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儒学基本常识
3481500000040

第40章 清代儒学(8)

《书古微》

《书古微》12卷,清代今文经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清代魏源撰。

《书古微》探讨了西汉今文经学家解释《尚书》的古义,以为不仅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和《尚书孔安国传》是伪造,东汉马融、郑玄的《古文尚书》也不是孔安国的真本。

此书专门分析两汉经学异同,而对与今古文无关者,都不加深究,也不尽守欧阳、大小夏侯家说,体现了“经世致用”的今文学派观点和要求变革的思想。

《左传旧疏考证》

《左传旧疏考证》8卷,清代刘文淇撰。刘文淇字孟瞻,江苏扬州人。嘉庆二十四年优贡生。他学贯群经,精于考证,尤致力于《春秋左传》的研究。

刘文淇因对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不满,认为左氏之义,为杜注剥蚀已久。于是就遍搜贾逵、服虞、郑玄诸家旧注及清人补注,疏通补证,并依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序例,细加析别,冀还《左传》旧观,经过40年创作,终于完成《左传旧疏考证》8卷。

《左传旧疏考证》是在搜集旧疏基础上,疏通证明,于杜氏《春秋经传集解》所排挤者纠正之,所抄袭者表明之。本书沿用韦氏《国语注》者一一疏记,对《五经异义》所载左氏说,皆本左氏先师所引。

后人认为,本书对于恢复《左传》旧观上是很有帮助的,可备研究《左传》及其注疏者参用。

《经传释词》

《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王引之以前有刘淇所著《助字辨略》一书,专门讲解虚词,王氏似未见到。刘淇著于康熙年间,王引之成于嘉庆年间,后于刘淇80余年。

当王引之时考据之学大兴,段玉裁、王念孙阔步于前,王引之继承父业,加以引申,自然容易超过刘淇。刘淇虽疏略,但引证下至唐宋,王引之则仅及西汉而止。

这是王引之以“经传”为书名,自不能论及“经传”以外的书的缘故,虽引《战国策》及《史记》等,大概他的意思这类书可以说是经传的附庸品。

《理学宗传》

《理学宗传》是孙奇逢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我国较早的全面系统阐述儒家人物的学术思想史专著。孙奇逢,明末清初理学大家,他学识博大精深,认为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

《理学宗传》从编写到成书历经30年,贯穿了孙奇逢一生的重要经历。该书将自汉至明末著名学者分为三类,有主有辅,有内有外。

第一类为理学发展的宗统,是主线,计11人,分别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陆九渊、薛瑄、王守仁、罗洪先、顾宪成;

第二类为各代名儒,为辅,主要有董仲舒、申公培、倪宽、毛公苌、王通及其门人、韩愈及其门人、杨文靖及程门弟子、朱门弟子、陆门弟子等;

第三类为与理学道统相背者。按人立传,摘其语录、著述,加以评述,充分展现了孙奇逢的理学思想。他从宗主王阳明至不分门户、兼容并包、各取其长、皆供吾用,对朱王之争采取了相互补救、朱王合一的态度,从而为陷入困境的宋明理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境界。

《易学象数论》

《易学象数论》,明末清初黄宗羲撰。黄宗羲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近千卷。研究《易》专著,今存《易学象数论》6卷。

本书前三卷为《外篇》,皆论象;后三卷为《内篇》,皆论数。其论说大旨,称古圣人以象示人,有八卦之象、六爻之象、象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七象备而象穷;

后儒之说,有纳甲、动爻、卦变、先天,四者杂而七者晦。于是取古法而斥伪说,以辨象学之讹。又取郑玄“太乙行九宫法”、《吴越春秋》之占法、《国语》伶州鸠之对,以证太乙、六壬、遁甲,以辨数学之失。

宏纲巨目,辩论精详。诚为象数易学之精典,学《易》者不可不读之作。

《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清初黄宗羲撰。该书诞生于明清之际,是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呼唤民主政体的名著。

它成书于1663年,《明夷待访录》文字的特点是,他对于封建的现状,批判很尖锐,而且是披着夏、商、周三代外衣的理想,托古改制。

《明夷待访录》计有论文21篇。黄宗羲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和臣的设置,但主张君主开明立宪制,加强平等因素,扩大社会对执政者的监督权力,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

