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圣·孔子年谱
3480200000006

第6章 孔子年谱长编(3)

《御览》八百三十引《尸子》:孔子曰:“诎寸而信尺,小枉而大直,吾弗为也。”

《法言》宋咸注引孔子曰:“君子之行已,可以诎则诎,可以伸则伸。”

姜亮夫曰:

“总观孔子自述为学次,迄自小学而入于大学,则小学不过植基之少仪,目的固在于大学。孔子大学之成就,在圣人之德,哲智之能。”

《礼记·学记》:“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保傅》:“八岁出就外舍,束发就大学。”《白虎通》:“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

何按:小学,技艺文字之识也。大学,德化大政之道,治天下之道也。古贵族之子,八岁入小学学书计。孔子因少孤家贫,童年不能入学,至十五方立志从学。其言“志于学”,乃自学也。

鲁“三桓”与鲁君四分公室。

所谓“三桓”,盖鲁桓公身后之三大世族也:鲁桓公公子同,继位为鲁庄公。桓公次子庆父为仲孙氏(仲孙氏即孟孙氏),三子步牙为叔孙氏,四子季友为季孙氏。是为“三桓”;三桓之族世主鲁政。

孔子评季友曰:“国家昏乱而良臣见。鲁国大乱,季友之贤见。僖公即位,而任季子,鲁国安宁,外内无尤,行政二十一年。”

春,王正月,季武子废鲁中军,与孟孙、叔孙四分公室(农奴)。季氏乘叔孙氏(司马)内乱之机,废中军之制。

论者曰:舍中军,卑公室也。初,作中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季氏尽征之,叔孙氏臣其子弟,孟氏取其半。及舍之也,四分公室,季氏取二,二子各一,皆尽征之,而贡(供养)于公。

何按:旧说谓中军,建中军,以夺公田之赋也。赋者,实则农奴制下之力役及军赋也。季氏自征其赋,叔孙氏得公属民之“子弟”(青壮者),孟氏又得役其中子弟之丰。时季孙氏为司徒,叔孙氏为司马,孟孙氏为司空。及除之,四分公室(之赋),季氏择二,二子各一,皆尽征之,而后贡于公。

时叔孙氏家乱,氏族衰,叔孙氏庶子竖牛,乱其家族,杀嫡立庶,又分其邑。叔孙昭子逐竖牛。叔孙氏昭子即位,朝其家众曰:“(家臣)竖牛祸叔孙氏,使乱大从(众)。杀嫡立庶,对披(析)其邑。将以赦罪,罪莫大焉。必速杀之!”竖牛惧,奔齐。齐孟仲之子,杀诸塞关之外,投其首于宁风之棘上(孔子对此事有评论,见昭五年传)。三桓之中,季氏最大也。

鲁昭公六年(前536年),孔子十六岁。

鲁旱。

郑子产铸刑鼎。

《左传》:三月,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子产书,曰:“始吾有虞於子,今则已矣。昔先生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惧其未也,故诲之以忠,耸之以行,教之以务,使之以和,临之以敬,莅之以强,继之以刚。犹求圣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长,慈惠之师,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侥幸以成之,弗可为矣。”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毕叔世也。今吾子相郑国,作封洫,立谤政,制参辟,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诗》曰:‘仪式刑文王之德,日靖四方。’又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如是,何辟之有?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闻之,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复书曰:“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既不承命。敢忘大惠?”

《左传》:士文伯曰:“火见,郑其火乎!火未出而作火,以铸刑器,藏争辟焉。火如象之,不火何为?”

弟子闽损生,字子骞,鲁人。

楚伐吴,师败。

鲁昭公七年(前535年),孔子十七岁。

七年春正月,燕暨齐平。齐侯次于虢,燕人谢罪。

二月戌午,齐鲁会盟于濡上。

春,楚君造章华台成。三月,鲁大夫孟僖子随鲁君聘于楚。

鲁君臣路经郑国,孟僖子司相礼,君臣以不懂周礼,失态。[13]

《左传》:“三月,公如楚。郑伯劳于师之梁,孟僖子为介。不能相仪。及楚,不能答郊劳。”

“九月,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苟能礼者从之。”[14]

八月日食。

季武子卒。

季平子意如继其爵位。

叔孙昭子任鲁执政相。

(《高士传》:“孔子年十七遂适周,见老聃。”)

