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高新科技的开发
3504500000035

第35章 崎岖美丽的海岸

海岸是什么?通俗地说,海岸是临接海水的陆地部分。进一步说,海岸是海岸线上边很狭窄的那一带陆地。

总之,海岸是把陆地与海洋分开同时又把陆地与海洋连接起来的海陆之间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但是,它不是一条海洋与陆地的固定不变的分界线,而是在潮汐、波浪等因素作用下,每天都在发生变动的一个地带。

海岸形成于遥远的地质时代。当地球形成、海洋出现时,海岸也就诞生了。蜿蜒曲折的海岸线经历了漫长的变化,才形成今天的模样。变动着的海岸历经沧桑,仿佛一切都已成为遥远的过去,然而通过海洋与陆地留下的古生物化石和侵蚀与堆积的痕迹,人们寻觅到了古海岸线的蛛丝马迹。沿着这些踪迹,无论是高高挂起,还是深埋地下的海岸线,都将进入我们的眼帘。我们将解开一个又一个的海岸沧桑之谜,科学而又准确地讲述海岸昨天的变迁、预见海岸的未来。

海岸根据海岸动态可分为堆积性海岸和侵蚀性海岸,根据地质构造划分为上升海岸和下降海岸,根据海岸组成物质的性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平原海岸、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

雄伟壮丽的基岩海岸

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称为基岩海岸。它轮廓分明、线条强劲、气势磅礴,不仅具有阳刚之美,而且具有变幻无穷的神韵。它是海岸的主要类型之一。基岩海岸常有突出的海峡,在海峡之间,形成深入陆地的海湾。峡、湾相间,绵延不绝,海岸线十分曲折。

我同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杭州湾以南的浙、闽、粤、桂、琼等省及台湾地区,基岩海岸广为分布。基岩海岸最为壮观的景象是从海上奔腾而来的巨浪在悬崖峭壁上撞出冲天水柱,发出阵阵轰鸣。

我国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岗岩、玄武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各种不同山岩组成。辽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及黄海中间,该处基岩海岸多由石英岩组成。山东半岛插入黄海中,多为花岗岩形成的基岩海岸。杭州湾以南浙东、闽北等地的基岩海岸多由火成岩组成。闽南、广东、海南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岗岩及玄武岩组成。

美不胜收的卵石海岸

潮滩上下堆积大量碎玉般石块的海岸称为卵石海岸。卵石的大小不一,比鹅卵大的、与鸡蛋相似的、比鹌鹑蛋还小的都有。卵石的形状也不相同,浑圆状、椭网状、长椭圆状都有,其中以椭圆状的居多。它们色彩纷呈,红、黄、灰、黑、白、黑白相间、红黄辉映的应有尽有,美不胜收。许多海边的游人俯首觅石,各取所爱,乐而忘返。

卵石海岸在我国分布较广,多在背靠山地的海区。

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广东、广西和海南都有这种海岸分布。

形成卵石海岸的物质,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山地山洪暴发形成的河流所挟带的大量石块;其二是从基岩海岸侵蚀和崩塌下来的碎石。这些石块、碎石长期在波浪的冲击下,原来的棱角被磨平,变得圆滑,堆积起来,形成了卵石海岸。

金沙、银沙铺起的沙质海岸

在夏季酷暑难熬的时候,人们最好的消暑休闲去处当数海滨浴场了。北戴河、南戴河、昌黎黄金海岸、青岛汇泉浴场、北海银滩浴场、海南三亚大东海,亚龙湾等皆人满为患。成千上万的人在海中游泳嬉戏,在沙滩上、在太阳伞下静卧的人悠然自得。这些沙滩都是由金色的、银色的沙粒堆积而成。金沙银沙铺起了连绵不绝的沙质海岸。松软的沙滩、绚丽的色调使人们对它一往情深。沙质海岸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沿岸的海湾。山地、丘陵腹地发源的河流,携带大量的粗沙、细沙入海,除在河口沉积形成拦门沙外,随海流扩散的漂沙在海湾里沉积成沙质海岸。

昌黎沿海的沙丘一般高达25~35米,最高可达40米,成为平原上突起的“高山峻岭”。沙丘带的宽度约为2千米,长达40千米,面积约为76平方千米。沙丘向海一侧迎风坡的坡度为6°~8°,向陆地一侧背风坡的坡度达到30°~32°。昌黎一带的沙质海岸是美丽的。金沙银沙堆成的滨海沙丘,在夏日阳光照射下,光彩夺目,分外壮观。人们把昌黎沙质海岸称为黄金海岸。这不仅是因为它具有金子一样的外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海岸开发,发展旅游业,将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可谓寸土寸金之地。

