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钓鱼高手
3437100000012

第12章 钓技钓法(2)

五、插竿方式

海竿垂钓时,由于海竿一般不用鱼漂,钓点又远,一位钓手同时要抛投好几根鱼竿,所以海竿一般都有竿架。其插竿方式有三种:立式、斜式、卧式。

1.立式:即海竿直立在岸边,与水面垂直。这种插竿法,操作起来不大方便,有风时摆动较大,而且立不太稳,抗风也较差。

2.斜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插竿法,海竿与水面有一个30?~60?的夹角。这种斜插,无论是插竿,紧线还是提竿,操作起来得心应手,比较方便,也好观察鱼情。上钩后,竿梢的反应也很灵敏。斜插法在1~2级风时还行,一旦风大了,抗风能力就比较差。

3.卧式:卧式插法,使用的不多。具体操作,又可分横卧式和直卧式两种卧法。

如果比较一下三种插竿方式,以卧式好于斜式,斜式又好于立式。

六、正确遛鱼

要遛鱼,首先要了解自己钓具的综合钓力,即钓竿能承受多大拉力;钩和线的拉力如何;绕线轮上有多少线等,这些情况是确定遛鱼对策的前提。

在大鱼上钩后要头脑冷静,镇定沉着,不慌不乱。运用所掌握的横“8”字遛鱼法、圈式遛鱼法或牵制遛鱼法等耐心遛鱼,就可以将鱼制服。抬竿后立即使钓竿形成45°角,这是大鱼上钩后的关键环节。遛鱼提竿时,要一手在上,一手在下握住竿柄,动作要有韧性,不能忽快忽慢,忽重忽轻,要主动领鱼,千万不能让竿倒向鱼的逃窜方向而形成拔河态势。领鱼游动的运动轨迹要呈圆弧状,使其不知不觉地改变游动方向,钓线移动的速度要快于鱼游动的速度,让鱼跟着钓线游,这是控制鱼游向的关键。这样反复引遛,直到鱼疲乏无力、露出水面,然后把鱼控制在自己能把握的范围内,不让它向水域深处远游,用竿绷住钓线领着鱼沿着岸边游。遛到一定程度,直到鱼已无力挣扎任钓者摆布时,再有意地慢慢加力并将竿抬高,将鱼头提出水面呛水,直遛得鱼已难以维持自身平衡,侧身歪倒,肚皮朝天才可将其遛至近岸,遛鱼结束后,快速将鱼装入鱼护中。

七、科学抄鱼

①准备抄大鱼用的抄网,网圈要大一些,网圈用的金属手柄要求比较粗硬结实,要装得牢固可靠,防止在抄进大鱼时,受到鱼的大力挣扎被挣弯挣断而跑鱼。

②在准备垂钓大鱼之前,要事先将抄网打开,放在距离身边不远的位置。

③在发现大鱼上钩时,要沉着冷静,不能心情紧张,心情越紧张,就越会手忙脚乱,导致遛鱼不得法,反而会造成跑鱼的结果。有的钓者看到钓到大鱼,心情激动,不由得手忙脚乱,殊不知这是抄鱼之大忌,十有九会跑鱼。因此,动作稳当很关键,要坚持牵鱼就网,不能移网追鱼,可将抄网沉于水中,沉网等鱼,待鱼经过此处,顺势抄之。

④遛鱼必须把鱼遛得真正疲乏,直至肚子翻白,无力挣扎,浮在水面不能再蹦跳或窜动时,才能开始抄鱼。在遛鱼时,不能先把抄网放在水里等鱼,因为鱼看见抄网,就会受到惊吓而乱跳乱蹦。钓者将鱼拖拽到岸边,将鱼头对准抄网口,顺势将抄网向前一伸,将鱼儿抄入网中。抄鱼时一定要争取一次成功,不能提着抄网乱抄乱捅。在鱼被抄入网内后,要及时放松钓线,防止已经进了抄网的鱼,又被绷紧的渔线拖出网外而跑鱼。将鱼抄入网中后,不要立即将鱼提离水面,应该借着水的浮力将鱼拖近岸边,再用手抓住网圈拎鱼上岸。因为大鱼体积大,重量也重,要从较远的水域离开水面将抄网连同鱼一起端上来,不但垂钓者没有那么大的手劲,即使有手劲,网柄也受不了那么大的分量,很可能会使网柄折断或使网、柄交接处脱离而跑鱼。

