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提高文章写作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3501700000021

第21章 描写的技巧(3)

场面描写可以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写出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借以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场面描写有鸟瞰式和特写式。

场面描写的基本要求有三:

1.面中有点,点面结合

刘立云的《枪声!枪声!》,场面描写是很成功的。

请看收容所短镜头之一:

通州路劳动教养所突然人满为患。

这是座于1947年4月创建的社会救济机构,原名叫习艺所,也叫避寒所,过去专门收容黄牛扒手、贩毒犯等操不正当职业的壮年游民。当时说是实行感化教育,其实只是向社会做做样子。再说游民们也不吃这一套,他们往往在冬天躲进来避避寒,一到开春天暖和了,便大量逃亡。到1949年5月市民政局接管时,全所只剩179人。

179人呆的地方,一夜之间投进了2622人!于是楼上楼下,走廊屋角,黑压压挤的全是人头。小小的楼房,简直成了堆人的仓库。

游民们一收进来就火冒三丈,他们擂着墙壁,摇着铁栅栏,吵吵嚷嚷的就像疯人院的疯子:

“娘来操……为什么提阿拉!”

“国民党都不管阿拉,伊拉共产党管什么闲事?快开门放人!”

吸毒犯毒瘾发作,喊不出来,也叫不出来,只会苦苦哀求:“共产党救穷人,行行好,给个烟泡吧。”

这可不是一群听话的主儿,小便憋了掏出家伙就撒,大便紧了扒下裤子就屙,弄得满屋满院全是粪便和尿溺,奇臭冲天。

开饭了,他们谁也没有用碗的习惯。炊事员抬着饭桶还未卸肩,饭就被冲在前面的抢个精光。未吃上饭的骂娘了:“什么人民政府,要活活饿死阿拉上海人!”

虽不是工厂,但这里每天生产谣言:

“共产党没安旯心,要把阿拉弄去东北开矿,当苦工,终日不让见阳光。”

“解放军要把阿拉押去解放台湾,踩地雷。”

这天,教养所上大课,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他们先是谁都不愿出来。管教干部把大家劝出来后,他们又不按规定的班组集合,三五成群地堆在一起“白相”。台上人讲得口干舌焦。他们骂得热火朝天:“社会主义好什么呀好!把人都弦弦关起来了,没有自由!”

半堂课没上完,一辆买菜的车鸣着喇叭要进院里,警卫战士缓缓推开了铁门。忽听得有人高喊:“兄弟们,不能呆在这里等着押走,冲出去!”霎时一呼百应,狂潮般的人群把铁门全挤开了。

“停下!快停下!站在一旁维持秩序的管教干部朱德运,认出领头的是挺有名的流氓,厉声喝住他。”

那流氓回头怒视了朱德运一眼,又朝跑在后面的游民挥起了手:“怕什么,我们没冒犯他们共产党,凭什么要关我们?走!”

“回来!都回来!不回来我们就开枪了!”管教干部们劝不住,拉不住,急得拍着枪套。

游民们谁也不回头,继续争先恐后朝外冲。跑在前面的已冲上大街,汇入人群,眼看要逃脱了。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岗楼上的机枪响了。逃跑游民已冲出警戒线,警卫战士们只好用武力来劝阻。

像突然刈倒的一片麦秆,逃跑的游民全都应声趴下,吓得在地上瑟瑟狂抖。胆大的见枪声停了,站起来前后左右摸摸看看,哪里也不见血,才知道岗楼是朝天放空枪,于是便恶狠狠骂道:“娘的土包子,吓唬人!”

