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孩子你慢慢来:中外精彩教育故事选读
3497200000018

第18章 学会与家长沟通(3)

六、先做的和后做的

锦上

王静姐妹三个,哥哥姐姐都在上学,母亲身体又不好。王静辍学了。下午放学后,我到王静家家访。

我一边帮他们剪兔毛,一边给他们讲先把鹅卵石放进罐子里的故事。

有一位教授把一个装水的罐子放在桌子上。而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刚好可以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把鹅卵石放进去后,教授问他的学生,“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所有的学生众口一词地回答说。教授笑着问:“真的吗?”。然后再把一袋碎石子从桌底下拿出,从罐口倒下碎石子,摇一摇,又加一些,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这回他的学生不敢再快速地回答了。

最后班上有位学生怯生生地小声回答道:“也许没教授说:“很好!”,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缓缓地倒进罐子里。倒完后,又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没有满,”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说,全班同学这下学乖了。

“好极了!”教授再一次称赞这些学生们“孺子可教”。称赞完后,教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里。

当教授做完这些事之后,问班上的同学:“从上面这个过程中我们学到什么重要的知识?”

咱们都猜猜,我看着王静的父母说,学生会怎么说?一阵沉默后,王静的母亲说,平时无论我们多忙,活儿排得多满,假如要挤一下的话,还是可以多做好些事的。

答案不错,我点点头,微笑道,但并不是我想要告诉你们的重要意思。我想告诉你们的最重要的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也许你以后永远没机会再把它们放进去了。你们家里每一天所做的事情似乎都很重要,我们每一天都不断地往罐子里灌进沙子或小碎石,但有没有想过,什么是你家庭中的“鹅卵石”?他们又在沉默。我接着说,小碎石加沙和水去填满罐子我们都很会用,但是应该先把鹅卵石放进罐子里的重要性很少有人懂得。重要的事情先做,分清轻重缓急,对王静来说读书是最重要的啊。

她父母若有所思地看着我,愣了一下。第二天,我们的校园里又出现了王静背着书包的身影。

现在的王静,已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勤奋地工作着。

七、心病

戴幼芬

我和他发生过一段非同寻常的故事……他,江江,一个颇有几分傲气的优等生,校园里小有名气的“才子”,曾在学校、学区级作文竞赛中夺魁。在这之前,我教了近十年的数学,因为工作关系,我教了他一个学期的语文。

当时我带着襁褓中的儿子,由于从未接触过高年级语文教材,我常常忙得晕头转向却又不得要领。为了备好一堂课,我的案头摆满了名目繁多的各种参考资料。我备课虽花费了不少时间,可每次走进课堂总还是有点茫然,讲解课文时,不是西落一点,就是东丢一句。唯一的感觉是,怎么语文就这么繁琐。

知道我在语文教学上是“新手上路”,学生们大部分都敢怒不敢言,跟着我的讲解零乱地做着笔记。唯有他——江江,对我的失误从不宽容,总是不留情面地指出我课堂上出现的纰漏,一次又一次地给我制造尴尬。为了维护自己那点可怜的师道尊严,掩饰内心的恐慌。我“倚仗”自己为师者的身份对他横加指责,训斥他搅和课堂,不懂装懂。

慢慢地,我发现江江不再像以前那样带着发现问题的态度认真听我的语文课了。而是与周围的同学毫无顾忌地交谈,一点都不顾及我的颜面,自然而然成绩也下降了许多。学区作文竞赛时,我把班级里仅有的一个名额给了他。谁知他却不领情,冷冷地回应我:“你不会教语文,当然我就不会写作文了,我不想去丢人现眼。”我当时被噎得脸一阵红一阵白,想狠狠地批评他一顿,又觉得毫无底气,只好把无名火窝在心里。

我抓住开家长会的机会,向他妈妈控诉江江的种种“罪状”。当着我的面他妈妈狠狠地批评他的傲慢和无礼。谁料他却当场反过来指责我,说我有些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自己都不清楚,连基本的部首名称都会说错,还敢去教他们……这些可怕的话语让我颜面尽失。我本来还想借着家长会的机会,让江江领教我的威风,从而乖乖就范,没想到却越闹越僵,使我看他越来越不顺眼。

