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策全鉴
3440500000014

第14章 齐策六

齐负郭之民有狐咺者正议

【原典】

齐负郭之民有狐咺者正议①,闵王斫之檀衢②,百姓不附;齐孙室子陈举直言,杀之东闾③,宗族离心;司马穰苴为政者也,杀之,大臣不亲。以故燕举兵,使昌国君将而击之④。齐使触子将而应之⑤。齐军破,触子以舆一乘亡。达子收余卒复振⑥,与燕战,求所以偿者,闵王不肯与,军破走。

【注释】

①狐咺(yuán):人名,齐国平民。

②檀衢:齐国都城内的道路名。

③东闾:齐国都城临淄东门。

④昌国君:即燕国将领乐毅,封昌国君。

⑤触子:人名,齐国将领。

⑥达子:人名,齐国将领。

【译文】

齐国有一个住在城郊的居民叫狐咺,直言批评国家,齐闵王把他处死在檀衢,百姓因而不拥戴他;齐国的宗室陈举直言批评朝政,齐闵王把他处死在东闾,宗族的人因此与他离心离德;司马穰苴执政,齐闵王又把他处死了,大臣因而不亲附他。因此,燕国乘机出兵,派昌国君乐毅统率,进攻齐国。齐国派触子带兵应战。齐军大败,触子就驾着一辆车子逃跑了。达子集合了残余的士兵,重振军威,又与燕军作战,他要求赏赐士兵,齐闵王不肯,结果齐军大败而逃。

【原典】

王奔莒①,淖齿数之曰②:“夫千乘、博昌之间③,方数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王曰:“不知。”“嬴、博之间④,地坼至泉,王知之乎?”王曰:“不知。”“人有当阙者⑤,求之则不得,去之则闻其声,王知之乎?”王曰:“不知。”淖齿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至泉者,地以告也;人有当阙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以告矣,而王不知戒焉,何得无诛乎?”于是杀闵王于鼓里⑥。

【注释】

①莒:地名,齐邑,在今山东莒县。

②淖齿:人名,楚国将领。

③千乘:地名,齐邑,在今山东博兴县北。博昌:地名,齐邑,在今山东博兴南。

④嬴、博:地名,皆齐邑,嬴在今山东莱芜西北,博在今山东泰安东南。

⑤阙:古代宫殿外在左右相对的高建筑物。

⑥鼓里:莒城内的里巷名,近齐庙。

【译文】

齐闵王逃到莒邑,相国淖齿历数他的罪过说:“千乘与博昌之间方圆数百里,天上下着血雨沾湿衣裳,大王知道这件事吗?”闵王说:“不知道。”淖齿问:“赢、博两地之间地裂泉涌,大王知道这件事吗?”闵王说:“不知道。”淖齿又问:“有人在宫门前哭泣,去寻找却不见有人,走开又听见哭声,大王知道这件事吗?”闵王说:“不知道。”淖齿说:“天下血雨沾湿衣裳,这是上天告诫您;地裂泉涌,这是大地告诫你您;有人在宫门前哭泣,这是人们告诫你。天、地、人都告诫你,可是大王还不知警戒,怎么能不受上天的诛杀呢?”于是在莒地鼓里把闵王杀死了。

【原典】

太子乃解衣免服①,逃太史之家为溉园②。君王后,太史氏女,知其贵人,善事之,田单以即墨之城③,破亡余卒,破燕兵,绐骑劫④,遂以复齐,遽迎太子于莒⑤,立以为王。襄王即位,君王后以为后,生齐王建。

【注释】

①太子:名法章,即后来的齐襄王。

②太史:齐国史官,太史氏,以官为氏。

③即墨:地名,齐邑,在今山东平度东南。

④骑劫:人名,燕国将领,燕惠王派来代替乐毅的人。

⑤遽:随即立刻。

【译文】

太子改换了服装,逃到一个姓太史的人家里,为他们浇灌菜园。太史家的女儿认为他不是一般常人,很好地款待他。齐将田单带领即墨城的残兵败将,诈骗燕将骑劫,大破燕兵,恢复了失地,于是在莒地迎接太子,立他为襄王。襄王即位后就封立太史家的女儿为王后,生下齐王建。

