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智慧方圆之道
3460500000038

第38章 亦方亦圆:领导智慧的至高境界是拆除方与圆的界限(1)

大多数情况下,方与圆是不可分割的。许多事情有方无圆会激化矛盾,堵死回旋的空间,而有圆无方则显得首鼠两端,也未必能成事。只有亦方亦圆、方圆互用才更有可能达成目标。

1.以方与圆的两手收买人心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这儿,就是把人民比成了水。还有,“得民心则昌,失民心则衰。”中国古代,成大事者对于人民群众力量的认识,能达到此种境界,真是不容易。

只要能得到人心,就能建筑起无数钢铁长城。作为一代英豪的朱元璋,同样也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是宝,因此,他是如此地重视民心,每到一处地方,便收买一处的民心,朱元璋的天下就是由此而来。

为了谋求新的发展,朱元璋率军进兵江南,以图有新的发展。采石城是一个比较富庶的南岸城池,该城一破,红巾军千军万马顿时如潮水一般涌向城中的各个角落。对于久困和州,粮食供应紧缺、吃过伙食供应不足的苦头的将士来说,出现在他们面前的那些牲畜、粮食,在他们心目中是比任何东西都珍贵的。尽管军纪严明,但出于囤粮为公的心理,都想把东西抢到自己的部队里去。因而采石城破之后,各路将士争先恐后,不管是仓里的还是囤里的,是官家的还是平民百姓的,也无论是衣是粮,鸡鸭猪狗,你抢我夺,抢到手就往船上装载,弄得满城鸡飞狗跳,乱作一团。此时军纪已难以制众,将士们全抢红了眼,此时就是杀几个人也难以遏止。将士们心同此理:饿苦了,饿怕了,因而就是拼命也要饱掠一番,以便能吃上一段时间的好饭。

对此,朱元璋很担心,士兵们都是只图这些眼前利益。他是个很重军纪的人,他为自己军中的一些未直接管辖的部队犯忌而生气,于是抓紧派人组成了纠缉队在街头巡逻,城中秩序才渐归平静。他高声向部队解释说:“我们这支队伍要成大事,不图眼前的这点儿小利。前面就是太平城,那才是个富庶的去处,兄弟们到那里去,一起去大开眼界吧!”经过这一鼓动,将士们的抱怨才算消退了。接着便是犒赏军队,好猪好牛好米饭,饱餐一顿。

经过这一风波,朱元璋担心在太平城中再起波澜,便在从采石出发以前命掌书记李善长紧急起草了《戒缉军士榜》,意在约束军队,防止扰民。果然,在太平城,战斗刚一结束,士兵们刚准备动手抢掠、大发横财的时候,却见城中的大街小巷贴满了榜文,上面赫然写道:敢有抢掠财物、杀害百姓者,杀无赦。

朱元璋就是这样重视自己的队伍在民众眼中的形象,他所起草的榜,很有作用。朱元璋杀一儆百,所以混乱的局面立刻变得井然有序,这样反而保护了战斗力。在战事结束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军士们都有一份。朱元璋的高明做法,既得到了民心,也稳住了军心。

朱元璋在得民心后,根据地得到了很好的巩固,他又在巩固扩大江南根据地的同时,再让自己的新政深入人心。他在占据应天后,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没让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对自己的每一步路子都有清醒的认识,他深懂民心。只要有人,就算是“地狭人少”,他依然重视。他训诫说:“我自起兵以来,从未随意杀掠。今尔等带兵出征,望能体察我的心意,严格约束士卒。城破之日,不得妄行杀掠。有违军令者,军法处治。倘再纵容,定当严惩不贷!”诸将战战兢兢,奉命而去,很快就攻下镇江。入城后果然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这种情况迅速传到其他地方,各地士民都称颂朱元璋的军队是仁义之师,这给朱元璋经营江南带来很大便利。攻占镇江后,徐达又分兵占领了金坛、丹阳等县,面向张士诚占领区构筑了一道防线。

