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智慧方圆之道
3460500000017

第17章 内方外圆:蓄势之道是领导智慧的必修课(5)

汉宣帝痛斥了那人,正声道:

“张安世掌大权而不揽势,居高位而不显扬,何人能及?如此大贤大德之人,朕最是放心,实是我朝的大幸。”

张安世身兼选贤拔能的大权,这本是能给他带来利益的肥差,可他却从不让被提拔的人知道是他荐举的结果。有人闻得风声向他送礼致谢时,他也拒不受礼,坚不承认此事,以至常有人误会他尸位素餐,不任其事。

张安世对家人的要求尤其严格。儿子为光禄勋,他认为父子俱为显贵,不宜同朝为官,便请求将儿子调离京城。他的侄子张彭祖曾和汉宣帝一起读书,他的哥哥张贺对汉宣帝又有救命养育之功,张贺死后,汉宣帝追封他为恩德侯。张彭祖被封阳都侯,孙子张霸被封关内侯。对此,张安世多次谢绝,反复陈情,辞退不掉时,他便只受其名,将俸禄上交国库。

更为难得的是,张安世生活俭朴,夫人竟是亲自纺织,家中仆人耕种土地,自给自足。他总是教育儿孙要戒除骄气,不可恃势凌人,如有犯者,他必亲自动手,予以严惩。

如此经营,苦心孤诣,张安世富贵久长,祸事不招,自不能说是幸运的缘故了。

张安世的算法别具一格,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处在算人的最有利位置上,做的最多的却是防人算,这也正是他的大聪明之处。就做人来讲,这样的城府于己有益、于人无害,再深一点又何妨?

多往坏处想,才能使事情往好处发展。任何事情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凡事多往坏处想一点,做事就会多一分谨慎、少一分张狂和粗暴,事情成功的机率自会大些,自己的安全系数自会高些。

10.对心胸狭窄的人须学会顺从

防范心胸狭窄的人实际也不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关键是脑子里要时刻绷紧“防范”这根弦。你明知他心眼小可能记恨着某事,你还要硬往上撞,碰个头破血流也只能是自找苦吃。这一点我们应该学一学李纲的做法。

宋高宗建立南宋朝廷后,看到人心不定,不得不做出点“抗金”的姿态,起用抗战派声望最高的李纲做宰相。但实际上,赵构最信任的是黄潜善和汪伯彦。他起用原来的副元帅黄潜善为中书侍郎、汪伯彦同知枢密院事,执掌兵权。后又提黄潜善为右相,与李纲并列。

李纲上任后,提出了十余条抗金救国的建议,反和主战,并力主任用贤才,以收复被金兵攻陷的失地。当时有个叫张所的将领,很有才干,在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他看到黄潜善等人朋比为奸,祸国殃民,便上疏弹劾黄潜善等人,但却被黄潜善利用职权贬到了江州。

北宋灭亡后,河东、河北地区的人民,自动组织抗金武装,英勇杀敌,张所英勇善战,在两河人民中素有声望。因此,李纲想起用张所,让他担任河北安抚使,招募义兵,继续抗金。可张所弹劾过当朝宰相黄潜善,是黄潜善的死对头,起用张所,必然会受到黄潜善的阻挠,难以实现。李纲为此事反复筹划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

有一天,李纲碰见了黄潜善,便和他寒暄了几句,闲扯了起来。

谈了一会儿,话题渐渐地转到了时局上,李纲说:“今朝廷正处在艰苦危难之时,李纲身受朝廷隆恩。收复失地,光复我大宋是我们大家的共同职责。而现在正是国家用人之际,朝野四方虽然还有许多贤才,可他们却尚未出来效忠朝廷,可用之人十分缺乏。近日朝廷准备设置河北宣抚司,我思来思去,认为应让张所去。张所这个人,不晓事理,出口狂妄,冒犯了大人,像他这样的人,贬到江州去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张所这样的人,让他身处要职担任监察御史,当然是不行的。现在让他去担任河北招抚使,招抚流民,尝尝这项差事的艰苦,以此赎清以前的罪责,似乎也是十分妥当的。”

黄潜善听了这一番话,心里非常开心,连忙回答说:“李大人真是妙计,让他去吃点苦头,戴罪立功,实乃是件好事。”于是,他当即答应了李纲的建议。张所上任后,广招义军,这些地区的人民踊跃响应,岳飞等纷纷投效于张所帐下,抗金队伍不断壮大。张所率领着抗金队伍多次打败了金军。