燕攻齐

【原典】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不下。齐田单以即墨破燕,杀骑劫。初,燕将攻下聊城①,入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注释】

①聊城:地名,齐邑,在今山东省聊城西。

【译文】

燕国进攻齐国,攻取了七十多座城,只有莒和即墨还未攻下。齐将田单就以即墨的残余部队打败了燕军,杀了燕将骑劫。当初,燕国乐毅的部将攻下齐国的聊城时,有人在燕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燕将害怕被杀,便留守在聊城,不敢返回燕国。田单进攻聊城一年多,士卒死伤惨重,而聊城还是没有攻取。

【原典】

鲁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①,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②,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今死生荣辱,尊卑贵贱,此其一时也,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

【注释】

①倍:通“背”,违背。

②信:通“伸”,伸张,伸延。

【译文】

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把信绑在箭杆上射进城中,信上说:“我听说:‘聪明的人不去做违背时势、有损利益的事,勇敢的人不去做害怕死去而毁掉荣誉的事,尽忠的臣子没有先考虑自己而后才想到国君的。’如今您为了发泄一时的激愤,不顾燕王失掉一位大臣,这不是尽忠;牺牲自己,失去了聊城,并且威势无法伸延到齐国,这不是勇敢;战功被废弃,名誉被毁灭,后世不称颂,这不是聪明。因此聪明的人做事不优柔寡断,勇敢的人不怯懦怕死。如今死生荣辱、尊卑贵贱都得在这时决断,希望您仔细考虑,不要和凡夫俗子的想法相同。

【原典】

“且楚攻南阳①,魏攻平陆②,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③,故定计而坚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国之形危。且弃南阳,断右壤,存济北,计必为之。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齐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即臣见公之不能得也。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计。

【注释】

①南阳:地名,在泰山以南、汶水以北一带,因而得名。

②平陆:地名,齐邑,在今山东汶上北。

③济北:指聊城。

【译文】

“况且楚国进攻南阳,魏国进攻平陆,齐国已无心南顾,认为失掉南阳的害处不如收回聊城的好处大,所以定下计策要收回聊城。如今秦国派兵援助齐国,魏国就不敢向东攻打齐国的平陆,齐、秦连横的形势就会形成,楚国形势就危急了。何况齐国放弃进攻南阳,切断与平陆的联系,坚决要收回聊城,他们必定要尽一切力量来实现这一计划。如今楚、魏两国都已退兵,燕国的救兵又不能来,诸侯中又没有在背后图谋齐国的,从齐、燕两国尽力据守聊城这一年的弊病中,我认为您是无法抵御的。齐国一定要在聊城决一胜负,您不要在犹豫不决了。

【原典】

“彼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栗腹以百万之众①,五折于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戮②,公闻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③,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

【注释】

①栗腹:人名,燕国大将。

②戮:羞辱。

③食人炊骨:吃人肉烧人骨头。

【译文】

“现在燕国内部大乱,君臣谋划失策,上下糊涂,燕将栗腹率领百万军队,却屡战屡败,作为一个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竟然被赵国围困,使国土削减,君主困窘,被天下诸侯所羞辱,您听到这些事了吗?如今燕王正胆战心惊,孤立无援,大臣不可依靠,国家破败,祸患纷扰,民心无所归向,您又依靠疲惫的聊城民众与齐国大军对抗,一年都不能解围,这是墨子防守的办法;现今吃人肉烧人骨头,但士卒没有背叛之心,这是孙膑、吴起的用兵之策,您的军事才能已经显示给诸侯了。