朱元璋知道得民心可以安定局面,利用民心可以增强自己的后备储力,使自己威力无形的延伸。对边界问题,朱元璋要求“睦邻守国,保境息民”。在攻克江浦时,朱元璋树起“奉天都、统中华”的金牌,他亲自出征,以便更能激发起人们心中的斗志。而此时敌军人心本已浮动,见救援无望,有些军官便联合起来,开门投降。朱元璋顺利进入婺州,在那里设立军政机构。接着,又分兵四出,占领了婺州周围地区。朱元璋还派人到庆元路(今浙江宁波),招降控制浙江沿海地区的割据首领方国珍。方国珍见朱元璋势力强盛,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又想藉为声援,便遣使进献礼物,表示归附。到龙凤五年(公元1359年)下半年,衢州、处州等地也落入朱元璋手里,元军在浙东的据点都被拔掉。朱元璋经略东南的战略决策,获得圆满成功。

朱元璋乐于采纳建议,为了倡仁义,收人心,他在根据地的建设上采取了一系列赢得民心的措施。首先,在政治上,朱元璋所行的仁义首先体现在废除元朝苛政,减轻刑罚,宽减税役。龙凤二年(公元1356年)十二月,朱元璋下令释放应天府所辖监狱里的所有轻重罪犯,规定当月20日拂晓之前,所有触犯刑律的官吏军民,一律免罪释放,并要求执行官吏不得复言其事,如借口拖延,要以罪论处。到了龙凤四年三月,又派提刑按察司合事分巡郡县,询察案犯的罪状,规定原来判处笞刑的释放,判处杖刑的减半处刑,重罪囚犯处以杖70的刑罚,贪污受赃的不再追征赃物;司法官吏没有按规定期限处理刑事案件的,重者从轻处分,轻者免予处分;武将出征犯有过失的,也都予以赦免。也就在这一年,对朱元璋这一规定,当时也有官员想不通,认为“去年释罪囚今年又从末减,用法太宽则人不惧法,法纵无以为治。”朱元璋的回答则是:“自兵乱以来,百姓初离创残,今归于我,正当抚绥之。况其间有一时误犯者,宁可尽法乎?大抵治狱,以宽厚为本,少失宽厚则流人苛刻矣。所谓治新国用轻典,刑得其当,则民自无冤抑。若执而不通,非合时宜也。”

在经济上,朱元璋设法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龙凤三年(公元1357年),他亲征婺州时路经徽州,曾召见当地儒士唐仲实、姚琏二人询问民事得失。唐仲实反映当地守将邓愈役民筑城,百姓颇有怨气,他立即下令邓愈停工。唐仲实说话间又婉转地反映“民虽得其所归而未遂生息”的情况,意即百姓负担过重。朱元璋即坦率地承认:“此言是也。”并做出解释,说:“我积少而费多,取给于民,甚非得已,然皆为军需所用,未尝以一毫奉己”。“民之劳苦,恒思所以休息之,曷尝忘也。”显示了愧意。到了龙凤四年,他下令在徽州实行土地经理,令民自实田。龙凤九年(公元1363年)又在徽州落实“民自实田”之策,并要求防止官吏横敛百姓。民自实田而定科徭的结果,使过去地主隐瞒土地向农民转嫁负担的现象大为减少。后来,当朱元璋把农业生产抓了上去,军队的屯田取得一定成绩,他又着手减轻各种赋税和徭役,废除新归附地区的旧政,对新归附区的所有税赋和徭役实施“尽行蠲免三年”的政策。

做到此,朱元璋还觉得不够,于是进行了免租和赈灾活动。他“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改变“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不平等现象,他还实行“给民户田”的政策,支持农民夺取地主的土地和财产。朱元璋没有忽视人民,而且懂得爱民才是最大的政治,他任用当地德高望重的人做官,对人民来说就是一件大喜事。

古人说,得人心而后得天下。得人心,才能创造“人和”的良好态势,有利于平定天下,有这么一段论民心的话值得后来者深思: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衅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天下之所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如果您是一位手下带着一帮人的领导,前人的智慧以及这些至理名言不能不察。

“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句话适用于古代帝王争夺天下,也适用于今天任何单位领导工作的展开,而赢取人心的手段需要方与圆两手,二者缺一不可。

2.领导者需要具有特殊的胸怀

领导是需要胸怀的。胸怀就像能纳百川之海,它让你不计眼前得失,着眼于长远利益,让你能超越简单的上下级关系。

春秋时期,秦晋两国都是诸侯中的强国,都为称霸天下明争暗斗。秦穆公听说晋文公病死,就决计乘机攻打晋的盟国郑国。但是,当时秦国的智囊人物都坚决反对。他们认为:郑国离秦千里之遥,奔袭郑国付出的代价太大。而且兴师动众,必然走漏风声,结果不会理想。但秦穆公感到,是他几次帮晋国平定了内乱,连其国君都是他立的。按理说,他应是诸侯之首领,但晋国并不认可。既然如此,何不以武力慑服呢?于是他固执己见,仍派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大军,直奔郑国。当大军行至半路,郑国的牛贩子弦高听说去打自己国家,急中生智,牵来20头肥牛迎上前去,并声称郑国国君得知秦军出师,特派他前来慰问。孟明视误以为郑国已有准备,就对弦高说:“我们此次出师,是进攻滑国的,与郑国无关。”随即改变计划,攻下滑城,灭了滑国。

