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博览(第四册)
3494700000006

第6章 二战前后的世界(5)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关东军按照预先的计划,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南满铁路,诬称是中国军队所为,当即派兵发起突然进攻。炮轰中国军队驻守的北大营和沈阳城,史称“九一八事变”。南京国民政府对于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北大营、沈阳城相继被日军占领。日军随后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进攻,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及对亚洲与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侵略的序幕。

一·二八事变

1932年1月18日,日本蓄意制造了日本僧人寻衅被殴的事件。1月28日,目军以此为借口悍然向上海发动武装进攻。中国上海驻军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等人的领导下奋起抵抗。3月3日,在英、美等国的调停下,中日双方宣布停战。5月5日,国民政府同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协定规定上海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驻军,而日军则可留驻上海。

日本侵略华北

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后,进一步向华北地区扩张,企图炮制出第二个伪满洲国——华北国。1935年6月,日、中《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签订,规定中国军队退出华北,华北变成非武装区,从而大大削弱了中国在华北的军事力量。10月,日本提出所谓“广田三原则”的对华政策,加紧策划华北“自治”。华北地区陷入沦陷危机。12月18日,为满足日本“华北特殊化”的要求,国民党政府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但是此举并未从根本上缓解华北的紧张局势。1936年,日本内阁又提出一个全面掠夺华北资源的经济侵略计划。此时,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席卷全国,国民党政府拒绝了日方的要求,从而使日本以政治分裂、经济侵略等手段吞并华北地区的侵略计划宣告失败。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第一次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以后,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意大利***声称,意大利要在东非谋求殖民利益。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意大利***加快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步伐。1934年12月5日,意军在瓦尔瓦尔地区制造边境冲突,开始对埃塞俄比亚进行侵略。但英、法控制的国联无视埃塞俄比亚的申诉,采取“不干涉”政策。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侵略军不宣而战,分三路向埃塞俄比亚发动大规模进攻。

美国的《中立法》

1935年8月31日,美国国会在孤立主义的强大压力下,通过了《中立法》,规定对交战国实行武器禁运,但授权总统确定禁运武器的项目和实行武器禁运的时间,并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国运送武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后,1935年10月5日,美国宣布对交战双方都实施《中立法》,但该法并不禁止向交战国输出石油等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美国商人对政府的“道义禁运”声明置若罔闻,向意大利大量输出石油等战略物资。由此可见,美国的《中立法》实际上并非中立,反而助长了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气焰。

《霍尔—赖伐尔协定》

1935年12月9日,英国外交大臣霍尔和法国总理赖伐尔共同炮制了一个协定——《霍尔—赖伐尔协定》。协定主张埃塞俄比亚用整个欧加登省和提格雷省东部等其15.5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换取意大利在厄立特里亚划出的一条约7770平方千米的走廊及其通往阿萨布港的出海口,同时要求埃塞俄比亚在其南部地区给意大利提供一块“经济发展和居留的地区”。这项协定否定和抛弃了国际联盟的原则,以出卖埃塞俄比亚的主权和利益来满足墨索里尼的野心,遭到了埃塞俄比亚人民和英、法两国人民以及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霍尔和赖伐尔因此被迫辞职。

英、法对意绥靖政策的后果

虽然英、法两国纵容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的绥靖政策,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但英、法迫不得已的经济制裁仍然激怒了意大利,使意大利与德国前嫌冰释,结成了罗马—柏林轴心。英、法的绥靖政策同样助长了德国的侵略野心,德军于1936年3月开进莱茵非武装区。欧洲的一些小国对英、法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做法大失所望,于是纷纷到国联以外去寻求安全保障,欧洲集体安全体系被摧毁。

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内战爆发后,为了扼杀西班牙共和国,掠夺西班牙的丰富资源,进而控制大西洋通往地中海的咽喉——直布罗陀海峡,德国和意大利都派遣军队支援西班牙叛军作战,对西班牙内战进行公开的武装干涉。因此,西班牙内战同时也具有反对***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西班牙内战

1936年,西班牙人民阵线联合政府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36年7月18日,反动军官佛朗哥发动武装叛乱,10月成立了叛军政府,西班牙内战由此爆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看到西班牙叛军连连受挫,于是派遣军队对西班牙内战进行武装干涉。同时,国际进步力量组成国际纵队支持西班牙联合政府,与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苏联政府也给予西班牙人民巨大支持,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1936年9月至1937年3月18日,西班牙人民击退了叛军对首都马德里发动的4次大规模进攻,成功保卫了马德里。但由于共和国部队与佛朗哥叛军力量悬殊,共和国内部又混入叛徒,1939年3月底,佛朗哥军队在德、意***的支持下占领了西班牙大部分土地,攻占了马德里。4月1日,共和国政府被推翻,佛朗哥的独裁统治由此开始。

徳、意对叛军的援助

共和国军队和广大人民的奋勇抵抗,粉碎了佛朗哥叛军速胜的企图。德国和意大利对叛军的持久战进行了“慷慨”的援助。德国派遣容克运输机协助佛朗哥将大批叛军和军需品从摩洛哥运到西班牙本部,还派去了大约1.6万人的支援部队、600多架飞机、200辆轻型坦克。意大利对西班牙叛军的援助力度比德国大,到1937年2月,已有4.9万名意大利士兵在西班牙作战。在整个西班牙内战中,意大利共派出官兵7.3万人左右,还提供了700多架飞机、700多辆坦克以及火炮、机枪等,军事援助的总值相当于意大利两年的军事预算。如果没有德国和意大利的军事支援,佛朗哥叛军不可能获胜。