【原典】

“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孰计而审处一也。

【译文】

“所以我为您考虑,不如停战休兵,使战车和军队得以保全,去回国报效燕王,燕王一定高兴。百姓看见您,将如同见到父母一样恭敬,朋友会兴奋地众口夸奖您,您的功业可以显扬。您对上辅助孤立无援的君主,控制群臣;对下抚养百姓,帮助游说之士,改革政治,移风易俗,功名成就就可以传闻于天下。或者,您就抛弃燕国,不顾世人的评说,向东投奔到齐国,我可以请求分给你封地,并确定爵位,使您的富贵可以与陶朱公范蠡、子贡相比,世世代代享有诸侯那样的威名,与齐国长期共存,这也是一个计划。这两个计划都可以使名声显赫实利丰厚,希望您仔细考虑,慎重地选择一个。

【原典】

“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七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伍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

【译文】

“而且我听说,专门注意细微末节的人不能得到很大的威望;不能忍受小耻辱的人不能树立美名。从前管仲射杀齐桓公的衣带钩,这是篡逆;抛弃公子纠而不能为他尽忠而死,这是怯懦;受过刑具加身的惩罚,这是受辱;有这三种行为的人,乡亲都不和他交往,诸侯也不愿意把他当作臣子。如果管仲终身穷困抑郁,幽禁牢中不出门,羞愧而不见人,那么他一直到死,也免不了被认为是污浊的人做了下贱的事。可是管仲虽然连做了三件错事,却仍然掌握了齐国的政权,匡正天下,九次会合诸侯,帮助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名望高于天下,光辉照耀于邻国。

【原典】

“曹沫为鲁君将①,三战三北而丧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离陈②,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③。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也,曹子以为遭。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动惊骇,威信吴、楚,传名后世。

【注释】

①曹沫:人名,春秋时鲁国将领。

②陈:通“阵”。

③禽:通“擒”。

【译文】

“曹沫是鲁国的将军,三战三败,并且使上千里的土地丧失,如果曹沫不离开战场,不考虑以后,出战只知拼死不知求生,则不过做一个战败被擒的将领罢了。曹沫认为战败被擒的将领,不是勇敢;功业废弃,名声泯灭,后世无人称道,不是明智。所以曹沫不顾三战三败的耻辱,退下来与鲁庄公研究,曹沫认为是偶然遭遇失利。齐桓公称霸天下之后,被诸侯朝拜,曹沫凭着手中的一把宝剑,便挟持齐桓公于葵丘的会盟坛上,他面不改色,义正严辞。三战三败所丢失的土地,一天就都完全收复,天下为之震动惊惧,威名远及吴国、楚过,美名传于后世。

【原典】

“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节、死小耻也,以为杀身绝世,功名不立,非知也。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终身之名,除感忿之耻而立累世之功,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也。公其图之!”

【译文】

“像管仲、曹沫这两人,并不是不能遵行小节,为小耻而死,他们认为一旦身死,功名不立,这不是聪明。所以能去掉怨恨之心,成就了终身的名声;不顾短暂的耻辱,建立千载的功业。因此,他们的功业可以和禹、汤、文武三代圣王争高下,名声与天地共长久。希望您加以考虑!”

【原典】

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到椟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译文】

燕将说:“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于是燕军倒背着弓套撤兵而去。所以,解除齐国的围困,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是鲁仲连游说的功劳啊!

燕攻齐

【原典】

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为太子微①。齐以破燕,田单之立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②。襄王立,田单相之。

【注释】

①微:隐藏。

②以:通“已”。

【译文】

燕国打败了齐国,齐闵王逃到莒邑,齐相淖齿杀死了齐闵王。齐将田单守卫即墨城,打败了燕军,收复了齐国的失地。当时齐襄王立为太子,逃跑躲藏起来。后来齐国已经打败了燕国,田单对于立襄王为国君表示怀疑,齐国人都认为田单将立自己为国君。最终襄王被立为国君,田单做了相国辅佐他。

