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寓言
3481000000017

第17章

“不知要遭到什么样的残害。”正想着,却见大象已经把他带到一棵大树底下,将他轻轻放到树下。这位领头的大象,仰天长啸,无数只大象纷纷向他靠拢,似乎并不像要伤害他的样子。

猎人不解地看看这头象,又看看那头象,不知它们要做什么。忽然,领头的象趴在他的身边,眼睛看看树上,又看看他,这样反复几次,猎人似乎懂了,象是让他爬上树去。猎人踏着大象的背,爬到树上。站在树顶端上,猎人仍不知象要自己做什么。突然,远处一声狮子的吼叫声传来,所有的大象都吓得趴在地上,浑身发抖,用乞求的眼神望着树上的猎人。猎人明白了。他拿出弓箭,对准凶猛的狮子射了过去。狮子被射中,倒在地上死了。大象们从地上站起来,围着他欢快地跳跃,把长长的鼻子伸向天空,表示着它们的喜悦和对猎人的谢意。猎人也很高兴,他拍拍这头象的鼻子,拍拍那头象的大腿。这时,那头领头的象用鼻子扯他的衣服,然后自己趴在地上,让他骑上自己的背。

猎人照象的意思做了,大象把他带到密林深处的一个地方,用鼻子掘开厚厚的落叶,下面露出一个深坑,深坑里全是脱落的象牙。

原来大象是要用象牙来答谢猎人,猎人明白了,就用绳子捆了几根。然后大象把猎人和象牙驮到山下,与他告别。猎人回到家之后,见到人就讲:

“大象是很懂义气的动物。”

太阳近长安远

——古代民间寓言

晋明帝小时候很聪慧,常常对周围很多事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且总是喜欢刨根问底,不弄明白绝不肯罢休。晋明帝的父亲元帝非常喜欢他,一有空闲就和他闲谈娱乐,有时候,明帝说出的话竟让元帝常常感到吃惊,并从中得到启示。有一次,元帝把明帝抱在膝头上,又和他聊起天来。这时,侍从来报,告之元帝长安有人来禀报。元帝命来人速速报告长安方面的情况,来人跪拜之后,失声痛哭。

明帝在一边,很懂事地听来人向父王禀报,事后,明帝问父王:

“那人为何啼哭?”元帝说:“因为他心里难过。”明帝追问道:

“是什么事情让他这样难过?”元帝只好将来人讲述的晋朝东渡惨败的事情说给明帝听。明帝听说了长安的情况,似乎听明白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元帝为了转移话题,故意对明帝说:“孩子,你说说看,长安远不远?”

明帝说:“我没有去过,我想一定很远。”元帝接着问:

“那太阳远不远?”明帝答道:“当然远了。”元帝又问:

“那么,你说太阳和长安哪一个更远?”明帝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太阳更远了。”明帝的回答使元帝很吃惊,元帝于是问道:“为什么说太阳更远呢?”

“长安有人来过,太阳那儿却根本没见到有什么人来过呢。”第二天,元帝为了让文武百官知道儿子的聪明智慧,有意在午宴时差人把明帝带来。当着众人的面元帝问明帝:

“太阳和长安哪个更远些?”明帝毫不犹疑地答道:

“太阳就在头上,当然近些,而长安却怎么也看不到当然就远呀。”

李离殉法

——古代民间寓言

李离在春秋时代主管晋国刑罚。他执法一向清正廉洁,秉公行事,从不徇私情,深受人们爱戴。

有一次,李离在处理一桩案子时,发现以前处理的一个案子中存在疑点,李离认真查阅了那件案子的所有卷宗,又重新进行了周密调查,确认那件案子自己的判决有误,错杀了无辜。

李离心情十分沉重,他决定立即向国君禀报此事,以求处罚自己的过失。

李离让家里人将自己捆绑后,送到晋文公的府上。晋文公闻讯,急忙将他让到厅堂,亲自为他解下身上的绳索,对他说:

“爱卿如此清正严明,实在让人敬佩,我赦你无罪,不要再为这件事情自责了。”

李离长跪不起,对晋文公说:“是我错判了别人,使人死于非命,我岂能心安理得,杀人偿命,我该以自己的命来给无辜者抵偿。”晋文公连忙劝阻道:

“即使真是判了错案,你也不是故意的,再说,一个案子要经过很多人的手进行调查、处理,怎么能让你一人来承担这一罪责呢?”

“还有,处罚是要有区别的,像你这样的官职怎么能与平民百姓一样处置呢?”

李离见晋文公如此为自己开脱,心中明白,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原谅自己,相反,心情更加沉痛地对晋文公说:“大王如此厚爱,臣下感激不尽,然而,越是这样,臣越无法原谅自己。我身为执法官员,应该最清楚法之尊严。倘若我对他人严格执法,而对自己的罪责不负责任,将何以服人口、服人心?”

