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学生必知的励志故事(下)
3512700000015

第15章

不幸的是,门捷列夫出生不久,父亲因患白内障而失明,不得不退职,微不足道的退休金无法养活一大家人。这个时候,母亲发挥了她的才干,把娘家已陷入危机即将倒闭的玻璃厂接收过来,全家迁至厂区托博利斯克近郊的农村。凭借着她的经营才能,母亲不但维持了一家人的生活,甚至还为工人们建立了教会。

门捷列夫自幼具有出众的记忆力和数学才能。7岁那年进入8年制国民学校,但在校成绩并不太好。他对于数学、物理学和历史等课程很感兴趣,但对语文,尤其是拉丁语漠不关心,成绩总是最末等的。幸亏应届毕业班的拉丁语教师是他的表兄,他才勉强及格,准许毕业。

据传,毕业后的门捷列夫和一群同学登上俯瞰全市的山丘顶,一起烧毁拉丁语课本,庆祝他们的毕业。他后来成为俄国最著名的化学家,于1899年访问故乡时,首先登上这座小山回忆了当年。门捷列夫特别喜爱大自然,曾同他的中学老师一起作长途旅行,搜集了不少岩石、花卉和昆虫标本。

1849年,当门捷列夫由中学毕业后,母亲由于相继而来的不幸,身体已经十分衰弱。她经营的工厂,因敌不过竞争对手而面临危机,已衰落到工厂的勤杂工也得由她担任的地步。失明的父亲又因患肺结核于1847年去世。父亲死去的第二年,全家惟一的经济收入来源玻璃厂因失火被烧毁,她的爱女也死去了。

但是,她一心向往着至少让末子门捷列夫上大学,希望儿子成为学者的母亲,决心离开家乡迁到大城市。她把工厂作了清算,经过2千公里以上艰辛的马车旅行,母子俩到了莫斯科。可是由于出身学校不在指定校区之内,门捷列夫被拒绝报考莫斯科大学。于是母子俩又于1850年春迁到首都彼得堡。在那里门捷列夫考上了医学外科学校。然而不幸的是,一次他列席尸体解剖,一看尸体就晕了过去。

他只好放弃这个志愿,去报考亡父的母校高等师范学校。当时这所学校在沙皇的统治下,借口学生参加了政治问题的讨论而暂停招考新生。门捷列夫很幸运,有一所高等院校考试及格就允许入学,于是他考入了这所学校的物理数学系,并得到政府津贴住宿生的待遇。母亲看到儿子有了着落才放了心,祝福着他的未来而与世长辞了。遗体埋葬在首都郊区瓦尔柯沃墓地。对这位为儿子牺牲了自己一切的母亲,门捷列夫终生怀念着。

好学的徐霞客

徐霞客幼年好学,特别喜欢读历史、地理和游记一类的书籍,立下了游览五岳,探索江河山川奥秘的远大志向。

徐霞客的家乡濒临长江。他多次跑到江边,面对波浪滔滔的大江沉思默想,他想弄清长江的发源地到底在什么地方。古书上说:“岷山导江”,他不相信。因为他已经长途跋涉去黄河边看过,黄河的水远远没有长江的大,长江水大,源头近,黄河水小源头远,这说法不一定对。他决心走出家门,亲自去探索长江的发源地,研究祖国的山川地貌。

当时社会上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徐霞客想到父亲去世了,母亲需要自己照顾,又不想出去了。儿子的心思被母亲看出来了。一天,母亲把徐霞客叫来,亲切又严肃地说:“男子汉应该志在四方。你该出去实现自己的意愿了。妈妈不是糊涂人,不愿你像篱笆中的小鸡,车上的小马一样,天天呆在家里守着我。”为了鼓励儿子早日踏上征程,徐母日夜为霞客置备行装,还细针密线地做了个旅行帽。

在母亲的支持下,徐霞客从22岁开始,先后游览太湖、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华山等地。因为老母在家,每次都是定向而往,如期而归。

徐霞客每次外出归来,给家人和邻居讲自己深入洞穴、攀登悬崖看到的许多奇异现象。听故事的人,常吓得面有惧色,背出冷汗,唯有霞客的母亲听得津津有味,赞扬儿子不畏艰险。这给霞客很大的鼓舞。以后他更加行不避虫蛇,住不怕虎狼,越是别人不敢去的地方,就越要去弄个明白,被称为“奇人”。勤劳善良的徐母在院里搭架种豆,又能织出象蝉翅一样漂亮的布匹,卖了布,积攒起来,供霞客外出做旅费。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方便,加上有时还被盗、被骗,霞客常常困难得吃不上一顿饱饭。这种情况下,他回家时只能两手空空。看看上有母亲,下有儿子,霞客往往感到惭愧。这时候,母亲就笑着说:“你外出顺利归来,我就心满意足了!我马上用布去换米,摘豆角做菜,咱母子喝口欢喜酒,吃顿团圆饭。你儿已会读诗文了,叫他读给你听听,叫你高兴高兴!”

