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剧领天下:中外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3)
3479200000006

第6章 国内篇(4)

题材与创作

一、一剧之根本——对剧本来源之年度量化观察

在电视剧生产的各种资源中,“本子、票子、班子”无疑处于最核心的位置。所谓本子也就是剧本,乃一剧之“本”,是一部电视剧能否成功的根基。然而,中国的编剧队伍到底有多大?哪些编剧历经市场考验佳作频频,备受市场青睐?哪一批编剧又更擅长创作某类题材?编剧行业的新秀力量又有哪些突出表现?……这些重要生产要素的市场信息,行业内鲜有精准统计的研究成果来提供答案。笔者尝试利用CSM媒介研究有限公司近两年全国电视市场上的播出与收视数据进行数字化考量,主要浅析两块内容:一是获取剧本的途径,即我国电视剧的创作源泉——原创有多少,改编有多少,以及在题材数量上的大致分布情况等;二是编剧们被播出市场选择之后的分布特征,以及优秀剧本在收视市场的检验效果。希望本文能稍微揭开一点儿我国电视剧编剧行业的神秘面纱。

(一)剧本来源之数字化探究

1.原创为主:六成剧本属原创

CSM将获取剧本的途径分为六种方式:一是文学名著改编,例如改编自老舍、曹禺、四大名著等;二是通过流行小说、报告文学、真实事件改编的;三是由经典电视剧、电影、戏曲、民间传说、寓言及其他艺术形式改编或重新演绎的;四是根据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人物改编的;五是利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知名电视剧改编;六是原创型剧本。

从各类来源剧本的电视剧在全国的播出比重看,原创型剧本是近两年市场的主力,约占六成多,2011年占总播出量的62.3%,2012年比重上升到64%;其次是根据流行小说、报告文学、真实事件改编的剧本,约占两成多,2011年占总播出量的21.2%,2012年又上升了0.5个百分点;由经典电视剧、电影、戏曲、民间传说、寓言及其他艺术形式改编或重新演绎的剧本约占市场播出总量的8%;由文学名著改编的剧本,约占3%—4%,2011年播出比重为4.1%,2012年下降到3.2%;根据其他国家或地区知名电视剧改编的剧本播出比重约占2%—3%,2011年为3.2%,2012年缩小到2.4%;根据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人物改编的剧本,2011年占比1.2%,2012年约为1%。

研究数据清晰地告诉我们,中国电视剧市场如此繁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大量原创型剧本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故事基础,为市场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原动力。而利用已经过市场检验,并获成功的文学作品、其他艺术形式进行二度创作的改编型剧本则成为重要的补充力量。“原创为主、改编为辅”的剧本获取模式,也是我国电视剧市场迈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表征。

2.题材偏好:原创重现实,改编偏历史

从2011—2012年各类题材剧本的分布数量看,每类剧本都有各自的题材“偏好”。

原创型剧本播出量最大的是市场的传统主力题材:社会伦理、都市生活、近代传奇和反特/谍战,每种题材类型连续两年的播出比重(在原创型电视剧内)均都超过了10%。2011年社会伦理题材最多(占17.7%);2012年则是都市生活剧居多(占16.5%),其次是近代传奇(占14.2%)、反特/谍战(占13.7%)和社会伦理(占13.6%)。

根据经典电视剧、电影、戏曲、民间传说、寓言及其他艺术形式改编或重新演绎改编的剧本多集中在神怪玄幻、军事斗争、民间传奇等题材。2011年神怪玄幻剧播出比重占17.3%;2012年民间传奇题材占19.2%。

由流行小说、报告文学、真实事件改编的剧本多以反特/谍战、军事斗争等题材为主。2011年反特/谍战题材播出量占17.4%,2012年军事斗争题材占17.8%。

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剧本则以历史故事、神怪玄幻、武侠三类题材为主,2011年和2012年各自的播出比重都超过了20%。

由其他国家或地区知名电视剧改编的剧本以当代传奇、言情、近代传奇等题材为主,尤其是当代传奇题材连续两年的播出比重都在25%以上。

根据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改编的剧本以重大革命题材占绝大部分。

3.好剧不问出处:各种来源剧本都有热播剧

根据各类来源的剧本创作的电视剧,哪些是热播剧?从数据观察结果看,无论是哪种渠道、途径获取的剧本都会涌现出热播剧目。

根据原创型剧本创作的热播剧,2011—2012年连续两年播出量都在前四名的电视剧有《旗袍》《外来媳妇本地郎》《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家常菜》和《菩提树下》。

