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路决定出路(第二册)
3495200000006

第6章 一份坚定的承诺

目标堆砌成功

海伦·凯勒曾说:当一个人感到有一种力量推动他去翱翔时,他是不会去爬行的。这种力量就是目标的力量。每每考量一位成功人士,都会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走的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正是一步步的精心策划,才使他们踏着一个个目标实现的阶梯步入了成功的殿堂。而那些茫然度日却不知所为何事的人到头来只能抱憾终生。

退职酒会,是一个令人难受的场合,参加者都希望在不失冒昧的情况下赶快离去。一次,一位退职的老先生多喝了几杯酒后,感到自己应该说几句肺腑之言:“年轻人,你们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了,奉劝各位,事实并非如此。就我而言,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我曾经拥有的那些伟大的抱负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因为我的一生都在随波逐流,到头来才发现我失去了一生宝贵的时间,到头来一无所有。”望着这位老人的惆怅与感伤,每一个人对他的不幸深表同情之时,也许都会以一种难以名状的心情为自己而担忧。的确,如果让世事支配,那么我们中的多数人终将一事无成。如果我们希望寻求成功的道路,就应该首先明确前进的方向,追逐的目标。

在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叫比塞尔的小村庄。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那里走出沙漠一般要三昼夜的时间,但在英国皇家学院的院士肯·莱文1926年发现它之前,那里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沙漠,在我们看来,真是有点儿不可思议。据说他们并非不愿意离开这块贫瘠的沙漠,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成功地走出这片沙漠。肯·莱文来到比塞尔以后,用手语同当地人交流,结果发现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里无论向哪个方向出发,最后都还要转回到原地来。肯·莱文听了他们的话当然不相信。为了证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肯·莱文进行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一直向北走,结果不到四天时间就走了出来。可比塞尔人为什么就走不出去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决定找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他们准备了半个月的水,牵上两匹骆驼,肯·莱文又收起指南针等设备,只拿着一根木棍跟在后面。十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将近800英里的路程,第11天清晨,一块绿洲出现在他的眼前,他们果真又回到了比塞尔。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没有指南针等设备,也根本不认识北极星。

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里,如果一个人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圈,最后,他的足迹多半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在浩瀚的沙漠中央,方圆千公里,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肯·莱文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个叫阿古特尔的青年。他告诉阿古特尔:“你只要白天休息,夜里一直朝着北面那颗最亮的星星走,就一定能走出沙漠。”青年照着去做,三天后果然走到了大漠的边缘。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到达成功的圣地,缺少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

有这样一个寓言:三只青蛙掉进鲜奶桶中。第一只青蛙说:“这是命。”于是它盘起后腿,一动不动等待着死亡的降临。第二只青蛙说:“这桶看来太深了,凭我的跳跃能力,是不可能跳出去了。今天死定了。”于是,它沉入桶底淹死了。第三只青蛙打量着四周说:“真是不幸!但我的后腿还有劲,我要找到垫脚的东西,跳出这可怕的桶!”于是,第三只青蛙一边划一边跳。它要求每一次的跳跃都比自己上次跳的高一些。慢慢地,这只青蛙越跳越高,终于跳出了奶桶。明确自己每一步的目标,并逐步完成,第三只青蛙终于做到了自救,完成了那个被认为是天命是不可能的事情。

拿破仑·希尔认为,如果有什么使我们总得不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的话,这个原因就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所以,在你决定自己想要什么之前,想一想,你的每一步该怎么走,你要去往何方。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用一个一个细而小的目标逐个实现,来铺平走向成功的那条康庄大道,然后一直走下去。

如果一个将军不知道自己要完成什么任务就带着士兵冲往战场;如果一艘轮船不知道要驶往何方就满载货物随波逐浪;如果我们在没有北极星的暗夜里踽踽独行迷茫彷徨——那又哪里能看见胜利旗帜猎猎作响的容光,哪里能听见归航时汽笛的悠扬,哪里能感受征途跋涉后归属的安详。

智慧之源

你看见过在水流中打转的落叶吗?它们根据水的运动而翻转,蜗旋,漂流,完全没有目的,也无法选择自己的方向。它们的归宿不由自己,它们的命运全凭偶然。人生就像流水一样,有的人围绕着一个点打转,有的人顺流直下,而有的人却选择了逆流而上。落叶是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然而人却完全不同。只要你选择了正确的方向,你就可以游向任何你想去的地方,乘着水流去寻找自己的机会。

