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车轮战术
这一策略通常是在谈判的中后期,由形势不利的一方施行。如果谈判形势对自己不利,或自己在某一点上由于考虑不周而做出了允诺,事后又必须反悔,往往可以采用车轮战术。即制造、利用各种“客观”原因召回负责人或某个重要成员,让另外一个身份相当的人来替代,只要替补者能够抓住时机,迎合对方的嗜好、避开对方的长处就一定能在谈判中取胜。
11.休会策略
休会策略主要用在谈判进行到一定阶段或遇到某种障碍时,谈判双方或一方提出休会几分钟,使谈判双方人员有机会能调整对策,推动谈判顺利进行。
12.速战速决
推销业务洽谈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对方按照自己的意图尽快签约。因此,有些卖家通常采用暗示或明示的方法促使对方尽快签订合约而结束谈判。
13.利用最后期限策略
在那种双方争执不下的谈判中,基本上都是到了谈判的最后期限或临近这个期限才达成协议的。卖家由此可以把最后期限作为一种策略加以利用,即利用最后期限,向对方展开心理攻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14.不开先例策略
如果对方所提的要求使卖家为难,卖家即可采用这一策略来对付。在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方通常无法获得必要的情报和信息,来确切证明卖家所宣称的那些话是否属实。这也就是对方无法了解的事情的真相,所以这种“不开先例”策略,对于卖家来说,是一个可当成搪塞和应付顾客所提的不可接受要求的简便办法。
通过上述谈判技巧的介绍,你会发现在谈判中取得有利地位并不难,只要你善于运用这些技巧。
这样询问顾客,顾客才会说
在销售中,只有懂得巧妙地提出问题,才能够在与顾客的沟通中很好地控制住局面。因为说服的艺术并不在于你来我往地各抒己见,而更多的是隐藏于一问一答的过程之间。提出相应的问题,可以诱使你的谈话对象去仔细地思考,然后再说出他的意见与看法。
有这样一个关于“提问引导”的实验:让人们观看关于一场车祸的幻灯片。其中一张幻灯片里有一辆红色的达特桑在一个黄色的让行牌旁。然后有人被试问:“你有没有看见别的车经过停车牌旁边的达特桑?”结果,大部分人都记成了达特桑旁有一个停车牌,而不是让行牌。研究人员的口头信息、词汇以及问题改变了人们对于所见的记忆。
用提问来引导的隐秘说服力,从这里可见一斑。我们进行隐秘说服的目的就是要以令顾客做出某种行为(购买、尝试、捐赠、投票等)为目标,在顾客的脑子里制造一些印象。使用恰当且有力的词语,配合正确的问题可以操纵别人的想法,最后,顾客就照卖家希望的那样去做了。
1.主动式提问
主动式提问是指卖家通过自己的判断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说出来,一般情况下,对这些问题顾客都会给予一个明确的答复。
有一家洗发水公司的卖家问:“现在的洗发水不但要洗得干净,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护发功能才行,是吧?”
顾客回答:“是的。”
卖家:“为了能够护发养发就要合理地利用各种天然药物的作用,从而在洗发的同时做到护发养发,这种具有多种功能的洗发水您愿意用吗?”
顾客:“愿意。”
当然,卖家接着就可以问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种含有药物的洗发水带有一种淡淡的药物香味,你喜欢吗?”
如果顾客说他不太喜欢,那么“症结”我们也就找到了。
2.反射性提问
也称重复性提问,也就是以问话的形式重复顾客的语言或观点。例如:
“你是说你对我们所提供的服务不太满意?”
“你的意思是,由于机器出了问题,而给你们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是吗?”
“也就是说,先付50%,另外50%货款要等验货后再付,对吗?”
3.指向性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通常是以谁、什么、何处、为什么等为疑问词,主要用来向顾客了解一些基本事实和情况,为后面的说服工作寻找突破口。例如:
“你们目前在哪里购买零部件?”
“谁在使用复印机?”
“你们的利润制度是怎样的?”
4.细节性提问
这类提问的作用是为了促使顾客进一步表明观点、说明情况。但与其他提问方式不同的是,细节性问题是直接向顾客提出请求,并请对方说明一些细节性问题。例如:
“请你举例说明你的想法?”
“请告诉我更详细的情况,好吗?”
5.损害性提问
这种类型的提问,其目的是要求顾客说出目前所使用的产品存在哪些问题,最后再根据对方的回答情况来说服顾客。例如:
一位复印机卖家问潜在顾客:“听说你们当前使用的这种复印机复印效果不太好,字迹常常模糊,是吗?”
显然,这类问题极具攻击性,如果使用不当,很可能会引起顾客的反感。所以,在提出这类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词和语气的委婉,并要充分考虑顾客的承受能力。
6.结论性提问
这种提问是根据顾客的观点或存在的问题,推导出相应的结论或指出问题的后果,诱发出顾客对产品的需求。这类提问通常在评价性问题和损害性问题之后使用,例如:
当顾客对问题进行肯定回答之后,复印机卖家便可以接着使用这种结论性的问题:“用这样的复印机复印广告宣传材料,会不会影响宣传效果?”