有了这层深深的隔阂,彼此互相漠视着,我和他从此走向了陌路。即使是后来我不再教他了,有时在校园里遇上,我们有意无意地躲闪着,也不像平常师生那样互相问好。

时间悄悄流逝,现在的他已升入六年级了,而我也重新回到了我的老本行,我得心应手地教着数学。蓦然回首,一阵阵不安和愧疚从我的心里不时闪过。当时我带给他的是一种怎样的伤害我不知道,它们是否已被时间冲刷掉了。我带着一块心病,总是心神不安,却总也无勇气去“医治”。

去年九月份,我加入了课改实验的队伍,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我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行为渐渐地改变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给我的教学带来了一个个惊喜,也不经意地触动我心中那一个似乎淡化的病症。在午夜中辗转反侧的我看到自己那令人讨厌的“暴君”嘴脸,也看到那一颗稚嫩的童心无端遭受伤害。在我心里,这块心病,越来越重。

他曾是那么喜欢阅读各类文学作品,那么爱好写作文,却因为我的原因而厌倦作文,我的愧疚和自责不断加剧。我想:我应该放下架子,寻找和江江冰释前嫌的机会,主动求和,以弥补我曾犯下的罪过。

夏日的一个傍晚,我在校园的小径上漫步,看到江江一个人在宣传栏前驻足。我于是走了过去,很亲切地问起了他最近的学习状况。虽然他觉得我的到来很突然,但仍然很有礼貌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想到曾经的错误,我鼓起勇气微笑着真诚地看着他说:“江江,以前你确实给老师制造了很多难堪,而我对你的做法也很过分。今天我向你道歉,希望你能谅解。”江江一下子懵了,脸部的线条柔和了许多,结结巴巴地说:“没、没关系。”

这以后,我常常请他到家里来,与他坦诚相见,促膝长谈,交流对往事的看法,争取他的谅解,让他知道老师不是全能的,不要把老师“神化”了,有时老师难免会有知识上的盲区。如果时光可以回转,我一定会非常虚心地听取他的建议,和他们共同探索、共同学习的。提及他荒废已久的写作,我愧疚而真切地希望他喜欢阅读,更要善于思考,多练笔,争取在写作上有所作为,还把叶澜教授“不要把阅读的广度代替思维的深度”的话用毛笔精心写好,装裱后赠送给他。

渐渐地,我发觉他消失了敌视的目光,也会主动地来找我商量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而我也能以平等的态度和他共同探讨。一次为“网络带给青少年的是利大还是弊大”我和他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他以大量的事例和雄辩的口才使我心悦诚服地同意了他“利大于弊”的观点。

这件事情给我很大触动,“为师莫忘少年时,常与学生心比心”我常想起曾经的这句话。是啊,学生虽是接受教育的人,但他们更是发展中的、活生生的人,存在不足与缺憾在所难免,需要老师的关爱与尊重。作为教师,我们也曾年少轻狂过,也曾鲁莽冲动过,今天更应该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他们以理解、信任、尊重、支持,才能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使他们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成熟到成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课改给了我医治“心病”的机会,使我今天有勇气放下架子,和江江同学握手言和,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课改给了我偿还心债的机会,使我今天终于有面对众人的勇气,剖析自己的内心,敢于正视自己当时的错误。

八、一生的遗憾

毛孔荣

教育是针对一个个生命的个体,这个个体的不可逆行性要求我们作为教育者要始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去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有利于他们成长的一切条件。然而,五年前在一节五年级语文课上出现的极为细小的环节,却成了我终生的遗憾。