用现实的目标代替虚幻的梦想

在人生的征途中,你会有许多目标。那个你为之奋斗的理想就是你的终极目标。你要把它放在心里。在漫漫长路中你需要为自己设定一些现实可及的目标。这些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以实现的。如果计划不具体,就无法衡量是否实现了,那样就会降低人的积极性。因为向目标迈进是我们奋斗动力的源泉,如果无法知道自己向目标前进了多少,就会使人泄气,容易产生挫败的情绪,要想成功也就很难了。就像一棵苹果树,上面有许多苹果,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是你最想要的。但是现在,你要先跳起来摘那个你能摘到的苹果。直到你越跳越高,那个最红的苹果终将属于你。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说明一个人若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就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1952年7月4日的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一片浓雾之中。在海岸西面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34岁的女人涉水到太平洋中,并开始向加州海对岸游过去。如果成功了,她就会成为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妇女,她叫费罗伦丝·查德威克。

那天早晨,海水很冷,冻得她身体发麻,雾很大,她几乎连护送她的船都看不到。时间一点点过去,成千上万的人在电视上看着她。15个小时以后,她非常累,又冻得发麻。她觉得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教练在另一条船上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是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

又过了几十分钟,人们把她拉上了船。上岸后她开始感到失败的打击,她不假思索地对采访的记者说:“说实在的,我不是在为自己找借口,如果当时我能看见陆地,也许我会坚持下去。”

从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到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后来她说,让她半途而废的并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在浓雾中她看不到目标。两个月之后,她在一个晴朗的天气里成功地游过了同一个海峡,因为事先人们在她游的路径中设定了一个个浮标,她可以时时清楚地看见具体的目标,所以她就有了进行下去的勇气,终于获得了成功。

查德威克虽是游泳高手,但仍需要看见目标,才能鼓足干劲地去完成她有能力完成的任务。当你规划自己的成功之路时,千万别低估了制订可测目标的重要性。

明确的目标让我们有所心安、有所适从,为我们带来每一步行动的指南。没有具体现实的目标,我们就会像无头苍蝇一般,没有条理、没有方向、没有动力。当有那么一个你可以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在那里引导着你,你就有理由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开拓创新,发挥潜力。

音乐大师史达温斯基在接受一家媒体访问时,主持人问史达温斯基,为什么他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他有天赋异禀的音乐才华,还是他总有源源不绝的灵感?史达温斯基都一一否认,最后,他说:“我在这里已经好几个钟头了,这期间,我为我新曲中的一个音符绞尽脑汁,到底是DO——Mi比较好,还是应用DO——SO?我最后发现DO——La的La音,正是我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那一个音符。因为我从一个个音符的斟酌开始,完成每一个现实的目标!”

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在谱写着自己的音符,梦想着最美丽的乐章。但在完成一部惊世之作,实现你的梦想之前,每个音符的推敲斟酌都是一个个现实的目标。依次完成这些目标,不但可以让你与遥不可及的梦想更近一步,而且可以收获更多的慰藉与勇气。

看不见具体的目标就永难完成心中的梦想,那么梦想就只能停留在虚幻想象中。因为你不知道到底离成功还有多远,因为没有音符就无所谓乐章。

让我们先摘下那个我们能摘下的苹果,在品尝甘甜的同时不再望梅止渴满心惆怅!让我们朝着那个看到的目标奋力前行,告别迷茫不再彷徨,最终迎来成功的曙光!让我们把握好人生的每一个音符,谱写出一生最充实而又美好的乐章!

智慧之源

人们都有梦想,一些人能把它变成现实,而另一些人却永远只能把它留在虚幻的梦想阶段。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其实就在于一些人把理想的实现划分成一个个现实的目标,而去逐步实现;另一些人,却只是远远地望着高高在上的梦想……

选择你最可能实现的目标

在选择人生目标以及做事的时候,重要的是面对现实,扬长避短。谁把握了最可能实现的目标,谁就掌握了命运,抓住了成功。

贝尔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有着特别的地位。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

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

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回答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卢浮宫是有很多价值连城的珍稀名画,抢救出其中最值钱或者最具艺术欣赏的画是最理想的。但是我们反过来想想,最好的画是否也会有最好的保护措施?在大火蔓延的情况下,你贸然地冲到博物馆里面,结果可能会是连画的外层保护都来不及打开,你和博物馆就一同化为灰烬,到头只能落个人画两空!贝尔纳却不同,他选择的是最有可能实现的办法!在离出口最近的地方既可以顺利地抢救到画,又可以保存自己的生命,尽管这幅画可能不是卢浮宫最好的,但是和人画两空相比较,当然贝尔纳的方法是最佳的选择!

