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晚清落日(1900-1909)
3513000000003

第3章 1900年(2)

1901年9月7日,英、美、德、俄等11个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之役终以清政府失败而告终,义和团运动也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但中国人民并未就此屈服。1902年初,各地义和团余部为反对《辛丑条约》和清政府的屠杀,举起“扫清灭洋”大旗,继续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其中规模最大的直、鲁交界地区景廷宾起义,坚持4个月之久。

义和团运动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空前尖锐的形势下,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采取旧式农民战争形式掀起的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和严重弱点,无法完成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艰巨历史使命。但义和团英勇抗击了八国联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野心。

己亥建储

1900年1月24日(清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为废黜光绪帝位,另立傅携为皇储“大阿哥”的事件。因该年为旧历己亥年,故史称“己亥建储”。

1889年(光绪十五年),慈禧太后表面上“归政”光绪帝,实际上仍然操纵着清朝军政大权。光绪帝不甘于长期处于元权地位,亟想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故清廷内部一直存在帝、后两党争夺统治实权的斗争。戊戌变法时期,光绪帝深感民族危机严重,同时受到康、梁变法维新主张的激励,更加渴望掌握统治实权,有所作为,以雪国耻。因此,这一时期的帝、后党争,更与维新、守旧的斗争交织在一起。戊戌政变后,光绪帝不但是一个傀儡,还惨遭慈禧太后的长期囚禁。尽管如此,慈禧太后仍不满足,总想废掉光绪帝位,或借助光绪帝“病重”的谎言,将光绪谋害,但由于外国公使和部分疆臣的反对,始终未能如愿。

慈禧太后镇压戊戌变法后,康有为、梁启超出逃海外。在海外,康有为、梁启超大肆鼓吹“惟我皇上圣明,乃能救中国”。1899年7月20日(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十三日),康有为等在加拿大成立“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狂热宣扬光绪“圣德”,抨击慈禧侵夺帝权、抗拒变法等罪行,号召国人起而迫慈禧归政,拥光绪帝复辟。在康、梁等人鼓动下,南洋、欧美华侨纷纷响应,各地人保皇会者达百余万人。海外保皇势力又与国内维新派互通声气,里应外合,形成一股促太后“还政”的强大舆论,对慈禧太后的统治构成很大威胁。

在这种形势下,慈禧不但恼恨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党人,下令缉拿康、梁,同时“益恨德宗(即光绪帝),思废”。后党顽固派骨干荣禄、载漪、刚毅等人,曾助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因此对光绪帝存有很大戒心。光绪帝虽被幽禁,而帝位犹存。荣禄等以为“太后既老,皇上方壮”,一旦慈禧先死,光绪帝复政,则他们难免杀身大祸,因此耿耿于怀,必欲去光绪帝位而后快。

1899年12月31日(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荣禄向慈禧太后献密计:选择宗室近支子为大阿哥(即皇储),以便日后取代光绪。慈禧采纳。后党惧怕帝国主义干涉,便派李鸿章探听各国公使的态度。各国公使一致表示“不赞成”。但是,慈禧仍坚持己见,于1900年1月24日(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召集王公大臣至仪鸾殿,宣读了以光绪帝名义发布的诏书,内称光绪孱弱多病,久无后嗣,上负祖宗社稷,下误黎民百姓,故决定立嘉庆皇帝曾孙、端王载漪之子傅傍为皇储“大阿哥”,继承穆宗毅皇帝(同治)为子,派崇绮为师傅授读。并派徐桐、常川照料,定于次年正月初一(1900年1月31日)举行建储典礼。“己亥建储”之后,慈禧为取得各国列强对其废立一事的支持,亲自宴请各国驻京公使夫人,各国公使仍持反对态度。载漪也派人放风,希望各国公使入宫祝贺,但遭到各国公使的冷落和拒绝。

建储消息公布后,社会上群起反对,各界人士纷纷斥责清廷此举“名为立嗣,实则废立”。就在清廷宣布立大阿哥的第三天,即1月26日,上海绅商经元善(电报局总办)、叶瀚、马裕藻、章炳麟、唐才常、丁惠康、蔡元培、黄炎培等1200余人合词电奏,强烈反对,并指出“各国有调兵干预之说”,“务请圣上力疾临御,勿存退位之思”。湖北官绅50多人赴京“拼命力争”。南洋及美洲华侨中也有人电达总理衙门谏阻此事。

清廷命李鸿章探询外国公使意见,英国公使答称:

