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谓韩王曰
【原典】
或谓韩王曰①:“秦王欲出事于梁②,而欲攻绛、安邑③,韩计将安出矣?秦之欲伐韩,以东窥周室甚,唯寐忘之。今韩不察,因欲与秦,必为山东大祸矣。秦之欲攻梁也,欲得梁以临韩,恐梁之不听也,故欲病之以因而交也。王不察,因欲中立,梁必怒于韩之不与己,必折为秦用,韩必举矣,愿王熟虑之也。不如急发重使之赵、梁,约复为兄弟,使山东皆以锐师戍韩、梁之西边,非为此也,山东无以救亡,此万世之计也。
【注释】
①韩王:指韩襄王。
②秦王:指秦昭王。
③绛:地名,在今山西侯马。安邑:地名,魏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
【译文】
有人对韩王说:“秦王想要征讨魏国,并且想夺取绛、安邑等城,不知韩国准备采取什么对策?秦国想攻打韩国,进而图谋东方的周室,恐怕只有睡着了才能忘记。如今假如韩国不了解情况,就想要与秦国结为盟邦,一定会给崤山以东六国带来灾祸。秦国要攻打魏国,是想在得到魏国之后兵临韩国,唯恐魏国不听从,所以就想使他陷入困境来巩固秦、魏之间的邦交。如果大王不明察事实真相,就想保持中立,魏国必然会愤恨韩国不帮助自己,一定会为秦国所驱使,韩国必将被攻下,希望大王认真考虑。不如赶快派人前往赵、魏两国,定约结为同舟共济的兄弟之邦,使崤山以东六国都派出精兵镇守韩、魏两国的西边;假如不这样做,崤山以东六国便没有任何办法拯救被灭亡的命运,这是影响万世的君国大计。
【原典】
“秦之欲并天下而王之也,不与古同。事之虽如子之事父,犹将亡之也。行虽如伯夷①,犹将亡之也。行虽如桀、纣,犹将亡之也。虽善事之无益也,不可以为存,适足以自令亟亡也。然则山东非能从亲,合而相坚如一者,必皆亡矣。”
【注释】
①伯夷:人名,商末孤竹君之子,反对周武王伐纣,武王灭商后,他逃进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译文】
“秦国妄想吞并天下诸侯,称霸天下,和古代称霸者不同。即使侍奉秦国像儿子侍奉父亲一样,但是仍将会被消灭。国君的品行像伯夷一样,仍将被灭掉。国君的品行像夏桀和殷纣一样,也同样将被灭掉。由此可见,即使侍奉秦国,也没有任何益处,不但不能够保存下去,反而会因此而加速国家的灭亡。如果崤山以东六国山东不能结成合纵联盟,坚决的联合如一,最后一定会被秦国灭亡。”
谓郑王曰
【原典】
谓郑王曰①:“昭厘侯②,一世之明君也;申不害,一世之贤士也。韩与魏敌侔之国也③,申不害与昭厘侯执珪而见梁君,非好卑而恶尊也,非虑过而议失也。申不害之计事曰:‘我执珪于魏,魏君必得志于韩,必外靡于天下矣,是魏弊矣。诸侯恶魏必事韩,是我免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人之上也。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昭厘侯听而行之,明君也;申不害事而言之,忠臣也。
【注释】
①郑王:指韩桓惠王。
②昭厘侯:即韩昭侯。
③敌侔(móu)之国:指锅里相同的国家。侔:指齐等,等同。
【译文】
有人对韩桓惠王说:“昭厘侯是一代明君,申不害是一代贤人。韩国与魏国是国力相当的国家,申不害与昭厘侯手拿着珪玉去朝见魏王,他们并不是喜欢卑贱厌恶尊贵,也不是考虑不周,议事失策。申不害谋划此事时说:‘我们手拿珪玉去朝拜魏国,魏王一定会对韩国志得意满,必定会向天下诸侯用兵,消耗魏国的国力,这样魏国就衰败了。天下诸侯厌恶魏国必然侍奉韩国,这样我们虽在一人之下低头,却可以高居万人之上。想削弱魏国军队,使韩国的权势得到增强,没有什么比朝见魏国更有效的。’昭厘侯听取意见并加以实行,他是一个明君;申不害认真考虑问题并说出来,他是一个忠臣。
【原典】
“今之韩弱于始之韩,而今之秦强于始之秦。今秦有梁君之心矣,而王与诸臣不事为尊秦以定韩者,臣窃以为王之明为不如昭厘侯,而王之诸臣忠莫如申不害也。
【译文】
