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外帝王未解之谜
3520700000051

第51章 中国篇(29)

庄妃忍着没有呼痛,只平静地望着皇太极,一字一句地说:“真相是洪将军降了您,这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皇太极觉得此言窒碍。

“结果最重要。至于用什么办法劝降,又何必细问?”

皇太极松了手,连退几步,惊愕地看着庄妃。这个自己同床结发十八载的女人,他觉得似乎不认识她了,是她成长得太快,还是他根本从来就没有看清过她?

她是这么美,成熟娇艳,正是一朵花开到最盛的时候,身体每一寸肌肤每一块骨骼都发育得匀称妖娆,浑身向外散发着一股逼人的女性魅力,只有瞎子才会看不见她的美,只有石头人才不为她心动。

可是,自己就是那样一个明目的瞎子,心软的石头。

只为自己的眼里只有皇权,只有战争,只有逐鹿中原的霸气和斗志。是的,结果最重要,他太沉迷于胜利的喜悦,太在乎胜利,于是,忽略了许多细节,忽略了眼前这个女人的美丽,更忽略了她的心机,她非同寻常的胆识和手段,以及毫不逊于自己的强大野心。

一个女人的身体是她最原始也是最强有力的武器,如果她不能用它来降服自己,至少可以用它来降服敌人,继而以降服的成绩来赢得自己的信任与重用。

归根到底,自己还是败在这女人的原始武器之下,通过洪承畴的被打败而间接被打败了。

当他嘉奖着她的成功的时候,其实就是彰扬自己的失败。

是失败,更是耻辱!只要是男人都不能忍受的耻辱!

蓦然间,许多往事撞上心头,围绕着庄妃所发生的一切意外:绮蕾的流产,睿亲王妃的死,八阿哥的死,九阿哥的早产,多尔衮形迹的可疑……难道……一阵心悸,皇太极忽然抚住胸口,一口鲜血喷出。

腥红的血,夹着参汤特有的气味,喷溅在床帏上,艳如桃花。

又是参汤。他忽然明白过来:“你没有给洪将军喝参汤,却给我了!好!玉儿,玉儿……”

他的话没有说完。他死了。

庄妃亲手为他除去外衣,将他的尸身平放在床上,然后,才打散自己的头发,惊惶地叫喊起来。

时年52岁的清太宗皇太极就这样悄悄地离开了人世,除了他曾深爱的这个香艳的美人外,没有其他任何人。

清世祖福临

福临:1644年-1661年在位,名爱新觉罗·福临,皇太极第九子,性喜好佛。皇太极死后即位,在位18年,迁都北京,统一中原,和善蒙古,治理西藏;奖励耕种,减轻赋祝;惩治贪污,整顿史治。终年24岁,死后葬于孝陵(今河北遵化西北70里昌瑞山)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庙号世祖,史称顺治皇帝。

顺治帝继统之谜

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之后,皇位继承在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同位高权重的睿亲王多尔衮之间角逐,但结果出人预料,6岁的福临继承大统,帝号顺治。6岁的福临何以能登上皇位?这是清朝历史的一个谜。目前,史学家经过考证,提出另一观点成为顺治继位之谜的新解。

按照清太祖努尔哈赤规定的皇位继承《汗谕》,由满洲八旗贵族共同商议决定君主。时亲王、郡王共有七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

之前,认为福临继位之议出自多尔衮的学者,其主要依据是朝鲜《沈阳状启》或《沈馆录》中的一段记载:

清太宗皇太极死后十四日,诸王聚会于皇宫内院。礼亲王代善首先说:“肃亲王豪格,是清太宗的长子,当继承大清江山。”这时肃亲王豪格说:“我功德少、没有福气,不能担当!”经过商议之后意见没有统一。清太宗的老臣们,佩着武器来到皇宫内院说:“衣食住行都是清太宗给的,宠育之恩比天地还要大,如果不立先帝的儿子为皇帝,我们就随清太宗长眠地下。”豫郡王多铎说:“我辅助清太宗执政已经多年了,现在老了,这些事情我就不参与了。”随之退去了。英郡王阿济格也随豫郡王多铎退去。睿亲王多尔衮说:“大家先听我说,肃亲王豪格既然没有继承皇帝的意思,我们不必勉强了。只有清太宗的三儿子福临来继承了。现在福临年小幼稚,不能掌握大权。由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分别掌握大权,等福临长大之后,即可把大权交回。在此立誓天地可鉴。”

由上可见,福临继位之议出自多尔衮。但依据史料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新观点认为拥立福临继承皇位之议首先出自郑王济尔哈朗,理由如下:

第一,四大亲王态度。当时最有影响的四位亲王中,礼亲王代善抱明哲保身态度,以年老多病为由,不想卷进这场政治漩涡,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角逐,互不相让,双方僵持,所以只有郑亲王济尔哈朗比较超脱而能起协调作用。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之子,在这场宫廷斗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一则,济尔哈朗虽是舒尔哈齐之第六子,但自幼为伯父努尔哈赤养育宫中;二则,济尔哈朗与皇太极从小就情同手足;三则,阿敏被夺旗后,济尔哈朗成为镶蓝旗的旗主贝勒;四则,济尔哈朗屡经疆场,军功显赫;五则,济尔哈朗年45,序齿仅亚于代善,比多尔衮年长13岁;六则,济尔哈朗受清太宗信任依重,被封为和硕郑亲王;七则,济尔哈朗既是多尔衮的兄长,又是豪格的叔辈,便于两方协调;八则,济尔哈朗表面憨厚而内心机敏,在关键时刻提出重要政议。所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在皇宫内院议商皇位继承而陷于僵局之时,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让皇子继位,但不是豪格而是福临。