生活当中,选择理想与现实相结合,是走向成功的最佳答案。方法比想法更重要,或者说没有方法对应的想法,是没有价值的。

在英国的西敏寺,有一位主教的墓志铭吸引了所有前来凭吊怀古的人:

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但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力所能及的目标开始。

成功者大都知道自己能力和智力的边界,知道有一些角色是自己永远扮演不了的,因此才不会冲动地、人云亦云地追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在生活中我们总倾向于往我们的不胜任阶层攀爬,向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迈进,仿佛追求愈高、愈多就代表愈好。可是环顾四周,我们看到的却是这种盲目追求下的牺牲者。我们看到一批批人,而且是人类中的大多数人,争先恐后、汲汲争取,到头来终将是一场空。

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的一生虽然漫长,但紧要关头处往往只有几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几步”充分体现了人生的选择。例如,考生对高考志愿的填报;人们对职业或工作岗位的挑选;有志者对成功目标的确定;青年人对情感或生活伴侣的选择;父母对儿女成才的各种培养等等。选择,是人们良好的主观意愿的展现,而“高不成,低不就”,最终失败,往往是常见的结果。选择答案的反差如此之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选择的理想不切实际。因此,要善于把长远目标与阶段实施结合起来,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善于用“实际的理想”代替“不可能的梦想”。对大多数人来说,最佳的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更不是最辉煌或自己最喜欢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智慧之源

最佳的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更不是最辉煌或自己最喜欢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山登绝顶我为峰

山登绝顶我为峰。志向基本上决定了你的人生。志向越高远,一个人的才华才能发展得更快,生活也才能更有质量。没有理想之辈注定会一生碌碌无为。爱因斯坦曾说:“我从来都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立志也要高于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才能出人头地。

人生当立志。无志则人难做,事难成。山登绝顶我为峰。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感觉压力大,如同一块巨石压身,喘不过气来,整天叹息:“唉,我的出路何在呀?我都熬到这样的年龄了,怎么还是没有希望?”我想问这些人,你们是否有志向呢?你立志了吗?

人生之所以迷茫,归根结底主要是没有远大的志向和为之奋斗的明确目标。没有远大的志向,只会变得慵懒,只能听天由命,叹息茫然,想不让机会溜走都难。只有靠志向和理想冲出迷茫的旋涡,崭新的人生之页才将会为你从这里翻开。

古人对“志”的解释,是认为“心之所指日志”,也就是指人的思想发展趋向。当代汉语对“志向”一词是这样解释的:“未来的理想以及实现这一理想的决心。”解释了志向,我们就不难理解“立志”了,即人生当早立志。

世界上大多数人是安于平庸舒适的生活的。他们将“爬得高,摔得狠”奉为至理,对理想远大的人排斥、嘲弄甚至打击。有志一飞冲天者,大可不必理会庸人的微词,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在特定的年代,一个人想站得高看得远,还必须具有勇气。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追求理想,布鲁诺被活活烧死在火刑柱上,刘和珍被打死在集会的人群中……但是,他们仍然高喊着自己的理想。在政通人和的时代,高瞻远瞩不必付出如此大的代价,还会带来超值的回报。因为知识经济成为万人瞩目的运作手段,在衡量人的时候,这是非常客观同时也是非常理性的。一个人有没有未来意识,直接决定了对他事业的估量。事实已经千百遍地证明了这个朴素的道理。

如果你有了高瞻远瞩的目光,胜利至少可能提前十年来临。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决定要跑5000米的时候,自然就进行着长跑准备。哪怕你跑到4000米的时候坚持不住了,也不必妄自菲薄。因为你已经把别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因为他们只确立1000米的目标,如今还在900米那里徘徊呢!所以,立什么志就有什么样的目标。但是,前者实现的时间要大大少于后者,这就令一部分“聪明”人执著选择。最初,他们确实立竿见影,那时候,“傻子”们还在刻苦努力,可是,几年之后,一切都不同了。“聪明”人还是“聪明”人,“傻子”却逐渐开始领导“聪明”人了。这是不折不扣的黑色幽默。当然,你们可能不服他们,这也难怪,你们最初的差别确实不大,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个望远镜,只是你们站在了地平线上,而人家已经登上了最适宜眺望远方的山顶。

为自己立一个鸿鹄之志吧!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智慧之源

山登绝顶我为峰。志向基本上决定了你的人生。志向越高远,一个人的才华才能发展得更快,生活也才能更有质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把梦想提升为具体的人生目标

