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信息革命
3436500000021

第21章 网络时代(14)

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联合建立了一个非营利的组织——先进网络科学公司(ANS)。ANS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全美范围的T3级主干网,它能以45Mbit/s的速率传送数据。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干网都与ANS提供的T3级主干网相联通。

1991年,瑞士高能物理研究实验室程序设计员伯纳斯·李开发出WWW(万维网)技术,采用超文本格式把分布在网上的文件链接在一起,Web页面在互联网上首次登场。他提出所有人都可以免费使用WWW的概念,促使WWW以惊人的速度发展。1993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国家超级应用软件研究中心的MarcAndressen、EricBina设计出采用WWW的第一个图形用户界面的浏览软件Mosaic,这也是微软浏览器InternetExplore的基础。1994年,Mosaic程序被重写,改名为NetscapeNavigator后推向市场,互联网以WWW技术为开端得以进入爆炸性普及阶段。今天,万维网公开出版的网页就有500多亿个,但网页实际数量可能比被搜索引擎编入索引的500亿还要多400~750倍。每分钟就有数十万的页面加入。

此外,互联网的第二次飞跃还归功于Internet的商业化。1991年,NSF就通过一个计划,即从1994年开始允许商用网络运营商通过竞标方式将各自的主干网互连起来,形成一个新的主干网来取代NSFNET。1994年,美国允许商业资本介入,于是Internet从实验室走出,进入面向社会的商用阶段。商业机构一踏入Internet这一陌生世界,很快发现了它在通信、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世界各地的无数企业纷纷涌入Internet,带来了Internet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飞跃。

1994年3月,中国加入了国际互联网组织。同年4月20日,中国用64bit/s专线正式接入互联网,并于5月份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中国第一个万维网服务器,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了曙光BBS站,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BBS网站。

1995年4月30日,NSFNET主干网正式停止使用,NSF把NSFNET经营权转交给美国3家最大的私营电信公司(Sprint、MCI和ANS),互联网全面进入了商业应用领域,全面商业化的互联网主干网形成。

1995年5月,张树新创立中国第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中国普通民众开始进入互联网络。中国电信开始筹建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全国骨干网,1996年1月正式开通提供服务,标志着中国互联网进入社会化应用阶段。

万维网将浩如烟海的各类信息组织在一起,通过浏览器呈现给用户,大大降低了信息交流和共享的门槛,使更多的人能够更快捷方便地使用互联网,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网站出现,互联网迅速成为全球化的公众信息平台。1996年,全球大约有1200万台计算机接入国际互联网,建立了50多万个WWW站点。1999年2月22日,第一家网上银行在美国印第安纳正式营业。1999年9月,中国招商银行率先在国内启动“一网通”网上银行服务。2000年4~7月,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网易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

在这一时期,互联网以网络的扩大、用户的增加和大批网站的出现为主,主要应用于浏览网页和收发电子邮件等。互联网的潜在商业价值被普遍看好,吸引了各方的大量投资。但是,由于互联网在商用初期未能迅速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过度的投机行为最终导致了20世纪末全球性“网络泡沫”的出现与破灭。网络泡沫实际上就是过热的投资,涌入大量的资本之后找不到盈利点,最后没有利润导致公司必然要倒闭。

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泡沫破灭,互联网发展进入相对平稳的阶段。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技术发展,为互联网应用的丰富和拓展创造了条件。在网络规模和用户数量持续增加的同时,互联网开始向更深层次的应用领域扩张。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网络应用日渐成熟,互联网逐渐渗透到金融、商贸、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方面。以博客、播客等为代表的第二代万维网(Web2.0)使每个普通网民都可以成为互联网内容的提供者,激发了公众的参与热情,网络内容日益繁盛。至2008年,互联网已经覆盖世界五大洲233个国家和地区,网民超过15亿,普及率达21.1%。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全球性重要信息基础设施。

在这个阶段,因互联网高速发展所掩盖的信息安全问题、监管问题、商业模式问题等不安全和不稳定的隐患,也随着互联网的社会化而更加凸现。比如,日益增长的针对DNS系统的攻击及黑客行为,域名与知识产权的冲突,域名与隐私权保护,域名持有人的权利保护等。不仅互联网自身发展面临着挑战,互联网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负面影响也受到了普遍关注。人们在反思互联网设计理念的同时,开始积极探索互联网技术、应用、管理的新思路,互联网发展日趋理性。

2.2.2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人都爱讲:“地球变小了!”这当然不是指地球直径变短了,而是交通工具和信息技术发展,让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人类地球村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我们今天所说的地球村概念,已不再是因为发明了飞机让世界物理距离变“短”,而是互联网让人们有“无时不在身旁”的感觉。“离互联网还有多远?从此向西500米”,这曾是上世纪末瀛海威公司的网络广告。从那时起,人们认识到,一只奇怪的“猫”(Modem)可以让电脑连接到世界各地。从此,互联网把地球变成了高度扁平化的村落,把世界各地的人拉到一起,让全球成为一个大家庭。