《不干涉协定》

英、法担心西班牙革命运动蔓延开来,希望德、意对西班牙的干涉有利于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于是采取了不干涉的政策。1936年8月15日,英、法两国政府声明为避免干涉西班牙内战,“禁止将一切武器,弹药、战争物资和一切装配或拆散的航空器以及一切作战船只直接或间接输出,再输出和运至西班牙、西班牙属地或摩洛哥西属地区的某一目的地”。到9月3日,共有27个国家签订了《不干涉协定》。9月9日,在法国的建议下,“不干涉西班牙委员会”成立。正在武装干涉西班牙的德、意两国也签署了该协定。《不干涉协定》实际上只是单方面束缚西班牙共和国获得武器,并不能阻止佛朗哥叛军从德、意等国源源不断地得到武器供应,其实质是纵容***侵略。苏联为了阻止佛朗哥叛军得到外来援助也参加了“不干涉西班牙委员会”,但是当看到实际情况完全相反时,立即向西班牙共和国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德国吞并奥地利

德国和奥地利都是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国家,两国的合并问题由来已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为了削弱德国,严禁德、奥合并。当时的德国也无力实现德、奥合并。1933年,**党夺取政权后,希特勒曾企图采用扶植奥地利**党的办法,在奥地利内部进行颠覆活动,以达到合并奥地利的目的。后来,颠覆活动失败,但希特勒并没有放弃吞并奥地利的企图。

1936年《德奥协定》

1936年,意大利深陷侵埃(埃塞俄比亚)战争中,无力再与德国争夺奥地利;英、法两国对意大利的侵略行径和德国公然违反《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的军事行动一再姑息纵容。在这种有利于德国的国际形势下,1936年7月11日,奥地利首相许士尼格同德国驻奥公使冯·巴本签订了一项秘密协定和一份公报。在发表的公报中,德国政府表示承认:奥地利联邦的主权,双方互不干涉内政,奥地利则承认自己是一个德意志国家。但是在秘密协定中,德国却要求奥地利按照德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来进行自己的外交活动,大赦奥地利境内的**党政治犯,任命“奥地利的民族反对派”担任政务。通过《德奥协定》,德国基本上控制了奥地利的内政外交。

英、法对德的绥靖政策

为了全面解决与德国的矛盾,英国向希特勒明确表示“凡尔赛强制条约的错误必须加以纠正”,但英国只关心但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问题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变更。而法国由于国内政局动荡,无力对德国采取强硬政策。法国表示对1936年7月德、奥协定签订后,两国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建立更密切的联系没有任何异议,同意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意志少数民族应享有广泛自治,并且不反对德国扩大在奥地利的势力。英、法的绥靖政策,促使德国大胆地对奥地利进行吞并。

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8年2月12目,希特勒胁迫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同意德方炮制好的“协定草案”,意图吞并奥地利。为了挽救国家,奥地利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救亡浪潮,百万人签名请愿,要求政府抵抗侵略。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许士尼格宣布在3月13日就是否赞成奥地利独立问题举行全民投票。3月11日,德国向奥地利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立即取消全民公决。3月12日凌晨,德军开进奥地利。3月13日,希特勒和奥地利**头子赛斯·英夸特签署了《关于奥地利和德国重新统一法》。独立的奥地利从此灭亡,成为德国的东方省。奥地利被德国吞并后,英、法两国政府曾向德国政府提出抗议,遭到希特勒的拒绝。4月初,英、法、美三国政府正式承认奥地利并入德国。

战争的迫近

20世纪30年代,德国***一步步撕毁《凡尔赛和约》,不断进行对外侵略扩张,武力干涉西班牙内战,强行吞并奥地利;日本***加快推行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侵略计划,逐渐占领控制了中国的局部地区。英、法等大国的绥靖政策激起了***国家更强烈的扩张野心,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五月危机”

奥地利被德国吞并后,战略地位重要、工业发达、资源丰富的捷克斯洛伐克成为希特勒的下一个侵略目标。1933年,**分子康拉德·汉莱因在希特勒的扶植下,在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建立了“苏台德德意志人党”。1938年4月24日,汉莱因在苏台德德意志人党代表大会上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提出了八条要求。经过谈判,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同意释放**政治犯,但拒绝了让苏台德区完全“自治”的要求。5月19日,希特勒调动四个摩托化师向德捷边境集结,企图用武力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屈服。捷克斯洛伐克举国奋起,决心抵抗。双方军队在边境集结对峙,形势骤然紧张。这就是所谓的“五月危机”。最终,希特勒的阴谋在苏联和英、法两国的干涉下失败。“五月危机”被成功化解。

慕尼黑会议

“五月危机”后不久,1938年9月12日,苏台德区发生暴乱,但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镇压。汉莱因逃亡德国。德军以此为借口,大规模向德捷边境集结,制造了“九月危机”。“九月危机”的发生现使国际局势空前紧张。9月29至30日,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了谋求相互妥协的国际会议。参加者有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德国总理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四国最终签订《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及意大利间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同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的一切建筑和设施移交给德国。慕尼黑会议及协定粗暴践踏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英、法绥靖政策登峰造极的表现。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德国在得到苏台德区后,立即着手准备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10月7日,在德国的策动下,斯洛伐克成立了“自治政府”,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1939年3月14日,斯洛伐克总理提索发表了由德国起草的《独立宣言》。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查也被迫签订了早已经拟好的《德捷协定》。3月16日,德国军队进驻斯洛伐克,希特勒宣布成立“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至此,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全部吞并。德国的力量得到极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