此事虽系中国内政,邻国无干涉权,但以后“遇有交涉事,我英认定光绪二字,他非所知”。英驻上海领事甚至公开宣称:如光绪帝被废,于一月内英可调印度兵30万来华。日、美、法等各国公使也纷纷表示“干预”,并拒绝为大阿哥致贺。

荣禄电询部分疆臣意见,两江总督刘坤一复称:“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宜防。”其他疆臣大吏也多持反对意见。

国内外的反对声浪,给慈禧后党顽固派造成巨大压力。所以,虽然立了大阿哥,却迟迟不敢进而废掉光绪帝。

1900年夏,义和团运动高涨,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盼子成龙心切的载漪极恨列强阻止废立之事,遂捏造列强发兵是为“勒令太后归政”的谎言,激慈禧对洋人开战,以借混乱之机,速行废立。

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继续向北京进军,直逼北京城下。慈禧携光绪和大阿哥等仓惶西逃。逃难期间,慈禧和光绪昼愁夜忧,一时一刻都不得安宁。而大阿哥却少年不知愁滋味,又是玩鸟又是听戏,大臣见了,个个摇头。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按照列强旨意,载漪被定为“祸首”,遭到革爵、革职、遣戍新疆的处分。在《辛丑条约》议签过程中,外国列强一再探询光绪皇帝废立之事,明确表示不许废掉光绪皇帝,反复以各种形式要求取消傅傍大阿哥的名号。各疆臣大吏也一再吁请废大阿哥,以释中外之疑。

在外国列强威逼和国内各界一致反对的双重压力下,1901年11月30日(光绪二十六年十月二十日),慈禧在从西安回北京途中,在开封宣布撤去傅傍“大阿哥”名号,立即出官。历时22个月的“己亥建储”风波终于结束。

此事件虽系清廷内部以夺取权力为目的的宫廷斗争,但它曾影响慈禧太后对义和团的态度,从而在近代史上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意义的事件。

《中国日报》创刊

20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孙中山逐渐认识到舆论宣传的重要性,认为要进行革命,就必须“首创宣传机关”,以便唤起民众,加速革命的进程。

1899年秋,孙中山命陈少白回香港,创办《中国日报》,“以鼓吹革命”。1900年1月25日,《中国日报》

正式创刊,社址设在香港士丹利街27号,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号称“中国革命提倡者之元祖”。孙中山亲自领导了这份报纸的筹备工作,并取“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之义,为报纸确定了“中国日报”的名称。

《中国日报》的主持人为陈少白。陈少白,号夔石,广东新会人。早年同孙中山一起在香港西医书院求学,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孙中山、陈少白、尤烈、杨鹤龄等4人因为倡言革命,言语无忌,而被亲友称之为“四大寇”。1895年,陈少白追随孙中山组织兴中会。1900年1月到1906年8月,陈少白一直担任《中国日报》的社长兼总编辑。

《中国日报》同时出版日刊和旬刊两种,旬刊每月3期,1901年3月出至37期后停刊。《中国日报》首期发表了该报发刊词——《中国报序》,规定了办报宗旨:“欲使中国维新之机勃然以兴”,“将使中国之人明外交之道”、“识内治之理”、“知农工商矿之利弊”,“举凡中国旧染污俗又将一洗而新之”。

《中国日报》在揭露清政府的腐朽统治,鼓吹“反满革命”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1900年,该报发表了章太炎《拒满蒙人会状》和《解辫发说》两篇具有强烈反满色彩的革命文字,在报纸的编者按语中还公开指责清政府为“野蛮政府”。1902年,《中国日报》发表了章太炎为“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撰写的《宣言书》,其激烈的排满革命宣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部分宣传文字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日报》详细报道了列强对中国的种种侵略活动以及越来越严重的民族危机,号召中国人民“闻鸡起舞”、“奋发有为”,同列强进行坚决的斗争,启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觉悟。

1905年10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了同盟会香港分会,《中国日报》转为同盟会香港分会的机关报。1906年9月,《中国日报》改组,陈少白辞去社长职务,冯自由以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身份兼《中国日报》社长。冯自由,字建华,广东南海人。1895年,冯自由14岁时即在横滨加入兴中会,1905年同盟会成立,他是首批成员之一。冯自由加入兴中会后,主要从事于办报活动,先后担任过多种革命报刊的编辑、主笔和记者的工作。

