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哈佛最受欢迎的人生哲学课
3466000000015

第15章 伊莱恩·凯玛克教授关于“幸福”的讲座——哈佛追寻的快乐法门(2)

这个问题还算合理,我来试着回答。不管你的人生多么单调,你每天总不免要碰到一些人,你对他们如何?你只是视而不见,还是想多认识他一点儿?例如邮差——他一年要跑几十里路,为人们送信,你可曾费心了解他住哪儿?看看他妻女的照片?你关心过他是否疲倦或觉得无聊吗?杂货店小弟、送报生、擦鞋童呢?他们也都是人啊!他们也有烦恼、梦想、个人的野心啊!他们也想与别人交流,问题是你有没有给他们机会?你可曾对他们表示过热切真诚的兴趣?我谈的就是这一类的事。你用不着变成南丁格尔或社会改革者再去帮助这个世界——这个你个人的世界,你大可以从明早遇到的第一个人开始改变。

对你的好处?那当然是带来更大的快乐、更大的满足、更以自己为荣。

亚里士多德把这种态度称之为“开化了的自私。”波斯宗教家左罗亚斯托(Zoroasler)说:“对别人好不是一种责任,它是一种享受,因为它能增进你的健康与快乐。”富兰克林说得更简单:“你对别人好的时候,也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时候。”纽约心理服务中心主任林克(Henry CLink)曾说:

“我认为,现代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就是,科学证明,为完成自我实现与得到快乐,自我牺牲与纪律都是必要的。”多想想别人不仅可使自己免于烦恼,也可以结交更多朋友、得到更多乐趣。

威廉·贝恩太太在纽约市中心开了一所秘书培训学校,她用这种方法,在让人不敢相信的时间内治好了她的忧郁症。

五年前的圣诞节时,贝恩太太沉陷在自怜与悲伤中。在长时间的快乐婚姻生活之后,她的丈夫离开了人世。在圣诞节来临时,满世界的快乐气氛让她更加悲伤。贝恩太太从小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单独过过圣诞节。有很多朋友都来邀请她和他们一起过圣诞,她怕她会触景伤情,破坏了节日的气氛,便一一回绝了他们。时间越临近,贝恩太太的伤感情绪愈浓。圣诞节那天,她一个人在下午三点钟离开了办公室,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闲逛,希望自己的心情能变得好一些。街上挤满了欢乐的人群,这让贝恩太太不自觉地想起那些快乐的往事。她心头十分茫然,实在不敢回到那空荡荡的,没有人气的家中。漫无目的地走了一个多钟头,她发现自己走到了一个公共汽车站前,顺着人群,她上了车。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只听乘务员在耳边提醒她,该下车了。这时,她都不知道到了哪儿。四周很安静,这时,附近一座教堂里传来了优美的乐声,她循声走了过去,静静地坐在教友席上。教堂里灯火辉煌,圣诞树装饰得美轮美奂,不知不觉中,贝恩太太就睡着了。

醒来时,贝恩太太一时忘了身在何方,开始有点害怕。这时,她看见面前有两个小孩,显然他们是来看圣诞树的。其中一个小孩还以为她是圣诞老人带来的。贝恩太太突然醒来,把他们两个也吓了一跳。她冲他们笑了笑,他们的衣服很破旧。贝恩太太问他们的父母在哪儿?他们说自己没有父母了。这两个小孤儿的情况比她糟糕多了,她不禁为自己的忧虑和悲伤感到惭愧。她带着两个小孤儿到附近的商店买了一些小礼物送给他们。这时候,她发现自己的悲痛伤感一下子都没有了。这两个小孤儿让她几个月来第一次忘掉了自己。她要感谢上帝,让她的童年充满了欢乐,她得到了父母无私的爱与关怀。这两个孤儿带给她的远比她带给他们的更多。

这次经历让贝恩太太明白,要想让自己快乐,首先要给别人送去快乐。快乐是能够传染的,在付出的同时也有收获。如果你也希望自己获得更多的快乐,就请忘却自己,每天做一件能为他人创造快乐的事。

哈佛人生箴言

为别人做好事不是一种责任,而是一种快乐,因为这能增加你自己的健康和快乐。多为别人着想,不仅能使你不再为自己忧虑,也能帮助你结交很多的朋友。

第4讲时常算算你的得意事

我们生活中大概百分之九十都进行得很顺利,只有百分之十是有问题的,如果我们想要快乐,只需集中注意力在那百分之九十的好事上,不去看那百分之十就可以了。

我们每天生活在美丽的童话王国里,但是,我们却看不见,感觉不到。为什么?

