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释名
骚,操之借字。“操”乃上古歌吟之一种体裁。
上古诗歌一体曰“操”。《康熙字典》卯集手部:“风调曰操”,“琴曲曰操”,引《后汉书·曹褒传》:“乐诗曲操,以俟君子。”注曰“作者名其曲曰操”。风骚,又称风操。《南史·袁粲传》:“清整有风操”,风操即风骚。操、囗字通用,囗,鼓噪之噪本字。操、囗、噪字根皆为“喿”,《说文》:“鸟群鸣也。”喿古音zào,骚古音从蚤,读zào。骚动即噪动。《离骚》即《离操》也,即离别之歌也。
《离骚》一诗,屈原约作于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其年屈原约55岁。在这年,秦昭王以婚姻为名约楚怀王相会于秦地之武关。屈原劝怀王勿行,因秦乃虎狼之国,不可信任。而怀王畏秦,不敢拒绝秦王,遂成行。入武关而被秦军劫持扣留。屈原悲愤哀痛,几不欲生,乃作此长篇诗章以报怀王,遥相寄托其内心的痛苦与思念。
诗中以芳草象征忠贤,以“美人”象征作者所追求的富国强兵的政治理想,以腾奔西方,象征作者犹心系于被拘留于西秦的楚怀王。
因此,《离骚》既是一部象征主义的神话诗篇,又是一部紧密关连于现实的政治诗篇。
故楚辞学家姜亮夫说: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长的诗篇,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长的一篇。从其内容之丰富、想象之强烈、语言之真挚、修辞之丰彤荟蔚、表现其人格之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之伟大,置诸世界作者之名也是最宏伟的登峰造极的作品。汉代人称赞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是一点也不夸饰的。”
过去郭沫若、姜亮夫均译过此诗,但均不甚令人满意,兼有重大误解。我自信这个新译文是前无古人的。在注释中我说明了之所以作出与前贤不同的解译的根据和理由。
圣歌者,圣哲之歌也。屈原乃圣哲。《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故我以此作为这个新译文本之篇名。
离骚新注
[题解]
离,离别。骚,藻也,音义通。藻,辞也。《文心雕龙·时序》:“屈平朕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李善注:“藻,辞也。”藻即辞藻,亦即辞章,皆音近,联绵词也。异文又作“操”,孔子曾作“琴操”。离骚,即离藻,即离辞,告别之辞也。
又,“藻”通躁,躁、藻之字根均为“喿”。《说文》:“喿,鸟群鸣也。”鸟群鸣之声曰喿,骚动不安亦曰“喿”,即“躁”。《广雅》:“蚤,愁也。”蚤,通懆、躁。忧愁不安曰懆。躁动,即骚动,不安也。
离别引起不安之绪、情思,而为之作辞篇(离别之辞),此即“离骚”二字的确诂。
楚怀王三十三年(前299年),秦昭王诱楚怀王入秦之武关会盟。屈原与昭睢共劝怀王勿往。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但怀王之子子兰及群臣皆劝王行。怀王遂与会,秦乃拘囚之。
此篇中言:“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35/36)“回朕(震)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106/107)“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47/48)皆暗指此事。
姜亮夫云:“《离骚》之作,当在怀王不返、顷襄王嗣立、子兰用政之时。《离骚》有:‘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为众芳。’(313/316)王逸以兰指公子子兰。”
司马迁《屈原列传》记:“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率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传中所说屈原在流放中作诗篇,“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此指诗篇应即《离骚》。而篇中讥刺子兰,子兰任令尹,位高权重,因而大怒,遂再进谗于新就位的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贬迁了屈原。
