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以后,用了3年时间,我跑遍了全国的每个角落,访问过123个大小城市,参加过249场活动,对20多万听众发表过演讲。此外,还动员了许许多多团体与组织,如报纸、教会、学校、犹太教会堂、妇女会、等一系列团体和组织,他们都经常集会募款,对我们鼎为相助。尤其是狮子会的会员,他们对残障儿童的照顾真是全心全意,对盲人也给予同样的关怀,因此,募款工作几乎成为会员生命中的一部分了。
有句俗话说:“年过40岁的人,该经历基本都经历了,再不会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了。”
不过上天似乎对我格外照顾,就在我度过40岁生日不久,连续发生了好几件令我欢心鼓舞、值得高兴的事。其中一件就是美国盲人事业家协会的创立;另一件是我们发起的募捐运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成果突出;第三件喜事是由于美国盲人事业家协会的成立,使得原本各行其道的盲文事业最终统一。这还不算,第一座国立盲人图书馆建成了,政府还拨出经费来出版盲文书籍。接下来,各州的红十字会也成立附属盲文机构,专门负责编译工作。最后,又为那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光明的战士们开展争取福利的运动。这样,我们长久以来的愿望终于得以一一实现,我感到非常高兴。1926年冬,我们来到了华盛顿,正好赶上国会中通过了有关拨款筹建国立盲人图书馆和出版盲文书籍的提案,我们知道后信心大增,对以后的日子充满了希望。有一天下午,我与老师前往白宫拜会柯立芝总统,他热烈地欢迎我们,然后又很虚心地听取我们向他报告有关盲人协会的事情。最后他拉起我的手放在自己的嘴唇上,对我说:“我觉得你们所做的工作非凡,只要我能力所及,肯定全心全意。”
这位总统果真说话算话,他后来还成为了盲人协会的名誉总裁呢,而且作了很多贡献给基金会,连柯立芝夫人也一再表示要参加与我们的计划。这位第一夫人果真对聋哑者非常关心,替聋哑者争取了不少福利。
我们曾经见过盲人议员汤玛斯·希尔先生及赖辛浦夫妇,他们也都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另外,住在华盛顿的好友——贝尔博士的女儿艾露滋夫人也为我们向社会各界呼吁,令我十分感谢。
在底特律,当地的残障者保护联盟会长卡米尔先生是我多年的朋友,他毫不犹豫地向市民们高呼,结果我们虽然只在该地活动一次,却募得4.2万美元。不仅如此,会后我们又接连不断收到不少捐款,金额不等,光是这个城市的募捐金额就很多。
费城的募款也很成功,募捐委员会的委员莱克博士非常用心地向民众劝募,仅仅一个星期就募到2.2万美元。
圣路易、芝加哥、水牛城等地的效果比较冷漠,可是在罗契斯特这样不起眼的小地方反而募到了1.5万美元之多。
众所周知,电影明星的生活远比一般人要好得多,我估计可以得到他们的鼎力相助,但是结果出人意外大失所望。我连续寄了许多封信到洛杉矶去,回信却只有一封,那是一位名叫玛丽·白克福的女明星寄回来的,大多数人则没有任何的反应。为此,我们对于玛丽及其丈夫道格拉斯·费蒙先生的好意十分意外。
旅行途中,我们到过圣罗拉的农业试验场,那里的负责人鲁沙·巴本克先生,像魔术师一样把过去在此处无法生长的许多种食物栽植成功,是一位出色的农艺家。巴本克先生不仅大力出钱,而且非常好心地引导我们参观试验场。他要我去触摸他所种植的仙人掌,并且对我说,沙漠中的仙人掌都有刺,如果一般家庭栽植一不小心就会刺伤手,他则加以变化,让我摸的这种仙人掌就是没有刺的。太神奇了果真,摸起来光秃秃,而且那种水分充足感觉,令我联想到这东西吃起来一定很好吃。
