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学生必知的励志故事(上)
3512600000011

第11章

人生的转折点

荷马很小的时候就双目失明了,这使他非常痛苦。有一次,他一个人默默地坐在海边的礁石上,谛听着大海的波涛声。忽然,一阵格外优美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开始是琴声,接着又听到一个人伴着琴声的歌唱……又过了一会儿,歌声停止了,荷马感到这个人来到他身旁。荷马扶着礁石站起来,展开双臂抱住身旁这个陌生的歌手苦苦地恳求着:

“叔叔,叔叔,你为什么不唱了呀?那是一个我从来没有听过的最吸引人的故事,我想听下去。”

歌手用衣襟抹去荷马眼角的泪水,回答说:“孩子,你的双眼虽然看不见了,但你的听觉却非常灵敏,我早就注意到,你是在用自己的心灵听我歌唱。”说着,歌手把他心爱的四弦琴递给了荷马,亲切地说:“这是每一个歌手都必须学会的乐器,孩子,让我现在就教会你。”

荷马依偎在歌手怀里,细嫩的小手指拨响了琴弦,伴随着逐渐有了节拍的琴声,歌手为荷马唱完了那支只唱了一半的歌,那是一个在爱琴海的世界里流传了很久很久的故事……有一次,腓尼基国王的女儿欧罗巴到海边去玩,被神王宙斯看上了,宙斯变成一头美丽的公牛,走到他喜爱的欧罗巴跟前,请她坐上自己的背,然后便跳起来,飞奔到大海上。欧罗巴惊慌地看着无边的天空和海洋,问公牛:

“古怪的牛,你究竟是谁?要把我背到哪里去?”宙斯这才说出自己的名字,并告诉她:“我们将到克里特岛去,我爱你,我们将在那个美丽的海岛上结婚。”后来,他们果然结了婚,欧罗巴生了一个名叫米诺斯的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克里特岛最有名的国王。欧洲的全称欧罗巴,就来源于米诺斯国王那位美丽母亲的名字。

歌手唱完了这个令人神往的故事,临走前告诉荷马:“孩子,如果你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歌手,就必须走遍整个爱琴世界,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英雄故事太多了,把它们搜集起来,唱给我们的人民听,这才不愧是爱琴海的儿子啊!”

荷马听完,坚定地点了点头。当他还想对歌手说些什么的时候,歌手已经悄悄地离去了。

荷马抚摸着歌手留下的四弦琴,脸颊上淌满了泪珠。

从此,荷马走上了这位不知名的歌手为他指明的道路。

“科学公主”

伊雷娜是居里夫人的女儿,人称科学界的“公主”,她小时候好动,有点“野”,像个男孩子,常把父母的诺贝尔奖章当作“大金币”玩。居里夫人对自己这个不那么文静,不能安安稳稳坐下来读书的小伊雷娜,还真费了不少心神,她与几位科学界的朋友订了个教育合作计划,把他们的孩子集中起来,由郎之万教数学,居里夫人教物理,佩兰教化学……孩子们很快被这个教育合作计划吸引住了,尤其是伊雷娜,“野劲儿”收敛了许多。她开始把她似乎总也使不完的精力放在那些试管、烧杯、天平上,脑子里转起了一个又一个的问号……有一次,物理学家郎之万给孩子们提了个问题。他说:“我这里有一条金鱼,还有一满缸水,然后我把金鱼放进缸里,你们说会怎么样呢?”“水溢出来了。”孩子们答道。

“好,现在我把溢出来的水接在另一个缸子里,发现这些水的体积比金鱼的体积小。孩子们,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

“真怪呀!”“也许,金鱼把水喝到肚子里去了。”“水会不会洒到缸子外面一些?”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这时的伊雷娜,手托小脸蛋,想得入了神。她记得浮力定律是这样说的:物体浸没于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应与物体体积相等。可今天的这个问题,又是怎么回事呢?郎之万伯伯是个大科学家,他总不会弄错吧?

一回到家,伊雷娜第一件事就是跑去问妈妈今天郎之万伯伯提的怪问题。居里夫人听后想了想,笑笑,说:“伊雷娜,动手做一下,试试看。”伊雷娜执意要弄个究竟,证实一下自己的想法。她真的像有那么回事似地从妈妈的实验台上取了一个缸子,又到一个小朋友家弄了条金鱼,做了一番实验。结果是:溢出的水的体积与金鱼的体积一样,不多也不少。