这种思想并非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而是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发展出来的,因而更加可贵。这部书受到清朝统治者的查禁,直至清末才重见天日,受到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的重视和赞许。

《明儒学案》

《明儒学案》,62卷,明代学术思想史专著,清代黄宗羲撰。黄氏著此书之前,明代理学家周汝登曾著《圣学宗传》,明清之际理学家孙奇逢曾著《理学宗传》,对明代诸儒学说加以总结。

黄宗羲认为周书主张禅学,孙书杂收,不得要领,闻见不广,论述不当,因此广采明代诸儒文集、语录,根据各家宗旨,分宗立派,于康熙十五年著成此书。

《明儒学案》全书首冠《师说》一卷,列方孝孺等25人。次以有所授受者分为各学案,以特起者、后之学者、不太著名者总列为《诸儒学案》,最后为《附案》。

计《崇仁学案》4卷,列吴与弼等10人,《白沙学案》2卷,列陈献章等12人,《三原学案》1卷,列王怒等6人,《姚江学案》1卷,列王守仁等3人,《浙中王门学案》5卷,列徐爱等18人,又附记一人。

《江右王门学案》9卷,列邹守益等27人,又附记6人,《南中王门学案》3卷,列黄省曾等10人,《楚中王门学案》1卷,列蒋信等2人,《北方王门学案》1卷,列穆孔晖等7人。

《粤闽王门学案》1卷,列薛侃等2人,《止修学案》1卷,列李材一人,《泰州学案》5卷,列王昆等18人,又附记3人。《甘泉学案》6卷,列湛若水等11人,《诸儒学案》15卷,列方孝孺等42人。

《东林学案》4卷,列顾宪成等17人,《蕺山学案》1卷,列刘宗周一人。以上各学案,《诸儒学案》共62卷、列201人,又附记10人。《附案》列应典等5人。

每学案都冠以叙论,简介该学案概况,次分列该学案学者,介绍其生平、主要学术观点,并加以评说。最后节录各学者的重要著作或语录。

书中所列,大体初期以崇仁、河东、白沙为主;中期以姚江为主;末期以东林、刘宗周为主。黄宗羲出自姚江学派,所以总观此书大致以王守仁为中心,除专列《姚江学案》外,还列《浙中王门学案》、《江右王门学案》、《南中王门学案》、《楚中王门学案》、《北方王门学案》、《粤闽王门学案》,以及属于王学而略有变化的《止修学案》、《泰州学案》等,居学案总数一半以上。

书中未为李贽立案,对颜钧、何心隐只在《泰州日学案》叙论中提到,也不免偏见。

此书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史专著,开后世“学案”体之先声。取材丰富,编撰有法,分类有序,证论切要,对后世学术思想影响深远。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称“清代学术之祖当推宗蒙,所著《明儒学案》,我国自有学术史,自此始也”。

《宋元学案》

《宋元学案》,共100卷,此书为初步了解宋、元二代理学家、哲学家的生平,思想大要,全书首冠《考略》,历叙成书始末,次《序录》,次学案正文,并节录了宋、元二代诸儒思想的文章。

《宋元学案》最早为明末清初黄宗羲整理。康熙十五年黄宗羲完成《明儒学案》后续修此书,仅成17卷并序而故,其子黄百家续作,又成8卷,后由弟子全祖望、杨开沅、顾諟等人于乾隆十二年至乾隆二十年补述,全祖望于逝世前一年完成,未来得及刊刻也去世了。

后来底稿归勤县卢氏抱经堂的门人卢镐保管,残本归宿愿蒋氏。黄宗羲六世孙黄征、七世孙黄直垕又补充为86卷,道光年间流入浙江学政陈少宗手。

道光十八年王梓材、冯云濠受督学何凌汉委托,始成《宋元学案补遗》100卷,共补遗约有七八百条。

后人看到的《宋元学案》共分87个学案和两个学略《荆公新学略》、《苏氏蜀学略》,以及两个党案《元祐党案》、《庆元党案》。

全书以安定、泰山两学案开篇,至95卷共记宋元学者超过2000人,其中以司马光为首的《涑水学案》、邵雍的《百源学案》、周敦颐的《濂溪学案》、程颢的《明道学案》、程颐的《伊川学案》、张载的《横渠学案》、朱熹的《晦翁学案》、叶适的《水心学案》等都用两卷的篇幅详述。

