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皇上急匆匆地走进秦王的卧室,也不理会跪在地上的那些人,径直到秦王床前,问道:“你感觉怎么样,御医是怎么说的?”
世民倦怠地睁开眼睛,挣扎着要爬起来,被高祖双手按住,这才气喘吁吁地说道:“父皇莫要担心,儿臣这会儿好多了。幸亏喝的酒大都吐出来了,太医说生命无虞,静养几天就行了。”
“那就好,那就好,你好好地养着,这些日子啥事也别干。”高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又回头对建成训斥道:“世民素不能饮,你又不是不知,为何让他喝这么多?以后再不准在宫中聚饮。”
“是,儿臣太大意了。父皇教训的极是,儿臣谨记在心。”
又坐了一会儿,见世民已没有什么危险了,高祖叮嘱几句之后,起驾回宫。
建成、元吉也便告辞。回到东宫以后,元吉跺着脚骂道:“他妈的,算他命大。不过这事儿也怪了,喝了那么多鸩酒,吐血数升,居然能起死回生,莫非他真有神助?”
“什么神助,纯属侥幸。这次又失手了,只好等待时机,再徐图后举了。”建成阴沉沉地说道。
秦王卧室里,除了家人,只剩下李神通还惊恐而深负内疚地站在那里,也不知说什么好。
秦王让家人们全都退出去,冲李神通一笑,轻声说道:“叔父勿忧,我啥事也没有。”
“这……可把我吓死了。我料他们必在酒中做了手脚,一再向你示意,可你就是不听,居然喝了那么多……”李神通不无埋怨地说道。
李世民微微笑道:“那可是鸩酒,有剧毒,我若喝了那么多,现在还有命吗?”
“可我明明见你喝了好几大口,当时只好在心里祈祷上天,但愿这酒中没有下毒。”
“毒是下了,不过那酒没咽到我肚里,都在这里呢。”秦王从怀中掏出了一块手帕,那手帕湿淋淋的,像在酒缸里捞出来的一般,酒气熏天。李神通这才释然地笑了,几乎笑出声来。可转念一想,他又不解地问道:“那……你为何吐了那么些血?”秦王终于忍俊不禁,“噗哧”一声笑了出来:“那哪是血,那是朱砂。喝酒之前,我借用手帕擦嘴之机,把一粒朱砂丸悄悄地放进嘴里。用酒在口中一搅拌,那不就是现成的鲜血吗?叔父,我若不饮酒,不吐血,咱们能安然离开东宫?他那里说不定又暗伏着杀手,若是鸩杀不成,难免又是一场血战。”
李神通这才恍然大悟:“啊呀我的秦王,你倒是好歹露点口风,险些儿没把我惊煞。”
“提前说破怕是就不灵了,你还能装得那么像吗?这事儿以后也不要说破,就咱爷儿俩知道就行了。他们以毒酒见杀,让我大量吐血,几至于死。这个黑锅——其实也算不上是黑锅,他们是背定了,而且要千秋万代的背下去。”
第二天刚刚散了早朝,因不放心,高祖皇上又一次亲临秦王府。
凭着直觉,他已经意识到,世民这次饮酒吐血,必是建成和元吉从中作祟。看来,他们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越来越激烈,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欲使兄弟亲如手足,雍睦相处,只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是一场可望而不及的幻梦。
自己堂堂大唐天子,一代帝王,可以威加四海,号令天下,而面对三个儿子间的勾心斗角,却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显得如此的虚弱无力。他感到可怜、可悲,更加可怕。
见秦王仍然躺在病床上,显得疲惫不堪,他感到一阵揪心的难受。平心而论,他觉得实在对不起这个儿子。自己这个当父皇的,已经让他屡受委屈。而建成、元吉又容不得他,数次加害,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此时此地,他心里该是个什么滋味?
但他又实在没有法子,真正是左右为难:他既不能废黜建成,从感情上他不愿这么做,更何况还有立嫡以长的传统礼法在约束着他,他也无法再提高世民,因为世民的地位已经达到了人臣的极致。
这样,他便陷入了两难之中。昨天夜里,他几乎一宿没睡,想出了一个“东西分治”的权宜方案:让世民到东都洛阳去,以陕东大行台的班底,“建天子旌旗”,主持自陕以东的半壁江山。西面的半壁江山则由建成接管,虽然这样做有可能从此把大唐的江山一分为二,为数代之后埋下战乱患根。但总可以平息眼前的兄弟之争,暂时摆平三人的关系。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总不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自相残杀,弄得李氏皇族血肉横飞,家破人亡。唉,至于自己百年之后如何,那就管不得了,但听天意安排吧。高祖坐在世民床前,沉默了多时,才说道:“世民啊,其实朕心里明白,我李唐发迹太原,攻占长安,得居大位,以及这些年扫荡群雄,克平字内,皆赖汝之大功。朕本想升汝储位,但建成自居东宫,已历多年,实不忍夺之,况夺之亦恐致乱。但朕观你们兄弟,终是不和,同在京师,必有忿争。朕思来想去,欲让你以陕东行台居于东都洛阳,自陕以东,皆由你主之,可自建天子旌旗,如当年梁效王故事,你以为如何?”
