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黄光裕的战争:家族企业从野蛮生长到制度文明发展的启示
3479400000004

第4章 股权之战——企业文化淡漠的代价(3)

2.从惺惺相惜到貌合神离

不可否认,黄光裕和陈晓的确渡过一段时间的“蜜月期”。在黄光裕看来,陈晓的确是一个业务高手。他对陈晓曾做过如此的评价:“我认为陈晓是一个出色的实战者,也非常熟悉家电零售市场。”将永乐收编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合并后企业的人员安排和结构重组了。按照陈晓的说法,就是要对原永乐的股东们有个交待。对于企业的安排,黄光裕倒是给陈晓留足了面子。永乐的人才,合适的都要挽留,尽量不造成人才浪费。但在企业的控制权上,黄光裕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尤其是陈晓反复在他耳边念叨过的一句话:作为掌门人,对企业的掌控能力一定要强,否则自己任何决策都难以实现。

“陈总,国美发展到这个份上,我们两家企业又实现了合并,规模这么大,董事长兼任总裁的时代,已经要过去了,这两个职位必须分开。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找能够担任企业总裁的人,您就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我想聘请您出任新公司的总裁,不知您意下如何?”黄光裕诚恳地说。

败军之将,何以言勇?自己多年的心血已经成为他人的囊中之物,陈晓还能说什么呢?

“好,我们就一起努力,把国美做成中国甚至世界第一的家电连锁企业!”陈晓说。

中国两个零售巨擘的手,终于紧紧握在了一起。在黄光裕看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托付的合适人选,从此以后,他就可以从繁琐的企业日常管理中脱身,完全投入到资本市场的运作中去了。

2006年11月22日,国美家电与永乐家电在北京举行合并庆典,在国美收购永乐的新闻发布会上,黄光裕和陈晓同时接受记者采访。在被问及“是什么促使你们走到一起”时,陈晓说,从家电连锁业的情况来看,整合是一个势在必行的趋势。末了,还不忘说一句“请黄总补充”。在公开场合,黄光裕从来不说国美收购了永乐,而是说两家企业的合并,并且说“再也找不到比陈晓更合适的总裁人选”。

在黄光裕与陈晓之间的“蜜月期”,陈晓的办公室跟黄光裕的一样大小,装修一样豪华;黄光裕当时的座车是价值几百万元的迈巴赫,他为陈晓也配了同样的座车,一左一右停在鹏润大厦门前的专用车位;黄光裕甚至考虑到陈晓是南方人,可能吃不惯北方的饮食,嘱咐家里的厨师每天做饭的时候,多做一份适合陈晓口味的饭菜,并给陈晓送到办公室。而陈晓也是兢兢业业,精心打理国美业务。他把永乐时尚化门店布局复制到国美,进行国美信息化系统的升级;帮助国美收购大中电器,在持续扩大规模的同时改善单店效益;为保障后台运营能力搭建大型呼叫中心和物流中心;花费逾1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更换新标识,推广新的品牌形象;确立了国美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试图改善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并进一步改变经营模式。

但从永乐大股东到国美总裁的角色转变,绝非易事。陈晓只身进入国美电器管理层初期,是个“孤独的CEO”,处事万分谨慎,分公司老总向他汇报工作时,他都以礼相待。外界一度盛传当时王俊洲、李俊涛、魏秋立等黄光裕信赖的人完全架空了陈晓的总裁职位,陈晓也没有表现出对黄光裕的丝毫不满。另一方面,永乐纳入国美体系后,陈晓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安抚与善后原来上海的旧部。眼见着除上海之外的永乐门店纷纷关闭或转为国美门店,众多永乐部下陆续出走,陈晓只能默默接受。而黄光裕也很在意陈晓的感受,假如有从永乐并购过来的高管因个人发展原因辞职,黄光裕会特意派人挽留。黄光裕同时也在花精力帮助陈晓与国美团队磨合。

在日常工作中,黄光裕霸气十足,控制欲强。相比之下,陈晓显得比较谦和,深藏不露。黄光裕和杜鹃曾授意他按照清朝军机处和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架构设计国美集团的决策委员会。最终黄光裕的国美帝国由三部分掌控:黄光裕负责企业战略、资本运作和发展规划;由王俊洲、李俊涛、牟贵先、孙一丁、周亚飞、魏秋立、何阳青等七人组成决策委员会,负责几乎所有日常的和战术性决策;而黄光裕更希望总裁陈晓能发挥自己在行业的经验和威望,协调好企业各部门人际关系,成为帝国的“宰相”。但这种角色对于颇有行业理想和抱负的陈晓而言,却不太适应。