梦想是那个深藏在人内心深处的最深切的渴望,是一种强烈的需求。它能够激发你潜意识中的潜能。当想起它时,你就会兴奋不已。人类所创造的一切奇迹、所有触手可及的伟大成就都是梦想成真的结果。成功者一定是梦想者。梦想是成功的动力源泉,没有梦想,就像一部车没有发动机,这部车就不可能快速奔驰。有了动力,你就有了渡过艰苦的奋斗路程支点,终将达到目标。

人都会生病,生病时我们就“梦想”早日恢复健康。为了治愈疾病,我们就要吃药,吃药尝到苦涩的时候,想到自己健康的“梦想”,这个“梦想”像变成了解苦的糖水,让你坚持完成了服药的过程,终于达到恢复健康的目标。

“哀莫大过于心死”,人人都需要建筑一个伟大的梦想,来支撑一生的奋斗。从现在开始,就好好思考一下,那个你一生最大的梦想究竟是什么,用一周的时间把它仔细地写下来,坚持你的梦想,把它变成你的目标。梦想停留在想的阶段就只是空想,把它变成目标而为之奋斗,就总有实现的一天。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36岁时就已经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制片人和导演。电影史十大最卖座影片中,他个人就囊括四部。年纪轻轻的他是如何取得了此等骄人的成就呢?源头就是儿时的一个梦。

斯皮尔伯格在十二三岁时就梦想自己能成为一名电影导演。在17岁那年的一天,他参观了环球制片厂。那不是一次普通的参观活动,在他得窥电影制作的概况之后,当场他就决定了自己要怎么做。之后,他偷偷地观看了一场实际电影的摄制,然后又与剪辑部的经理长谈了一个小时,才结束了参观。对于许多人而言,故事可能就到此为止了,但斯皮尔伯格却不一样,他有梦想,他知道他要什么。从那次参观后,他知道他的目标是什么了。第二天,他穿了一套西装,提起他爸爸的公文包,再次来到那个摄影现场,装作那里的工作人员。他避开了大门守卫,找到一辆废弃的手拖车,用一些塑胶字母,在车子上拼成“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等字。之后他利用整个夏天去结识各位导演、编剧、剪辑,流连于他梦寐以求的世界。通过与别人的交谈和自己的学习、观察,他产生出越来越多关于电影制作的灵感和经验。终于,在20岁那年,他成为了一名正式的电影工作者。环球制片厂放映了一部他拍的反响良好的片子,并因此签订了一份7年的合同。从此,斯皮尔伯格走上了他的导演之路,他的梦终于成为了现实。

许多人不能成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梦想。几乎所有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为什么不能成功呢?因为他们没有把梦想变成可以完成的目标。人生想获得成功,就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就不知道为梦想而奋斗的方向。犹如一艘巨轮梦想驶上大海,但却没有既定的航标。许多人也曾遭遇了机遇,也曾梦想过成功,但他们没有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的目标,从来没去为自己的梦想拼搏过。若梦想不能变成明确的目标就会变成梦幻;若你从来不为你的梦想付出行动,梦想就会变成梦幻。梦幻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现在你需要做的,就是把你的梦想详细地写下来,认真地思考一下,让你的梦想有一个具体的数字和期限,把它变成你人生的目标。

天上人间的距离也许并非逾越无望,现实的一切也许可以不再暗淡无光,梦想的国度也许也能让你自由徜徉——只要你把心中的梦想插上目标这一翅膀,就能扶摇九天而翱翔!

智慧之源

“我要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我要拥有亿万身价,做商界举足轻重的骄子!”对于这些激荡人心的梦想也许每个人都会怀着热忱的希冀,但并非每粒种子都会变成参天大树。只有把希望的种子变成具体的目标,梦想之树才会拔地而起。

欲与天公试比高

两个旅行者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狼。甲立刻向前飞奔,乙却弯下腰系紧自己的鞋带。

“你为什么不赶快逃命?”甲边跑边问乙。

“我在紧鞋带,这样可以跑快些。”乙说。

“但是你跑得再快也跑不过狼的。”

“我不需要比狼快,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可以了。”乙系好鞋带,不一会儿就把同伴甩在后面。

这个老掉牙的故事天天都在上演。命运的狼时刻对我们虎视眈眈,我们却像甲一样茫然不知所措。那年风靡全国的“超级女声”,有一种“PK”的淘汰制度。PK已成为流行词汇,PK意识深入人心。其实PK自古就有,无处不在。人类自诞生的那天起,就生活在形形色色的竞争之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能在竞争中取胜,就要淘汰出局。

勇于竞争和擅于竞争才是使自己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和在事业上卓尔不群的基本原因之一。一味埋头赶路而丝毫不顾及其他对手的情况,缺乏在社会上立足的竞争意识,则很可能落伍于同时起跑的群体。