鲁昭公八年(前534年),孔子十八岁。

楚灭陈。

鲁旱。

孔丘母颜徵在卒,[15]殡于“五父之衢”。[16]

《礼记·檀弓》:“孔子少孤,不知其(父)墓,殡(母)于五(恶)父(夫)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身)也,盖殡也。问于陬曼(挽)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论衡》:“孔子生不知其父。其母匿之,吹律自知殷宋大夫子氏之世也。”[17]

《礼记·檀弓》: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18]

孔子先返,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

《世家》: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无夫)之衢,盖其慎也。陬人輓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何按:五父之衢,恶葬之地也。五,通午,忤逆也。父,夫也。“午夫”,即“恶夫”。此地鲁人以之为不祥、诅誓、恶死之所。

何按:五父之衢,数见于《左传》(襄公十一年,昭公五年,定公六年,定十一年),亦见《檀弓》、《韩非·外储说上》。(《山东通志》谓在曲阜东南)。

“五父之衢”在《左传》乃为不祥诅咒之地。如襄公十一年,季武子与叔孙穆子为立中军而盟誓“诅于五父之衢”。定公七年,阳虎盟公及三桓于毫社,又“诅于五父之衢。”所以诅之于此者,盖以此地葬恶死之鬼也。

季平子(季孙意如)新登位,大饷鲁士。孔丘赴季氏会,要求承认其贵族(士)身份,阳虎拒之于门外。

何按:阳虎,又作阳货,杨虎。阳通杨。虎,货音通。阳虎乃孟氏家族之庶枝别子,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孔子少年时曾遭到阳虎之凌傲。后来阳虎一度把持季氏家族的大权并掌控鲁国政权(“陪臣执国命”),因权力斗争失败而逃往齐国,后归晋国,遂从赵简子。

《世家》:“孔子要绖,季氏饷士,孔子往。(季氏家大夫)阳虎绌曰:‘季氏饷士,非敢饷子也。’孔子由是退。”[19]

《论衡》:“鲁城门久朽欲颓,孔子过之,趋而疾行。左右曰:‘久矣。’孔子曰:‘恶其久也。’孔子戒慎已甚,如过遭坏,可谓不幸也。故孔子曰:‘君子有不幸,而无有幸,有幸而无不幸。’”

《论衡》:孔子畏阳虎,却行流汗。

《索隐》引《孔子家语》:“孔子之母丧,既练而见。”

《孔子家语》:孔子有母之丧,既练,阳货弔焉,私于孔子曰:“今季氏将大飨境内之士,子闻诸?”孔子曰:“丘弗闻也,若闻之,虽在衰絰,亦欲与往。”阳货曰:“子谓不然乎,季氏飨士不及子也。”阳货出,曾点问曰:“吾子何谓也?”孔子曰:“已则衰服,犹应其言,示所以不非也。”[20]

《礼记·檀弓》: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二名不偏讳,夫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言徵,言徵不言在。

《礼记·檀弓》:“孔子少孤不知其墓”。郑玄注:“孔子之父鄹叔梁纥,与颜氏女徵在野合而生孔子。徵在耻焉,不告。”

卫灵公立。灵公名姬元,卫襄公子。

鲁昭公九年(前533年),孔子十九岁。

孔丘娶宋国亓官氏女。[21]

何按:“亓官”,氏也,即“记官”,主管文书档案之官。

何按:是年孔子之虚年二十岁,古士子二十而“冠”。冠,然后婚。孔子非出望族,故未闻其行冠礼也。孔子家贫,无力迎亲于鲁,娶亲时应入赘在宋国。

《礼记·曲礼》:“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期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礼记·檀弓》:幼名,冠字。《仪礼·士冠礼》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孔子曰:“殷已愨,吾从周。”

周、晋民争阎田,晋伐周王室领地颖。

周景王使詹桓伯责让于晋,晋致阎田,返颖俘。

鲁昭公十年(前532年),孔子二十岁。

四月,日蚀。

(景公十六年)齐国政变,内乱。

何按:齐政在私门豪族七姓之下:高、栾(惠)、陈、鲍、庆、国、晏。执朝政者乃高氏及栾氏。

在野之陈氏(陈无宇)与鲍氏两大家族联手,谋驱逐高氏,栾氏。高氏、栾(惠)氏失败,栾施、高强遂奔于鲁。

夏,齐国内乱。栾氏、高氏与陈(田)氏、鲍氏争,陈、鲍氏逐栾氏、高氏,夺其产及田邑。“栾施、高强奔鲁,陈、鲍乃分其室。”陈无宇请入莒邑,景公乃封以高唐。

陈无宇施民恩惠,甚得人心。由此陈氏大兴。

孔丘生子孔鲤,字伯鱼。[22]