据此,则《离骚》当作于前299年—前297年之间。屈原约生于前353年,则作《离骚》时约55岁。正在中年向老年过渡之间。其诗中说:“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13/14)(63/64)古以六十至七十岁为老考,诗意与推算也是吻合的。
【原文】
1.帝高阳之苗裔兮(1)
2.朕皇考曰伯庸(2)
3.摄提贞于孟陬兮(3)
4.惟庚寅吾以降(4)
5.皇览揆(窥)余初度(诞)兮(5)
6.肇锡余以嘉名(6)
7.名余曰正则兮
8.字余曰灵均(7)
【新译】
1.我本是赫赫太阳神的嫡系子孙呵
2.我的父祖是伟大的祝融
3.当北斗星指着正月的时日呵
4.恰好在立春之日的吉辰我诞生
5.皇神观注着我的诞临呵
6.赐赠我以美善之名——
7.我被命名为“正德”呵
8.徽号是天神之子“灵君”
[注释]
(1)高阳:古帝颛顼的徽号,其义即太阳神。高,伟赫之义。阳,太阳。颛顼为楚人远祖。楚人自命为太阳神之子孙。《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亦即火神祝融,祝融亦名伯庸,乃屈原先祖。刘向《九叹》:“伊伯庸之末裔兮,谅皇直之屈原。”
苗裔:即《九叹》之“末裔”,后代。屈氏与楚王同族,所以自称是高阳氏后裔。
(2)朕:王逸曰:“我也。”后人皆从之,不确,朕,自也。音转为咱。故得指我。但朕即神,神圣。宋吕大临《考古图》录西周走钟铭曰:“走乍朕皇祖考宝和钟”。朕皇考,颂辞也,即圣皇考、神皇考之意。皇帝称“朕”,亦自命为神也。
皇考:考读如老。《礼·祭法》:“高祖曰皇考”。高父祖。《诗·周颂·雍》:“假哉皇考,绥予孝事。”孔疏:“皇大祖也。”
伯庸:祝融。伯,霸也,有伟大之义。《经义述闻》:“庸与融同。”
王闿运《楚辞释》:“皇考,大夫祖庙之名,即太祖也。伯庸,屈氏受姓之祖。”其说是。
(3)摄提:时旦之转语。时旦,太阳也。旧说以为“摄提格”的简称,指岁星(木星)运转的方位纪年。于寅位叫“摄提格”,即寅年。又,摄提亦即北斗。太阳乘北斗之车而运行。朱熹云:“摄提自是星名,随斗柄以指十二辰者也。其曰摄提贞于孟陬兮,乃谓斗柄指寅位之月耳,非太岁在寅之名。”其说近是。《史记·天官书》:“摄提者,直斗杓所指,以建时节。”摄提,即“时旦”、“时建”之语转。贞,读正,读至。孟陬(zōu),楚月名,长沙楚帛书正月名“取于氏”。盂、孟古字形似讹通。孟陬即“取于”之转语,楚历之正月名。正月是一年之开始,故称孟陬。
(4)惟:在。庚寅:古代以干支纪日,以庚寅日为立春之日。又,庚寅之日亦为祝融降生之日。“庚寅”在楚俗中有特殊意义。《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颛顼高阳……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
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神之转世曰降。降即诞生。庚寅为立春佳日,云梦秦简曰书:“庚寅生子,女为巫,男,好衣佩而贵。”
(5)皇览:黄灵。揆,窥观。度,诞之语转。
(6)肇:诏。指示。锡:同“赐”,赠给。嘉名:美名。正则:则,直音通,直,德也。
(7)“名”和“字”,都是动词。“名余”,“字余”,就是“给我命名”,“给我起字”。灵均,神君。朱熹:“灵,神也。”均,君也。《尸子》:“天神曰灵”。禹子曰商均,又名义均,司天之官。君、均协音,均有均平之义。
余,即今语“我”。古汉语之第一人称代词。余、吾(古音“语”),音通,又记作“言”,即今语“俺”,转音即“我”。
按《离骚》乃以象征方法创作的文学诗篇。主人公亦是象征性的虚拟人格。故“正则”、“灵均”都只是理想人格的道德性命名,非是屈原的实名也。《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乃是其真实名姓。《左传》昭元年杜预注“上平曰原”。《尔雅·释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古人名、字互释。
【原文】
9.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10.又重之以脩能(1)
11.扈(合)江离与辟芷兮
12.纫秋兰以为佩(2)