李纲深知黄潜善这样心胸狭窄的小人的为人,知道如果直接向黄潜善推荐张所,黄潜善必定会反对。因此,他采取了示假隐真的策略,表面上似乎是替黄潜善说话,惩罚这位黄潜善的死对头,而把真实的意图———让张所有用武之地,统兵抗金,收复失地,却巧妙地隐藏了起来,乘黄潜善还没有反应过来时便轻而易举地达到了目的。

我们感叹于正人君子常遭受打击,因为正人君子往往明知其痒处却不肯改变自己,而李纲的做法于变通中不失大节,又成功防范了小人的因泄私愤阻拦自己的企图,不是显得更高明吗?

其实,因害怕以小事大问其罪,而采取先顺其说的办法保护自己的例子是很多的。

晋平公宴请宾客,家臣送上烤肉,有一根头发缠在上面。晋平公立即下令把烤肉的厨子杀掉,并不准收回命令。

烤肉的厨子向天大呼说:“天啊!奴才有三条大死罪,竟然死到临头自己还不明白啊!”

晋平公问他:“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厨子回答说:“奴才所用的刀锋利得很,真可以说是望风骨断,但是头发却没有砍断,这是奴才的第一条大死罪;用桑木炭火烤肉,肉烤得红是红白是白,但是头发却没有烤焦,这是奴才的第二条大死罪;肉烤熟以后,又细细眯着眼睛察看了一番,头发绕在肉上眼睛倒没有看见,这是奴才的第三条大死罪。猜想起来,或许有暗中怀恨奴才的人吧?要杀奴才是不是太早了一点?”

晋平公本来就生性暴戾,而现在烤肉上又确实有根头发,于是愤怒地立即下令杀掉做烤肉的厨子,并宣布无可改变。一般说来,这厨子也只有死路一条了。苦苦哀求是不行的,强辞辩解可行的话,也就不会立即下令杀人了。因为要弄清烤肉上的这根头发到底是怎么来的,责任究竟是谁?毕竟并不很难,但他却并不愿做任何调查。所以据理力争只能是火上加油。

这位厨子别出心裁,对天大呼自己有三大罪过,遗憾悔悟太迟。这样一个出人意料之外的举动自然会引起晋平公的注意,会要问个清楚,从而使得这个厨子有了陈言的机会。

一本正经的悔过中寄寓着强有力的辩解和说明,正话反说,闻之令人觉得奇异有趣。晋平公当然也听出来话里头有话,虽然没有交代晋平公听了这番话以后的情况,但可以设想这位厨子很可能从死亡线上逃回来了。

总之,顺其说不是真心附和他、顺从他,而是先以“顺”博得他的好感,最终达到“防”的目的。

领导者不管情愿与否,都要面对一些心胸狭窄的人,有时甚至是你的上司。此时,就更要善于运用内方外圆的智慧,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与之“和平共处”,否则,你是什么事情也干不成的。

11.少结怨少树敌是不可不知的领导技巧

领导者会接触很多人,如果一个一个都要去费心识别他是不是坏人,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为如果你总生活在战战兢兢的心态之中会活得很累,你只需要对跟你接触密切的人留心一下就可以了。这里要指出,在上、下级关系的相处中,要特别防范有小心眼儿病的人把你作为发作对象。对上级而言,小心眼儿者受不得下属的顶撞、抗命,也见不得下属丝毫的不敬。

战国末年,秦国的大将白起,一生忠勇,战功卓著。他征战近四十年,从一名下属军官升到秦军统帅,凭的就是他超众的军事天才和过人的智慧。

白起武将出身,性情直率,出言无忌。他自以为是正确的东西,便决不改变,少有变通。他常以此为傲,却不知这给他日后埋下了杀身大祸。

公元前266年,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久攻不下之际,秦昭王便让白起取代王陵为帅,继续攻打。白起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向秦昭王进言说:

“这一仗不该再打下去了。眼下时机未到,赵国虽在长平一役中大败,可如今事关存亡,他们一定会拚死而战。再有各国援军相助,局势对我不利,大王还是罢兵为善。”

秦昭王坚持再战,他说:

“我国以战为本,将军攻无不克,如今罢兵,自不是什么上上之策。孤王料定再战可成,将军就不要推辞了。”

白起拒不挂帅,秦昭王亲自上门相请,他也以有病为由,不肯出征,秦昭王悻悻而去,白起的管家便向白起说:

“将军如此让大王难堪,这可对将军不利啊。”白起训斥他说:

“大王糊涂,身为臣子,怎能不加劝谏,还要讨好顺从大王呢?我身经百战,局势明晰于心,自不会看错。他日我军再败,大王就知道他的不智了。”

白起的管家却说:

“将军英明,天下无不赞颂。大王身为人主,即使战败,为了他的颜面,那也是决不肯认错的。反是将军有言在先,到了那时,只怕因为忌恨,大王会对将军不利。”

不久,秦军再败的消息传来,白起便说:

“大王不听我良言相劝,致有此败,相信大王会知错就改了。”秦昭王为败绩正恼,这会儿又听闻白起之言,怒不可遏。他把白起降为士卒,赶出了都城。他还不解气,当白起离开都城后,他又派人追上白起,命他自杀。白起自刎之前,愤慨不已。无奈君命难违,是非难辨,他只有一死了。

一位功高盖世的大臣,竟因一句闲话招来杀身大祸,让人嗟叹不已。其实,此情此景在今天也并不少见。当你功劳大、跟上司说话底气足的时候,不也正是拍屁股走人的时候吗?

对上司要小心谨慎有的人很理解,对下属也要小心为妙很多人就不理解了:有必要吗?小心谨慎怎么搞好管理?我们这里说的小心不是谨小慎微、该管不管,而是说要让下属觉得公正,即使他犯了错,也不要超过限度去处分,至少要给他保留一定的面子。否则,如果他对你记恨在心,关键时候出来“捅你一刀”也够你受的。

卫恒的父亲是西晋初年有名的大臣,他性格刚直,处事无私,历任司空、侍中、尚书令等高官显位。他由于颇受晋武帝司马炎的信任,每每谈话有些随便。特别是司马炎将他的白痴儿子司马衷立为太子,他对此大为忧心,屡屡劝谏司马炎另立太子。卫恒生怕父亲在此结怨他人,于是对父亲说:

“父亲不要多管闲事了。太子之位关系多人的利益,你劝皇上废去太子,他们能不恨你吗?此事是成是败,父亲都是不会得到任何好处,何必自找麻烦吗?”

他以国家的大义教育儿子,仍是劝谏不止。为此,太子的妃子贾南风对他恨之入骨,把此事牢牢记在心上。

他对上如此,对自己的属下也公事公办,从不徇私。一次,有个叫荣晦的人犯了过错,他把他捆了起来,痛斥不已。荣晦苦苦哀求,他不依不饶,任凭多人为他求情,还是将他痛打一顿,使其多日不能不床,颜面尽失。卫恒听闻此事,又对父亲说:

“荣晦又没有太大的过错,何必让他增添对父亲的忌恨呢?你这样事无巨细,犯者必究,怨恨你的人多了,并不是件好事的。我请求父亲为了身后着想,再不可这样了。”他怒骂儿子不识大体,他说:

“依你之言,我还向他赔礼不成?我行事无私,他纵是恨我,又能把我怎样?”卫恒不敢反驳,心中只是惶恐不安。

晋武帝死后,司马衷继位,贾南风为后。她早盼今日,一上来便对他开始报复。她诬陷他谋反,又派人前去搜捕他,查抄其家。祸从天降,他只认倒霉,心里还存有侥幸。当他见朝廷所派的领头者竟是荣晦时,这才暗叫不好,惊恐得手摇体颤。荣晦一见他,便阴声怪气地说:

“卫大人能有今日,可谓不幸;偏偏又是我负责此事,可谓大不幸了。你当初得意之际,真是威风八面,铁面无私,哪里想到会有今天呢?”荣晦恨叫一声,他无言以对。他哀声对儿子卫恒说:

“悔不听你当初之言,致有今日之祸,又要连累家小,看来我们是死定了。”

荣晦当场就杀了他的子孙九人,以泄私忿。他和卫恒被捕入狱,不久一同被杀。

荣晦这个昔日的小人物找到了报复的机会,其实即使他不能爬到你的头上,直接掌控你的命运,只要他心里始终“挂念”着你,终会找到报复你的时机和理由。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想,尽量不结怨是避免“贼想”与“贼偷”可行的办法之一。

结怨与树敌是领导者的大忌,同时又是极易犯的忌讳,而这只能让你寸步难行。领导智慧不是什么大道理,正是对具体人、具体事的应对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