八、识别鱼不咬钩的原因

1.从水情方面找原因。

先考虑一下想要钓的是哪种鱼?这种鱼常栖息在水体的哪个层次?如果这种鱼是底栖鱼类,把饵钩下在上层或中层,当然就不易和鱼群接触。若是这个原因,可立即移动浮漂位置,改变下钩的层次。

水质的肥瘦与鱼的食欲有很大的关系,此时应察看一下水体的颜色,水体若是呈绿褐色,说明水质太肥,这种水中浮游生物数量很多,且会在水面上浮罩着一层薄膜式的杂积层,阻隔了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水体,使水中缺氧,在缺氧的情况下,鱼儿会憋闷难受,根本不想摄食。

若水色显得很清澈,透明度很高,一眼可望见水底,则说明此水域的水质太瘦。太瘦的水中,藻类植物和微生物难以生长,即使有鱼,也不会很多。而且这样的水域,在有人去垂钓时,鱼儿在水中能看得很清楚,早就吓跑了,当然没有鱼来上钩了。

2.从水温方面找原因。

鱼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水温对鱼的活动和摄食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在夏季,若水温高达30℃以上时,除少数几种鱼类外,绝大多数鱼类都会停止摄食,而在严寒的冬季,水体上层的水温甚至会降至0℃,但水底的温度仍较高,鱼儿一般都躲入水底避寒,并处于冬眠状态,不再进食。由于天气变化和水的深浅,适合鱼的水层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天,上午、中午和下午,鲢、鳙所处的水层也不一样。要根据水温的变化灵活掌握。

垂钓者可以估量一下,当时的水温情况如何,若该水域水温确实过高,可立即换到有遮阴的树下以及有凉风吹到的水域去垂钓;若水温较低,可改在向阳或背风的水域去垂钓。

3.从气候方面找原因。

鱼是变温动物,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如天气骤冷骤热,天气闷热,天气过冷、过热等反常天气,另外大雷雨前、强台风后、西南风起、大雾天等恶劣天气,鱼儿也是不爱咬钩的。

在雷雨到来之前,出现闷热天气,气压降低,水中就会严重缺氧,使鱼在水中呼吸困难,鱼在难以忍受时,会把头浮出水面来吸氧,在这种情况下,当然谈不上咬钩摄食了。

在连续下了几天雨之后,地面大量的雨水都流进了江河或池塘、湖泊之中,导致泥沙增多,使水体浑浊不洁,也会影响鱼儿觅食的兴趣。此外,在大量的雨水流入之后,也同时带来了大量的食物,鱼儿随处都有食物可吃,对垂钓的饵物,当然就会不屑一顾。

4.从钓饵方面找原因。

在不同的气候下,水温各不相同,因而鱼儿对摄食的喜好会有所改变,特别是在不同的水域中。即使是同一个鱼种,喜好的食物也可能是不同的,甚至在同一个池塘或湖泊中,隔开一段距离,两处鱼儿的口味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鱼不上钩的原因,很可能是所用的钓饵,对该水域的鱼儿毫无吸引力的缘故。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垂钓者每次出发垂钓之前,都应多备一两个品种的钓饵,若在下钩后多时不见有鱼光顾,可采用其他品种的钓饵。

另外诱饵的色、香、味不应超过钓饵,以免降低钓饵的诱惑力。如果使用的钓饵与诱饵相同,应把诱饵搞得比较细碎或掺上适量泥沙再投放。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一旦把鱼诱来,使它不容易吃到诱饵,而将其注意力转移到钓饵上去。另外,在投撒诱饵时应当注意,不要撒得过于分散,量也不宜过大,以免鱼的注意力集中到诱饵上,使钓钩上挂的那点儿饵食变得毫无吸引力。鱼对异味较敏感,再好的饵料只要变味它就不吃。

