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信息革命
3436500000024

第24章 网络时代(17)

2006年,路透社在“第二人生”建起一座“分部”,其原型参照自己在伦敦和纽约时代广场的办公室,派驻专职记者并正式成立新闻分支机构,以文字、图片、视讯等方式同时向居民报道虚拟社会和真实社会的新闻,成为真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并行运作的新闻中心。驻伦敦路透社记者亚当·帕斯克使用虚拟身份“亚当·路透社”出任虚拟分社首位社长,他说:“它看起来似乎很古怪,但跟在真实世界当记者分别不大。当习惯后,就觉得跟我过往几年的工作差不多。”路透社总裁格罗瑟指出:“在‘虚拟社会’里,我们令路透社成为新时代的一部分。我们将真实世界带入‘虚拟人生’,再将‘虚拟社会’带入真实世界,在这个社群担当主动积极的角色。”“虚拟社会”世界中的“居民”,只要携带虚拟流动装置“路透社新闻中心”,就可获悉最新头条新闻,包括发生在“虚拟社会”世界中的财经和文化新闻,另外还有真实世界新闻的路透社超级链接。“虚拟社会”居民可直接与其他人一起讨论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里的新闻。

2007年3月19日,中国的HiPiHi开始进入有限内测。与“第二人生”那样完全依靠自发建成不同,HiPiHi是经过了“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天工造物”“海市蜃楼”(有限测试期)和“社会初显”(公开测试期)五个历史阶段。HiPiHi的Logo(标志)由“三个小人”组成,其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HiPiHi中国虚拟社会也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网络时代新三民主义”和“四项基本原则”,即“民主、民有、民享”,以及“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公平开放的游戏规则,互助共享的协同精神,尊重包容的社区文化”,以应变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HiPiHi世界。

中国有HiPiHi,美国有“第二人生”等虚拟社区,更多的虚拟社区在未来还会不断出现。这些不同的虚拟社区形成了不同的经济体,不同的经济体之间如何对话、沟通、兑换和协作,已经成为摆在桌面上的问题。未来可能会形成世界上几家虚拟社会的联合体,相互之间“免签”,快速分享全世界的脑力资源和创造力。此外,还可能会演变出几个大的虚拟社会里通行的虚拟货币,大家会坐下来共同研究讨论,如何促进虚拟货币在全球的流动。任何现实的行为都可能在这个“虚拟联合国”里复制。比如跨国洗钱,或许会有几个国家“央行”联合起来,公开披露所有发生的信息。

2.2.5互联网成就社会变革

(1)互联网带来的新精神

互联网天生就蕴含着平等的精神,而平等给人带来自由交流的乐趣。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预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使地球变成一个村落——地球村,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网络的强大功能和丰富资源,人们都将充分分享信息,享有平等的话语权。”

互联网所具有的平等化、平民化、自由化特征,正是它的永恒魅力所在。人们闲暇时浏览网站论坛,交心、谈话、游戏,在网络这个国度里,所有网民都是平等的。人们不再因种族、民族、职业、性别、出身、贫富不同而有所差别;所有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都向所有人开放,而不分社会条件差别和人的自然禀赋差别;在信息资源配置和信息服务提供过程中,对所有需求者一视同仁而不采取强行区别或歧视对待。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从人类诞生伊始就开始追求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可以说人类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从未放弃过,但是我们知道,人人平等只是一个极为理想的状态,任何平等都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平等,互联网也不例外。互联网的出现只是使人类朝着理想的平等社会又进了一步。

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如此众多的人,可以只靠自己就能找到如此多的资讯。互联网就如同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海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身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了解很多和自己相关的周边信息。这些信息在获取上是平等的,它打破了垄断信息传播、少数人控制的局面,打破了不同人享受不同信息的情况。信息平等已经成为评判整个社会先进与否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综合国力,成为国家与社会发展文明程度的标志。