坦荡无垠的淤泥质海岸

淤泥质海岸主要是由细颗粒的淤泥组成。它的平均粒径只有0.001~0.01毫米。我国淤泥质海岸分布在渤海的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及黄海的苏北平原海岸。

淤泥质海岸与河流有密切的关系,河流是淤泥质海岸的生命源。有河流存在,淤泥质海岸就兴旺发展;失去了河流,淤泥质海岸就萎缩后退。我国上述的淤泥质海岸与在这里入海的辽河、黄河、海河等有关,特别是黄河,把巨量泥沙搬运入海。在沿海形成广阔平坦的淤泥质海岸。

我国的淤泥质海岸坦荡无垠,其坡降在0.5‰左右。

高低潮线之间的滩涂宽度一般为3~5千米,宽的地方可超过10千米。淤泥质海岸靠近大潮高潮线的滩地称为高潮滩。那里是整个滩涂地势最高、离海最远的地方。

一般高潮时,海水涨不到这一地带,只有在发生大潮或风暴潮时,潮水才能将其淹没。这里裸露的滩面受强烈的蒸发作用的影响,表层脱水干缩,形成许多不规则的裂纹。这些裂纹与龟壳上的图案很相似,因而被称为龟裂纹。滩面脱离海水的时间越久,龟裂现象就越明显,龟裂带的宽度可达几百米。而发生大潮时,海水到达高潮滩,龟裂纹消失,滩面又恢复潮湿平整的面貌。

层林尽染的红树林海岸

红树林是生长在海水中的森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及河口潮间带特有的森林植被。它们的根系十分发达,盘根错节屹立于滩涂之中。它们具有革质的绿叶,油光闪亮。它们与荷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涨潮时,它们被海水淹没,或者仅仅露出绿色的树冠,仿佛在海面上撑起一片绿伞。潮水退去,则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红树植物有10余种,有灌木也有乔木。因其树皮及木材呈红褐色,因而称为红树、红树林。红树的叶子不是红色,而是绿色。枝繁叶茂的红树林在海岸形成的是一道绿色屏障。

红树林发育在潮滩上。这里很少有其他植物立足,唯有红树林抗风防浪,组成独特的红树林海岸。

红树具有高渗透压的生理特征。由于渗透压高,红树能从沼泽性盐渍土中吸取水分及养料,这是红树植物能在潮滩盐土中扎根生长的重要条件。红树的根系分为支柱根、板状根和呼吸根。一棵红树的支柱根可有30余条。这些支柱根像支撑物体最稳定的三脚架结构一样,从不同方向支撑着主干,使得红树风吹不倒,浪打不倒。

这样的红树林,对保护海岸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有趣的是红树植物繁殖的“胎生”现象。红树植物的种子成熟后在母树上萌发。幼苗成熟后,由于重力作用离开母树下落,插入泥土中。这种“胎生”现象在植物界是很少见的。更使人们惊奇的是,幼苗落入泥中几个小时就可在淤泥中扎根生长。有时从母树落下的幼苗平卧于土上,也能长出根,扎入土中。当幼苗落至水中时,它们随海流漂泊。有时在海水中漂泊几个月,甚至长达一年也未能找到它生长所需的土壤。

风光绚丽的珊瑚礁海岸

在蔚蓝色的海面下,盛开着色彩艳丽的“石花”。

色彩斑斓的热带鱼在“石花”中欢快地穿梭往来,上下漫游。一簇簇一支支红色、绿色、白色的“石花”与大红大紫的鱼群交相辉映。这既是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又是一曲海洋生命的礼赞。“石花”学名为珊瑚。它是一种较高级的腔肠动物,是生长在海洋中不能移动的动物。

珊瑚对生长地有着严格的要求,最适宜生长的海水温度为25~29℃。它洁身自好,对于不清净的海水难以忍受。它既不嗜盐如命,又不喜欢清淡的海水,要求海水盐度保持在27‰~35‰。它喜欢海水中具有新鲜而充足的氧气。它生长的深度不超过40~60米。由于珊瑚对生长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所以珊瑚只能生长在具备它所需条件的热带、亚热带海区,以及暖流影响到的温带地区。珊瑚生长界线,主要在赤道两侧南纬28°到北纬28°之间的海域。

许多死亡的造礁珊瑚骨骼与一些贝壳和石灰质藻类胶结在一起,形成大块具有孔隙的钙质岩体,像礁石一样坚硬,因而被称为珊瑚礁。在浅水形成的近岸珊瑚礁,构成了风光绚丽的珊瑚礁海岸。在我国海岸类型中,珊瑚礁海岸是重要的类型之一。在台湾海峡以南的广东、广西、台湾和海南沿海的一些地区以及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等地珊瑚礁广泛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