:“俱乐部有500人,大约会有100人买沃兹尼亚克的机器,假如卖出一台机器,我们能有50美元利润,那么卖出100台……”第二天,他立刻说服沃兹尼亚克卖掉他珍爱的惠普牌计算器,又把自己的大众牌小汽车送进了拍卖行,想尽办法好不容易凑到了1300美元的垫底资金。他们把腾出的车库改造成了“工厂”,两人没日没夜地干起活儿来。没有人剪彩,也没有举行任何奠基仪式,20世纪微型电脑的制造工业就这样悄悄地在汽车库里迈出了第一步!

1976年愚人节那天,乔布斯、沃兹尼亚克和另外几个同伴共同签订了一份合同,为沃兹尼亚克的电脑成立了一家新的“车库”公司,乔布斯把这个公司命名为“苹果”。就这样,苹果电脑公司也竖起了大旗。

1977年初,沃兹尼亚克又精心设计了另一款新的微型电脑。这款电脑前部装配了键盘,安装在淡灰色的塑料机箱里,角上镶嵌着一个由6种颜色组成的“苹果”图案,重量总共只有5kg,装配着高效能的开关电源,主电路板只用了62块集成电路芯片。为了提高机器的性能,沃兹尼亚克还几乎用了一年时间设计出灵巧的磁盘机,尽量缩小其体积,仅用8块芯片就达到老式磁盘机50块集成电路芯片的效果。这种电脑已达到当时微型计算机技术的最高水准,乔布斯命名它为“苹果Ⅱ型”(AppleⅡ),并“追认”他们在“自家酿造计算机俱乐部”展示的那台机器为“苹果Ⅰ型”。

1977年4月,乔布斯动员公司所有的员工日夜奋战,抢在旧金山西海岸计算机交易会开幕前,制造出5台苹果Ⅱ型电脑样品。苹果Ⅱ型电脑第一次公开露面就造成了意想不到的轰动,成千上万的观众涌到苹果公司的展台,几乎要把桌子挤翻,订货单被一抢而空。苹果公司第一年的赢利即达到250万美元,从此,苹果Ⅱ型电脑走向了学校、机关、企业、商店,走进了办公室和家庭,它已不再是简单的计算工具,它为本世纪后期领导时代潮流的个人电脑铺平了道路。

随着苹果电脑带来的巨大收益,苹果电脑公司在短短5年时间内创造了奇迹,营业额跃升至10亿美元,跨进美国最大500家公司的行列。乔布斯头顶着一只苹果的照片,被《时代》杂志刊登在封面,而乔布斯本人成了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楷模。

(4)IBM下“国际象棋”

如果要把电脑发明以来的50年历史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那么,1981年无疑是个分界线,就在那一年,IBM公司推出了其个人电脑PC机,使人类社会大步跨进了个人电脑新时代。

在以苹果电脑公司为代表的“车库”公司把微型电脑演成了大气候时,IBM这样的大公司却在计算机革命的浪潮中慢了半拍,年老的决策者们对改革的潮流反应迟钝,庞大的机构无法使它迅速做出改变,处境十分尴尬。面对这样的情况,IBM博克雷顿实验室主任比尔·洛威采用激将法,向公司的决策者们提出购买微型电脑的建议,令董事长弗兰克·卡利大发雷霆:“这是我有生以来听到过的最荒唐的建议。”卡利大声嚷道,“我命令你立即着手开发IBM的微型电脑,让我们自己的‘苹果’尽快占领市场!”洛威受到斥责反而露出笑脸,他要求组织一个独立精干的研发小组,可以不受公司传统体制的约束。卡利欣然同意,他把这个研发项目秘密地命名为“国际象棋”,并强调说:“今后,若有人问到如何让大象跳踢踏舞,我们的回答就是这个‘国际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