从长远来看,互联网的平等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互联网拓宽了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为信息资源平等共享提供了必要前提,开拓了人们了解公共事务的可能性,为人们平等参与社会活动、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条件。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个网络投票热潮,“超级女声”评选、长城参选“新世界七大奇迹”“当代读者最喜爱的100位中文作家”“中国最美50人”“红楼选秀”“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各种网络投票此起彼伏。1995年,《中国青年报》借鉴《USATODAY》(《今日美国》)的模式,率先在国内尝试对社会新闻事件开设网络投票,以收集网络民意、网络上冷热酸甜的网友意见作为新闻报道的切入点,成就了《中国青年报》知名品牌报道栏目《青年调查》。

爱沙尼亚是全球第一个将网络投票方式运用于全国范围地方选举的国家。2002年3月27日,爱沙尼亚议会通过《地方政府议会选举法》。网络投票方式对于现代民主具有巨大价值,可以极大地为选民提供便利,促进民众的政治参与。以美国亚利桑那州1996年与2000年投票率的比较为例,2000年实行网络投票之后,相较于1996年的选举增长了600%,投票率高达93%,尤其是18~20岁的投票人数大幅增加。可见,网络投票对于落实选举的普遍平等原则具有极高价值。

有人说,“互联网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珍贵礼物”。网络世界中,每一个虚拟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真实的人,不管是每一个网上投票活动,还是每一篇网络评论,都体现着自由与平等,即自由发挥的网络使用权和自由发言权。互联网把那些有着相同价值立场、志趣爱好和目标愿景的网民聚集起来对政治、宗教、文化、生活、工作等问题交流看法和分享经验。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区分社会群体的标准并不是财富,而是权利的平等和多寡。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罗伯特·史密斯教授在《互联网心理学》中预言:“就提供平等机会而言,互联网有以下引人注目的特点:在网上,种族、相貌、地位、年龄、贫富等所有原本足以影响他人对自己印象与评价的因素都不复存在。这就意味着当某人在网上发表某种意见时,他人对其见解的判断并不会受其上述特征左右,这是一种巨大的均衡力。”“互联网将史无前例地为芸芸众生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使得小小百姓也可能拥有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可跟一个权力和财力大得多的对手展开竞争,可能还会战之能胜。而在互联网诞生以前,‘弱势群体’根本就没有机会展示自己。”互联网将界线抹去,把距离拉近,无论国家公务还是日常事务,你都可以点击鼠标,留下想法与见解,实现人人平等参与。

(2)互联网对政治的影响

网络政治早已是一种国际现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公众通过上网方式参政议政也日益普遍。对于广大网民来讲,互联网正成为他们实现草根民主、将个人议题演绎为公众议题、将局部关注放大为大众焦点议程的传播平台。互联网正在改变政治民主,甚至改变政体。

2005年法国对“欧盟宪法”进行公开投票,此前所有传统媒体的调查都称公开投票将会顺利通过,与此同时广大民众却在网上进行热议,并表示公开投票会失败,结果证实网络民意正确。之后,法国成立一个专门负责跟踪网络民意的资讯机构,隶属总统府新闻信息联络部,主要负责收集互联网上一切有关对总统个人或政府表达个人意见、评价甚至不满情绪的信息;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公众某段时间内最关心和议论最多的话题,将信息综合分析处理后,转达给相关部门,职能部门在制定政策、法规或管理工作中便能减少与民众利益需求的南辕北辙。

普通民众,只要具有上网的能力,就能够通过互联网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表达诉求。意见和诉求只要具有普遍性,就可能获得广泛的支持,形成舆论,对现实的决策、立法产生影响。互联网的平等性,也保证了所有社会成员广泛参与。2003年12月召开的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日内瓦阶段会议通过的《原则宣言》指出:“每个人都有自由发表意见和自由言论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应被排除在信息社会所带来的福祉之外”。