13.汩余若将不及兮(3)
14.恐年岁之不吾与
15.朝搴阰之木兰兮,(4)
16.夕揽洲之宿莽
17.日月忽其不淹兮,(5)
18.春与秋其代序
19.惟草木之零落兮(6)
20.恐美人之迟暮
21.不抚壮而弃秽兮(7)
22.何不改乎此度也
23.乘骐骐以驰骋兮(8)
24.来!吾导夫先路(9)
25.昔三后之纯粹兮
26.固众芳之所在(10)
27.杂申椒与菌桂兮
28.岂维纫夫蕙茝!(11)
【新译】
9.我本具有这种天赐的美善呵
10.我更注重修持秀美的外形
11.缠结芳香的江蓠与白芷呵
12.以秀丽的秋兰作我的饰佩
13.每天只怕追不上时光呵
14.惟恐那岁月不等待我
15.黎明我登山寻找不死的木兰呵
16.夜晚在水滨采集常绿的冬青
17.太阳月亮奔驰不停呵
18.春来秋去脚步匆匆
19.惊看草木那样快就由繁荣而衰落呵
20.只怕美好的人也会迅速地老去
21.为什么不能追求壮美而放弃邪恶呢
22.为什么不能改变那些过时的尺度呢
23.乘上骏马纵步奔驰吧
24.来!让我做那前导的先驱
25.古代的先王们是那样地纯洁呵
26.使所有的鲜花都聚集在周围
27.其中既有申椒也有菌桂呵
28.并非只有蕙草以及香荑
[注释]
(1)纷:读如盼。盼,顾也,见也。内美:内在的美。重(chóng):注重。脩能:脩,即修,秀;能,朱熹《集传》引本作“態”。態,能古字通。《汉书·司马相如传》:君子之態,《集解》引徐广作能。
(2)扈:(1)荷也,环绕。(2)绞合。江离:香草名,一名蘼芜,根名芎藭,可入药。“楚谓之蓠,又谓之药。”(《管城硕记》卷十四)芷:香草名,即白芷,亦称“辟芷”。(3)洗浴。江离白芷皆药草,《名医别录》陶注:“叶可作浴汤,道家以此香浴却虫,又用合香也。”纫:连接。佩:佩带。《荀子·大略》:“兰芷槁本,渐(浸)于密醴,一佩易之。”古人之佩饰芳草,取其香气也,必先以酒浸之。秋兰,兰草,八月开花。《文选·东京赋》薛注:“秋兰香草,生水边,秋时盛也。”《神农本草》:“兰草,杀虫毒,辟不祥,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通神明。”
(3)汩(yù):怙也,惧也。或云:滚也。水流疾速的样子,这里指疾行。不及:来不及,跟不上。不吾与:是“不与吾”的倒装,解作“不等待我”。
(4)朝:早晨。搴(qiān):摘取。阰(pí):山坡,陂。木兰:香木名,辛夷的一种。《神农本草》:“立春之日,木兰先生”。《别录》:“杜兰”,《本草纲目》:“木莲,曰黄心。”《广雅》:“木兰似桂,皮辛可食。”“状如楠树,高数仞,去皮不死”。揽:采摘。洲:水中的小片陆地。宿莽:香草名。此草经冬不死,一说拔心不死。《集注》:“草冬生不死者,楚人名曰宿莽。”《方言》:“苏草,莽草也。江淮南楚之间曰苏,自关而西曰草。或曰莽。”徐文靖谓即卷旋。《尔雅》:“卷旋拔之不死。”郭璞注:宿莽也。《南越志》:“卷旋,江淮谓之宿莽。”
(5)忽:飘忽,形容时光飞快。淹:留。代序:时令不断更替。代,替代。序,谢也。或作卸。
(6)惟:悲。美人:这里是暗喻楚王。迟暮:年老。
(7)抚:读为美。抚、妩字通。妩,妩媚,美也。此美用作动词。壮:雄武。弃:抛弃。秽:肮脏。此度:现行的法度。
(8)骐骥:骏马。
(9)导:引导。先路:先辂,前车;先锋。后车曰后路(辂)。
(10)三后:历代有异说。何按:后乃中国上古最古之君称。后,母后也。当母系演为父权之际,父族长老仍沿旧习称君长为后。三后,即尧、舜、禹,亦即上古之三皇。
异说或曰指楚之先祖三王。《左传·成十三年》:“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指楚国的先君熊绎、若敖、蚡冒三人。这三君皆有功于国。因而楚人怀念他们称为“三后”。
纯粹:没有杂质。《荀子·赋篇》:“明达纯粹而无疵也。”《易·文言》:“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指公正无私,德行完美。固:所以。众芳:比喻众多贤臣。在:本义为栽,与“才”通。此义为聚集。
(11)杂:兼杂。申椒、菌桂:皆香木名,申椒,神椒。菌桂,即肉桂。《本草》曰:“久服,轻身不老。”《文选》张注:“菌,读为熏,香也。”申椒香桂,贤臣之喻。蕙:香草名。蕙一名薰草。《西山经》:“薰,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疠。”茝(读为chǎi):即白芷。纫,认也,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