在主持《中国日报》工作中,冯自由最先配合《民报》进行三民主义思想的宣传,并配合《民报》同保皇主义思想进行了论战。在香港,《中国日报》同主张保皇的报刊《商报》、《岭南报》进行了激烈的论战,揭露了保皇党人保皇的罪恶目的,扩大了革命思想的影响。辛亥革命后,《中国日报》社址迁往广州,成为国民党的宣传机关。1913年8月,《中国日报》被军阀龙济光查封。

《中国日报》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创办的最早报刊,它伴随革命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在革命思想宣传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教育和培养了一代革命民主主义者,为革命事业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

涞水之战

直隶涞水县属于易州,位于北京、保定之间,在北京城西南,芦保铁路西侧。这一地区长期以来就是洋教侵略势力的巢穴,传教士及恶霸教民欺压乡里,无恶不作,民、教矛盾十分尖锐,屡次发生反洋教斗争。

涞水地区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民教冲突发生在1899年2月。那年年底,涞水县高洛村(位于涞水县东,为涞水、定兴两县交界处)乡民举行除夕迎神赛会,高洛村教堂教民依恃教会权势,借机寻衅,撕毁神像,闯入村民阎老福等家中行凶。事后,洋教士反诬告群众毁坏教堂,乘机敲诈勒索,不但要求“索赔万金修教堂”,还要求被害群众“跪门筵酒陪礼”。法国驻京大主教樊国梁(Pierre Marie Alphonse Favier)出面要挟,地方官吏不敢得罪洋人,不问是非,每日发函牍数次,严催涞水县令速速结案。最后,涞水县令秉承洋教士旨意,强令受害人“赔银二百五十两,设席二十余筵”,并威逼受害人亲赴安家庄教堂“叩头赔礼”。地方官吏如此袒教抑民,激起当地村民的极大义愤,民教矛盾更趋激化。

1900年4月,在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的高潮中,高洛村群众请来师傅设坛授拳,并在阎老福等人领导下,建立义和团组织,“意在借习拳以压教,图雪其耻”。盘踞在高洛村教堂里的教士也不断添置枪炮,扩大反动武装,准备屠杀义和团,并连连要挟清政府派兵前来镇压当地义和团。高洛村义和团和乡民怒火万丈,决意与教会决一死战。

从5月初开始,高洛村义和团就积极准备战斗,并飞帖邀请涞水、定兴、新城、涿州、易县等地义和团前来助战。5月11日晚,各地义和团或十数人一起,或二三十人一起,络绎不绝,纷纷汇集高洛村。

5月12日晨,高洛村已聚集义和团民千余人。午后,义和团开始围攻高洛村教堂。义和团民冲入教堂,向四处投掷火把,一举把教堂焚毁。随后,义和团又烧毁部分教徒的住宅。涞水县令祝芾闻讯急忙赶来,劝导弹压,被乡民打跑。义和团在涞水初战得胜,揭开了涞水大捷的序幕。

附近州县义和团继续向涞水集结,涞水义和团声势更盛。5月13日,祝芾急忙致电直隶总督裕禄,请求速速派兵镇压。裕禄接电,立即派遣道员张莲芬、直隶练军分统杨福同各率马队120余人,前来涞水镇压义和团。

5月14日,官军闯入高洛村,逮捕了义和团首领蔡培、杨大柱及义和团民40余人。15、16两日,官军又连续逮捕了义和团民李勤等20余人。面对清军的野蛮镇压,高洛村义和团毫不畏惧,整军经武,准备反击清军。

5月17日春,张莲芬、杨福同会同祝芾率大队清兵驰往高洛村,准备对义和团民进行更大规模的逮捕、屠杀。高洛村义和团全部投入战斗,外村义和团数百前来助战。义和团把队伍分成两路,一路埋伏在邻村史各庄南的路旁沟内,一路埋伏在高洛村西北路旁,准备伏击敌人。不久,两路先后与敌人接火。两路官军均以排枪猛轰,义和团伤亡很大,被迫撤离战场。

这次战斗失利后,为了能够争取有利形势,高洛村义和团主动撤离高洛村,向涞水城北30里,与涿州、房山二县接壤的石亭镇转移。石亭镇义和团首领伊老善早在高洛村义和团英勇抗击官军镇压时,就飞帖邀请附近州县义和团速来汇集,准备与官军大战一场。新城、容城、涿州、易州和房山等地义和团应帖而往,迅速汇集石亭镇。到5月下旬,聚集石亭镇的各地义和团已达万余人,高洛村义和团转移到石亭镇,使此地义和团声势更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