这两年来,我为了写书很少外出募捐,但我们的工作还没有结束,仍差150万美元才能达到原定的目标,所以我整理完稿就得重新上路。值得高兴的是,我们过去的奔波总算收到了成效,尽管两年内没有募款活动,但很多人已经知道我们的存在,因此有许多人陆续汇款过来。以去年为例,大富翁洛克菲勒、麦克尔先生等人,都捐了很多的钱。到现在为止,捐款的人已数不胜数,已经无法一一说出他们的姓名,然而我们对每一位捐款的善心人的心怕都是一样的,他们的关心将温暖每个盲人的心,而且支持传下去。
老实说,募款本来就是无数人点点滴滴的累积,如果不是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我们的协会就无法像现在这样能顺利地开展工作。汤姆斯小姐每次拆开信封,都有支票从信封里掉落下来。这些信件来自各个阶层,有学生、劳工、军人等好心人;来自世界各地,包括德国人、意大利人、中国人,其中也不乏与我们同样有着残障者。
一天早上,邮差送来一封来自底特律的信,署名是“一位贫苦女工”,她捐了1美元。
孩子们的反应也很激烈,他们一片真诚无邪常常令我感动得掉下眼泪。有些人是亲自抱着沉甸甸的储钱罐来的,放在我膝上,当场打开,全部捐出;有些儿童则写了让人感悟的信,告诉我,他们是节俭下父母给他们零花的钱而捐出来的。
记得在纽约的安迪活动时,有位残障的少年捐了500美元,而且送上一束美丽的玫瑰花。这位少年已经永远离开人世,那束玫瑰也早已凋落,可他的一番美意却永远绽开在我的心中。
走出黑暗与寂静
“我觉得你所能接触的世界太小了,太可悲了!”常有人十分惋惜地对我说。可是只有我自己最清楚,这些人不知道我的情况,他们当然也不知道我所经历过的事情。每当我听到有人说我的生活圈太小时,我都情不自禁暗自好笑。
那些没有盲文的书报,我就请别人读给我听。例如每天的早报,总是由老师或汤姆斯小姐读给我听,先读标题,然后我挑那些有兴趣的部分请她细读。一般刊物也是一样,总是由她们读给我听,平均每个月我大概要读7至8种刊物。此外,我还经常阅读盲文杂志,因为那上面也许会转载一些非常优秀的好文章。
许多人都会写信给我,以自己的方式,因此我常常可以感觉到从指尖传来的情感。对我来说,我的确喜欢读盲文,因为这到底是由自己亲身去感受,而且也更容易记住。
有位名叫爱特那·波达的好友,他要去环游世界时准备得很充分,随身携带着写字板,每到一处就把他的所见经历写信告诉我。因此,我就像与他结伴四处旅行一般,共同聆听大西洋上冰山迸裂时阵阵响声;一同乘坐飞机飞越英吉利海峡;我们一起在巴黎童话般的大道上漫步;也到了水城威尼斯,在洁白的月光下,一面欣赏月光下的城市,一面静听船夫的歌声。那种气氛是多么浪漫啊!在看了维苏威火山与几千年前的罗马竞技场后,就要前往神秘的东方了。
我随着波达来到神秘的东方古国看到许多新奇又有趣的事物。
抵达日本时正值樱花盛开纷纷飘落的时节,落英缤纷地交织成一片奇异的世界,清幽庄严的寺院钟声更引发了我浮想连篇。
最奇怪的是,波达竟大声地对我说:“快看!快看!日本的妇女都背着小孩在街上走,这儿的男士竟然都穿着木屐,在马路上喀拉喀拉地散步。”
有波达这样的朋友,所谓身体上的不自由其实等于没有了。
在许多关心我的朋友中,威廉·苏夫人是最为热心肠的、随时都准备帮助我。
苏夫人赞助过很多的慈善团体,只要是与我有关的团体,她捐的钱总是特别多。当我们的想法大不相同时,她对我说:“虽然我们有着自己的观点,但你我的友情还是一样深厚。”她依然一如既往地爱护我。