《家语》孔子谓伯鱼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惟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饬,不饬无类,无类失亲,失亲不忠,不忠失礼,失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饬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污池,水潦注焉,萑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

《史记》: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

《家语》:孔子生子,昭公赐鲤,因名曰“鲤”。

据《阙里志》、《孟子·万章》,孔子于是年仕于季氏为“委吏”。

何按:季平子年轻,初临政,内外有患,需要广招人才,因而始擢用孔子。

秋七月,季平子伐莒,取更邑,献俘。始用人于亳社。

鲁昭公十一年(前531年),孔子二十一岁。

楚灭蔡。

孔丘为季平子家臣。[23]“二十岁为委吏”,“二十一岁为乘田吏。”[24]

孔子少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吏,料量平。又为“乘田”,畜繁殖。由是为季氏(小)司空(主司工役)。

《吕氏春秋》:季孙氏劫公家,孔子欲论术,则见外,于是受养,而便说,鲁国以訾。

孔子曰:“龙食乎清而游乎清,螭食乎清而游乎浊,鱼食乎浊而游乎浊。今丘上不及龙,下不若鱼,丘其螭邪!夫欲立功者,岂得中绳哉!救溺者濡,追逃者趋。”

何按:《吕览》中此则殊引人注意。孔子作季氏家臣,“鲁国以訾”,在鲁国舆论中受到指责。孔子乃以实用主义为自己辨护:“夫欲立功者,岂得中绳哉?”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吏,料量平。尝为司职吏(“乘田”),而畜繁滋,由是为司空。”

何按:由此可知,孔子当过季氏家臣之“司空”,而不是鲁国之“司空”。

《孟子》:“孔子尝为委吏,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赵岐曰:“委吏,主积仓库之吏。乘田,畜牧官也。”清董丰垣《识小编》“列国大夫家臣考”:“家臣之数虽不可考,然亦有司徒、司马(及司空)之官”。

何按:司空,土工之官,即司工,主司工程及理财收租税也。当时各国朝内有司空,大夫家邑也有司空。

《通典》:“司空者,穿土以居人,空,穴也。古者穿土为穴以居人。”

顾炎武《日知录》:

“司空,孔传谓‘主国空土以居民’。颜师古曰:‘空,穴也。古人穴居,主穿土为穴以居人也。’”

孔子为吏于季氏,食禄年粟千钟。《说苑·杂言》:孔子曰:“自季孙之赐我千钟而友益亲。自南宫项(敬)叔之乘车也,而道加行。微夫二子之赐,丘之道几于废矣![25]

《家语》:孔子适季孙,季孙之宰谒曰:“君使人假于马,将与之乎?”季孙未言,孔子曰:“吾闻之:君取于臣谓之取,与于臣谓之赐,臣取于君谓之假,与于君谓之献。”季孙色然悟曰:“吾诚未达此义。”遂命其宰曰:“自今已往,君有取之,一切不得复言假也。”

《韩诗外传》:孔子侍坐于季孙。季孙之宰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

孔子曰:“吾闻君取于臣,谓之取,不曰假。”季孙悟,告宰通曰:“今以往,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

《礼记·杂记》:“孔子食于季氏,不辞。不食肉而飨。”

“孔子善射。尝射于矍相之圃,观者如堵。”(《礼记·射义》)

孟僖子(仲孙貜)会邾庄公,盟于禄祥,修好。得泉丘女及其女僚,生二子即孟懿及南宫敬叔。女僚无子,使宗敬叔。(何按:字,育子。安,育女。)

八月,楚灭蔡。使楚公子弃疾为蔡公。[26]

鲁昭公十二年(前530年),孔子二十二岁。

季平子更换其家臣,罢季氏家邑费邑宰南蒯。

夏,南蒯据费邑叛季氏。

南蒯先与鲁公仲谋,欲废季平子。曰:“吾逐季氏,而归其室(邑)于(鲁)下,子继其位。我领费,为(鲁)公臣。”公子仲许之,以告鲁公。南蒯以费叛。

《左传》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楚子次于乾谿,以为之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