总之,提问是推销沟通中经常运用的语言表达方法,通过巧妙而适当的提问,可以摸清对方的需要,把握对方的心理状态,透视对方的动机和意向,启发对方思考,鼓励和引导对方讲话,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传递信息,说明感受、疑惑、顾虑、希望等,还可以在出现冷场或僵局时,运用提问打破沟通中的沉默,如“我们换个话题好吗?”可见,提问是推进和促成交易的有效工具,它决定着谈话、辩论或论证的方向。
顾客的异议有可能是多方面的,他并不能立即明白地说出他的疑问。
这时卖家应正确地采用提问的方法,找到症结所在,然后再“对症下药”。
一语值千金,好价在于你会讨价还价
卖家与顾客接触的时候首先需要经过详细的产品解说,这个环节能够保证顾客对产品产生兴趣,但是二者最终还是需要将话题引向价格上来,通常情况下顾客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种产品的价格是什么样的?”卖家在听到这样的问题后应当如何进行回答呢?什么样的情境下回答才是最好的时机呢?
如果顾客将价格的话题过早地抛了出来,这时,卖家应当尽量回避直接回答,可以用主动反问的形式来进行话题转移,比如说:“至于价格的高低要依据产品的质量来定。”或是“那就需要看您选择的是哪种类型的产品了”。随后,将价格的话题引向对产品的介绍中。当然,这其中或许会遇到一些执意要求谈论价格的顾客,那么,卖家可以这样来回应:其一,直接告诉对方产品的价格,然后将话题引向产品的介绍上;其二,卖家可以对顾客进行反问,“您是不是真的想要我们的产品呢”、“您需要哪种产品呢”;其三,不进行正面的回答,而进行侧面的诱导,“请问您需要多少产品呢?价格可以根据产品的订购数量来进行适当的优惠”。
这种回答方式各有优劣,比如说,顾客听到第一种回答后可能会说:
“我还是再考虑一下吧。”当听到第二种回答后顾客很可能会说:“不是,我只是随便问问而已。”或者说:“暂时没有确定下来。”当听到第三种回答后,顾客或许会谈及购买的数量。所以,卖家仅仅找到回答顾客的话语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将顾客的需求和兴趣统统掌握住才有可能在面对顾客的提问时能够应答自如,把握好交流价格的时机,让顾客在最舒服的时候接受价格,下定购买的决心。
通常情况下,卖家所提出的价格会固定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中,也往往要比同类零售店产品便宜。但是,顾客并不一定这么认为,他们或许会在猜疑中感到价格偏高,不能接受。遇到这种情况,卖家则需要耐心地对其进行解释,做出合理的解释而不是反驳性的辩解,倘若顾客说“我觉得价格高”时,卖家马上回应“这个价格哪里高”、“这个价格一点也不高”,那么顾客会在内心产生逆反情绪,不利于交流的继续。
那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让顾客了解到产品是物有所值的呢?卖家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来解释价格:
第一,对比法。卖家可以从同类产品中寻找一些价格较高的来进行对比,在对比的同时需要强调二者在质量上不相上下,如此一来,顾客就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价格的优势,心理上会产生满足感。要想使用对比法,卖家在平日的工作中需要对同类产品的价格变动多加留心。
第二,强调产品的效能。如果卖家提出的价格确实很高,那么便可以强调该产品的特殊功效,可以将自身产品与档次较低的同类产品进行比较,突出自己产品的优势,比如说实用性、多用性、耐用性等优点,同时也可以介绍售后服务等软性优势,将价格淡化。
第三,巧妙而周全的解释。在解释的时候,卖家可以讲产品的周期寿命与其价格相结合,让顾客感到“一分价钱一分货”。比如,一个高压锅定价200元,顾客感觉太贵。那么卖家可以这样来解释:“高压锅是生活中最常用的物品,我们这一款非常耐用,其寿命通常在10年或者更长时间,假如用10年来计算,一年才花20元,一个月才花不到1.7元。另外,高压锅能够帮您节约大量的燃料费用,又能大大节省煮饭的时间,这些都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这样的解释会让顾客感到亲切、真实,能够让接下来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
卖家想把产品推销给顾客,让顾客心里感到满足是必要的前提,所以,在彰显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可以提及优质的服务,再给出一些贴近生活的建议,拉近与顾客内心的距离,如此一来,即使卖家提出的价格略高一些,顾客也不会过于敏感。对顾客来说,任何一种额外的服务项目都可以被看成是减价的形式,比如说,卖家在介绍完自己的产品后不忘给顾客一定的许诺,让其感到自己如果购买这样的产品是有保障的,一旦发现假冒产品,则能够立即退货,并且包赔、包换,这样顾客就消除了后顾之忧。
如果价格能够在谈判中再降低一些,那么,顾客便会乐意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