2005年,英国“FT/高盛”财经书大奖得主、《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世界从2000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即全球化3.0版本。整个世界进一步缩微,整个世界的竞技场因一台无所不包的电脑而被夷平。越来越多的人被电脑、电子邮件、网络、远程会议和各种新软件联系在一起。人们在地球村里,如同古代神话人物夸父一样,瞬间跨越五洲四海。

就像莎拉·布莱曼和刘欢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所唱的“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人类为了共同的梦想,把世界变成了一个村子,而我们都是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的村民。互联网已经将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在0和1的转换之间,把你和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场以计算机数字化、多媒体集成和互联网等技术综合而成的信息化浪潮迅速席卷全球。这场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化浪潮,其影响和意义都是过去所无法比拟的。众多学者指出,互联网实际上是一场信息革命,是电信革命、计算机革命、软件革命及与此相联系的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产业革命的综合反映,是现代通信、电子计算机、信息资源三者各自网络化及其相互渗透、连接、联合而形成的全方位服务网络,而世界各国风起云涌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是这次信息化革命浪潮的集中表现。

美国仍旧是最早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前,美国时任参议员的戈尔——后来的美国副总统,就已经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1991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一项法案,同意拨款十亿美元,铺设连接超级计算机的光导纤维网络。美国企业在电脑和通信设备方面的支出首次超过在工业设备方面的支出。

1993年2月22日,当选后的克林顿总统和戈尔一起在硅谷访问一家技术公司时强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是新政府技术政策的中心,被置于白宫科技议事日程的最突出位置。同年9月1日,戈尔和商务部长布朗正式宣布了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即“信息高速公路”的行动计划。

所谓“信息高速公路”,实际是指要建立以现代计算机网和多媒体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光纤传输为骨干,覆盖全社会的高速度、大容量、为社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电子数据传输系统网络。它是由信息设备、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等核心要素构成的一项规模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美国计划中的“信息高速公路”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建设一个覆盖全国的宽带高速信息通信网;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设备的开发与制造;通信和信息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各类技术标准的研究开发;培养和造就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

美国政府的目标是:先把100万户家庭连接起来,五年之内使全国大部分家庭入网;在20世纪末实现多媒体的普及化;到2010年,使所有的地区、所有的经济阶层及普通公民获得以各种形式进行信息交流的机会。

NII计划对信息基础结构做了详细阐述。从直观上看,国家信息基础结构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设备。它们包括摄像机、扫描设备、键盘、电话、传真机、计算机、光盘、声像磁带、电缆、电线、卫星、光纤传输线、转换器、电视机、监视器、打印机等。NII还包括如下内容:

(1)各种形式的信息。电视节目、科研和商业数据库、图像、录音磁带、图书馆档案等。

(2)应用系统和软件。它们可以帮助用户使用、处理、组织和整理由国家信息基础结构提供的大量激增信息。

(3)网络标准和传输编码。这些标准和编码可促进网络之间的互联和兼容,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人。主要指那些在民间企业产生信息、开发应用与服务系统、建造设施并培训其他人开发国家信息基础结构潜力的人们。

建设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必须全面地、协调地发展其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使之发挥出整体效应。NII计划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把上述各部分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信息基础结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功能。这正如用于交通的高速公路一样,要有“路”——光纤卫星网络及各种终端设备等,有“车”——多媒体,有“规则”——有关的网络标准,有“司机”——开发与使用信息基础设施的人们,现代化的“信息高速公路”才能有效地运行起来,成为支撑人类社会高速运转的“动脉”。

NII计划对“信息高速公路”将给美国带来的美好前景做了详细的说明。从总体上说,“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给国家带来的潜在利益是巨大的。它将使美国公司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获胜,为美国人民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给国家带来经济增长。重要的是,国家信息基础结构注定会改变美国人民的生活,突破经济、地理环境和经济地位的种种限制,向所有的美国人提供公平的机会,让他们尽量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抱负。”

美国在NII建设计划的推动下,各个行业都在加紧准备或正在向信息网络化方向发展。例如,卫生医疗行业已建立“健康网络”,“计算机医生”通过互联网向病友、用户提供会诊和保健咨询,远程医疗的研究计划多达数百个;美国6家电信公司计划投资数百亿美元建设光纤网,加速光纤到户建设,到2001年光纤网络已连接1000多万个家庭;电子报刊得到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已广泛用于发布电子新闻,全世界上网发行的报刊到2001年底接近1万种,美国几乎占到一半。而在1995年以前,美国还只有78家报纸发行电子版,发行电子版的杂志也只有数十家;许多学校已开始转向多媒体教学。

“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巨大,在克林顿于1992年2月发表的国情咨文中,美国计划用20年时间,投资2000亿~4000亿美元建设NII。为了保证该计划的顺利实施,美国政府在财政预算中拨专款用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1999年其数额为8.5亿美元,实际支出13.4亿美元。2000年信息技术研究投入的财政预算比1999年又增长了28%,以后每年的增幅都不低于25%。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建立在财政支持下稳定增长(年增长率8%)的科研基金予以财力支持,其中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基金则主要服务于信息产业的开发研制。除了直接的财政支出外,美国政府还用优惠税收等方式给技术投资以财力支持,主要有延长“科研抵税法”实施年限、对小企业技术投资减半征税、采用有利技术更新的加速折旧法等措施来减少企业应缴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