佛兰克·克勃特是我大学时代的同学,他在25年前创立了克勃特出版社,还帮助我出版了我的传记作品《我的生活》一书。现在,我打算出续集,佛兰克和以前一样大力支持。其实早在很久前,佛兰克一再要求我写这本书的续集,而我在进行本书的构思时,则总是感到佛兰克似乎一直在我的身边。
1912年的冬天,《青鸟》一书的作者梅多林克夫人到连杉来,她的态度亲和,个性可爱,我们两人彼此相吸,非常要好。她回到法国后还经常寄卡片给我,她在卡片上亲笔写着:“为发现青鸟的少女送来幸福。”
来连杉的名人还挺好,其中佼佼者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诗人泰戈尔先生,这位诗人长得人高马大,蓬松的头发很松散,几乎与脸上的络腮胡连成一片,令我想起圣经上所记载的前辈们。我很爱好泰戈尔诗集,看了很多他的作品,可以具体地感觉出他对人类的那份爱心。看到这位诗人,我自豪极了。
当我向这位诗人倾说我的敬仰之情时,他说:“我很欣慰你能在我作品中看到我对人类的关心,你知道吗?这个世界正在等待着一位奋不顾身有献声精神的人哪!”
泰戈尔先生谈到环境时十分担心,他以悲伤的口气提到印度、中国以及世界上一些强国的局势:“欧洲各国强迫中国人吸大麻,如果他们不听的话,国土就有被侵占掠夺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亚洲民族奋力反击以求自保呢?英国就像一只秃鹰,已经把战争带到了太平洋沿岸,在那儿建立很多军事基地。亚洲各国中,日本已经能够独立了,可是,中国要等到家破人亡时才会觉醒……请记住,一个太爱自己的人,往往就是自取灭亡,能救世人的,大概只有神了。”
听了他的话使我想起一个人——甘地,因为甘地先生正是一个不仅言行上谈“爱”,而且以行动来表现的人。
艺术家们都对我挺好的,像艾连塔利和约瑟·杰佛逊等明星还特地为我表演了他们的拿手绝活,他们让我以动相去追踪他们的言行,谈笑间,我兴奋得全神贯注,惟恐遗漏些细节。歌唱家卡罗素、夏列亚宾等要我把手放在他们的唇上去“听”他们的动听的歌声。
我曾手抚钢琴听着戈德斯基的演奏,轻触海飞兹的小提琴去领会那美妙琴声。当戈德斯基奏出肖邦的小夜曲时,我深深沉醉了,恍如置身于幽静的岛屿上。
有时候,我把手放在收音机共鸣板上“听”音乐节目。在乐器中,我觉得竖琴、钢琴、小提琴的声音都各有妙用。不过,对于目前正挺火热的爵士音乐却不是喜欢,那种爆炸性的声音,令我感到似乎有什么东西正朝着我疯拥而来似的,每当指尖传给我这种信息时,免不了有一种想逃跑的感觉,似乎人类在原始时代藏在体内的那种对大自然的害怕,再度恢复了。
实业界的大师,我曾访问过电器发明大王汤姆斯·爱迪生先生。在我前往新泽西州演讲时,爱迪生先生曾请我去他家。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特别严紧。据他的夫人对我讲,爱迪生先生常把自己关在实验室内拼命工作,当他实验进行到一半时,最讨厌人家去打扰,甚至连饭都可以不吃。
爱迪生先生要我把手放在唱机上,然后很亲切地问我听清楚没有,可惜我根本听不懂。为了不让爱迪生先生大失所望,我试着把头上戴着的草帽靠近唱机,使声音更加的清亮,但仍然无法听清。
在吃饭时,爱迪生先生对我讲:“你听不见别的声音也有益处,至少比较容易保持专注,不受外界的影响,像这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是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