“真怪呀!”伊雷娜歪着脑袋,仰着高而宽的额头,看着站在一旁的妈妈。

妈妈呢,没有吭声,只是带着几分期待,几分鼓励,眼望着伊雷娜。这眼神流露出对伊雷娜判断的信赖。

时间在沉默中一秒钟一秒钟地流逝,桌上的闹钟发出清脆的“嘀嗒”、“嘀嗒”的声音,伊雷娜那急促的呼吸声也听得格外清晰。好半天,伊雷娜咬咬嘴唇,仿佛下了决心。

第二天一上课,伊雷娜生气地问郎之万伯伯,您为什么向孩子们提了一个错误的问题,并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实验的经过与结果。

郎之万听着,赞赏地笑了,然后说:“伊雷娜,聪明的孩子,我要告诉你,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对,只能相信事实,严谨的实验是科学的最可靠的证人。”

伊雷娜从小在这种科学气氛的熏陶下,把自己的命运与科学紧紧联系在一起。14岁那年,她与母亲一起参加了庄严的诺贝尔奖授奖大会,心中做起了一个梦,要像妈妈一样,也要获得一枚诺贝尔奖章。

热爱自然的米利肯

米利肯从小就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还在牙牙学语时,他听到河水冲击悬崖的声响就感到新奇。5岁时,他常和弟兄们到马科凯塔河去游泳、钓鱼、戏耍。有一天,父亲带他们兄弟三人乘船顺流而下,这时一些船员正在河口沙洲上测量河水的深度,这引起他极大的兴趣,他好奇地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又一次,一位伐木工飞速跳上木排,把一条跃出水面的鱼轻巧地逮住了,这情景也引起了他的深思。他想:干什么事都要有技巧,我应该锻炼这种技巧。以后每逢父亲把船停泊在岸边时,他就在船头和系船台之间跳来跳去。一次他纵身向前跳,由于船后退了,结果掉到河里,若不是父亲及时抢救,恐怕连命也丢了。

6岁时,他就想要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了。一次他和弟弟在门前走廊的地板上滚来滚去,竟从很高的栅栏空隙里滚了下去,摔到地窖的台阶上,几分钟后才恢复知觉。

8岁那年,他随父母到了费城。当他听到贝尔电话公司要举办展览会时,就打定主意自己也做个“电话装置”。一回到家,他立即动手做两个纸筒,在底面糊上纸,然后用纱线代替导线穿着,在一百米的距离内和邻居的小孩们通话,玩得很起劲。

米利肯的家庭,由于孩子多,生活并不宽裕。他很小就跟着父亲学种土豆、玉米、甜瓜和各种蔬菜,养成了劳动习惯。他还十分喜爱体育活动,除游泳外还学打棒球、骑马,练就了一副强健的体魄。

米利肯上学以后,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在中学里,不管什么课程,他都认真对待,甚至连背诵常见引语这样一些乏味的练习,也总是出色地完成。

米利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奥柏林学院预科以后,他最感兴趣的是三角、解析几何和希腊语。数学老师常称赞他能解出很难的题目。二年级快结束时,希腊语教授佩克突然提出要米利肯教下一年预科的物理课。这对当时只学了12周物理课的他来说的确是个难题。他有些犹豫,但希腊语教授鼓励他说:“能学好我教的希腊语课的任何人,都可以教物理课。”米利肯见推辞不掉,就答应了,说:“那好吧!不过你要承担一切后果,我尽力试试看。”于是他买了本物理书,花了整整一个暑假自学物理。他认真钻研书中每一个概念、每一个问题,边学边教。这不仅使他对物理学打下了牢固根基,而且使他爱上了物理这门学科。

米利肯在科学上的贡献是极大的。他一生撰写了12本科学著作,发表了大量的科学论文。他认为:人的能力虽不同,但只要选定方向,坚持到底,把个人的精力全部投入工作,就一定会在科学事业上做出一番成就。

现代热力学的奠基人

普里戈金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位化学工程师,母亲朱丽叶曾就读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为了使孩子们不被外界环境影响,有一个平安愉快的童年,她决定教育孩子学习音乐。

1929年普里戈金一家人来到了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虽然比利时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但生活环境比德国安逸多了。12岁的普里戈金进了当地的公立雅典中学,很快就与同学们打成了一片。长期的中学生活使普里戈金开阔了眼界,兴趣爱好也更为广泛,已不再局限于钢琴,他同时爱上了考古学、文学和哲学。他广博的知识使他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喜爱,为了能使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普里戈金常常在图书馆看书。