与此同时,秦军出师的真实意图被晋国获悉。晋国新任国君晋襄公为提高自己的威信,并消除大臣们的惧秦心理,就亲率大军埋伏在崤山。待灭滑的秦军满载而归路经崤山时,晋军突然如从天降。迅猛冲来,秦军顿时大乱。晋军又乘胜追杀,秦军全军覆没,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也都作了俘虏。晋襄公本想杀掉孟明视等三员大将,但其后母文赢是秦穆公的女儿,她诱劝襄公把他们放回了秦国。晋襄公乃至孟明视等人都满以为秦穆公会亲自杀掉败将,万没想到他不但不杀,还亲自到京郊远迎。孟明视等一见秦穆公,马上跪下请罪。而穆公赶忙把他们扶起来,还流着眼泪说:这都怪我当初不听大臣们的话,执意派兵,害得你们受委屈,并表示:胜败乃兵家常事,望你们不忘国耻,发奋图强,以报仇雪恨!而且,继续让他们掌握兵权。孟明视等感动得热泪盈眶,发誓效忠君王,为国报仇。

此后,孟明视三人在秦穆公的大力支持下,招兵买马,很快又组建起一支新的队伍。一年后,孟明视认为可以对外作战了,就征得秦穆公同意。去报崤山之仇。结果,刚刚交战,就被晋军打得七零八散。孟明视异常悔恨,觉得无脸再见穆公,而穆公也不会再饶恕他。但当他灰溜溜返回秦国时,秦穆公依旧迎接他,仍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并让他一如既既往地掌握军权。

两次的惨败,两次的施恩,极大地感动了孟明视。为了东山再起,他变卖了家产,抚恤阵亡将士家属,亲自招募兵将并进行训练,深入军营,与士兵同甘共苦。不久便又组建了一支纪律严明、士气旺盛、兵精将广的军队。二年后,他再次挥师东进,结果大获全胜,报了仇,雪了耻。

不以一失掩大德。秦穆公异乎寻常的举动,深深感动了孟明视等败将的心,他们怎能不奋勇杀敌、竭诚相报知遇之恩呢?

实际上,就像吴起为士兵舐疽而士兵的母亲听后大哭一样,这种宽厚和仁慈实际是一把催逼属下为自己死力效命的利刃,施用者都是胸怀博大的领导高手。

领导者的大度与宽容,表面上看只不过是一种圆融的手段,深层次上更是一把“方”的利剑———在这样的攻势面前没有人能够抵挡,只有拼死效命而已。

3.亦软亦硬才可操纵局面

对野心较大的有才能之人,在给了其一定的权力让他行使之时,同时为其设定一些限制,这就是亦方亦圆之领导艺术的高明之处。

忽必烈所采取的措施、使用的手段都似乎是在宽容博爱的气氛下进行的,他对帝国政权的收拢、对分裂趋向的消除都是以和风细雨的方式进行的,比之宋高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来说,更巧妙,更将智谋运用得出神入化。

不妨让我们瞧瞧他所采取的操纵措施与运用的手段。第一,不动声色地疏远汉儒旧臣。

当时,忽必烈认为,像王文统这样信任的大臣,都能背叛自己,那诸多汉儒出身的大臣,谁又能保证他们以后不会背叛自己呢?出于这样心胸狭窄的考虑,忽必烈此后一步步地走上了疏远汉儒大臣的道路。

第二,削弱汉人世侯,实施官吏迁转法。

忽必烈一直在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汉人世侯军权太重、威胁帝国的问题。他认为,对待这些重兵在握、占据许多地盘的汉人世侯,绝不能像对待儒臣文士那样简单,必须运用很得当的手段,既要不引起他们的叛乱,又要使他们心服口服,在被削夺了兵权与地盘之后又能心甘情愿地效忠大元帝国。这的确费了忽必烈一番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