【原典】

过菑水①,有老人涉菑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衣,无可以分者,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曰:“女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女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王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也。’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注释】

①菑(zī)水:即淄水。菑:通“淄”,水名。

【译文】

一次,田单过淄水时,看见一个老人徒步渡水,受不住寒冷,从水里走出来就不能走了,坐在沙滩上。田单看见老人冷得厉害,想让后车的人分给他一些衣服;可大家分不出衣服来,田单就脱下自己的皮衣给老人穿。襄王很不高兴,说:“田单小恩小惠,是想要篡夺国家的大权吗?不早计划,恐怕事情发生就晚了。”襄王看左右无人,在殿堂下只有一个穿珠的人,便把他叫住,把他找来问道:“你听到我的话了吗?”这人回答说:“听到了。”襄王问:“你认为怎么样?”回答说:“大王不如趁机把它作为自己的善行。”问:“这是什么意思?”回答说:“大王可以嘉奖田单的善行,下令说:‘我担心老百姓挨饿,田单便收养他们,给他们饭吃;我担心老百姓受冻,田单便脱下自己的皮衣给他们穿;我担心老百姓劳苦,田单也忧念他们,很合我的心意。’田单有这些善行,大王嘉奖他,嘉奖由单的善行,也就是大王的善行了。”襄王说:“好。”于是把牛肉和酒赏赐给田单,并嘉奖他的行为。

【原典】

后数日,贯珠者复见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乃令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译文】

过了几天,串珠的匠人又来拜见襄王说:“到了群臣朝见的日子,大王应该召见田单并在大庭之中以礼相待,亲自慰劳他。”于是襄王发布命令,寻找饥寒的百姓,收容供养他们。又派人到群众中去听取他们的反应,他们都说:“田单爱护百姓,是大王教导的恩泽啊!”

齐闵王之遇杀

【原典】

齐闵王之遇杀,其子法章变姓名,为莒太史家庸夫。太史敫女,奇法章之状貌,以为非常人,怜而常窃衣食之,与私焉。莒中及齐亡臣相聚,求闵王子,欲立之。法章乃自言于莒。共力法章为襄王。

【译文】

齐闵王被杀害后,他的儿子法章改名换姓,在莒地一个姓太史的人家做仆人。太史敫的女儿看见法章的相貌很奇特,认为他不是普通人,很怜爱他,经常偷偷地送衣服和食物给他,并和他私通。后来莒地的人和从齐国逃到莒地的大臣聚在一起,寻找闵王的儿子,想要拥立他为王。法章向莒地的人说明了自己的身份。臣民们共同拥立他为襄王。

【原典】

襄王立,以太史氏女为王后,生子建。太史敫曰:“女无谋而嫁者,非吾种也,污吾世矣。”终身不睹。君王后贤,不以不睹之故,失人子之礼也。

【译文】

襄王即位后,就把太史敫的女儿立为王后,生下一个儿子名叫建。太史敫说:“我的女儿没有通过媒人就自行出嫁,不是我们家的后代,她玷污了我的氏族门声。”便终身不见他的女儿。王后很贤惠,不因父亲不见她而不顾做女儿应有的礼节。

【原典】

襄王卒,子建立为齐王。君王后事秦谨,与诸侯信,以故建立四十有余年不受兵。

【译文】

齐襄王死后,儿子建继立为齐王。王太后对待秦国很谨慎,与诸侯交往很讲信用,所以齐王建在位四十多年没有遭受到战祸。

【原典】

秦昭王尝使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①,谢秦使曰:“谨以解矣。”

【注释】

①椎(chuí):前一个“椎”为名词,后一个“椎”为动词。

【译文】

秦昭王曾派遣使臣送给王太后一副玉连环,说:“齐国的聪明人很多,能够解开这个玉连坏吗?”王太后把玉连坏拿给群臣看,群臣没有人知道如何解开。王太后拿起棰子把它锤断,告诉秦国的使臣说:“这个办法就能够解开了。”