我认识哈罗·艾伯特好多年了,他以前是我的教务主任。有一天,他和我在堪萨斯城碰头,最后他开车送我到密苏里州贝尔城——我的农庄。

路上,我问他是怎么得到快乐的,他告诉我一个我永远忘不了而且很有意思的故事:“我以前常为很多事情而忧虑,”艾伯特说,“可是,2010年春天的某一天,韦伯镇西道提街上的一幕景象使我以后永远不再感到忧虑。事情发生的前后只有10秒钟,可是在那10秒钟里,我学到的关于如何生活的事情,比他过去10年里所学到的还要多。”

哈罗·艾伯特在韦伯城开过两年的杂货店,在那两年里,他不单是赔光了所有的积蓄,而且还借了债,花了7年的时间才还清。艾伯特的杂货店刚开了一个礼拜就关了门,当时他正准备到工矿银行去借点钱,以便到堪萨斯城去找一份差事。艾伯特就像一个一败涂地的人那样在路上走着,完全丧失了斗志和信心。突然之间,看见迎面来了一个没有腿的人,坐在一个小小的木头平台上,下面装着从溜冰鞋上拆下来的轮子,两手各抓一片木头,撑着地让自己滑过街来。艾伯特看到那个人的时候,他们两人的眼光遇个正着。那个人对艾伯特咧嘴笑了一笑,并且对他说:“你早啊先生,早上天气真好,是不是?”艾伯特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发现自己是那么富有。他对自己说:那缺了两腿的人都能做到的事,当然我也能做到。

他立刻觉得自己的胸膛已经挺了起来。本来只是想去向工矿银行借100美金的,可是现在他有勇气借200美金。本来他打算到堪萨斯城去试试看能否找份差事的,但是,他现在相信自己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现在,我在浴室的镜子上贴着下面的这几句话,好让我每天早上刮胡子的时候能够读到:

人家骑马我骑驴,回头看看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生活赋予我们的事情,大概有90%都是对的,只有10%是错的。如果我们要快乐,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集中精神在那90%对的事情上,而不要理会那10%的错误。如果我们想要担忧,想要难过,想要得胃溃疡,我们只要集中精神去想那10%的错事,而不管那90%的好事。

你和我,每一天,每小时,都能得到“快乐医生”的免费服务,只要我们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所拥有的那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财富上——那些财富远超过阿里巴巴的珍宝。你愿意把你的两只眼睛卖1亿美金吗?你肯把你的两条腿卖多少钱呢?还有你的两只手、你的听觉、你的家庭?把你所有的资产加在一起,你就会发现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绝不会就此卖掉,即使把洛克菲勒、福特和摩根3个家族所有的黄金都加在一起也不卖。

可是我们能否欣赏这些呢?啊,不能的。就像叔本华说的:“我们很少想我们已经拥有的,而总是想到我们所没有的。”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在于,想像的痛苦可能比历史上所有的战争和疾病来得多。

约翰生曾说过:“能养成习惯看每件事最好的一面,真是千金不换的珍宝。”我得提醒各位,说这句话的人可不是职业性的乐观主义者,事实上,他二十几年来深受焦虑、饥饿、穷困之苦,终于蜕化成为当时最著名的作家与评论家。罗根·史密斯的一句话中包含了许多智慧:“人生有两项主要目标,第一,拥有你所向往的;然后,享受它们。只有最具智慧的人才能做到第二点。”

哈佛人生箴言

你和我应该感到惭愧,我们这么多年来每天生活在一个美丽的童话王国里,可是我们却视而不见,吃得太好确不能享受。

第5讲以怨养怨是将痛苦N次方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时不时地因为一些人和事而处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抱怨之中,但聪明的人往往能够自己化解抱怨,而愚蠢的人却常常为或大或小的不如意而牢骚满腹,继而引来更加深重的抱怨。

多年前,哈佛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对于一个总是抱怨的人来说,抱怨的由头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比如:挤车时,有人不小心踩了或者撞了他/她一下,立刻就会抱怨人家“想找茬”;上班时,老板就事论事地提说了他/她的毛病,立刻就会抱怨人家“穿小鞋”;购物时,商家告诉他/她说某件衣服颜色清浅不能试穿,立刻就会抱怨人家“小气鬼”;吃饭时,传菜的服务生撒了几滴汤水在他/她的身上,立刻就会抱怨人家“不长眼”……就这样,每时每刻,他/她都把可以拿出来抱怨的事情挂在嘴边,而不会去寻找别的什么话题……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她还把抱怨事情当成了和人谈话的一种形式,即便是在闲聊天气、交通状况、时事新闻、子女等问题的时候也是口若悬河,让人望而生畏,直恨不得立刻遁身逃走!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以怨养怨”。有抱怨就会有痛苦。有些人因为抱怨而痛苦,再因为痛苦而抱怨,一直循环下去。这样,一个抱怨会引起无数个抱怨,一个痛苦会衍生无数个痛苦。所以,“以怨养怨”是将痛苦N次方,将其放大很多倍。