听父皇如此说,世民心中一阵激动。父皇真能这样安排,就目前情形而言,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洛阳是自己经营了好几年的地盘,当初攻克此城时,自己有意结交的一批“山东豪杰”,多散布于此。且洛阳乃形胜之地,为防长安一旦有变,可出而保之,自己已预先安排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前往镇守之,且已命本府车骑将军张亮率王保等前往领兵,这是自己诸多预谋棋局中的重要一着。如今若能出居洛阳,自如猛虎归山,蛟龙人海。欲举大事,不仅自己手中握有重兵,即天下将帅也多是自己心腹,可一呼百应。而羁留于长安,却一直处于父皇和太子势力的阴影之中,不光难以施展身手,还要处处提防暗算。
因此,对父皇的这一安排,秦王打心眼里是欣然接受的,但他不能不做一番假意推辞。高祖刚说完,秦王便流着泪说道:“父皇今日之授,实非儿臣所愿。身在京师,天颜咫尺,与父皇可以天天见面。一旦去了洛阳,远离膝下,让儿臣如何忍心?”说罢,竟放声大哭,泪如泉涌。
高祖也不禁为之动容,愀然说道:“朕乃四方之主,天下为家。东西两宫,路途不远,何时想你,朕自会前往,亦可召汝来京,何必如此悲伤?”
秦王只好擦掉眼泪,说道:“既然父皇执意要儿臣前去,也为了让太子放心,从此不再猜忌世民,世民遵旨前往就是了。”
然而,就在世民让天策府的上上下下,紧张忙碌的打点着,准备赶赴洛阳而尚未成行的时候,齐王元吉却连夜来到东宫,对太子建成说道:“大哥听说了吗,父皇欲令世民出居洛阳。”
“听说了,怎么啦,这不是好事吗?父皇将他逐出京师,我等正可邀欢固宠,结交群臣。”
“大哥好糊涂啊,你想世民一旦去了洛阳,既有甲兵,又有地盘,必成日后大患。而留在京师,不过一介匹夫,欲图之总是容易得多。”
建成恍然大悟:“四弟言之有理,决不能让他成行,放虎归山。”
“大哥得赶紧去见父皇,极谏此事,否则悔之晚矣。”建成却摇摇头道:“不,这个时候,我们不宜再出面,中毒事件刚发生,父皇正在火头上,我们再去谏阻,不是找着触霉头?”
“那怎么办?”“这事得让朝臣们说话。”
很快,右仆射裴寂和御史台的几个朝臣纷纷上书高祖,说秦王左右将士多是关东人,一听说要去洛阳,一个个雀跃欢呼,喜形于色。观其情况,秦王自今一去,恐怕再无归期,国家也怕从此永无宁日。
看着这几份奏疏,高祖一下子呆了,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发生。自己只想到了秦王,谅他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会做出那种拥兵自重,反叛朝廷的事来。但却忽略了他身边的那些将领和谋士。经他们一再怂恿,保不定会马上起兵,刚刚太平了几年的大唐天下,又会干戈落落,战火频仍。自己这样做是为平息兄弟之争,到头来却引起了国家战乱,岂不要铸成大错?