【原典】

及君王后病且卒,诫建曰:“群臣之可用者某。”建曰:“请书之。”君王后曰:“善。”取笔牍受言。君王后曰:“老妇已亡矣。”

【译文】

当王太后病危将死的时候,她告诫齐王建说:“群臣中可以任用某人。”齐王建说:“请让我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王太后说:“好。”于是,齐王建拿过笔和木简,准备记下遗言。王太后说:“我已经忘记了。”

【原典】

君王后死,后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玉,使宾客入秦,皆为变辞,劝王朝秦,不修攻战之备。

【译文】

王后太死后,后胜担任齐国相国,接受了很多秦国间谍的金玉,他派去秦国的宾客,回来以后都说一些变诈的话,劝齐王建去朝拜秦国,从来不考虑国内的战备问题。

齐王建入朝于秦

【原典】

齐王建入朝于秦,雍门司马前曰①:“所为立王者,为社稷耶?为王立王耶?”王曰:“为社稷。”司马曰:“为社稷立王,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齐王还车而反。

【注释】

①雍门:齐都临淄的城门之一。司马:雍门的掌兵之官,位在将军之下。

【译文】

齐王建到秦国去朝见秦王,齐都临淄雍门的司马官横戟前来劝谏说:“我们是为国家立王呢?还是为大王您个人而立王呢?”齐王说:“是为国家。”司马说:“既然是为国家立王,大王为何要抛弃国家到秦国去呢?”齐王听了,便调转车头返回都城去了。

【原典】

即墨大夫与雍门司马谏而听之,则以为可与为谋,即入见齐王曰:“齐地方数千里,带甲数百万。夫三晋大夫皆不便秦,而在阿、鄄之间者百数①,王收而与之百万之众,使收三晋之故地,即临晋之关可以入矣。鄢、郢大夫不欲为秦,而在城南下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之师,使收楚故地,即武关可以入矣②。如此,则齐威可立,秦国可亡。夫舍南面之称制,乃西面而事秦,为大王不取也。”

【注释】

①阿:地名,齐邑,在今山东阳谷动五十里。鄄(yīn):地名,齐邑,在今山东鄄城北二十里。

②武关:地名,在今陕西丹凤西南。

【译文】

即墨大夫知道了齐王听从了雍门司马官的劝谏,认为可以与齐王谋士,于是进宫拜见齐王,说:“齐国土地方圆有数千里,大军数十万。赵、魏、韩三国的官员们都不愿为秦国效力,而在阿城和鄄城两地聚集了数百人,大王收罗他们,并将数百万军队给他们,让他们去收复三国被秦国占领的失地,就可以攻下秦国东边的临晋关。鄢、郢的官员不愿意为秦国效力,在齐国南城聚集了数百人,大王将他们招揽过来,给他们百万将士,让他们收复楚国被秦国占领的失地,就可以攻进秦国南边的武关。这样,齐国就可以建立强大的威势,秦国就会灭亡。大王如果舍弃称王于天下的机会,甘愿听命于秦国,这是大王不应该采取的办法。”

【原典】

齐王不听。秦使陈驰诱齐王内之①,约与五百里之地。齐王不听即墨大夫而听陈驰,遂入秦,处之共松柏之间②,饿而死。先是齐为之歌曰:“松邪!柏邪!住建共者,客耶!”

【注释】

①陈驰:人名,齐国入仕秦国的人。

②处:处置,此处指软禁。共:地名,秦邑,在今河南辉县东北。

【译文】

齐王没有听从即墨大夫的意见。秦王派宾客陈驰诱使齐王入秦,假装答应给他五百里土地。齐王不听从即墨大夫的意见,却听从陈驰的诱骗,到了秦国之后,秦王把齐王安置在边远的共邑,居处在荒僻的松柏之间,终于活活地饿死了。在这以前,齐国人作了一首歌谣:“松树啊!柏树啊!让齐王死在共邑的,就是那些善于变诈的宾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