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法律人的救赎
3478000000001

第1章 序

先哲泰勒斯仰天观星而不慎摔倒的轶事,道出了人们往往不得不在“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之间做出艰难选择的困境。不过,在非此即彼的二元视野里,人们可能有意无意地夸大了它们的对立。在当前这个“最好而又最坏”的时代,法律人和知识人的使命就在于诚实,无论是执著于脚踏实地的法律实践的推动,还是执著于仰望星空的法律精神的守护。如果说商家清仓大甩卖代表的是经济繁荣,同样的情形发生在思想领域,其代表的常常就是思想的贫困。“专家没有精神,纵欲者没有心灵”,韦伯的概括在近一个世纪前也许不过是洞察先机的预言,而今天却可能已经变成了陈词滥调的抱怨。的确,如今太多的法律知识分子将注意力放到风花雪月、附庸风雅或斤斤计较利益之上并为之沾沾自喜,却罔顾自身真正的使命——思索人生的意义,捍卫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价值,并免于不断的迷失与沉沦。一个真正的法律知识分子,永远走在公义之路上,无论是平川大道还是荆棘满途,他都不应忘记坚守某种法律理想。“法统之外必有道统”——这可能也是本书要给读者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

动笔之前,我有诸多顾虑,所想所感太多,却生怕自己生涩的文字不能准确加以表达。堂上课下、茶余饭后,我们不断得益于果老师(指谌洪果)的言传身教——不只有精神世界的启迪和引导,还有对现实世界的关注与剖析。果老师相信绝对真理的存在,并一直孜孜不倦地为之求索。他拒绝简单的解构和相对的虚无。尽管就个人而言,强调绝对真理可能导致一种智识上的懒惰,进而使一个人从此不由自主地自负,从而摒弃其他的可能和解释。但以我的了解,这样的担心在果老师身上完全是多余的。我们看到他投身于真理和正义的渴望与努力,看到他对每一种声音的尊重,并坚信我们的社会一定是源于共识而存于争议的。他的谦逊绝非故作姿态,而是时刻存有敬畏之心;他的坚持与骄傲更是建立在“知道自己无知”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在这个维度,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本书的判断与指向:需要反躬自省的,永远都不只是别人,更包括了自我。在现代社会,身处韦伯语境之下的“铁笼”之中,面对弥散于社会方方面面的规训权力,知识分子在各种各样的异化面前确实显得绵弱无力。像他一样的法学知识分子们自然也有生命的困惑与苦难,也要面临各种诱惑和魍魉,也要经过几许挣扎和彷徨。诺诺千人抑或是谔谔一士,本就是一念之差的事情。果老师作为一个真诚的作者,交给读者的显然不只是自己的观点、信心和论证,还包括自己的怀疑、焦虑和犹豫。

身为一个法律人,“职业共同体”的荣辱得失似乎如影随形。无论我们充满期许地将之视为促进法治社会实现的载体,还是冷峻地将其看做“一群学会游泳的鱼”,总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我们自己的命运将不得不和这个共同体绑定,共同分享荣耀,也分担耻辱。本书最为重要的视角之一,便是透过现实与影像,考察那些“连体兄弟”的不同命运。作者通过对法律影像和著述的评介,审视学术努力的方向和法律人行动的意义;通过对司法个案的观察,对法治问题作出把脉和诊断,从而展现尊重法律职业逻辑的重要性。他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各种如秋菊那样的鲜活生动的芸芸众生,以此探究法律运作的奥秘,触摸法律的精细脉络。显然,与那些动辄宏大的叙事不同,果老师更关心具体制度下那些活生生的个体命运。“安逸的人心里藐视灾祸,这灾祸常常等待滑脚的人。”是的,如果我们轻看那些生命个体所经历的起落浮沉,那我们所谓的审慎省察又能有多中肯呢?果老师试图去触碰每个职业伦理的边界,去探讨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丰盈个性的可能。他想证明,在没有英雄的时代里,对于法律人而言,只有“尽日常的义务,做那日日的工”(歌德语),才是救赎之道。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陀螺,不停地鞭策自己,旋转出最自在的生命之弧。果老师不只是一个冷眼的旁观者,还是一个切实的参与者;不只是一个静立的沉思者,更是一个积极的行动者。他的思考嵌在语言深处,读之清新爽朗,看似风轻云淡,字里行间却总有着对社会阶层和个体隐痛的切肤感受。这种切肤之痛,也保证了他思考的深度和言说的力量。

关注制度与伦理的互动关系,可以说是本书的又一特色。托克维尔就曾深刻地指出:“对法律做过特别研究的人,从工作中养成了按部就班的习惯,喜欢讲究规范,对观念之间的有规律联系有一种本能的爱好。”法律人似乎对制度有着近乎偏执的爱好,但是现实残酷地告诉我们,即使是良好的制度,没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基本良知做背景,也可能成为一纸空文,想要其有效地运行不亚于天方夜谭。我们不由得问:制度与人心,何者更为重要?他注意到,一个“坏的制度”最大的危害实在是对人心的戕害。精明的人们一定会下意识地计算成本与收益,为了能最大化地利用制度而设计自己的行为方式。简言之,人被制度教坏了。依照同样的逻辑,我们也能期许一个“好的制度”能在塑造人民的性格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所以,人心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但是问题在于,“人心不古”这是一个既存的事实,而非一个选项。我们不是在“重人心”还是“重制度”之间从容选择,而正是要解决如何重整人心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也许加强制度建设是我们“次好”的选择——正像柏拉图晚年看待法治一样。我们所要做的——也是所能做的,就是在制度设计时更多考量人心当中最软弱的部分,借以彰扬人性的光辉。

总之,本书文字的背后,承载着更多的深沉关怀。这种关怀当然也体现在他和学生之间兄弟姊妹般的融洽关系当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由于这种体验和关注,才赋予了本书超越一时一地的局限、摆脱快餐读物命运的可能。但这里不得不提醒的是:阅读本书也是一种奇异的冒险——如果读者轻易为果老师的文字所俘获,进而将本书中的思考、结论视为圭臬,恐怕反而是他的失败。我们不能用他的思考代替我们的思考,一个成熟的读者一定是在谦虚接纳的基础上保留自己公允见解的人。解除独立思考的恐惧是一个人最大的幸运,本书让我们感受到了勇敢迈出这一步的力量!透过这些熟悉的文字,我仿佛又看到那张真诚得让人难以拒绝而又带着孩童般狡黠的脸;仿佛又听到他在说,如果我们注定要轻信某些东西,那我宁肯选择相信康德的话:“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评的时代;任何东西都无权逃避这种批评……因为只有经得起理性所做的自由和公开的审查的东西,才配享受理性的尊崇!”

是为序。

黄兴超

2010年11月21日凌晨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