更大的分歧在于他和黄光裕在国美电器的发展战略上。有了永乐快速扩张吞下恶果的前车之鉴,陈晓尤其希望国美能在完成行业规模扩张和有效整合后,对外优化供应商合作关系,对内优化门店网络资源,即在新的发展阶段,不再依靠门店数量来增长,而是依靠提高单店经营质量。但黄光裕并不急于做这些精进,而是力图扩展帝国的版图。这让陈晓深感受挫。陈晓在2007年年初上任时提出过国美十大目标,到了2008年几乎一个目标都没有落实,这让他感觉自己很没有价值。在陈晓看来,假如说那个时候十大目标都完成的话,“今天的国美应该也不会滑入深渊的”。

可以说,陈晓在国美的这段工作经历是十分痛苦的,他和黄光裕之间的这段“蜜月期”,可以称为是“痛苦的蜜月”。到2008年,陈晓已萌生退意。“我自己或许还有很多空间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和我价值观更吻合的事情。”

根据国美与陈晓签订的协议,陈晓的总裁任期应该在2008年12月31日到期。如果不是黄光裕出事,陈晓也就决定不再续约了。

然而,此时,正值国美和创始人黄光裕的命运处在一个微妙的拐点。2008年4月,香港证监会开始调查国美。而几乎在同期,鹏润地产业务出现至少50亿元资金缺口。传闻中,黄光裕曾以国美上市公司为担保,抵押鹏润投资旗下未上市的国美门店,贷出26亿元,用于鹏润的地产项目。据说,当时黄光裕正着手为鹏润地产寻找买家,以回笼资金,但在估值过程中,便“出事了”。

不过,对陈晓而言,无论黄光裕是否转变思路,结果都是一样的。假设黄光裕继续迷恋地产业,将国美决策权过渡给陈晓,国美仍会是一个腾挪融资的平台,这必使陈晓无法容忍;而假设黄光裕放弃地产,回归零售业,那陈晓将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职业抱负。简言之,日后二人的决裂已是必然。

3.从临危受命到反目成仇

就在黄光裕被北京市公安局带走协助调查后,陈晓肩负起总裁的工作。当时一些银行停止对国美的授信,大部分供应商都不敢向国美大量赊欠货物,这给了国美很大的现金流压力,再加上金融危机影响,市场不景气,2008年当季度国美的业绩实际上是亏损的。黄光裕曾通过律师给国美高管带话,如果公司确实需要资金,大股东可以降低股权,但不能失去控股权。

陈晓首先聘请他之前熟悉的嘉诚投资公司来做国美的财务顾问,后来跟贝恩、华平、KKR等投资者接触,希望能够筹到资金,首先解决国美现金流危机。

最终和国美达成协议的是竺稼领衔的贝恩投资,贝恩同意认购国美发行的18亿港元可转股债券,初始转股价每股1.18港元,同时获得在国美董事会3个非执行董事席位。获得贝恩注资,现金流改善的同时,国美还向老股东以每100股现有股份获发18股新股,认购价为每股0.672港元,两项举措共筹得32亿港元,初步化解了自创始人兼大股东被捕以来的现金流危机。

但陈晓与贝恩资本签订了苛刻的绑定条款。这些条款包括:陈晓在国美的任期至少3年以上;确保贝恩资本的三位董事人选;与现有核心团队绑定,如果陈晓、王俊洲、魏秋立三个执行董事中两个被免职,就属国美违约;陈晓以个人名义为国美电器做贷款担保,陈晓被免即可能触及违约条款。此外,根据国美电器与贝恩签订的可转债条款,只要在银行出现1亿元的不良贷款就属于违约事件,所以陈晓被免的结果很可能触及违约条款,贝恩可因此获得1.5倍赔偿,国美电器则损失24亿元。

签署条款以后,贝恩方面很快要求改组董事会,并与以陈晓为首的国美电器管理层达成攻守同盟,逐步强化了对国美电器的实际影响力。而陈晓方面也很快推出高管期权奖励计划。

黄光裕认为陈晓同贝恩签署的协议过于苛刻,贝恩入股之后国美董事会推出的高管期权激励计划,则让黄光裕加剧了自己对董事会丧失控制的感觉。而在2010年5月底陈晓提出增发20%股权,黄光裕更加认识到了陈晓的“夺权”本质。

8月4日晚,黄家决定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来改组国美电器董事局,罢免陈晓,并撤销年度股东给予董事局的增发20%股份的一般授权。8月5日,以陈晓为董事局主席的国美电器董事会发布公告称,已向香港高等法院提交诉状,起诉大股东黄光裕,认为其在2008年年初回购公司股份违反相关规定,并要求其赔偿公司所受损失。8月5日这一天,陈晓甚至公开对媒体放出这样的“狠话”:“黄光裕在中国的政治生命其实已经结束,但是他却一直没有看清楚,还在挣扎,这样的结果绝对是鱼会死,网不会破!”

