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学生必知的名胜古迹(下)
3512900000021

第21章

石林是大自然恩赐于人类的超然艺术杰作。在350平方公里的石林自然风景区内,天公又把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奇风洞、长湖、月湖、飞龙瀑等景点巧妙地分布在东西南北中。这些说不尽、道不完的景点,分作山光和水色两类来分别叙述可能会道得更明白一些。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奇风洞等景点为山光景色,这类景色以天下第一奇观——石林为代表。石林,包括大小石林,占地40公顷。一座座石头拔地而起,一派波浪翻滚的景象。仿佛神宫般的石林,峰回路转。昂首望空,时而疏朗,时而压抑,一座座石峰像一根根石柱似的在争奇,又像比美。有的石峰巍然高耸,刺破青天;有的嵯峨嶙峋;有的摇摇欲坠,令人目荡神摇。拔地擎天的石柱下,碧水绕着一座座奇石丁冬作响,滋润着一片绿色、一片鲜花。在迷宫般的石林中,举目四顾,移步换景,“阿诗玛”呼之欲出;“母子偕游”栩栩如生;“凤凰梳翅”惟妙惟肖。千姿百态亦幻亦真的景象令人目不暇接。

长湖、月湖和飞龙瀑为石林风景名胜区中的水色风光。长湖静静地躺在青山怀抱之中,湖水洁净透明,涟漪粼粼,湖面小岛郁郁葱葱,湖畔鸟语花香,让人流连忘返。飞龙瀑又是另一番景象,滔滔的江水以倾云翻雨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从88米高的悬崖峭壁倾泻而下,其势如九天银河跌落,轰鸣的声音气壮山河,蔚为壮观。

地灵人杰,世界著名的叙事长诗《阿诗玛》就出自石林彝区,所以这里又被誉为“阿诗玛故乡”。居住在这里的彝族撒尼人以勤劳坚强、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著称于世。至今仍然保持着别致的民族服饰、独特的语言文字、原始的宗教信仰、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纯朴的民风民俗,古老的文化在这进而积淀得特别深厚。“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每年的农历六月廿四,穿着节日盛装的各族人民从四面八方拥向石林,欢度自己的节日。白天,石林也穿上了节日的盛装,群山在这里起舞,涧水在这进而歌唱,男女老少沉浸在节日的热烈气氛中,整个石林人山人海一片欢腾。夜晚,人们举着熊熊的火把,通宵达旦,载歌载舞。火的光芒、火的热情烧红了天空,映红了石林。

石林的气候也像石林风光一样奇妙。盛夏,当我国长江沿岸的人们在滚滚热浪中寻觅一丝凉意的时候,石林的老人们还穿着一层薄薄的外衣在歌唱着厨古老的歌谣。严冬,当我国松花江岸的人们在冰天雪地中期待一缕阳光的时候,石林的姑娘们还穿着亮丽的裙子在鲜花丛中翩翩起舞。有人曾把石林四季的气候简单地概括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四季如春”。

石林以旖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相辉映,构成了一道神奇的风景线,成了国内外游客向往的神秘之地。

石林的主要游览区,旧称李子箐石林,面积约12平方公里,游览面积约80.004万平方米。主要由石林湖、大石林、小石林和李子园几个部分组成,游路5000多米,是石林景区内单体最大,也是最集中、最美的一处。

进入景区内,但见石柱、石壁、石峰千姿百态,争奇竞丽。有的石柱高达40—50米,乍一看,正如一首佚名的打油诗所云:“远看大石头,近看石头大。石头果然大,果然大石头。”但这里的石头与众不同,它是一幅绝妙的画,每天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人前来驻足观赏;它是一首优美的诗,古往今来有无数骚人墨客把它咏叹吟哦;它又是有灵性和生命的;有双鸟渡食、孔雀梳翅、凤凰灵仪、象踞石台、犀牛望月;有唐僧石、悟空石、八戒石、沙僧石、观音石、将军石、士兵俑、诗人行吟、阿诗玛等无数像生石,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除了动物外,还有许多酷似植物,如雨后春笋、莲花蘑菇、玉簪花等。有一处“钟石”,能敲出许多种不同的音调。整个李子箐石林就是一座巨大的自然石景艺术宝库,任凭游客去观察,去发现,去自由驰骋地想象。景区内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移步易景,使人如入迷宫仙境,游者莫不流连忘返,赞不绝口。景区内建有狮子亭、望峰亭、石台、石凳等供人小憩。

大、小石林外围(俗称“外石林”)也星罗棋布地分布着迷人的风光。外石林主要指位于大小石林之外的周围风景区。这片风景区方圆数十里。在野岭荒山,鲜花绿树丛中,又有许多奇峰怪石点缀其间。这些异石个体庞大,形象生动,加上周围环境生机勃勃,视野也较为开阔,游览又别有一种情趣和感受。纵观奇柱异石,或如母子偕游,牵衣拽裙;或像苏武牧羊,遥望故乡;或似观音、八戒;或似虎豹熊罴;或似古堡、将军,让人浮想联翩,兴趣盎然。在比目潭附近,有一座高约10米,上粗下细的奇特的危崖石峰,人称万年灵芝,或称蘑菇云。从远处望去,状如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状烟云,十分独特。在这许多的像生石中,民间亦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

