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不是教你诈
349000000015

第15章 亮眼睛:小心信息轰炸下的美丽陷阱 (3)

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的劣势,并不总是令人同情,因为若不是消费者贪小便宜,在利益面前失去理智,也不会自惹麻烦。经济学则认为这一切很正常,因为在利益面前,任何人都会心动的,经济学上的理性人永远不会失去理性,即永远都会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做出选择,他掌握的信息达到什么程度,他便会做出和他掌握的信息相一致的选择。

由此可见,在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并没有让经济人得到真正理性的认识。所以,在我们今后消费的时候,在面对那些诱人的厂家宣传的时候,就要特别留意。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劣势,几乎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困境。谁都不是全知全觉,那么怎么办?为了避免这样的困境,我们应该在行动之前,尽可能掌握有关信息。知识和经验都是你将来用得着的“信息库”,从而成为市场上真正的“人精”。

劣币为什么驱逐良币

明朝嘉靖年间,朝廷为了维护铜币的地位,曾发行了一批含铜量非常高的铜币,结果却发现私铸的铜币比以前更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原来市场上流通的一般铜币质量远低于新币,私铸有重利可图。私铸者还往往磨取官钱的铜屑以铸钱,这样官钱也逐渐减轻,同私铸的劣币一样;或者新币会被人收拢,融化后按照较低的质量标准重铸,从中获利。

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花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市场上市普遍存在的。阿克洛夫在1970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论文,他本人也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柠檬”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柠檬市场”是次品市场的意思。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有更多信息时,柠檬市场会出现,低质量产品会不断驱逐高质量产品。

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因为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止步萎缩和不存在,从而产生柠檬市场效应。柠檬市场效应则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本来按常规,降低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提高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有时候,降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也不会做出增加购买的选择,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供给的现象。“二手车市场模型”可以形象地解释这种现象。

假设有一个二手车市场,买车人和卖车人对汽车质量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买家只能通过车的外观、介绍和简单的现场试验来验证汽车质量的信息,而这却是很难准确判断出车的质量好坏。因此,对于买家来说,在买下二手车之前,并不知道哪辆汽车是高质量的,他只知道市场上汽车的平均质量。当然,买家是知道市场里面的好车至少要卖6万元,坏车最少要卖2万元。那么,买车的人在不知道车的质量的前提下,愿意出多少钱购买他所选的车呢?所有典型的买家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出价,也就是4万元。但是,那些质量很好的二手车卖主就不愿意了,他们的汽车将会撤出这个二手车市场,市场上只留下质量低的卖家。如此反复,二手车市场上的好车将会越来越少,最终将陷入瓦解。

在传统的市场竞争机制得出来的结论是“优胜劣汰”,可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的运行可能是无效率的,并且会得出“劣币驱逐良币”的结论。产品的质量与价格有关,较高的价格诱导出较高的质量,较低的价格导致较低的质量。“劣币驱逐良币”使得市场上出现价格决定质量的现象,因为买者无法掌握产品质量的真实信息,这就出现了低价格导致低质量的现象。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能发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案例。明代的刘基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四川有三个商人,都在市场上卖药。其中一人专门进优质药材,按照进价确定卖出价,不虚报价格,更不过多地取得赢利。另外一人进货的药材有优质有劣质的,他售价的高低,只看买者的需求程度来定,然后用优质品或次品来应对他们。还有一人不进优质品,只求多,卖的价钱也便宜。于是人们争着到专卖劣质药的那家去买药,他店铺的门槛每个月换一次。过了一年就非常富裕了。那个兼顾优质品和次品的药商,前往他家买药的稍微少些,过了两年也富裕了。而那个专门进优质品的药商,不到一年时间就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了。

这则故事通过三个药商的不同遭遇,嘲笑了真假不分、是非颠倒的社会现象。在这个故事中,卖优质药材的反倒穷得揭不开锅,卖劣质药材的反倒很快致富,其实就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

我们可以发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无处不在。如由于信息不对称,人才市场上的雇主愿意开出的是较低的工资,这根本不能满足精英人才的需要,精英人才一般不去人才市场的招聘会。

认识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很多时候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只有将自己的完全信息传递给别人,才能让别人最终将你认作是一枚“良币”。

向九方皋相马谈有效信息的提取

秦穆公对伯乐说:“你的年纪大了,你能给我推荐一个相马的人吗?”