现代人的心灵里无时不在奔涌着参与竞争的欲望。不论什么方式的竞争,也不论竞争对手是谁、竞争的具体内容怎样,总之,凡是竞争都能强烈地激发人们的生命冲动,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感觉到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感到自己活得充实而有意义,只有在竞争中才能真正实现自我。

我们知道,不论什么方式的竞争,也不论竞争的对象是谁、竞争的具体内容怎样,总之,竞争都是为了自己的感觉和利益压倒对方、超越对方,你就在这种压倒和超越对力的竞争中得到心理的满足,实现生命的意义。

肯尼迪家族的口号:“不能甘居第二。”因为有这种必胜的竞技心理状态,约翰·肯尼迪在1961年竞选美国第35任总统时,击败了实力强大的尼克松。

乔治·大卫·伍兹在一家股票经纪机构当小厮时,便萌发压倒对手,一定要在华尔街这个世界金融中心争到一席地位的坚强信念,他每时每刻保持着良好的竞技心理状态,终于脱颖而出,步步高升,直至跻身世界银行行长之职。

不论你面对什么样的竞争,也不论你所处的环境怎样恶劣,怎样于你不利,你不要气馁、不要畏惧,你要相信自己。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智慧的日益丰富使你能够永远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永远都能参与竞争。只要你富有压倒对方的智慧,富有充足的知识,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之下你都能取得胜利。

甚至可以说,你总是能以良好的心态积极地参与竞争,这本身就是你的胜利。

以良好的心态参与竞争是积极健康的竞争。

心理学告诉人们,一般人,在遇到一个陌生人时,都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对陌生人的估价往往略低于自己。这种感觉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自觉的。所以,要客观公平地评价一个人,往往要对这个人有较全面的了解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把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利害关系带进去评价自己的对手,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有失公允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也是人在竞争视野中的“盲点”,用时下的词说就是“误区”。在竞争中还容易犯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妒忌。这些对心理健康都是极不利的。

年轻人在竞争中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情绪上大起大落。比如一个人在一阵争强好胜激烈的心理冲击后,又感到十分悲观,一旦发现条件不如他的人都上去了,于是又自卑起来,甚至在事业上产生了垮掉的感觉。从心理学上来讲,这种感受又叫作“自卑型失意”,这种情绪如果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工作和事业是十分有害的。

上面讲的是在事业竞争中比较典型的心理及情绪上的反映。还有一些人,由于失败而忌恨,甚至产生报复心理,这是极端自私的变态心理。这对于群体生活和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有莫大的害处。

人的一生充满了各种竞赛和竞争,成功有先后,胜利有迟早,只要目标是合乎客观实际的,加上自己顽强的努力,人人都能成功。千万不要因小失大,图一时的利益而背弃了远大目标,争一日之长短而有损于自己的素质与品行。美国总统布什,在总结他成功的经验时说:事业上的竞争与做人是不矛盾的,良好的品格修养只会在竞争中有利于你。

只有明白了这些,我们才能在竞争中保持健康的心理,才会在事业上不断地取得成就,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不应该让自己的生活总是平静如水。如果没有奋发的动力,就应该主动为自己找一个竞争的对手,否则,长期置身于枯燥乏味的生活之中,很可能会使自己逐渐颓废消沉下去。

有人说,作为一个英雄,最大的悲哀并不是被别人打败,而是在征战的疆场上没有一个可以与之一比高下的对手。

给自己找个对手,就是积极地处世和主动地竞争,就是在向人生的理想目标挺进的过程中为自己寻求底蕴、寻求动力。只有坚持争上游做前驱,才能创造出人生的辉煌。

不过,你要找的“对手”是有条件的,而不是胡乱找的。

你应以你周围的同事或同学为目标,当然你要找的目标一定要目前他无论是成就或能力都比你好的,换句话说,是“跑”在你前面的人!但也不能找跑在太前面的人,因为你不一定追得上,就算能追上,也要花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力气,这会让你跑得很辛苦,而且充满挫折感。例如,如果你只是个小职员,一个月赚两千元,你若要和年薪两百万的总经理比,那你的日子就不要过了!

“对手”找到之后,你要进行分析的工作,看他的本事到底在哪里?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平常他做事的方法,包括人际关系的经营、能力的增进等等,你都要有所了解。你可以学他的方法,也可以在自己的方法上下功夫,相信很快就有成绩出现——你慢慢地和他并驾齐驱,然后超越了他!

等超越了你的“对手”,你可以再跟住另一个“对手”,并且再超越他!

