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晚上该我值班。十点多钟,熄灯铃声已经响过了,校园一片寂静。
突然,心理咨询室的门又被敲响。我心中一怔:谁?这么晚了,一定情况不妙!正猜想中,高中部的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已经站在我的面前。男孩十分焦急十分害怕地告诉我:晚自习下课后我讲了一个鬼怪故事,没想到吓坏了旁边的一个女生,她又哭又闹,浑身打颤,瑟瑟缩缩,她说她怕,说她看到了鬼,故事中的鬼,青面獠牙……两个女孩更是焦急害怕:张老师,她这是怎么了?您快去看看吧!她吓得在宿舍还一个劲儿哆嗦……我随他们急步而去,脑子的转速比脚下的步子还快——急速地做着各种可能的推测。来到宿舍,只见一位女教师紧紧地把那个女孩搂在怀里,大家说她比刚才好多了。经过初步交谈,知道她叫小丽,并证实了我的推测之一。于是,我让她从老师的怀中慢慢坐直了身子,并让同学们各自去做自己的事。宿舍里恢复了常态的生活氛围。她也开始准备睡前的洗漱。片刻之后,她说:“老师,您去休息吧,我好多了,没事了。”我见她较为平静了,说道:“我知道你现在不怕了,我就先走了,好吗?”从女孩点头的神态中我感到没问题了,又对她的同学和女老师们做了一下交代,特意嘱咐谁也不要包围着她,劝慰她,更别把她搂在怀里,她不会有事的。明天可以再和我联系。
回来的路上,我脑子里没有停止思索。小丽的表现是在潜意识里运用一种叫做“退行作用”
的心理防卫机制。退行作用是指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借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获得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人格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走向成熟的。因此,人在长大以后,应付事情的方式会变得比较成熟。比方说,小孩一遇到不如意之事,就痛哭流涕、而成人则会“饮泣吞声”,“强作悲痛”,甚至强颜欢笑,就是既要考虑到什么是社会可接受的行为方式,也要考虑怎样的反应才有效且合适。可是,有时人们在遇到挫折后,会放弃已经达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恢复使用原先比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或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就是退行作用或退行现象。
这种现象备年龄阶段均可看到。出于环境的刺激,儿童会放弃已经养成的习惯而恢复到更小时候的水平。例如5岁孩童,本来已经学会了自行大小便。后来开始尿裤子、尿床。为此,他母亲烦恼异常。经过仔细分析,才了解到家里就近添了一个婴儿,母亲把全都精力都放到了小弟弟身上,整天端屎端尿,而无暇顾及不惹麻烦又能自己照顾自己的“乖哥哥”。这个男孩子发觉不能像从前一样获得母亲的照顾,就出现了退行行为。成人中也常有退行现象。例如,六尺之躯的男子汉也会失声叫“妈呀!”,也会哭得“像个孩子”。
事实上,人一生中,难免有想重回到未成熟时代的表现,以重温旧梦获得满足的时候。但是,人又总要找一个似乎“合情合理”的机会。吓人的鬼怪故事,便是小丽表现退行行为的一个机会。
那么,小丽究竟为什么出现退行行为呢?我继续思索着。
第二天早上,小丽班上的团支书来找我:“张老师,小丽今天平静多了。您说她昨天是怎么回事?”
听我讲了,上面的解释之后,她说:“那可不可以请您为小丽做一下心理咨询。”
“当然可以,只是心理咨询最好是自己有这种意向才好,你们可以提示一下,让她自己来找我。”我说。
几天之后,一个女孩推开了心理咨询室的门:“张老师,我来找您,我是那天晚上的小丽。”
“噢,是你。”小丽已经比那天晚上精神多了,我几乎认不出来了。我又和她分析了那天晚上的退行行为,之后说,“那天晚上的故事不算回事。马老师知道你心中一定另有故事。怎么样,可以讲给马老师听听吗?”“我总希望做一个完美伟大的人,不当平平凡凡的人。可是不行,我很笨,一点也不出色,我总是怕。”她说,“我怕考试考不好,怕老师说成绩,怕家里问分数,怕落在后面,怕同学们都比我强,怕自己毕不了业,怕自己的脑子坏了,怕……真是什么都怕。就是上课老师提问也怕,做什么事都怕……到后来还怕人类要打仗,怕地球要毁灭,怕世界没有了太阳……”
我笑了,不是嘲笑,而是为找到了她退行行为的根源。经了解,她在班里至少居中游,考个本科是一点问题也没有。可是,由于她过分追求完美自律过严的性格和过高的自我期望,使她看不到自己很不错这一基本事实,而盲目陷入对自己的担心和害怕的心境中。她如履薄冰,每一天过得都战战兢兢。这是很痛苦的事。至于后面的“怕”就是由此诱发的强迫意念了。而这种心灵的重负又不好向谁诉说,只是不断地积聚在心里,越积越重。于是,在潜意识里总要寻求宣泄时机。以维持心理平衡。于是,就有了听了鬼怪故事后的退行行为。于是,就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于是,她心理得到了暂时的平衡。
找到了病根,就可以对症下药了。在后来的两次咨询中,我们谈了好多好多,小丽终于破除了盲目的完美主义,走出了自我期望过高的心理误区,找到了一颗平常心。
最后一次来心理咨询室,小丽告诉我说:“我心情全好了,真谢谢您,张老师。”由她脸上轻松的笑容,看到了她心中有了明媚的阳光。我欣慰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