晋文公说:“那么,你要我如何处罚你呢?”李离说:

“虽说判一个案子还要很多人经手负责,但出了问题总该由最高职责的人承担责任。所以,我请求大王将我处死,以正国法。”

晋文公听罢,反诘道:“如此说来一切错事都要归罪于我这个最高职权者了?”李离不想再多说,猛地拔出剑来,自刎身亡。

楚王葬马

——古代民间寓言

楚庄王爱马成癖,他的马有特殊的待遇,全都养在装饰豪华的大厅堂里,把精细的佳肴作为草料给马吃。最令人惊诧的是,还要用锦缎做的袍子给马当衣服披上,用柔软的床垫铺在地上给马晚上睡觉。

这样养马,当然绝不会养出驰骋疆场的骏马,养出的马不仅什么活都不能做,而且常常夭亡。

一次,楚庄王养的一匹爱马肥得走不动路,整天垂头搭脑,没用多久,就死了。

楚庄王难过极了,一定要厚葬这匹马。他首先下令,让手下的人去安排最好的木匠为马做棺椁,然后又向文武百官下令,要求所有的文武官员都要为马哀悼守灵,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他要求按安葬大夫一样的规格来安葬死马。

命令刚一下达,朝堂之中一片哗然,庄王见状,大怒,严厉声称:

“我的主意已定,哪个敢出面劝说,杀无赦!”众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出声,全都敛声低头悄悄离去。

此时,一个叫优孟的却突然闯进宫中,见了庄王,一句话没说,先叩头,泣不成声。

庄王很奇怪,忙令他站起来说话。优孟起立,边擦眼泪,边对庄王说:

“大王,听说您最珍爱的一匹马死了,这太不幸了!这匹尊贵的马死了,大王怎么可以只按大夫的规格安葬呢,这太不合适了。”

楚庄王问道:“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安葬才合适呢?”优孟说:

“这匹马是大王最珍爱的,自然应该按君王的葬礼规格安葬。而且,不仅文武百官要去致哀,全国的百姓都应该为马致哀。送葬时,要用最好的军乐和仪仗队开路,同时,要齐国、赵国、韩国、魏国等国家的使节也参与送葬和守灵。如此,‘大王爱马重于爱人’便会传遍四方,普天下的人都将知道了。”

庄王听出话中的含义,半晌无语,最后,抬起头问道:“那么你认为如何处置为妥?”“把肉分给将士们吃了,改善一下生活不是很好吗?”

妄语害人

——古代民间寓言

从前,有一个姓张的人,对人从不谈实话,即使对父母亲也是如此,再加上性情狡诈阴险,村里人都管他叫“鬼火”,意思是他的话就像晚上坟地里的鬼火一样,朦朦胧胧不可捉摸,让人无从相信。

不了解他的人,有时问路或做事向他请教,一定会被他的谎话骗得很苦。上当的人实在不少,所以凡是认识他的人,没有谁会相信他,他的人缘自然也很差。

有一天,“鬼火”和父亲到外乡去走亲戚,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下来了,他们只好赶夜路回家了。

“鬼火”和他的父亲出了村子不远,便迷了路,不知该往哪边走。借着月光看见前边不远处有几个人坐在田埂上说话,“鬼火”走上前向那几个人打听路:

“请问诸位,往张庄怎么走才对?”那几个人用手一指:“往北一直走,两个时辰就到了。”

“鬼火”和父亲按照那些人的指点,一直往北走去,走了差不多有两个时辰的时候,发现前面根本没有村庄的影子,完全是一片庄稼地。

正在犹豫不决,迎面走过来两个人,于是,赶紧向这两个人打听:

“请问,往张庄怎么走才对?”那两个人往左边路上一指,说:“往这边走,不太远了。”

父子俩又按这两个人的指点往左边的路上走去。没走多远,便陷进了泥沼,两个人慌了手脚,拼命往外挣扎,结果越陷越深,急得父子二人大叫:

“救命啊!救命啊!”这时,父子二人隐隐约约听到身边有人在笑,却看不见人影。“哈哈,让你也尝尝谎话骗人的滋味。”后来,人们在村外的沼泽地里捡到了张家父子的鞋和帽子,大家都说:

“一定是被姓张的骗过的人,死后变成鬼来报复的。”

傲慢失礼

——古代民间寓言

越石父在一户人家做奴仆,一次偶然与晏子相识,晏子知道了越石父的情况后很同情,就亲自去把他从那家赎出来,然后与自己坐在一辆马车上回府。到了家门口,晏子什么也没说,抬腿下车,正准备走进屋子,听到越石父说:

“我走了。”晏子停步,留住越石父,不解地说:

“你这人怎能这样?我们素昧平生,我却宁可破费银两赎你出来,让你免受奴役之苦,你现在竟然想不辞而别,岂不太过分了!”