《通雅》

《通雅》,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方以智的代表作。《通雅》共55卷,作者用3年时间完成了初稿,其后不断增补修订,至康熙五年才付梓,前后共计30年,是作者的心血之作。

全书共分疑始、释诂、天文、地舆、身体、称称、姓名、官制、事制、礼仪、乐曲、乐舞、乐器、器用、衣服、官室、饮食、算数、植物、动物、金石、谚原、切韵声原、脉考、古方解答等44门。

这部书包括了天文、地理、算学医学等“志艺”之学,记录和总结了我国劳动人民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介绍了当时传入国内的一些西方科学知识,并批判地加以吸收总结,广征博引,成为当时科学、学术成果的总汇集。在书中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方以智的“质测之学”。

本书对于那些死守伦理,不务实学的儒者颇不以为然,从学术角度批评了儒者的好名疏陋。认为西方的质测之学尽管还不完备,但却较之详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他的实学体系。

《通雅》以其博大精深,不仅记录总结了当时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反映了作者唯物主义世界观,其考据精核的学风和研究方法,还影响了清代的许多学人,开创了一代学术新风。

《东西均》

《东西均》是明清之际思想家方以智的哲学、儒学著作。撰于清顺治九年前后,代表作者后期思想。全书除《开章》及《记》以外,有《扩信》、《三征》、《反因》、《颠倒》、《全编》、《张弛》、《象数》、《所以》等26篇,约10余万字。

关于“东西均”之名,《开章》作了解释,意为旋转的陶钧、调节乐器的均钟木乃至一切事物都是对立两端的统一。

方以智认为东西、华梵之学也应经烹、煮而“合一”。主张“以禅激理学,以理学激禅,以老救释,以释救老”,把儒、释、老融会贯通。

《东西均》为会通华梵、古今之学而提出“二而一,一而二”的论点。强调“尽天地古今皆二”,把“相因者皆极”看作是“天地间之至理”。同时又指出:“两间无不交,则无不二而一者”,事物都是“两端中贯”,表达了对立面互相斗争又互相依赖的思想。

《东西均》还提出“交、轮、几”的公式,包含有在事物的矛盾运动中把握发展的可能性“几”的意思。这些论点具有朴素辩证法因素。但他讲“交、轮、几”是与“随”、“泯”、“统”相联系的,说“明天地而立一切法,贵使人随,暗天地而泯一切法,贵使人深;合明暗天地而统一切法,贵使人贯”,这是重复天台宗“三谛圆融”的形而上学思辨。

《日知录》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

《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32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19条,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字。这与作者立志学术创新有密切的联系。

后人潘耒把《日知录》的内容大体划为8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

《四库全书总目》则分作15类,即经义、政事、世风、礼制、科举、艺文、名义、古事真妄、史法、注书、杂事、兵及外国事、天象术数、地理、杂考证。这两种划分都有其价值。

前者重视了《日知录》的经世意义,抓住了其主要的方面,并说这书只有宋元时期的名儒能作出来,明朝300年来没有这样的书,将来治国者采用其说,会大有益于“世道人心”,如果仅叹服其考据的精辟,文辞的博辨,那不是作者著书的本意。

后者则偏重其学术意义,划分虽更为细致却不免得其体而遗其神,评价也与前者相左,盛称顾氏考据之学而贬低其经世思想,认为“其说或迂而难行,或愎而过锐”。

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说:“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30余卷。”撰写《日知录》,“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这说明,《日知录》是寄托作者经世思想的一部书,内容大体分为三类:经术、治道、博闻,而核心则是“治道”。

顾炎武曾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现在,人们仍然常常用顾炎武“采铜于山”的比喻,说明历史研究要重视第一手资料,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日知录》的思想也超越了当时大多数学者,其中尤以区分“保国”与“保天下”为最。其中的名句“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天下郡国利病书》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了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120卷。明末清初顾炎武撰。

该书编撰体现一代大儒感到国之危机,他摆脱了科举制度的桎梏,在儒学经世济世的精神鼓舞下,开始撰写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