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信息革命
3436500000014

第14章 网络时代(7)

1993年5月,英特尔公司的新型微处理器在一个小型记者招待会上发布。格罗夫的身影出现在美国电视新闻的屏幕上:“我们下一代微处理器将有一个崭新的名字——Pentium。”记者们赶紧去翻字典,但所有的字典都没有这个单词。有人查出“Pent”的拉丁文词意是“第五”,而“ium”的词尾像是某种化学元素,听起来就像钙和氦。原来,Pentium意味着这个微处理器就是586,它寓意着CPU的第五代“元素”。Pentium的中文译名比英文名称更加响亮,芯片名叫“奔腾”。在随后的宣传中,英特尔公司巧妙地借助“奔腾”的汉语译音,打出了“送你一颗奔腾的芯”的大幅广告,恰好配合了微软视窗3.1版的出台,“奔腾”芯片的销量奔腾而上。1993年,“奔腾”以及还在畅销的486电脑,再加上其他公司生产的林林总总的个人电脑,全球PC机的数量奇迹般地达到4000万台,并且第一次超过了汽车的销量。

到了1994年11月,奔腾电脑已变成世界电脑市场的主流产品,全球已有400万~500万块“奔腾”的“芯”在工作,整个PC机的数量也达到5000万台,把电视机和录像机的销量统统甩到了身后。英特尔公司雄心勃勃,计划要在今后每年生产出重达1吨的“奔腾”芯片。原本是一钱不值的砂粒,在英特尔公司的魔力下,变成了以“吨”为计量单位的美元!从此,电脑业进入了“奔腾时代”。

1995年11月1日,英特尔的下一代微处理器产品发布会正式举行,人们发现了季尔辛格熟悉的面容,虞有澄再次委任这位技工出身的工程师担当了主力。新产品集成了550万个晶体管,运算速度高达每秒3亿个指令。内部元件的宽度,从0.6微米缩微至0.35微米,它沿袭“奔腾”的命名方式,名为“PentiumPro”,即“高能奔腾”。

1997年,再次出现令电脑业界激动不已的新闻,5月7日,英特尔公司推出最新的奔腾Ⅱ处理器。业界评论家一致认为,这款芯片不是简单的升级,而是英特尔自推出“奔腾”以来最重要的新品。“奔腾Ⅱ”成功地实现了0.25微米新工艺,它内置多媒体功能,集数据、音频、视频、图形、通信于一体。同一天,IBM、康柏、戴尔、惠普以及其他公司都同步推出各自的奔腾Ⅱ机型,带动了整个水位的上升。

《时代》周刊撰文写道:“1997年最有影响,同时也是对过去10年有巨大影响的事件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的、由微处理器芯片推进的新经济成长。”这家权威刊物把1997年年度风云人物的“桂冠”戴在61岁的安迪·格罗夫头上,认为“他的微处理器像蒸汽机、电以及流水线一样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运作方式”。

从第一个微处理器发明后的短短20余年,微处理器遵照摩尔博士提出的定律,集成的元件数目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进程,从4004发展到高能奔腾,芯片的集成度增加了2400倍,速度提高了5000倍。

在一块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目越多,意味着运算速度即主频就更快。近年来,英特尔的奔腾4至尊版840处理器,晶体管数量已经增加至2.5亿个,相比当年的4004增加了10万倍。其主频也从最初的740kHz(每秒运算74万次),增加到3GHz(每秒运算30亿次)以上。但到了2005年,当CPU主频接近4GHz时,英特尔等CPU开发厂商发现,CPU速度也会遇到自己的极限:那就是单纯的主频提升,已经无法明显提升计算机的整体性能。此外,随着功率增大,散热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据测算,CPU的主频每增加1GHz,功耗将上升25W,而在芯片功耗超过150W后,现有的风冷散热系统将无法满足散热的需要。3.2GHz的奔腾4至尊版,晶体管达1.78亿个,最高功耗已达135W。实际上,在奔腾4推出后不久,就在批评家那里获得了“电炉”的称号,更有好事者用它来煎蛋。很显然,当晶体管数量增加导致功耗增加超过性能增加速度后,处理器的可靠性就会受到致命性的影响。2005年4月,摩尔公开表示,引领半导体市场接近40年的“摩尔定律”,在未来10~20年内可能失效。

