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伟人传记丛书:隋炀大帝杨广
3516900000061

第61章 秉旄仗节战辽东(1)

大业七年五月,杨广登临扬子津临江宫,在凝晖殿大宴百僚,向扬州父老告别,随后,他乘龙舟溯运河而上,经通济渠渡黄河人永济渠,直奔涿郡。

时值春季选官,按惯例皇上应稳坐宫中,从众多候补人员中选取合格官员以充填出缺的职位。而现在他已无暇顾及了,就敕命选部、门下、内史、御史四司官员跟随在船上选补。参加选补的人统统跟在岸边,随船北上,等候传唤选补。有些人徒步随船三千多里,都没有被选补录用,反而因冻饿病累而死。

途经东京洛阳,杨广颁布了《幸涿郡诏》:武有七德,先之以安民。政有六本,兴之以教义。

高丽高元,亏失藩礼,欲将问罪辽左,恢复胜略。虽怀伐国,仍事省方。今往涿郡,巡抚民俗。其河北诸郡及山西、山东年九十以上者,版授太守;八十者,授县令。

六月,杨广抵达涿郡,住进了新建的临朔宫。随驾的九品以上官员都给以宅居安置,士兵则住宿帐篷。这时,从四面八方征调的百万兵马正如百川归海,浩浩荡荡奔赴涿郡。各路兵马中,跋涉最远的就是来自岭南的三万名排镩手了。排镩是岭南一带的兵器,排是盾,镩是一种小矛,岭南排镩手擅于山地作战。

杨广抵达涿郡之后,又敕命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乘,送至涿郡附近的高阳,用来装载衣甲幔幕。大量的军队集结,原有征发运到的粮草军需已显得紧张。于是,皇上又敕令征发江淮以南民侠和船只,将黎阳、洛口诸官仓的粮米源源运往涿郡……紧锣密鼓的备战一直持续到大业八年一月。元旦过后,大业皇帝正式下达了《征高丽诏》。

合水县令庾质奉召来到临朔宫谒见皇上。庾质曾是大业元年时候的太史令,因直言国事失去恩宠,被贬为合水令。庾质善观天文地理,预测灾异,杨广这次召他来涿郡,就是让他预测伐高丽一事。

庾质行过跪拜之礼,杨广便开门见山地问道:“朕继承先帝意旨,将御驾亲征高丽。一个小小的高丽国,其地域户口与大隋的一个郡相当。卿以为此战能否克敌?”

庾质回答说:“以臣观察,出兵可以克敌。但是依臣愚见,陛下不可率部亲征。”

杨广一听,脸上就有了三分不悦,说:“你这是什么道理?朕今日聚集天下兵马至此,怎么能躲在后面不见敌军呢!岂不让天下耻笑朕懦弱无勇?”

庾质说:“谋略与懦弱无干。陛下乃堂堂大隋天子,高丽是一个弹丸小国,御驾亲征,于国威军威不称。臣愿陛下安驾坐镇涿郡,命骁勇将帅,指授方略,领兵倍道兼行,出其不意。此事宜速用奇兵,若行动迟缓,必定无功。”

“好了!”杨广不想听庾质再说下去,脸上的三分不悦已变为七分愠怒,“你既然不想随驾前往,那你就留在涿郡吧。如果没什么事禀奏,你可以走了。”

庾质悻悻地退出宫来。他想不明白,皇上对自己所说的道理置若罔闻。只要皇上不御驾亲征,军队的行动就会迅速灵活得多,获胜的希望就会更大一些。兵贵神速呀!既然对庾质的话听不进去,又何苦把我千里迢迢从合水召来涿郡!我庾质父子自开皇文帝时侍奉朝廷至今,忠心耿耿,天地可鉴。一言一行全为国家社稷,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吗?

庾质的父亲叫庾季才,善观天象,预言天时人事大都应验,在梁、周朝廷大名鼎鼎。文帝杨坚为周室丞相时,曾于深夜密召庾季才,请教他代周称帝的前景,庾季才说:

“天道精微,难可意察,以人事预卜,符兆已定。季才即使说不行,杨公难道还会弃官去做隐士吗?”

几句话很含蓄地暗示了杨坚称帝是大势所趋。而庾质观察天时人事,不在其父之下,却是怀才不遇,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信任。

庾质说出兵可以克敌,说的是天象,这对杨广当然是吉兆。但要旗开得胜,大功告成,还要有神灵的护佑。于是,他先在临朔宫怀荒殿斋戒之后,又在桑干河南岸设坛祭祀战神,在临朔宫南祭祀先帝,在蓟城北祭祀了马神。

至此,征伐高丽的一切准备全部就绪,杨广在临朔宫升殿亲授节度:征讨大军共编为二十四军,每军各设大将、副将一名;每军有骑兵四十团,每团十队,每队一百人;步兵八十队,分为四团,每团各设偏将一人。每团士兵的铠胄、缨拂、旗幡颜色统一,与其它团都有区别。

每军还设受降使者一人,承诏慰抚高丽降者,不受大将节制。在杨广看来,区区高丽,只要见到百万重兵云集城下,必定畏威而降,所以先设受降使者,专司高丽君臣投降事宜。其余随军辎重散兵也编为四团,由步兵掩护前进。军队的前进、停止或设营,都规定了一定的号令。