越石父一脸的不满,回答说:“先生有所不知,我有自己的想法。过去被迫无奈给人家做奴隶,并不真正在乎自己在人面前受到怎样的待遇,所以无所谓。而你却不一样,你是一个有头脑的人,你既然肯赎我出来,一定有你的想法和对我的认识,你却同样轻视和慢待我,我当然会非常在意。”

“先生,刚才从主人家出来时,我就已经很注意你的态度。你让我上车,却连让座位的话也没说,下车的时候,你头也不回,连个招呼也不打,对此,我很有想法,可见你还是拿我当奴仆一样对待。既然同样是做奴仆,我又何必一定在你府上呢?”

“恕我直言,一个真正有气度、有胸襟的人是不会因为有恩于人就对人趾高气扬、傲慢无礼的。而一个受人恩惠的人也未必就一定会失去尊严、卑躬屈膝的。”

越石父的一席话重重地震撼了晏子。晏子再不敢轻慢,连连施礼道歉,并十分诚恳地说:

“当初认识你,虽然觉得你不同于一般奴仆,没想到你会有如此深刻的思想,真是多有得罪!希望你能接受我的歉意,接受我的挽留,给我一个改过的机会。”

随后,晏子吩咐家人,打扫厅堂,为越石父摆酒设宴,接风洗尘。

苏代劝诫孟尝君

——古代民间寓言

孟尝君出了名地喜欢招贤纳士,家里门客云集。一次孟尝君要到秦国去,门客们知道了纷纷赶来劝阻,但他就是不听。

被劝得烦了,孟尝君竟动起怒来,把门客们统统轰出去,避门谢客。

门客们深知孟尝君的脾气,也拗他不过,但一个个心里都非常焦急,因为秦国当时雄踞一方,地势险恶,乃是虎狼之地,恐怕孟尝君此去凶多吉少。

门客中有一位叫苏代的,决定去劝诫孟尝君,众门客摇摇头:“他不会见你的,何必自讨没趣?”苏代转念一想,有了主意。苏代到得孟尝君府上,叩门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听说又是门客来访,拒之不见。苏代又叩门请求仆人转告孟尝君,不是为去秦国之事而来。孟尝君让仆人回话:“阳间的事没有我不知道的,莫非为阴间的事而来?还是请回吧。”

苏代让人传话说:“正是为了阴间的事情而来访。”

孟尝君无奈,只好请苏代进府。待苏代落座后,孟尝君向道:“你到底要说什么事?”

苏代说:

“昨天我从城外回家时已经很晚了,路过一片树林时,看到月光下有两个人在谈话。走近一看,原来并不是如我们一样的阳世之人,而是一个木头做的偶像,一个泥巴做的偶像。”

木偶对泥偶说:“我们现在站在这里可以有说有笑,如果天气不好,下起连绵的大雨,洪水猛涨,你的泥身一被雨水打湿就不成样子了。泥偶不愿意听这样不吉利的话,瞪了木偶一眼说:‘我遇到狂风暴雨的摧残,最多化成泥巴,你却可能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岂不更惨?’”苏代随之话题一转,对孟尝君说:

“先生可知秦国方面的形势?先生若去秦国,凶险如木偶赴洪水。望先生三思而后行。”

孟尝君思之再三,终于放弃了去秦国的想法。

以德报怨

——古代民间寓言

从前一个叫宋就的魏国大夫,被派往靠近楚国的小县里任县令。

两国交界的地方住着两国的村民,村民们都喜欢种瓜。这一年春天,两国的村民又照例都种下了瓜种。

不巧这年春天,天气比较干旱,由于缺水,瓜苗长得很慢。魏国的村民担心这样旱下去会影响收成,就组织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里挑水浇瓜。

连续浇了几天,魏国村民的瓜地里,瓜苗长势明显好起来,比楚国村民种的瓜苗要高不少。

楚国的村民看到魏国村民种的瓜苗长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有些人晚间便偷偷潜到魏国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秧。

魏国的村民发现自己的瓜秧被踩坏了许多,气得火冒三丈,他们纷纷地跑到县令宋就那里述说楚国村民的行径,请县令给他们做主,同意他们去踩楚国村民种的瓜秧。

宋县令忙请村民们消消气,让他们都坐下,然后对他们说:“我看,你们最好不要去踩他们的瓜秧。”

村民们气愤已极,哪里听得进去,纷纷嚷道:“难道我们怕他们不成,为什么让他们如此欺负我们?”

宋就摇摇头,耐心地说:“如果你们一定要去报复,最多解解心头之恨,可是,以后呢?他们也不会善罢甘休,如此下去,双方互相破坏,谁都不会得到收获。”

村民们皱紧眉头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宋就说:“你们每天晚上去帮他们浇地,结果怎样,你们自己就会看到。”

村民们只好按宋县令的意思去做,楚国的村民发现魏国村民不但不记恨,反倒天天帮他们浇瓜,惭愧得无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