民主政治在网络社会中不再是一种现代政体必不可少的缀饰,互联网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通过互联网,使选举成本更加低廉,建立网站的费用比起传统电视和印刷媒体也要便宜得多;使信息传递不受时空阻碍和政治控制,参与感增强,人们政治参与兴趣提高;极大地增加选民投票率,扩大民主政治的范围,“因为选民坐在家中,通过网络即可轻松投票”。政治学家预测说,美国大选的投票率将会由50%~55%上升到65%~75%,奥巴马竞选时的高投票率就足以证明。互联网不仅保障了公民参与,各行专家通过网络问政,也进一步促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

近几年,中国网民从最初的懵懂好奇,逐渐发展到纵论时事,自由言说和参政议政。公民意识正逐渐觉醒,形成一股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论坛、博客、播客、QQ、……中国网民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改变着中国的政治生态。点击“强国论坛”“发展论坛”“复兴论坛”“天涯社区”,围绕各种议题、各色事件,网民的热烈讨论尽收眼底。2008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考验,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接踵而来,大事要事一个接着一个。从拉萨“3·14”暴力事件、奥运火炬境外传递,到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都有网络公民的深度参与,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事件进程。广大网民迸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巨大的精神力量,利用互联网反击干扰破坏,支持北京奥运会;通过有力证据及事实揭露“藏独”分子和反华势力的造谣诬蔑;通过网络签名、发帖写信等方式,批驳西方部分媒体对我国的不实报道和恶意攻击。网民参政议政已经成为中国政治领域一道崭新亮丽的风景线。

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政治的力量,它的威力是出其不意的,在各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时候,政治家们希望通过媒体报道自己的演说,让公众知悉自己的政治理念,可媒体总是有自己的考量,有时一言以蔽之报道出与演讲主题相距甚远的话题,有时则捕风捉影关注与政治理念无关的花边新闻,所以政治家开设博客在法国已蔚然成风。许多法国政治家通过博客来回避媒体对自己政治理念的删节与过滤。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中,落败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霍华德·迪恩利用博客成功绕过传统媒体直接与选民进行沟通,开辟了美国政治家开设博客的先河,继迪恩之后,越来越多的美国州长以及法官加入了博客阵营。

利用先进的传播方式传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和增加与民众互动,越来越成为各国领导人及政要的首选。政要人物上网直面公众,美国人是先行者,各种竞选活动中几乎都可以看到互联网的“身影”,而在朝鲜、伊朗、越南等国,政要上网也正渐成趋势。

2008年6月20日9时13分,人民网强国论坛给网友发布预告:“各位网友,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胡锦涛总书记今天来到人民日报社了。过一会儿,他将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们在线交流。”10时左右,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人民网,同网友们在线交流。强国网友们在两分钟内上帖超过200条,在线人数在半小时内超过200万。截至当日14时,各大网站跟帖、留言近10万条。胡锦涛总书记说:“虽然我平时的工作比较忙,不可能每天都上网,但我还是抽时间尽量上网。”“平时我上网,一是想看一看国内外新闻;二是想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关心些什么问题、有些什么看法;三是希望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对党和国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

2008年5月,温家宝总理的名字出现在美国知名社交网站Facebook上,并获得超过1.3万名支持者。在网友以温家宝总理名义注册的Facebook主页上,不仅有他视察汶川地震灾区的视频,还有他穿着棒球服的照片。至今已有近10万人用中英文在网页上留言。该主页上还有“温家宝总理照亮我的生活”“我们热爱温家宝”等多个与温家宝总理相关的网站。在Facebook上有数百名政治名人的网页,有人依据网页支持者的人数给政治名人网页做了排名。当时,温总理的网页排在第3位,而网页支持者的人数远远超过查韦斯和美国前总统里根。2009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进行交流2小时,网友留下了30万个问题和留言。他的名字再次成为Facebook热点搜索词,他成为该网站最受欢迎的政治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