杨广诏令,每天遣一军出发,前后相距四十里,连营渐进。涿郡通向辽东的大路上,大隋军队首尾相继,鼓角相闻,旌旗漫卷,绵延九百六十里。二十四军之后,是大业皇帝杨广率领的天子六军,前后八十里。这样,征伐高丽的大隋军队共有三十军,前后相续达一千四十里。诸军都有长一尺五寸,宽二寸的帛带,上面题写着各军番号,作为标记。皇上征营中的十二卫,以及三台、五省、九寺等部衙门,都分属内外前后左右六军,使用所属军队番号,不得用原台省名称。上至王公,下到兵丁夫役,均有帛带缝在衣领,上写番号、姓名,称为“军记带”。每军发给数百面幡旗,军士因公离营,必须手执幡旗。不执幡而离营者,若被他军验查军记带,发现不是本部兵士,无需禀报,立即斩首。

一百多万隋朝大军,浩浩荡荡,杀奔辽水。杨广高坐在车驾之上,看着前后左右的御林军,清一色的白马,威风凛凛,势不可挡。大军行进,铁蹄哒哒,排山倒海,汹涌澎湃。这声音与其说是进军的号角,不如说是胜利的凯歌。他在想,百万雄师讨伐高丽小国,此一去定是有征无战。隋军抵达辽东之日,便是高丽国束手投降,俯首称臣之时。那时,一定要像安抚突厥诸蕃酋长一样,对高丽施以隆恩,赦免其有失藩礼之罪,赏赐锦段,倍加优待,然后盛宴百官将士,大酺三日,班师回朝。

在杨广看来,这一切都早已安排妥当,只不过等他亲临其境,走走过场完成下来就是了。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等在他前面的结果,与他心中的设想大相径庭。

杨广率天子六军到达辽水西岸时,已是三月中旬。隋朝大军齐集辽水边,临水结成大阵。辽水是隋军进攻高丽的第一道天然屏障,高丽兵早已隔河防守,拆毁了桥梁,严阵以待。虽说是早春三月的枯水时节,河面上却也波涛滚滚,河水冰冷刺骨。望着河对岸隐约可见的辽东城池,杨广即命工部尚书宇文恺连夜赶造三座浮桥,决定次日黎明渡河。

此役的前锋是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这位曾是杨素麾下的猛将,其剽悍勇武倍受皇上赏识。为报皇恩,麦铁杖将三个儿子也编入了征伐高丽的队伍里。此刻,他准备身先士卒,抢渡辽水,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眼见东方既白,麦铁杖将三个儿子召到面前,郑重地告诫说:“我受国恩,今天到了报效之日。如果我战死了,你们当感到荣耀,皇上也不会亏待你们。切记,今后做人,当以诚孝自勉!”

进攻的时刻到了,刚刚造好的三座浮桥迅速架在了河面上。麦铁杖一声号令,最先跳上浮桥,率领着先锋队伍向东岸冲去。战鼓惊天动地,麦铁杖疾步如飞,眨眼间冲到了桥头,却大吃一惊:浮桥都造得短了,桥头离岸还有一丈多远!军令既出,绝无后退的余地。麦铁杖已无暇多想,大吼一声跳入水中。身后士卒也不敢犹豫,一个个跟着他跳下来,手持刀枪奋力划水,冲向东岸。

这时候忽听一声锣响,在岸上守伏的高丽兵蜂拥而至,围向河边,朝着水里的隋军箭弩齐发。立时,惨叫声响成一片,麦铁杖的部下中箭伤亡过半,鲜血与初升的朝霞一起,将河水染得通红。没有中箭的士兵,多数也因惊慌失措溺水而死。跳进水中即已乱不成阵的队伍,此时已是溃不成军了。

麦铁杖气急得两眼冒火,凭着一身力气奋力跃上东岸,哇哇大叫着杀人高丽军中。一边冲杀,一边左顾右盼,见跟上岸来的只有虎贲郎将钱士雄和孟金叉二人。三个人东冲西杀,也砍倒了近百名高丽兵,无奈后卫不继,三人寡不敌众,不一会儿便先后中箭负伤,又被围上来的高丽兵乱刀砍死。

征伐高丽的第一次冲锋就这样结束了。首战失利,让杨广恼怒至极,这太有损于天子尊严了!他立即将督造浮桥的宇文恺撤职关押,待战后再加处治。又斩杀了三名负责造桥的官员。麦铁杖战死令杨广痛心不已,他派人渡河,出重金从高丽人手里买回麦铁杖的尸体厚葬,又重重赏赐了他的三个儿子。一切处置妥当,杨广召来了少府监何稠。

“何卿,”杨广非常严肃地问,“你知道抢渡辽水一战败在哪里?”

这是明知故问。何稠答了一句:“知道。”看看皇上不再发问,只是两眼盯着自己,何稠又说:

“陛下,臣看过那三座浮桥,都是测量计算上有误。请陛下给臣两天时间,定会造一座顺利通达对岸的浮桥。”

“好。”杨广满意地点点头。两天后浮桥造成,隋军二次强渡辽水,果然顺利过河,与高丽军在辽水东岸摆阵大战。高丽军原本就不是对手,前次是因隋军浮桥有误侥幸取胜,这一回却败得落花流水,死者愈万。高丽军见事不好,急忙向辽东城内龟缩,隋军乘胜东进,将辽东城团团包围。

随后,皇上的车驾也渡过辽水。杨广巡视了东岸战场,所到之处遍地都是被杀的高丽兵尸体,欣喜万分,不禁诗兴大发,信口作杂言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