当然也有可能你找到了对手,但就是一直跟不上去,甚至还被后面的人一个个超越过去,这实在令人难堪。碰到这种情形,我要说的是——马拉松比赛讲求运动精神,跑完比名次更重要;人生也是如此,尽力比成就更重要!只要你尽力了,不愧对自己,那就可以了!就怕半途退出,失去奋勇向前的意志,这是人最悲哀的一件事!

跑道就在脚下,对手就在身边,你准备好了吗?

智慧之源

不论你面对什么样的竞争,也不论你所处的环境怎样恶劣,怎样于你不利,你不要气馁,不要畏惧,你要相信自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山穷水尽的时候就要变通

生活中的事物不会总是一成不变的,当执著到山穷水尽时,就需要变通。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几只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有目标地朝着光亮拼命折腾的蜜蜂最终气力衰竭而死,而无目的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

也许你会说真是无头苍蝇乱撞。那么蜜蜂为什么就气力衰竭而死呢?从科学上讲是它对既定方向的执著,是它对趋光习性这一规则的遵循。这仅仅是一个小实验,但是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著努力,而是要学会变通,要学会在逆境中寻找求生的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

小凡在一家历史研究所工作,所里的大部分人都是研究生。他不甘心,立志要读历史方面的研究生,这方面的几大权威资料几乎被他翻烂了,可是连考数年都未考中。然而,在这期间不断有朋友拿一些古钱向他请教,起初他还能细心解释,不厌其烦。后来,问的人实在太多了,他想不如自己在这方面编本书得了,一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二是为了给朋友提供方便。年底时,他的书是写成了,但是他仍然没有考上研究生,出人意料的是他的那本关于中国历代钱币的书却被一家出版社看中,第一次印了l万册,当年就销售一空。如今的小凡,早就是古币鉴定方面的专家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喜欢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努力奋斗,但却不是每个人的愿望和理想都能实现。有些人为了自己的目标奋斗一辈子都不能成功,不能说他们一辈子就无才无能,可能是因为他生命中真正精华的部分未被自视而不见的机遇得以发现,或者不被看好的那一部分未能充分展示。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就能成功。

湖南师范大学年轻的教授陈诚刚结婚不久,妻子就因为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年卧床不起。生下儿子后,妻子的病情又加重了。面对常年卧床的妻子和刚刚降生的儿子以及刚刚开始的事业,陈诚心急如焚。

一天,他正在忙着做家务,儿子咿咿呀呀时断时续的叫声使他备感初为人父的欣喜。他头脑一转,突然想到能不能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在儿童语言的研究上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对于他这个想法十分赞同。

从此,陈诚辞掉自己的工作,专心在家里研究儿子的语言。妻子这回也成了他最佳的合作伙伴,刚出生的儿子则成了最好的研究对象。家里处处都是小纸片和铅笔头,儿子一发音,他们立刻记下第一手资料,同时每周一次用录音机录下文字难以描摹的声音。就这样坚持了六年,到儿子上学时,他和妻子开创了一项世界纪录:掌握了人从出生到六岁半之间儿童语言发展的原始资料,而国外此项纪录最长的只到3岁。后来,陈诚《0到6岁儿童的日常语言信息》专著的出版,在国内外语言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爱因斯坦曾经说:“把一个旧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来看需要创意和想象力,这成就了科学上真正的进步。”当然,作为普通人,在追求财富和梦想的过程中,就需要变通,换一个角度想问题所取得的成效,不亚于科学家们的新发现。所以,如果执著到山穷水尽的时候,那么就换个角度想问题吧,也许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主动创新,灵活变通往往会给你带来无限商机与财富。

智慧之源

生活中的事物不会总是一成不变的,当执著到山穷水尽时,就需要变通。

直路不通走弯路

在路途中,遇到大石头挡道,我们一般都会想办法绕过去。其实,这种走弯路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在我们的做事过程中。有时候,有些话不能直言,我们便可以兜着圈子去讲;有些人不容易接近,我们就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如果搞不清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就要投石问路……在很多情况下,为了使对方放松警惕,减轻办事难度,我们都需要使用迂回战术。