国美电器董事会起诉大股东黄光裕,尽管理由冠冕堂皇,但给外界却造成了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的感觉。一时间,有超过90%的网民站在黄光裕的一边。有的网友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激烈言辞:“做人不能太陈晓,用人不能用陈晓”。也有人将陈晓和力挺陈晓的高管比喻成“乱臣贼子”,国美电器有的高管表示,“在中国的传统道义中,一定要有君臣之道,在公司管理中同样如此,在很多网友看来,陈晓为首的管理层的造反,显然是违背了为人臣子的道义,但是这显然不是理性的做法。”

《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就是:“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用在黄光裕和陈晓身上再恰当不过。黄光裕和陈晓由最初的商业竞争对手演变为同一个锅里吃饭的朋友,到再次分裂为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说明了商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样一个道理。而他们之间的争斗,则关系到黄光裕、陈晓个人乃至国美的未来,关系到国美将回到黄光裕时代还是跨入陈晓时代,还关系到国美的战略抉择之争:一头牵动着投资者的收益,另一头则牵动着国美背后庞大的中国家电制造业今后的命运。

第三章 谁主沉浮:众人观望的股东大会

为了赢得2010年9月28日股东大会最后决战的胜利,黄光裕和陈晓双方都进行了积极的准备。除了争取人心的你来我往的“口水战”外,他们双方还暗自进行实力上的较量和比拼,不断增大获胜的筹码。9月28日的股东大会,究竟花落谁家,国美究竟是“姓黄”还是“姓陈”这显然已经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保住国美这个由创始人历经千辛万苦创下的民族品牌不变质,如何将这个品牌发扬光大,如何保住国美电器在国内家电行业中的巨无霸的地位。

1.针锋相对的“口水战”

2010年5月11日,国美股东黄光裕发函要求召开股东大会,撤销前股东大会给予董事会20%的增发授权。要求罢免陈晓的职务,由此拉开了国美控股权之争的大幕。根据国美电器的公司章程,持股10%以上的股东有权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董事会亦须在21天内答复,如果决定不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动议股东也可再过21天后自行召集临时股东大会。因此,在8月4日,黄光裕发函要求国美电器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提出要罢免陈晓和孙一丁两位执行董事后,外界猜测8月25日将是黄陈二人的“决战之日”。而在8月23日,以陈晓为代表的国美电器管理层在发布中期业绩报告后,即宣布定于9月28日举行特别股东大会,同时还在会上宣布,贝恩资本计划在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前,将所持可转换债券全部转换成国美股权。

陈晓为何要延期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呢?外界猜测,陈晓这里采取的是拖延战术。国美的中报业绩,以及贝恩方面债转股后获得的股权和投票权,还无法保证陈晓在9月28日的股东大会上,能够以投票的方式战胜黄光裕。他还需要时间拉拢机构投资者和中小股东。如果陈晓想把其他外资引入国美,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和对方讨价还价。只不过陈晓的拖延战术,同样给黄光裕筹措资金和团结更多股东的机会。就在双方都在积极备战9月28日股东大会的同时,双方你来我往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口水战”,通过对对方的口诛笔伐,达到赢得人心的目的。

8月13日,黄光裕家族发言人通过媒体发布,国美如发生增发20%新股的事情,“将更加暴露了陈晓的野心,是要以摊薄老股东权益的手段,达到个人控制公司的目的,大股东将坚决予以反击,并且已经做好了应对准备。”16日,国美电器针对“陈晓密谋增发说”发布公告称,目前并没有任何有关拟收购或变卖的商谈。

8月18日,黄光裕方面发表《致国美全体员工的公开信》,信中指责陈晓联手贝恩资本,签订了极为苛刻的融资协议,并且不顾国美的历史和感情,不顾一切地推行“去黄光裕化”。8月20日,国美董事会发布《致国美全体员工的公开信》,作为对黄光裕方面的回击。信中称,一直以来,媒体大肆渲染国美因贝恩资本的引入外资化的观点,试图激发大众的民族情感。若说国美外资化,早在2004年上市初期就已成为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