那是一个寒冬逼近的日子,我任教于一所离镇45公里的山村小学,山上翠竹青绿,农民冬笋收获的时节来临了。记得是个星期五下午,我给五年级上《少年闰土》最后一个课时,课上得轻松有趣,课末我意犹未尽,想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延伸。便问:“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各抒己见。很快,我注意平日里到班上发言比较踊跃,也较活泼的李岩同学一言不发,坐在那儿有点精神恍惚,他似乎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不感兴趣。因为别的同学回答踊跃,我也就没多在意他。李岩家庭背景比较特殊,父亲跛脚,母亲奇矮,走路都有困难,可以说这个是揽尽了天下不如意的家庭组合。李岩5岁那年,父亲穷困难耐,由于生活所逼,服毒身亡,由于母亲又奇矮,李岩出生是剖腹产,故不能再生育,继父又给李岩抱养了一个妹妹,表面上看除穷苦一些,家庭生活正常。我想可能是今天他家里又遇到什么事了。下课铃声响起了,我正想简单总结一下学生的发言便下课,李岩猛然“嚯”地站起来,眼直直地盯着我问道:“老师,您说,到底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死了有没有灵魂?”同学们都笑起来,此刻,我想到课堂上他比较反常的表现,现在又提出一个与课文无关的问题,看来,我得慎重回答他。因而,我说:“现在已经下课了,这个问题,下星期一上学时,我和你再找时间一起讨论好吗?”从与我对视的眼里,我似乎读出了他的期待,可由于急着赶车回家度周末,我还是急急地收拾完东西走了。

星期一,我准备好了关于李岩问题的讨论资料走进教室,我发现,今天的班级不同于往日出奇的静,静得让人感到压抑。我正要询问,班长站起来说:“老师,李岩永远不会来了,他今天早上死了……”我的心忽地沉了下去,一阵寒冷直袭心窝,望着李岩空空的座位,我悔恨交加,如果星期五肯多留下来几分钟,哪怕是与他简简单单地……也许他不会走,也许就能树立起他活下去的信心,也许可以改变他的一切,也许即使他照样走了,也让他因问题得到答案而走得满足些。虽然我知道他的家庭情况,但我没想到他会走他父亲走过的路,为继父卖了他挖的几斤冬笋买烟抽而去服毒自杀,我到他家时,床头上还端端正正地挂着他的书包,书包里也平平整整地叠着红领巾。我终于从他的妹妹和邻居的嘴里知道了他活得如此痛苦:不敢顶撞继父的叫骂,只是独自躲在角落里哭泣,总在被窝里半夜捂被嚎叫。虽然每个人由号啕痛哭展开生命之始,又在别人的痛哭中离去,但对他来说,他才十三岁,十三岁还是一个孩童啊!死神还是过早地来临了,不是说孩子的童年是认识世界和不断获得的过程吗?可我分明看见李岩丧失了活力,轻易失去了生命,而没有伸出温暖的手去拉一拉他,而且他带着我没有给他答案的问题逝去了。

多年过去了,我时时在自责与反思中度过。课改的理念逐渐成为更多教育者的共识,人们都在认真思考如何改变教学方法,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去迎接创新的挑战,如何打破传统。固然这些十分重要,但我觉得更应该去关注学生这可爱美好的生命个体,关注他们每天在你面前闪现的点点滴滴,真正地走进他们的生活,与他们融为一体,教给他们懂得学习、热爱学习的同时,更要教给他们如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如何快乐地活着,好好地做人。生命化教育解读中说得好:生命化教育始终相信人,始终相信生命的意义,始终相信教育能不断战胜愚昧、粗暴、狭隘、卑俗,走向光明、慈祥、辽阔、和谐,教育以人性的方式,使人最终赢得解放,它的成功之道从提高自我生命质量开始。作为一名教师,总不甘于一辈子做一名“教书匠”,总想有自己的教学,有自己风格的东西。但我想,如果不能以慈爱、和谐、人性教育的方式去理解你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即使你在课堂上轻车熟路,即使你教育理论总结得完美无缺,充其量只能称之为“教者”。从各界媒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如何走上犯罪,如何轻生的报道,综其原因许多的案例却是从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的。许许多多的人在追究责任时,我潸然泪下:孩子的生命只不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像一根长得翠绿的苇草,一口气,一滴水都足以致他死亡。看来,在轰轰烈烈搞课改的今天,成为我们首先必须探讨的问题是教育孩子珍爱生命!

我在自责中度过许多的日子,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但愿我们的教育不再伤痛,但愿不再为我们留下一生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