(1)用感情做铺垫

在朱镕基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的前一天,中央电视台的有关领导对节目主持人敬一丹说:“明天,总理来视察的时候,你要想办法得到朱总理的题词。”敬一丹听了既感到欣喜,又多少感到有些为难,心想:“我怎么向总理提出这个请求呢?”第二天,朱总理在中宣部部长丁关根的陪同下,来到中央电视台。当他走进焦点访谈节目组演播室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起立鼓掌,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朱总理跟大家相互问好之后,坐到主持人常坐的位置上,大家簇拥在他的周围,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与总理交谈。一位编导说:“在有魅力的人身上,总有一个场,以前我听别人这样说过。我看您身上就有这样一个场。”朱总理不置可否地笑了。演播室里的气氛更加活跃、和谐起来。敬一丹感觉这是一个好时机,一个很短暂的、稍纵即逝的时机。于是她走到朱总理面前说:“总理,今天演播室里聚集在您身边的这二十几个人只是节目组的十分之一。”总理听了这话,说:“你们这么多人啊!”敬一丹接着说:“是的,他们大多数都在外地为采访而奔波,非常辛苦。他们也非常想到这里来,想跟您有一个直接的交流。但他们以工作为重,今天没能到这里来。您能不能给他们留句话?”敬一丹说得非常诚恳,而且非常委婉,说完她便把纸和笔恭恭敬敬地递到朱总理面前。总理看了敬一丹一下,笑了,他接过纸和笔,欣然写下“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16个字。

敬一丹的感情铺垫可以说做得恰到好处。她在请求题词前,先把在外“四处奔波”、“非常辛苦”的记者抬出来,在感情、道义上做了一番渲染,让人不宜也不忍拒绝。另外加上她语气诚恳,表述又贴切委婉,于是打动了朱镕基总理的心,如愿以偿地得到了题词。

(2)在言语上下套子

意大利知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在采访南越总理阮文绍时,她想获取他对外界评论他“是南越最腐败的人”的意见。若直接提问,阮文绍肯定会矢口否认。聪明的法拉奇当然不会这么做,她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曲折地达到了采访目的。她先问:“您出身十分贫穷,对吗?”阮文绍听后,动情地描述小时候他家庭的艰难处境。得到关于上面问题的肯定回答后,法拉奇接着问:“今天,您富裕至极,在瑞士、伦敦、巴黎和澳大利亚有银行存款和住房,对吗?”阮文绍虽然否认了,但为了洗清这一“传言”,他不得不详细地道出他的“少许家产”。阮文绍是如人所言那般富裕、腐败,还是如他所言并不奢华,已昭然若揭,听众自然也会从他所罗列的财产“清单”中得出自己的判断。

(3)巧妙设局

张某的一张借据找不到了,非常着急。于是,他妹妹帮他出了个主意,几天后,借据果然就“补”回来了。原来,张某照妹妹的主意发了一封电报给借款人,要他快速寄还2100元。实际上对方只借了他1200元,看到电报后,对方很生气,回信说:“我只借了你1200元,正准备还你,现在怎么变成2100元了?”其实,张某故意把1200元写成2100元,露出破绽,就是等着借方更正,主动承认借款,这也就等于补写了借据。张某有了这样一张“借条”后,心里也就有底了。

(4)假意帮忙

明代嘉庆年间,“给事官”李乐清正廉洁。有一次他发现科考舞弊,立即写奏章给皇帝,皇帝对此事不予理睬。他又面奏,结果把皇帝惹火儿了,以故意揭短罪,传旨把李乐的嘴巴上贴上封条,并规定谁也不准去揭。封了嘴巴,不能进食,就等于给他定了死罪。这时,旁边站出一个官员,走到李乐面前,不分青红皂白,大声责骂:“君前多言,罪有应得!”一边大骂,一边叭叭地打了李乐两记耳光,当即把封条打破了。由于他是帮助皇帝责骂李乐,皇帝当然不好怪罪。其实此人是李乐的学生,在这关键时刻,他“曲”意逢迎,巧妙地救下了自己的老师。如果他不顾情势,犯颜“直”谏,非但救不了老师,自己怕也难脱干系。

生活中不少人做事情总是“一根筋”,为人处世不知变通,“不碰南墙不回头”。这样的人是难成大器的。在遇到难以直接解决的问题时,我们就应该让自己的思维多绕几个圈圈,学学走弯路的方法,迂回接近目标。

智慧之源

直路虽短,但未必好走。前路不通时,绕道而行,可能会更省时省力。

适当进行逆向思维

在现实的生活中,当人们解决问题时,时常会遇到无法突破的瓶颈,这是由于人们往往只会朝一个方向看问题造成的。如果能换一换视角,逆转思维来考虑问题,情况就会大大改观,事情也会变得更有弹性,甚至让人获得意外的惊喜。

上个世纪60年代,香港发生了二战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房地产业一直是香港经济的核心,移民潮使得香港房地产业转入迷雾笼罩之中。许多房屋售价低得教人难以置信,众多新落成的楼宇无人问津。地产商、建筑商全都焦头烂额,一筹莫展。李嘉诚长江集团旗下正在建筑中的楼房也被迫停工。如果按照当时的房地产价格来算,李嘉诚可说是全军覆没了。