乃古石林位于“石林”以北13公里处,也叫和摩寨石林,“乃古”彝语意为黑色,“乃古石林”即黑色的石林。占地333.3万平方米,新辟游路6公里多。与“石林”相比,这里又是另外一种特色和风格。

进入乃古石林,只见黑森森的一片怪石如大海怒涛冲天而起,气势磅礴,又像壁垒森严的古代战场,令人思绪万千。有的地方峭壁千仞,如同刀劈斧削,有的石柱直刺青天;有的巨石如磐如堵;有的形如诸葛亮布的八卦阵;有的像太上老君正在炼丹;有的像石堡、灵芝;有的似象、骆驼、猪、羊,危卵怪石不计其数。石质古朴黝黑,深沉玄奥,更使人增添了一种神秘和苍茫之感。景区内还有神奇瑰丽的地下溶洞,人们称之为白云洞或水晶宫,属地下岩溶地貌。有的状如梯田、农舍,有的又如各种动、植物,有的敲之声如钟磬。山下还有白云湖,波光云影,异常宁静。

黄山

黄山屹立在中国安徽省南部(北纬30度1分,东经118度1分),盘垣于歙、黟、太平、休宁四县之间,方圆250平方公里,精华部份154平方公里。黄山原称作黟山,因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修身炼丹,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改名。黄山不仅以奇伟俏丽、灵秀多姿著称于世,还是一座资源丰富、生态完整、具有重要科学和生态环境价值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属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黄山现已成为中国名山之代表,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并与长江、长城、黄河并称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黄山为群山构造,“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神奇的冬景和壮美的日出,更让游客流连忘返。山中有名可数的就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他们或崔嵬雄浑、或俊俏秀丽,布局错落有致、巧然天成。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为黄山三大主峰,海拔高度均在一千八百米以上,并以三大主峰为中心向四周铺展,跌落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峦峭壁,呈现出典型的峰林地貌。“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水飞山亦飞”,遍布峰壑的黄山松,破石而生,盘结于危岩峭壁之上,挺立余风牙决壑之中,或雄壮挺拔,或婀娜多姿,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黄山无时不松,奇特的古松,难以胜数。最著名者有迎客松、卧龙松、探海松、黑虎松等30余株。多少年来,它们抵御风吹雨打,霜剑冰刀,吸取岩石中的点滴水分和营养,迎着阳光稳稳地屹立于峰崖之上。而黄山云流动于千峰万壑之间,或成涛涛云海,浩瀚无际,或与朝霞、落日相映,色彩斑斓,壮美瑰丽。

黄山温泉,古称“灵泉”、“汤泉”、“朱砂泉”,水质清澈,可饮可浴,是黄山一绝。黄山是长江与钱塘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特殊的地理位置,构成36条大峡谷、形成36源,汇流24溪。山水迸泻,形成飞瀑,悬垂如练,溅珠喷玉。“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瀑布中著名者有“人字瀑”、“百丈泉”、和“九龙瀑”。

由于黄山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十分发育,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更有力带丰厚的文化积淀,摩崖石刻等名胜古迹200多处。加上日出、日落、云雾、松涛、佛光、秋色、物松、冰挂等自然奇观,幽谷泉鸣,鸟语花香,整个景区犹如一幅幅立体的壮丽画卷。

黄山是美的综合体,是天地造化的宠儿。随便一处,或松或石、或云海清泉,无一不美,无处不奇,置身其间,使人似觉得到了天上人间,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美丽的黄山,以她博大的胸怀,张开了热情的手臂,迎接着五湖四海的朋友们。

黄鹤楼: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间,龟蛇两山相夹,江上舟辑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

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她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钠的交点,正好映和中华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风民俗、亲近自然的空间意识、崇尚宇宙的哲学观念。登黄鹤楼,不仅仅获得愉快,更能使心灵与宇宙意象互渗互融,从而使心灵净化。这大约就是黄鹤楼美的魅力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原因之所在。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

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踞于岳阳古城的西门之上,其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名冠天下的岳阳楼构制独特,风格奇异,楼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全楼高达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楼中四柱高耸,楼顶檐牙啄,金碧辉煌,远远而瞭,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尤显雄伟壮丽。

岳阳楼是以三国“鲁肃阅军楼”为基础,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上,自唐朝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6年),堪称“燕汗大手笔”的张说贬官岳阳后,寄情山水,常与文人迁客登楼赋诗,以后,还有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群玉等大诗人接踵而来,写下了成百上千语工意新的名篇佳句,给岳阳楼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文化意蕴。

岳阳楼真正闻名于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以后,滕子京无愧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名臣,他认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他便请当时的大文学家范仲淹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斯文一出,广为传诵,虽只有寥寥369字,但其内容之博大,哲理之精深,气势之磅礴,语言之铿锵,真可谓匠心独运,堪称绝笔,其中尤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成为千古名言。自此,岳阳楼更是名扬中外,以后历朝历代的诗人作家在此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文,如虞集、杨维桢,杨荃、李东阳、何景明、袁枚、姚鼐等都曾来引把酒临风,登楼吟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