根据经典电视剧、电影、戏曲、民间传说、寓言及其他艺术形式改编或重新演绎的电视剧近两年播出量最大的有:2011年《侦察记》《新京城四少》;2012年《穆桂英挂帅》《七十二家房客》。此外,《活佛济公》(2010版)也是连续两年榜上有名。

由流行小说、报告文学、真实事件改编的电视剧播出量较大的,2011年有《雪豹》《大西南剿匪记》《美人心计》;2012年有《甄嬛传》《雪豹》和《黑狐》等。

根据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以新版的《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的播出量较大。

近两年来我国电视剧市场,几部改编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电视剧的作品也大受欢迎,尤其是改编自经典韩剧《妻子的诱惑》的两部剧《回家的诱惑》和《回家的欲望》;根据风靡全球的美国喜剧《丑女贝蒂》改编的《丑女无敌》等剧。此外,根据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改编的电视剧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表现最为惹眼。

可见,好剧不问出处,只要观众喜欢就是好剧,就会引发热播,甚至成为炙手可热的跨年度剧目。

(二)编剧创作之数字化探究

编剧无论是“丑媳妇”还是“俊媳妇”,都要见市场这个“公婆”。只有通过了市场检验的作品才是合格产品。

1.术业有精专:创作趋于类型化

CSM连续多年的研究发现,电视台喜欢选择都市生活、近代传奇、社会伦理作为播出的核心题材,其收视效果也较好。笔者统计了2007—2012年在80个城市播出过的所有电视剧的编剧们创作的剧本在题材方面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倾向于写都市生活剧的编剧人数最多,占编剧总量的19.2%;其次是倾向于写言情题材的编剧,占18.4%;创作近代传奇剧和社会伦理剧的编剧所占比重均达到了11.7%;创作其他题材的编剧人数比较少。

可见,无论是制作市场、播出市场还是收视市场,对于电视剧题材的选择都趋于一致,三者整体上构成了一种“默契”与平衡关系。

那么,这种均衡结构是制作方、电视台刻意为之?抑或是观众之意愿?笔者认为,这是多方共同博弈、自然选择之结果。我国电视剧市场开放30多年了,已然形成一条完整、成熟的产业价值链。在电视市场不成熟阶段,播出方处于主导地位,观众被动接收节目,没有选择权。然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电视台迅速完成了态度转变,开始通过收视调查结果来观察观众的偏好,通过编排节目、掌控题材来主动适应观众需求的流变,提升广告价值。而制作方面对的客户直接就是电视台,电视台的选择自然影响到“供应方”,制作公司据其喜好来分配编剧资源。如此一来,多方角力之后,水到渠成,就形成了题材选择方面复杂而又简单的趋同关系。

从单个编剧的题材倾向性看,编剧队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类型化创作趋势,这在数量较少的题材创作方面体现得尤其明显。笔者统计了2007—2012年6年来在80城市播出的所有电视剧编剧每个人参与创作的电视剧部数,发现在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公案,神怪玄幻,当代传奇,当代主旋律,历史故事,少儿,罪案,军旅生活,戏说演绎等相对数量偏少的题材中,单个编剧的个人力量显得异常突出,均有单个编剧作品数量在该题材内比例超过5%的记录。例如,王朝柱、张晓亚、晓茅等编剧分别写了9部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人物剧,6部公案剧,12部神怪玄幻剧,在这三类题材中的占比分别达到12%、9%、9%。此外,刘枝华(6部当代传奇剧)、周梅森(6部当代主旋律剧)、冉成淼(6部历史剧)、陈育新(5部罪案剧)、徐君东(6部军旅生活剧)、邹静之(11部戏说演绎剧)等人也可谓是各自领域内的“劳模”。

在反特/谍战、农村、近代传奇、社会伦理、言情、都市生活等编剧相对较多的题材中,个人的力量稍显弱小,但依旧涌现了一些孜孜不倦在某一或若干领域追求极致的编剧。例如在6年来播出的电视剧中,有王莉芝(7部武侠剧)、王静茹(8部社会伦理剧)、余沥卿(8部反特/谍战剧)、张继(9部农村剧)、黄育德(9部警匪剧)、琼瑶(12部言情剧)也是硕果累累。臧里不仅编写了6部少儿剧,更是在都市生活题材上大展身手,6年参与了17部都市生活剧的编剧,不能不让人惊叹其创作能力之强!