处在惊涛骇浪中的李嘉诚,临危不乱,沉着应变。他仔细分析局势,不相信香港会就此垮掉。他认定香港还将进一步繁荣发展,而房地产的价格必然会回升。基于这样的分析,李嘉诚毅然做出了“人弃我取,趁低吸纳”的惊人决策,并把它看作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在整个地产行市都在抛售的大势中,他逆流而行,不动声色地大量吃进。

朋友们知道后都为他的“逆势而行”捏着一把汗,纷纷劝他不要做傻事。同业的地产商,也在等着看他的笑话。但李嘉诚毫不动摇,他依然不改初衷,继续逆潮流而行。

事实证明李嘉诚的做法是明智的,他又一次获得了成功。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的房地产价格开始回升,李嘉诚从中获得了200%的高利润。到1976年,李嘉诚公司的净产值达到五亿多港元,成为了香港最大的华资房地产企业。

李嘉诚之所以能够把别人臆想的灾难变成了自己成功的机会,其原因主要在于他独特的思维方式。最危险的地方是人人都惧怕的地方,但是反过来想,最危险的地方也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因为最危险的地方,正是众人纷纷腾出来的“空档”。有眼光的拼搏者往往能够在众人的思维上空,冷静观察,转变思维,把握全局,扭转乾坤。有很多的成功者都能够想人之所不敢想,到危险的地方去寻找安全,到众人纷纷撤离的地方寻找商机,并且非常稳妥地实现了最大的成功。李嘉诚就是根据这个道理,顶住压力,以其独到的眼光,人舍我买,终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有利的时机随时都有可能变为不利的,不利的条件也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变为有利的机遇。在很多情况下,这一变化的关键就在于你的思维方式,就在于你是否有按照逆向思维行动的勇气。

很多人不敢逆向思维,或者说不愿意逆向思维,这是因为他们头脑中关于得失、是非、安全、冒险等价值判断的标准已经固定,这使得他们根本就想不到要用逆向思维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而实际上,一旦我们把同一问题颠倒过来考虑时,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新的机会,收获很多新的成就。

事物发展变化有一定的因果联系,既可以由因及果,也可以由果及因,具有顺推和反推的交换作用,突破习惯思维定式的束缚,就可以获得认识上的自由。逆向思维要从结果人手,反向思考,步步深入,直到得出正确答案。综观历史,凡是有逆向思维的人,无不创造了不朽的功绩。如“破釜沉舟”的项羽、“背水列阵”的韩信、施“空城计”的孔明等等。

逆向思维法就是要从对立、颠倒、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倒过来想问题。逆向思维有许多种具体的方法:

(1)反转型逆向思维

这种方法是指从已知事物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事物的相反方向”常常从事物的功能、结构、因果、状态关系等方面做反向思维。

例如,用锯和刨来加工木头时,一般都是木头不动而锯子和刨子动,那么反过来,可不可以用木头动而锯子和刨子不动的方法来加工呢?通过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后来人们发明了固定的电锯机和电刨机,实现了木头动而机器不动的设想。

(2)转换型逆向思维

这种方法是指在思考一个问题时,由于解决问题的手段受阻,因而转换思考角度来提出解决问题的手段的思维方法。

例如,圆珠笔刚发明的时候,往往芯里的油还没用完,圆珠就被磨坏了,弄得使用者满手都是油。人们认为是由于圆珠的磨损造成的,因而在强化圆珠硬度、耐磨性上下功夫。但是尝试了很多材料都没有成功。就在大家认为圆珠笔将被淘汰时,有人抛弃了改进圆珠的做法,改换思路,把笔芯变小,让它少装些油,使油在珠子还没坏之前就用完。于是,棘手的问题就这样轻松解决了。

(3)缺点逆向思维

这种方法是在事物原有缺点的基础上扩大缺点,将缺点变为可利用的东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

例如,某时装店的经理不小心将一条高档呢裙烧了一个洞,其身价一落千丈。如果用织补法补救,也只是蒙混过关,欺骗顾客。这位经理突发奇想,干脆在小洞的周围又挖了许多小洞,并精心修饰,将其命名为“凤尾裙”。一下子,“凤尾裙”销路顿开,该时装商店也出了名。

逆向思维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勤动脑,多从事物的反面思考问题,我们就一定能够提高做事效率。

智慧之源

悖于常理的逆向思维可以让你突破思维禁锢,为你开创一片更广阔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