一场瓢泼大雨,把一座多年的老房子浇塌了一个角儿。

老房子的主人特别生气挑到院子里,指着天空,破口大骂开来:

“你个挨千刀万剐的上帝,有眼泪没处洒了不是?攒了这么多,一口气喷下来,倒把我的房子毁了,衣服湿了,粮食冲了,我没地儿住了,没东西吃了,你就心安了……”

正骂得起劲呢,住在隔壁的邻居出来了,安慰他说:“哎呀,算了算了,上帝也不是故意的。再说了,你骂得挺厉害,可它能听得见吗?”

“哼哼,它当然听不见了,要能听见还不羞愧得一头撞墙死去呀……”

“呵呵,这不就得了嘛!”隔壁的邻居继续开导他,“既然上帝听不见,那你干吗还在那白费劲儿呢?倒不如赶紧找些人手来把房子修一修,然后坐在屋里把衣服烤烤,把粮食拾掇拾掇,也免得再下雨了又出什么意外啊!”

却见老房子的主人一跳老高:“不行,我非得好好写一写上帝,把我害苦了,想抬腿一走了之,门都没有……”说着,又破口大骂开了。

就这样,气呼呼地骂了好半天,就是不说修房子的事。结果,又一场瓢泼大雨下来,终于把整座房子给浇塌了。

明知道抱怨于事无补,但还是在一个劲儿地抱怨而不说去努力地接受乃至改变。如此,不但凭空增添了不少的痛苦与烦恼,而且还会有更大的破坏作用。想想吧,如果生活中有两拨人:一拨听不见抱怨——批评没有、闲话也没有;另一拨充斥着抱怨——一会批评、一会闲话。一定要从两者中选择其一的话,你会选择哪一拨人去交往呢?

可以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前者。原因也很简单:在到处都充斥着牢骚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正需要一个“不抱怨的空间”!

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不时地遇上一些让自己恼怒的事情,有时候甚至还会让人目瞪口呆地歇斯底里。但是,抱怨越是不愿意,闭嘴就越难以忍受。每一个人都会面临抱怨难以自制的矛盾,诚然控制抱怨并非易事,然而若让抱怨继续下去就会伤人害己。许多关键时刻,一旦意气用事、率性而为,其后果将难以预料。所以说,陷入“以怨养怨”的恶性循环之后,喋喋不休的抱怨只会使得你的生活更加的沉闷。如此,就必须想出一个最适合调整自己情绪的办法并形成习惯,从而尽最大可能地去控制自己的抱怨。

有一个小伙子,总会对一些看不惯的人和事大发抱怨。

这一天,正当小伙子又在怨气冲天的时候,他的父亲走了过来,拿给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从现在开始,每当你抱怨的时候就钉一颗钉子在院子的围栏上。”

第一天,小伙子钉下17颗钉子;第二天,小伙子钉下15颗钉子;第三天,小伙子钉下了14颗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钉子越来越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抱怨要比打下那些钉子容易得多了。

终于,有一天一颗钉子也没有钉下,小伙子就赶紧跑去找父亲。却听父亲说道:“从现在开始,只要你控制一次抱怨,就拔出一颗钉子。”

小伙子有些不解,但还是照着去做了。

过了一段日子,小伙子总算把所有钉下的钉子全都拔了出来。

这个时候,父亲笑了起来,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栏上的洞吧,将永远也不能回复到从前的样子了。你抱怨时所说的话,就如同这些钉子留下疤痕,再多的对不起也无济于事,那疤痕已无法抹去,伤痛也一样存在,且真实的让人无法承受。”

听着,小伙子认真地点了点头。从此,再也听不到他的抱怨了。

如果你想很好地控制并最终放弃抱怨,那么你就必须学会凭借坚强的意志力来替换自己的经验。试想一下,如果你能够把消极、负面的情况当成是积极、正面的机会,那么你就对自己的生命取得了绝对掌控的权利。

如果你注意一下自己抱怨时所说的话的语言结构,可以看到,你经常这样说道:“为什么我的父母不是富翁?”“为什么老板没有让我晋升?”“为什么我不能受到更多的训练?”“为什么我没有做到?”“为什么没人告诉应该这样做?”“为什么我就找不到一个与我相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