多核心CPU解决方案(以下简称多核)的出现,似乎带来了新的希望。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有众多业界人士呼吁用CMP(单芯片多处理器)技术来替代复杂性较高的单线程CPU。IBM、惠普、Sun等高端服务器厂商,更是相继推出了多核服务器CPU。不过,由于服务器价格高、应用面窄,并未引起大众广泛的注意。

2005年,英特尔的主要竞争对手AMD抢先推出多核64位处理器。同年4月,英特尔仓促推出简单封装双核的奔腾D和奔腾4至尊版840来应对。AMD在之后也发布了双核皓龙和速龙64X2的处理器。但真正的“双核元年”则是2006年,这一年的7月23日,英特尔基于酷睿架构的处理器正式发布。2006年11月,英特尔又推出面向服务器、工作站和高端个人电脑的至强5300、酷睿双核和四核至尊版系列处理器。与上一代微型处理器相比,酷睿2双核处理器在性能方面提高40%,功耗反而降低40%。7月24日,AMD宣布对旗下的双核速龙64X2处理器进行大降价。由于功耗已成为用户在性能之外所考虑的首要因素,两大处理器巨头都在宣传多核处理器时,强调其“节能”效果。英特尔发布了功耗仅为50W的低电压版四核至强处理器,而AMD的“Barcelona”4核处理器的功耗没有超过95W。在英特尔高级副总裁帕特基辛格看来,从单核到双核,再到多核的发展,证明了摩尔定律还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从单核到双核,再到多核的发展,可能是摩尔定律问世以来,在芯片发展历史上速度最快的性能提升过程”。

多核处理器的推出代表了计算技术的又一次创新。因为多核处理器比单核处理器具有性能和效率优势,多核处理器未来将会成为被广泛采用的计算模型。许多软件厂商也为基于多核处理器的平台提供了创新性的支持虚拟化和性能扩展的解决方案,如BEA、微软、甲骨文、SAP和VMware等。而普通的用户也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性能提升,这将极大地推动家用PC的进一步应用,使计算机的多媒体系统应用具有更好的功能扩展。

2.1.5计算机的“灵魂”——操作系统

(1)Windows与微软公司的崛起

凡使用过IBMPC机的人都知道,在DOS操作系统的控制下,无论让电脑干什么,都必须记住各种操作命令,在键盘上不停敲打,输入一大串文字字符,才能控制电脑的运行,这给初用电脑的人带来极大不便。如何让计算机操作更快捷,成为计算机诞生初期面向普通使用者大规模普及的瓶颈问题。

早在DOS搭载IBMPC机成功后的1981年9月,比尔·盖茨就曾设想过MS-DOS和应用软件之间,增加一个PC机的“界面管理者”,并且制订出雄心勃勃的计划,为这个“管理者”拟定了几条要求:它必须能独立于硬件,必须能支持“所见即所得”,必须能使应用软件标准化,必须工作在图形环境中。这就是后来Windows软件最令人称道的创新——“图形界面”。不过,微软当时的兴奋热点在应用软件,这项计划进展迟缓,以致让苹果公司抢去了先机。

那时比尔·盖茨与乔布斯都多次参观过帕洛阿托中心,两人四处搜索,凡发现了有创新思想的人才或是有价值的发明,他们都想据为己有。乔布斯率先把一批人才“挖”到苹果公司,为他研制图形界面的新一代电脑,结果一炮打响。1983年1月,苹果丽萨电脑率先上市,却因1万余美元的高昂价格令用户却步,没能打开局面。一年后,麦金塔电脑面世,功能达到丽萨电脑的十分之七而价格仅为其五分之一。麦金塔电脑以它独有的图形“窗口”征服了市场,它把图形用户界面技术成功地带进了个人电脑的领域。微软当时正负责为麦金塔配套电子表格和字处理软件,比尔·盖茨很早就看到这款新机器。他那时对图形技术还比较陌生,奇怪地盯着鼠标器上下打量,不停地询问道:“你们究竟用什么电子设备来控制鼠标?”“苹果”工程师正准备启齿做答,乔布斯大吼一声:“闭嘴!”其实,控制鼠标的根本不是硬件,恰恰是比尔·盖茨最擅长的电脑程序,乔布斯决不允许把这个秘密透露给微软。