5.从钓点上找原因。

各种不同的鱼类,所栖息和活动的水层以及对环境的要求是不同的。它对觅食区域和出入的通道都有一定的喜好和习性,如果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随便找了个不适当的钓点,就不会有鱼儿来上钩。

鱼类一般都会选择比较隐蔽的地方活动或栖息。水下的沟沟坎坎、凹凸不平地带、砾石成堆或杂草丛生的地方、水下有裸露的树根之处、沉积杂物很多的地方,往往成为鱼类过往的“鱼道”或栖息地。只有把钓点设在上述这类地方才能觅到鱼踪,若选择不当,则难有收获。因此,在确定钓点时,一是要依照选择钓点的原则和要求来选;二是在选定这个钓点之后,还应环绕这个钓点的周围,每隔5~10米的距离多打几个窝子。这样,在遇到鱼多时不上钩时,就可以及时转移阵地,到新钓点重新下钩。

6.从其他可能的方面找原因。

如果上述各种原因都被否定,就可能有别的原因,例如,有不少鱼是怕强光的,若在强光下垂钓,这种鱼就不会出来咬饵;有些鱼是忌风的,若在有风的水域下钩,它也不会光顾;有些鱼是爱静而害怕声音惊扰的,若在喧闹的地方也无法钓到它;有些鱼喜欢在比较隐蔽的地方摄食,若在没有水草或其他可以隐藏的水域是难以引鱼上钩的。还有,如果所选的钓点,太阳的照射,会使垂钓者的影子落入水中,水中的鱼就会吓得逃之夭夭。在繁殖期间鱼不咬钩,特别是鲤鱼和狗鱼,表现较为明显。前者在产卵期不喜进食,后者在交尾期也不咬钩。

7.应对鱼不咬钩的方法。

(1)了解信息:池塘鱼种不同,喂养方法各异,用不同饲料喂鱼,把鱼养成了不同的口味。若想钓鱼须投鱼所好,全靠掌握喂鱼信息。

(2)试钓各个泳层:春夏之交早晚温差较大,早晨鱼大多数都潜在较深的水下,这时施钓咬钩率较高,到上午9~11时,这时的外界温度较高,水体上下出现明显的温差,鱼会趋温上浮,或悬浮在钓点的上方,这就需要钓手悬钩试钓不同的泳层,以找出鱼上浮的高度,使钩饵能展现在鱼的视角之中,一旦找准鱼所上浮的泳层,鱼仍是会咬钩的。因此,垂钓时鱼不咬钩就应尝试钓不同的泳层,采取逗钩、拖钩、引钩等不同的手段。

(3)换饵:垂钓以前,一定要多准备几种饵料,可以在鱼不上钩时,每一种都试一下,以每20分钟换一次,从中寻找出最佳饵料。一是饵料不太适合鱼的胃口,应考虑到改变鱼饵,或在鱼饵中添加腥味或香味来刺激鱼的感官,激起鱼的食欲。二是改善钓饵的质量,将钓饵做得更香甜、更符合鱼的胃口,就能激起鱼的食欲。三是改面食为活饵,用新鲜饵料引鱼上钩。手竿钓饵,每隔5分钟左右换一次,试用半个小时;海竿炸弹饵,20分钟换一次,每种可试用一个小时。

(4)用饵:用饵须投其所好,比如乌鳢,用蚯蚓、蛆虫去钓,上钩率就差,用活的泥鳅等小鱼虾去逗引,它就很快吞食;再如草鱼,用面饵去钓,效果不佳,用苇心、青草去逗引,它拖了就走;有的还须配制特殊饵料,比如鲢鱼、鳙鱼,它喜酸食还带点儿甜的雾化饵,用面食或其他钓饵,常会落空。