一天下午,普里戈金上完课后就径直向图书馆走去。他看到了一本关于研究人体大脑化学组成的专著,他想:大脑是一种多么神奇的物质,所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都是由它控制的,大脑的组成物质与人体其他部分有哪些重大不同呢?好奇的普里戈金从书架上取出了这本书。“我得回去仔细研究研究,看看大脑物质到底有什么奇妙之处。”普里戈金一边自言自语一边走出了图书馆。当大多数人已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时,普里戈金仍坐在他的书桌前,对着那本关于大脑化学物质研究的专著沉迷不已,他从未想到在化学这个领域会有如此多神秘而有趣的事,他懂得,世上所有一切都是由最简单的元素构成。人类若没有了物质的基础,根本就不会有思想,更不用说文学、哲学等艺术的存在。面对物质的研究,化学则是从最根本的原子结构等方面彻底地进行分析,这些思想活动对普里戈金触动十分的大,他决定开始对化学深入认识。看完了关于大脑化学组成的专著,普里戈金又从图书馆中借了许多关于化学的书籍。在学习中,他了解到木炭是黑漆漆的,钻石是透明发亮的,它们最基本的元素竟是相同的,是因为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而造成了如此大的区别,这一类的神奇物质在化学世界中可以找到许多许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任务越来越重,普里戈金在钢琴上花的时间也日益减少。但对化学的兴趣,普里戈金是越来越浓厚。一天,普里戈金走到母亲的房中,他看着头发已花白了的母亲,心中不禁有些难过。从小是母亲教育他,带他进入了美好、纯洁的音乐世界,使他成为一个有礼貌有修养的人,母亲在他身上花了多少的心血啊!母亲多么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杰出的钢琴家啊!可现在,自己却要告诉她,他想放弃对钢琴的练习,把所有的时间投入到学习和研究化学中去,这不是很伤母亲的心吗?普里戈金的心中非常矛盾,但他研究化学的心愿已定,于是他向母亲说明了一切。母亲微笑着说:“小时候让你学习音乐是为了使你能摆脱外界环境的干扰,培养你的情操,教你学会做事一定要专心,至于你长大选择走什么样的路,妈妈希望你自己把握,如今你已做了决定,妈妈也很高兴,并支持你。”面对善解人意的母亲,普里戈金决定无论做什么,一定要成为一个杰出的人,研究化学,成为杰出的化学家。

分秒必争的学子

丁肇中生于美国亚柏尔大学医院。在日本掀起的侵略战争之后,小小的肇中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欢乐与安宁。连续几年的逃难和流浪生涯,在丁肇中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重庆他开始上小学了。身为大学讲师和教员的父母,给家庭带来浓厚的学习气氛。这使童年的丁肇中受到极大的熏陶。当时,日本飞机经常轰炸重庆,学校经常停课,但在家庭学习环境的影响和母亲的尽心教导下,他从未中断过学习。

1948年春,丁观海来到南京,同年冬,应台南工学院的聘请,先行去了台湾。随后,王隽英同母亲一起带着三个孩子也到达了台湾。这时,丁肇中年仅12岁。对于丁肇中来说,台中市的每一个地方都是陌生的。因此,在重读小学期间,除了母亲挤出时间给予指点外,再也没有他人可以求助。

但他深深懂得,这是关键的一年,主要得靠自己的努力来把战争耽误的功课全补上。作为一个孩子应该享受的游戏玩乐,他完全放弃了。要学的科目他先预习,当天的作业不过夜;清晨、黄昏和夜晚他都迷在功课上。

至于星期天和节假日,更成了他对功课的薄弱环节进攻的好机会。

父母见他学得太刻苦了,多次劝他适当地玩玩。他不肯,并用大人的口吻说:“时间,是最浪费不起的!”他牢记母亲的告诫:“不管做什么,一定要努力奋斗,要成为一个佼佼者。”他从不像那种不会走路就要跑的孩子。在学习上,他力戒贪多嚼不烂的囫囵吞枣,而务求扎实;每遇一道难题,他不弄懂弄透,决不另换新的。

在课堂上,丁肇中是常常举手发问和第一个要求回答的学生。他提问题,自然不是漫无目的或思想懒惰,而是对某一问题百思不解才举手的。有些问题,连老师都难以作答。他回答问题,更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认为较有把握时才要求试答。

到了高中时期,丁肇中依旧像初中阶段一样有劳有逸地学习。他喜欢打羽毛球和骑自行车等体育活动,还喜欢散步,更欢喜游泳。台北市的碧潭等地方就是他和同伴们经常游泳的地方。这些体育活动丰富了他的生活内容,提高了他的身体素质。而每当大脑得到了休息和精神旺盛时,他便又开始勤奋、刻苦地学习。

他不像有人那样,在学习上有时废寝忘食,有时混天了日。父母所谈的治学方法深深地印在他的脑中。他的求知欲一直很旺盛。许多时候,同伴们把时间抛费在那些无聊的事情上,而他却在图书馆里正解析或思考着某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