“现在的韩国比原来的韩国弱小,而现在的秦国却比原来的秦国强大。如今秦王有魏王那样的野心,而大王和大臣们却不用侍奉秦国来安定韩国,我私下认为大王不如昭厘侯英明,而大王的大臣们的忠贞也不如申不害。
【原典】
“昔者,穆公一胜于韩原而霸西州①,晋文公一胜于城濮而定天下②,此以一胜立尊名,成功名于天下。今秦数世强矣,大胜以十数,小胜以百数,大之不王,小之不霸,尊名无所立,制令无所行,然而春秋用兵者,非以求主尊成名于天下也。昔先王之攻,有为名者,有为实者。为名者攻其心,为实者攻其形。
【注释】
①穆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君。韩原:地名,位于今山西芮城县东北。
②晋文公:春秋时晋君,名重耳,晋献公之子,春秋五霸之一。
【译文】
“从前,秦穆公在韩原打了一次胜仗,就使秦国称霸西方,晋文公在城濮打了一次胜仗就平定了天下,这都是依靠一次胜利就建立了威权,使自己在天下成就功名。如今秦国连续几代强盛,大的胜仗用十来记数,小的胜仗用百来记数,取得大胜仗没有称王,获得小的胜利也没有称霸,也没有确立什么尊贵的名分,制定法令也没有得到推行,可是秦国终年发动战争,并不全是为了求得国君的尊贵或在天下成名。从前先王进行的攻伐,有的是为名声,有的是为实利。为名声的,就要瓦解对方的斗志;为实利的,就要攻取土地、掠夺人口。
【原典】
“昔者,吴与越战,越人大败,保于会稽之上①。吴人入越而户抚之。越王使大夫种行成于吴,请男为臣,女为妾,身执禽而随诸御②。吴人果听其辞,与成而不盟,此攻其心者也。其后越与吴战,吴人大败,亦请男为臣,女为妾,反以越事吴之礼事越,越人不听也,遂残吴国而禽夫差,此攻其形者也。今将攻其心乎?宜使如吴;攻其形乎?宜使如越。夫攻形不如越,而攻心不如吴,而君臣上下少长贵贱毕呼霸王,臣窃以为犹之井中而谓曰:‘我将为尔求火也。’”
【注释】
①会稽:指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阳之间。
②执禽:手拿着禽鸟来朝见,表示臣服。
【译文】
“过去,吴国与越国交战,越国人被打得大败,退守在会稽山上。吴国人攻入越国后,按户安抚越国百姓。越王派大夫文种向吴国求和,请求让男子做奴隶,女子做侍妾,自己亲自拿着禽鸟作为见面礼,跟随在管事人的身后。吴国人果真听信了他们的话,同越国讲和却没有订下盟约,这就是为了瓦解他们的斗志。在这以后,越国与吴国开战,吴国人被打得大败,也请求让男子做奴隶,让女子做侍妾,反过来用越国人侍奉吴国人的礼节侍奉越国人,越国人没有接受,于是灭亡了吴国,生擒了夫差,这是为了攻取土地、掠夺人口。现在您要瓦解秦国的斗志吗?应该让自己像吴国一样;您想攻取秦国土地、得到秦国的人口吗?应该使自己像越国一样。如果攻取土地、夺取人口赶不上越国,瓦解敌人斗志赶不上吴国,君臣上下、年少年长的、富贵贫贱的都高喊称王称霸的事业已经成功,我私下认为这如同落入了井中说:‘我将为你找火。’
段干越人谓新城君曰
【原典】
段干越人谓新城君曰①:“王良之弟子驾②,云取千里,遇造父之弟子③。造父之弟子曰:‘马不千里。’王良弟子曰:‘马,千里之马也;服,千里之服也,而不能取千里,何也?’曰:“子纆牵长④。’故纆牵于事,万分之一也,而难千里之行。今臣虽不肖,于秦亦万分之一也,而相国见臣不释塞者,是纆牵长也。
【注释】
①段干越人:人名,卫国人,段干为复姓,越人为名。新城君:指芈戎,秦国相国。
②王良:人名,赵简子的车夫,以善驾马车闻名。
③造父:人名,周穆王的车夫,也以善驾马车闻名。
④纆(mò):绳索,此处指缰绳。
【译文】
段干越人对新城君说:“王良的弟子赶马车,说是要行到千里,遇到了造父的弟子。造父的弟子说:‘你的马不能跑千里。’王良的弟子说:‘我的骖马,是千里马;我的辕马,也是千里马,你却说跑不了千里,这是为什么呢?’造父的弟子说:‘你的缰绳拉得太长了。’缰绳的长短对于马跑多少路程,只不过占万分之一的影响,可是却影响千里马的行程。如今我虽然不猜,但对于秦国来说,也还有万分之一的影响,可是相国您不为我排除障碍,这就等于是驾马时缰绳拉得太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