(5)试钓不同类型的钓点:如果选择的钓位处无鱼或暂时无鱼,或水底有暗草鱼钩落不到水底,选定钓位后就应试试远、中、近、左、右的钓点,多打几个窝子。如果有鱼咬钩,就应原地不动。如过了两个小时还是没有鱼咬钩,要更换、重选新钓位,需要全面地观察钓域情况,而且选几个钓点勘察一番择优选择,确认有更好的钓位才换。

(6)改变垂钓技法:改等鱼上钩为找鱼下钩和逗鱼咬钩,使死饵变活,这种钓法有人称之为“动态垂钓”。这种钓法的首要前提是钓饵要经得起移动而不散开,可以直接用蚯蚓、颗粒饲料等不易化开的钓饵;逗钓的方法就是牵动钓饵逗鱼,引逗它咬钩。

(7)白天钓改为夜钓:夜钓所采用的钓竿、钓组、饵料等与白天相同,由于夜间环境宁静,所以采用的铅坠尽量小,就算抛投钓铅坠也不要太大。

九、鱼脱钩的原因及措施

所谓脱钩,就是在提竿时感到鱼儿在下面震颤,甚至钓竿弯成弓形,但瞬间就逃之夭夭,这是钓者们最感遗憾的事了。

1.提竿时机不当。钓鱼时准确地把握提竿时机,是对钓者垂钓技术的真正考验。提竿过早,饵钩尚在鱼嘴外或鱼嘴边,钩不牢鱼唇;过晚,饵钩已被鱼儿吐出,也难以钩牢鱼唇。因此,合适的提竿时机应是饵钩进入鱼嘴的时刻。

2.操作方法不当。提竿时,钓竿猛抬,由于用力过大,而把鱼嘴拉豁,鱼儿脱钩而去。还有的钓友钓到了大鱼时大力提竿,往往容易断线折竿。正确的提竿方法是:将握竿的手腕向上抖动一下,使饵钩快速上升20~30厘米,饵钩最好不要出水,在抖竿的瞬间,钓钩即将鱼唇钩牢。然后再根据鱼的大小来确定起鱼方法。

3.钓钩问题。

首先,因钓钩的种类很多,垂钓时应根据水域中可能钓到鱼的不同种类和大小来选择适当大小的钓钩。若用小钩钓大鱼,容易吐钩,也难以钩透鱼唇,易于脱钩;若用大钩钓小鱼,鱼难以吞下饵钩,也易造成脱钩。

其次,钓钩的质量也甚为关键,钩尖与倒刺的距离不能太近,过近也易于脱钩。钩尖的锋利程度对脱钩与否也有密切的关系,钩尖不锋利,虽钩住鱼唇,但穿不透鱼唇,鱼儿很易脱钩。

第三,钓钩的拴法亦很关键,拴钩时,一要拴得牢,钓线不得自钩端松脱;二是拴好的钓钩提在手中应为垂直状态,不得往一侧歪斜,否则鱼儿咬钩时,因角度不对也易于脱钩。

4.钓线问题。垂钓时应根据鱼的大小不同采用不同线径的钓线。一般是钓线越细,鱼儿越不易察觉,越易上钩,但是钓线过细,若钓稍大的鱼,便会造成线断、鱼逃;钓线质量不好,粗细不匀,抗拉强度差,也易于断线;钓线若使用过久,局部老化或受损,也易在薄弱处断裂。因此,应定期检查钓线,在钓线用了2~3年后,应全部更换新的钓线。

5.过线圈问题。海竿和手、海两用竿均装有过线圈,钓线在出线和收线时都要在其中滑过。由于长期使用,若过线圈质量不好,其内侧常会磨出一道浅沟。这道浅沟使钓线的磨损加剧,使钓线的抗拉强度大为降低,使在提鱼时发生线断、鱼逃。因此,对过线圈要经常检查,对已磨损的过线圈要及时更换。

6.坠的问题。坠过重,鱼咬钩无反应或反应迟缓,提竿过慢。坠过轻,鱼汛太明显,常常提竿过早。

7.漂的问题。如果漂的浮力太小,鱼汛反应迟缓,提竿不及时。如果漂的重心偏离,不能直立水中,斜向漂反应的鱼汛失真,提竿难以掌握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