他一下子改变了主意,立即下旨,让秦王停止东行,这件事于是又不了了之,就此搁浅了。
秦王有一种再一次被愚弄的感觉,愤怒和屈辱咬啮着他的心。
他感到了一种深深地痛苦和悲凉。不止一次,他要拍案而起,大声疾呼,进行痛快淋漓的反击,以泄胸中愤懑。
但他还是强自隐忍着。愚弄他的不是别人,而是当今皇上,是他的亲生父亲。他实在想不通,父皇为什么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言而无信,偏袒建成和元吉?他们在磨刀霍霍,步步紧逼,甚至已经肆无忌惮地把刀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你当父皇的却总是视而不见,装聋作哑。
不错,父皇是为了尽量地保持和维护眼前的稳定和表面上的一团和气。但这样一味地偏袒和过分的暧昧,靠压制一方来寻求暂时的平衡,只能是饮鸩止渴,就像在不停地堆放火药,埋下导火线,总有一天要引发一场惊天动地的大爆炸。
秦王在郁闷和烦恼中苦撑着,小心翼翼地提防着,直挨到了武德八年的年末。
然而,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却不肯因此而有所收敛。他们把秦王的忍让看成了软弱可欺,而把父皇的暧昧视作有意放纵,便乘机加紧了行动,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攻势。
十一月的一天,齐王元吉入宫求见父皇,狠狠地告了秦王一状。
“父皇,儿臣得知,天策府车骑将军张亮,在东都洛阳密谋造反,朝廷不可不防。”
高祖皇上立时被惊得心中突突乱跳,谋逆造反的事,一下子便能触动他那根绷得最紧,最敏感的神经。
“消息可靠吗?这样的事可不能乱说。”
“绝对可靠。张亮受秦王差遣,赴洛阳将兵。一年多来,他大量散发金帛,结交山东一带不法凶狡之徒和不三不四之人,为秦王广树私恩。更严重的是,他招降纳叛,收兵买马,阴蓄武力,志在有朝一日,与京师长安的作乱势力内外勾结,东西呼应。”
“嗯,朕知道了。你且回去,此事对外人一字不可提起。”
对于举兵谋反之事,高祖向来都不心慈手软。张亮是否谋反,当然不能全凭元吉的一面之词。但风不来树不响,是不是真有此事,要审一审才知。
他立即降旨,将张亮锁拿进京,下入大牢,让刑部严加审讯。
这是有唐以来,刑部所受理的第一桩谋反大案,自然马虎不得。
右仆射裴寂会同大理寺和刑部的官员们日夜突审,所有能用上的刑具几乎都用遍了,真正是诸刑环伺,鬼愁神惊。
张亮也真称得上是条硬汉子。他被拷打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多少次昏厥过去,但一张嘴却如铜打铁铸一般,硬是一字不吐。
张亮是郑州荥阳人,自幼倜傥有智略。由李勣举荐给秦王世民,颇受重用。这次受命去洛阳将兵,任务之一就是要结交当地豪杰,扩军备战。一旦长安有变,即为秦王外援。
这些内情自然一字不能透露。他心里明镜一般,倘若招承,不仅自己性命不保,就连李勣、秦王也会受到株连。这两个人,一个是自己的生死之交,一个是自己的知遇之主,堂堂七尺男儿,死有何惧!岂能做那种卖友求荣的无耻之徒?
张亮在大牢中咬紧了牙关,外面的人们却心如火焚。秦王世民立即组织大营救行动。李靖、李勣、程咬金、尉迟敬德、长孙顺德、长孙无忌、唐俭、宇文士及等一批文臣武将,甚至连宰相陈叔达、萧瑀、淮安王李神通等人,都纷纷上书,极言张亮不反。
见高祖还在迟疑不决,秦王李世民深夜叩阍,求见父皇:“父皇,张亮乃儿臣派往洛阳,经略部伍,镇守东都的。此人一向勤于王事,忠心耿耿,对我大唐亦建有殊功。缘何无罪加刑,非欲置之于死地不可?”这一次,秦王一反常态,开口便十分强硬。
“有人告发,他招降纳叛,聚结凶顽不轨之徒,阴谋造反。”
“这是蓄意诬陷,恶毒诽谤。张亮从未结纳反叛朝廷之人。若说那些流散于山林草莽中的小股盗寇,不过是些打家劫舍,剪径谋财之流,并非反贼。儿臣曾嘱他对这些人要剿抚并用,能拉则拉,不能拉则剿灭之,以为地方除害,为朝廷分忧,不知这样做何罪之有?从来‘事修谤兴,功高毁来’,有人表面上是在陷害张亮,其本意却在攀诬加害儿臣。若说张亮谋反,就是说儿臣谋反。必欲治罪,请治儿臣之罪,儿臣情愿引颈待戮。”
秦王言辞激烈,怒形于色,高祖从未见他对自己这样说话,不禁心中忐忑,忙笑笑说道:“我儿何至如此盛怒,不过审一审嘛,没有岂不更好。”
鉴于秦王和将相大臣们皆为张亮辩诬,大理寺和刑部的审谳又始终没有结果,高祖只好降旨,将张亮开释,仍回洛阳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