这时大批解放军赶到了。

场面描写,既要有鸟瞰式的群像概写,也要有个体形象的剖析;既要注意横向的扩展,又要重视纵向深挖。

2.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

实写,指具体地正面地描写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特性;虚写指通过调动读者想象的方法,进行抽象的烘托垫衬。虚写主要指环境气氛的渲染,是和写实部分相对的陪衬部分。

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重要著作《红字》中关于示众刑台上的一节有这样一段:

然而,在她充当众目所瞩的目标的全部期间,她不时感到眼前茫茫一片,至少,至少人群像一大堆支离破碎、光怪陆离的幻象般地朦胧模糊。她的思绪,尤其是她的记忆,却不可思议地活跃,越出这蛮荒的大洋西岸边缘上的小镇的粗创的街道,不断带回来别的景色与场面……

无论如何,这座示众刑台成了一个瞭望点,在海斯特·白兰面前展现出自从她幸福的童年以来的全部轨迹。

她痛苦地高高地站在那里。

一种崭新的生活在那里等待着她……不过……那种生活像是附在颓垣上的一簇青苔,只能靠腐败的营养滋补自己。最终,这些接踵而至的场景烟消云散,海斯特·白兰又回到这片清教徒殖民地的简陋的市场上,全镇的人都聚集在这里,一双双严厉的眼睛紧紧盯着她——是的,盯着她本人——她站在示众台上,怀中抱着婴儿,胸前钉着那个用金丝线绝妙地绣着花边的鲜红的字母A !

这一切会是真的吗?她把孩子往胸前猛地用力一抱,孩子哇的一声哭了,她垂下眼睛注视着那鲜红的字母,甚至还用指头触摸了一下,以便使自己确信婴儿和耻辱都是实实在在的。是啊!——这些便是她的现实,其余的一切全都消失了。海斯特·白兰,由于丈夫两年无音讯、相传死于海底,她将心爱上牧师丁梅斯代尔,并生了一个孩子,事情败露后,她被迫终身佩戴红字,为了恋人的名声,她独自承担了全部罪责和耻辱。

上述场面是白兰被罚而站在示众刑台上,作者为了渲染一种气氛,烘托一种背景,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描绘出一个浮雕式的场面。

又如鲁迅的《药》中,杀人场面的虚写部分写得十分得体,那暗淡阴冷的气氛让人不寒而栗:

老栓又吃了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钱袋,硬硬的还在。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地往下滴。

3.杂而有序

场面描写,人多事杂,景物层次也是方方面面,所以必须选取一些或明或暗的线索,将它们勾连穿插起来。

要努力做到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使人物关系合情合理。

细节描写

有人认为,细节是文艺作品中细腻的描写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

有人主张,细节就是细微而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

还有人说,细节乃指具有情节因素的一桩细小故事或细致描写。它表达了事物发展的一定程度,是某种动态的活生生写照。

我们认为,细节是文艺作品中细腻地描写人、事、物、情或景的一块块艺术晶体,是作品中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化个体。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事物的真正意义通常包含在那些细节里。

恩格斯说,我们若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的画面。

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使作品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

常见的细节描写方式有:

1.用数字描写

例:“李四光的每一步跨度是0.85米,是用准确尺度走路的人。”作家用一个小小数字,形象地说明李四光的严谨工作作风,引申为李四光也是用0.85米的跨度一步一步从旧社会迈向新世界的人。

应善于从一个具体、平凡数字中,通过联想和象征,拓展出富有典型意义的重大内涵和宽广的外延。

2.用物件描写

《高山下的花环》中,梁大娘和儿媳玉秀到三喜坟前告别:大娘抓一把枣,倒一碗酒,绕坟三圈……玉秀,白天强忍悲痛,给战士们洗晾一绳子衣服,夜深人静时,她偷偷抱着丈夫的遗物——大衣哭坟。玉秀十指插入坟内放声大哭。

梁三喜生前还存有一个欠账单,上面写着欠某某多少钱,如何还。

一把枣、一件大衣、一个欠账单,这些细节把亲情、爱人民之情、爱祖国之情,活脱脱地描绘出来了。

3.对比的方式描写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又如洛夫的《边界望乡》:

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

血脉贲张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4.运用比喻描写

总之,出色的细节描写,对突现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发展情节和表达作者情思都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要求的是:具有典型意义,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能揭示文章主题,能挖掘人物心态的具有深层意识的细节描写;最富有生活意义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