伯乐说:“我有个朋友叫九方皋,这个人对于马的识别能力,不在我之下,请您召见他。”

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千里马。三个月以后九方皋返回,报告说:“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个地方。”

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

九方皋回答说:“是黄色的母马。”

穆公派人去取马,却是纯黑色的公马。穆公很不高兴,召见伯乐,对他说:“你推荐的人连马的颜色和雌雄都不能识别,又怎么能识别千里马呢?”

伯乐叹气,长叹:“九方皋所看见的是内在的素质,发现它的精髓而忽略其他方面,注意力在它的内在而忽略它的外表,关注他所应该关注的,不去注意他所不该注意的,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方法,是比千里马还要珍贵的。”

穆公试了试马,果然是千里马。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提取有效信息,才能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生活中面对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可能做出不同的解读,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这种差别来源于对有效信息的提取不同。

在美国有两家鞋子制造厂。为开拓市场,其中一家鞋厂老板派一名市场经理到非洲一个孤岛上去调查。那名市场经理一抵达,发现这里的人们都光着脚,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没有穿鞋子的习惯。于是他立即给老板发电报说:“这里的居民从不穿鞋,此地无市场。”而另一家鞋厂老板也派了一名市场经理过去。当这名市场经理抵达后,见到同样的情况时,却心中兴奋异常,也给老板发了一份电报:“此岛居民无鞋穿,市场潜力巨大。”

同样的境况,因为有效信息提取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论。这些故事,应引起每个人的思考。现在市场上存在的信息多如牛毛,但仍有人感叹自己的信息来源不够充足。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矛盾?问题的关键就是——有效信息提取的不同。市场上的信息无处不在,而我们所需要提取的是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个信息提取的过程可能是长期的,但必须是正确的。只有确保了这种正确性,才能让信息为我们带来商机。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受到影响,市场上猪肉价格非常高。商人亚默尔观察这种现象很久了,他通过自己收集的信息认定,这种现象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只要战争停止,猪肉的价格就一定会降下来。从此,他更加关注战事的发展,准备抓住重要信息,大赚一笔。一天,他在报纸上挖掘到了这样一个信息:李将军的大本营出现了缺少食物的现象。通过分析,他认为,战争快要结束了,战争结束就说明他发财的机会来了。亚默尔立刻与东部的市场签订了一个大胆的销售合同,要将自己的猪肉低价销售,不过可能要迟几天交货。按照当时的情形,他的猪肉价格实在是太便宜了。销售商们没有放过这一机会,都积极进货。不出亚默尔的预料,不久后,战争果然就结束了。市场上的猪肉价格一下子就跌了下来。这时亚默尔的猪肉早就卖光了,而在这次行动中,他共赚了100多万美元!

现在,随着网络——“高速信息公路”的普及,我们正走入信息经济时代,但有几个人能像发现市场的营销经理和亚默尔那样,找到对自己有效的信息?如今,人们追求的已经不是信息的全,而是信息的有效。越来越多的信息充斥着电脑的荧屏,人们绝不可能困在对全面信息的无限追求中,那将耗尽我们过多的时间和成本。只要能收取到对市场影响最本质的信息,就足够了。

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中,每天都要接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这些信息泥沙俱下,真假混杂。提升自己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应该是每一个经济人的基本能力。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运用到经济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生活对大家都是平等的,成功也从来不是缺少机会,而是需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慧眼,来发掘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