2.八之有其一:500余编剧是主力

近两年,我国电视剧通过审批发行的数量差不多每年保持在400—500部,15000—17000集。2011年获准发行的电视剧达469部,14942集;2012年更是历史性地达到506部,17703集。面对如此海量的供给,市场存在自己的需求与收视规律。那么,到底有多少编剧收获了观众的鲜花,多少编剧业绩平平呢?

笔者统计了自2009年以来在18:00—24:00时段进入80城市当地收视率前20名的电视剧(每年进入约400余部,约占总播出部数的13%左右),数据显示:每年参与该时段剧目创作的编剧数量如下:2009年460名,2010年475名,2011年464名,2012年为550名。根据从2007—2012年全国城市所有频道播出过的剧目统计,约有4500名编剧参与创作。也就是说,约有10%—12%的编剧跻身各地收视率前20名“好剧圈”。

再进一步观察,在进入“好剧圈”400部作品的500余名编剧中,2011—2012年每年约八成编剧有1部剧能够跻身这400多部优质剧目之列,约14%—15%的编剧有2部能够进入400部优质剧目之列,有3部进入400部优质剧之列的编剧比例占4%—5%,能有4部及以上进入400部优质剧目之列的编剧则属凤毛麟角。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500余名进入“好剧圈”中的优秀编剧有1部收视好剧的比例较之2011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而拥有2部及以上的编剧比例则出现了下滑。这说明在市场获得高收视的电视剧绝大部分来自不同的编剧,优质电视剧编剧进一步分散。笔者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网络小说的崛起和剧本荒的加剧,更多的制作公司把目光投向宽广的文学创作领域,再加之更多的新人进入电视剧编剧的行列,编剧市场的竞争必然更加激烈。

3.实力创价值:“金刚钻编剧圈”显现

尽管电视剧编剧行业竞争激烈,但是市场也确实存在一些“金刚钻编剧”。有的编剧经过多年努力厚积薄发,成为业内风向标;有的编剧则是“一剧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也有的编剧初试锋芒便一鸣惊人。金牌编剧们的作品能得到市场的更多认可,能够降低风险、保证收视率。

笔者认为,单个编剧年度创作的电视剧进入18:00—24:00时段收视率前20名的部数(共约400余部)达到或超过4部的编剧,就是“金刚钻”,属于一线编剧圈子。

2011年,最惹眼的编剧是林和平,他参与的7部电视剧在该年度都闯进各地前20名行列:《被欺凌的女人》《错嫁的女人》《地主家的女人们》《菊子》《天道人道》《小姨多鹤》《血色恋情》。其次是马广源、东函和简远信等编剧。简远信创作的4部剧包括《回家的诱惑》《回家的欲望》《活佛济公》《活佛济公2》,其收视率均令人瞩目。

2012年,创作的作品有4—5部收视率进入各地前20名的编剧有石小克(《大间谍》《红色尖刀》《解放大湘中》《密战冷江》《强者风范》);于正(《宫锁珠帘》《唐宫美人天下》《王的女人》《我爱河东狮》);温豪杰(《桥隆飙》、新版《水浒传》、《行者武松》《血雨母子情》《浴血战斗》);马军骧(《我叫王土地》《大厨》《夺宝》《人是铁饭是钢》《向东是大海》)等。值得一提的是,简远信在这一年除了《回家的诱惑》《回家的欲望》继续在荧屏赢得关注之外,其创作的《怪侠欧阳德》《活佛济公3》《薛平贵与王宝钏》等也表现相当好。

2011年所创作的电视剧进入前20名部数较多的编剧还包括:周涌、梁敏华、翘楚、李昌、王琛、陈朱煌、王静茹、赵冬苓、赵锐勇、郭靖宇、李亚玲、张璐、王跃颖、陈晓冰等;2012年则有弋戈、王志军、赵舒亚、刘彩云、钱雁秋、金哥、余沥卿、石钟山、赵冬苓、王倦、于峰、王小枪、赵锐勇、赵晨阳、李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