最使人感动的是,年届80岁的徐母,叫儿子陪他游了附近的荆溪、句曲。一路上,老人兴致勃勃,一直走在儿子的前面。她一边走一边说:“我是上年纪了,可身子骨很结实,别惦记我,该到什么地方,快走吧。”原来老人想解除儿子的眷念之心,有意安排这么一次旅行。可惜的是,第二年,老人竟一病不起,与世长辞了。母亲不在了,徐霞客全身心地投入了最后一次长达四年的远游。后来从广西、贵州,进入云南,直到腾越(今云南腾冲县)。因为脚疾,霞客回家乡的第二年就死了,临终前,他还用手抚摸着自己采集来的怪石标本,他多么想再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啊!

艺术之王卓别林

1977年12月25日凌晨4时,世界著名的幽默大师查理·卓别林,在瑞士洛桑附近的韦威逝世,终年88岁。

卓别林一生为电影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提起卓别林的名字,许多人就会想起一个身穿肥大裤子、脚蹬大头皮鞋、头戴破烂礼帽、留着硬毛刷胡子的流浪汉形象。在无声电影时代,卓别林已是驰名世界的喜剧演员。他多才多艺,精通哑剧、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他的影片大部分由他自己编导、自己主演、自己配乐。他既擅长表演粗放的滑稽,又善于表演微妙的讽刺。

1889年,卓别林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贫民区里,他的父母是音乐厅的演员。由于父亲早亡,母亲精神失常,他被迫流浪街头。他住过孤儿院,当过马夫、小贩。14岁那年,卓别林加入流动剧团,跑遍了英国各个角落。

19岁时,他当上了一个著名剧团的演员,并随团到欧洲其他地方和美国等地演出。1913年他到了美国,开始从事电影事业,并于1914年在影片《威尼斯赛车记》中创造了一个悲剧小人物“夏尔洛”,从此,这个有特别装束的流浪汉形象风行世界70年,经久不衰。

卓别林给电影观众带来了无休止的笑声,甚至可以使人笑出眼泪来。然而,人们却无法说明那是欢乐的眼泪还是辛酸的眼泪,别人只可以让观众发笑,卓别林却可以让观众笑完以后深思,这是同时代的任何喜剧演员不能做到的。1936年,他主演的无声片《摩登时代》就是这样一部有着巨大讽刺力量的影片,影片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把人都弄成了疯子。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连工人吃饭都要靠传送带和“吃饭机”。

1939年,卓别林秘密拍摄了他的第一部有声片《大独裁者》,揭露和抗议***对全人类的迫害,博得了全世界反***人民的热烈欢呼,成为风行世界的一部优秀作品。

卓别林一生主演过80多部影片,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如《安乐狗》、《狗的生涯》、《寻子遇仙记》、《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总是寄同情于穷人,而嘲弄那些富人。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喜剧性的表演令人捧腹大笑,但是又使人笑后感到泪水的苦味,充满了对受压迫受欺凌的人们的同情。

卓别林在美国居住了近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他参加进步的文化活动而受到美国麦卡锡主义的迫害。

1952年他怀着满腔愤恨,带着妻子儿子离开美国回到英国。后来他长期定居在瑞士洛桑附近的韦威,直到逝世。

凿壁偷光的少年

夜幕悄悄地笼罩在山东苍山县西北的一个小山村上。

很晚了,可是村西头的一间大屋子里,仍然灯火通明,人影穿梭,并不时地传出喧哗声和笑闹声。原来,这是村里的一个大户人家在请客。主人又是一个讲排场的人,所以,每天屋内必是高朋满座,花天酒地,而且总要闹到深夜。这不,今天主人请来了贵客,又是一番好折腾。

紧挨着这大屋子东头的,是一间低矮的茅草屋,屋里漆黑,伸手不见五指。

这里住着一位穷困的少年。他白天给财主砍柴割草,到了晚上才能回家。今天因为活儿多,等忙完活儿再来时,天已经全黑了。他走到自己家门前,放下背篼,抖抖破烂衣服上的灰尘,用手推门。吱——,门开了,屋里什么也看不见了。“唉,又看不成书了!”

他摸索着走进屋,想从油壶里找出哪怕是半点的灯油来。可是,油早在两天前就用完了,哪里还会有剩的呢?捏捏口袋,空空的,扁扁的,一文钱也没有,就是有,他也舍不得去买,他还要吃饭呢。“唉,睡吧!”他想。可是,隔壁的划拳声不时地传过来,吵得他心烦意乱,不能很好地入睡。没办法,他长叹了一声,起身走出了茅屋。站在门外,他看见隔壁人家灯火通明,真是羡慕极了。

忽然,他发现隔壁人家的纸窗上有一个小孔,屋里的灯光透过小孔,射在屋外的地上,形成了一个小亮斑。他灵机一动:“如果我在墙壁上凿上一个小孔,那么亮光不就可以射进我的屋子里来了吗?这样,我就能看书了,还省不少钱呢!”想好了,他便这样做了。

就着这束宝贵的光,他捧着书,贪婪地,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他沉迷于书里的知识,忘记了白天的劳累和夜晚的倦怠……这位“凿壁偷光”的少年,便是西汉著名的经济学家匡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