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经全鉴
3438300000001

第1章 前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多样化的文字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中的诗歌大体产生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距今约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它描写了纯美的爱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也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荒淫腐朽,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压迫,可以说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共305篇,又称《诗三百》。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15国风,共160篇;“雅”多是朝廷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40篇。《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其中“赋”和“比”是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但“兴”却是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艺术手法,对于诗歌中气氛的渲染和意境的创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诗经》的产生,历史上有很多说法,“孔子删诗说”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这种说法来源于《史记》,司马迁说《诗经》本来有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集,就剩下了这305篇。但到了近代,人们却推翻了这个说法,认为“删诗说”不能成立。人们认为,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未曾删诗。

现在更为大众所认可的说法是“采诗说”和“献诗说”。《汉书·艺文志》说:“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周天子为了解民情风俗和政治得失,会派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国语·周语》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周天子让众臣用诗表示对时政的意见,作为君主行政的参考。

对于《诗经》的解释,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很难达成共识。为了国学爱好者阅读方便,本书博采众长,以朱熹的《诗经注》为底本,在保持原有风、雅、颂结构的基础上对《诗经》做了比较精确的翻译和解读。另外,书中还插配了很多历代画家绘制的山水人物绘画,提高了该书的可读性和艺术性,是一部适合大众阅读的国学经典读物。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对《诗经》的理解各有不同,这也正是《诗经》的妙处所在。其实,学习《诗经》最好的方法就是熟练地阅读,在吟咏的过程中慢慢领悟,细细品味那种跨越千年的美感。

阅读本书,不仅可以让我们对《诗经》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更深的了解,还可以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人生品位,汲取古老文明中所蕴含的智慧和力量。

解译者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