幸运的是,由于苹果公司坚持不与IBMPC机兼容的政策,图形环境的麦金塔电脑没有能够对微软公司的Windows开发计划造成致命的打击。比尔·盖茨曾经在Windows3.0发布会上说过:“我们的目标是为90%非苹果电脑的用户提供图形化、易于使用的界面。”从中能够窥视出微软公司当时的心态。

随后,微软也从施乐帕洛阿托中心“挖”到了一位高手,名叫麦克格雷戈,比微软董事长还要年轻一岁,思想活跃,知识渊博,是开发图形界面软件的最佳人选。此外,微软还从施乐物色到另外两位程序师。

没等比尔·盖茨部署完毕,1983年10月传来消息,VisiCorp公司已把3万套具有图形界面功能的软件VisiOn正式交付给用户使用,被人们誉为“发明了蒸汽机”。在上年度COMDEX(计算机经销商博览会)大展上,VisiCorp公司曾宣布试制出一个“看得见”的窗口软件,比尔·盖茨派员前往打探,结果发现那个软件的外表与微软计划的“界面管理者”十分类似。没想到费斯特拉的动作如此敏捷,一年之内就把产品打进了市场。

更可怕的消息却来自于IBM。人们都在盛传,“蓝色巨人”准备绕过微软公司,自行涉足图形界面管理软件。据说,IBM连软件的名称都想好了,它叫作TopView,即所谓“顶尖的视图”。

比尔·盖茨慌了手脚。他对于微软未能及时抢占图形界面软件制高点相当愤怒,马上召集部属商议对策。他最后决定把“界面管理者”的名称改为“微软视窗”(MS-Windows),既大众化又十分切题。Windows尚在襁褓里孕育,可是比尔不甘示弱于人,慌忙火急地抢先公布了子虚乌有的Windows软件。

1983年11月10日,微软为Windows召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许诺翌年年初就交给用户使用。当天报纸描述说,比尔·盖茨仪容不整,身着皱巴巴的西服,有气无力地讲话。比尔·盖茨宣称他手中已有了Windows,IBM却偏偏在这时与VisiCorp公司签订了经销VisiOn软件的协议。眼看着微软与IBM的“蜜月”即将结束,似有分道扬镳的迹象,早就对“蓝色巨人”霸道不满的PC兼容机厂商纷纷倒向微软的阵营,先后宣布支持微软Windows的公司就有康柏、DEC、惠普等24家,而那些主要以经营应用软件为主的软件公司,如莲花、安迅达等,也宣称要在微软的“窗口”下发展新的应用软件。他们都在眼巴巴等待着拿到一套微软的Windows软件。

局外人并不知道,以麦克格雷戈为首的Windows研制小组,此时此刻,正陷在难以自拔的“泥潭”里。开发新一代的“窗口”软件谈何容易。由于当时PC电脑存储器容量很小,远不足以供应Windows所需的资源“开销”;8088微处理器的速度太低,用常规方法显示图形,会让人感到慢得不能容忍。此外,这套软件包含的内容之多,涉及的范围之广,复杂程度之高,都是MS-DOS所不能比拟的。1984年转瞬而至,微软公司第一次无可奈何地宣布,交货时间将推迟到第一季度末。

1984年2月间,300余家硬、软件公司的代表兴冲冲赶到西雅图,参加微软举办的图形界面技术研讨会,满以为可以拿到Windows的有关文件。不料结果大失所望,微软不仅没有提供出任何像样的技术资料,反而宣布将Windows的供货时间,再次推迟到5月。望眼欲穿的5月份又被盼来,微软的销售经理们却一一拜访各家用户,红着脸道歉说道:“请再耐心等一等,最迟到8月份,我们一定把Windows安装在你们的机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