第二,济尔哈朗辅政。郑亲王济尔哈朗因倡立福临继位之功,而得到担任辅政王的政治回报。辅政亲王的政治地位,较和硕亲王更高一层。当时为何不由代善、豪格,而由济尔哈朗辅政?显然,代善在这场严重而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没有做出有利于胜利一方的贡献。豪格则与多尔衮对立,如二人同时辅政,会出现两虎相争的局面。至于济尔哈朗之所以为摄政王,主要原因是:

首先,他提出了福临继位这一一折衷方案,侄子继统,皇叔摄政,理所当然,众王接受。其次,他因私下表示拥立豪格,而为两黄旗王大臣所接纳。再次,他同代善父子无恶,而为两红旗王大臣所认允。另外,他非帝统血胤,对多尔衮兄弟构不成政治威胁,而为两白旗王大臣所接受。但是,济尔哈朗不久便被多尔衮撤其辅政王。

这是多尔衮对济尔哈朗不拥立自己而拥戴福临的一个政治报复,也是多尔衮独揽朝纲的一项举措。

第三,睿亲王权衡利弊。睿亲王多尔衮在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不支持的情势下,若自己强行登极,只有两白旗支持,明显不占优势,还势必引起两白旗与两黄旗的火并,其后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解决皇位继承难题的途径不外三条:一是强自为君,得不到两红、两蓝旗的赞同,还会引发两黄旗的强烈反对;二是让豪格登极,自己既不甘心,还怕遭到豪格报复;三是让年幼的皇子福临继位,而自己同济尔哈朗摄政,可收一石三鸟之利——打击豪格,摄政掌权,避免内讧。显然,在上述三种解决办法中,以第三种解决办法比较切实可行,两黄、两白、两红、两蓝各方都可以接受。睿亲王多尔衮能知时务,聪睿机智,权衡利弊后,才赞同立先帝第九子福临。

第四,顺治帝的肯定。福临当时尚在冲龄,不了解继位政争内幕。后来逐渐知道当年的故事。待多尔衮病死、自己亲政之后,即对皇叔济尔哈朗表彰其当年功绩,赐予其金册金宝。《清世祖实录》顺治九年二月庚申记载:

我太祖武皇帝肇造鸿基,创业垂统,以贻子孙。太宗文皇帝继统,混一蒙古,平定朝鲜,疆圉式廓,勋业日隆。及龙驭上宾,宗室众兄弟,乘国有丧,肆行作乱,窥窃大宝。当时尔与两旗大臣,坚持一心,翊戴朕躬,以定国难。睿王心怀不轨,以尔同摄朝政,难以行私,不令辅政,无故罢为和硕亲王。及朕亲政后,知尔持心忠义,不改初志,故锡以金册金宝,封为叔和硕郑亲王。

在此,顺治帝福临明确表明:济尔哈朗在诸王议立自己为帝时,有首议之功。福临的这番话,说出了当时的内情。郑亲王之功,在拥立福临。顺治帝对其他的亲王、郡王,在决定自己继位的功绩上,都没有进行过表彰,而只有对济尔哈朗表彰此事。这从一个侧面证明济尔哈朗在皇宫内院诸王贝勒会议上有拥立福临继位的特殊功勋。

综上所述,郑亲王济尔哈朗在皇宫内院诸王贝勒皇位继承会议上,鉴于豪格与多尔衮争夺皇位陷于僵局,能从大局出发,平衡各旗利益,提出折衷方案,首议由福临继承皇位,得到多尔衮的回应,也得到诸王贝勒公议。清太宗皇太极遗位争夺的结果,既不是角逐一方的肃亲王豪格,也不是角逐另一方的睿亲王多尔衮,而是由第三者6岁的福临继承。这个方案与结果,与和硕亲王无利则有无弊,与礼亲王代善无利无弊,与睿亲王多尔衮有利有弊,与肃亲王豪格无利大弊,与郑亲王济尔哈朗也有利无弊。所以,皇太极传位由福临继承,得益最大的四个人是:福临、孝庄太后、济尔哈朗和多尔衮。

扑朔迷离福临死因之谜

福临年幼即位,大权最初由叔叔多尔衮掌管,自小形成暴躁、猜忌的性格。再加上娶了一个刻薄的妻子,事事过得不顺心。清初有命妇轮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这便给顺治帝与董鄂妃相识热恋提供了机会。董鄂妃经常到后宫来拜见皇太后。她天生丽质,又很朴素,看起来宛若仙子,引起了福临的注意。博穆博果尔经常从军出征,董鄂氏出入宫苑侍候后妃,与福临相识并坠入情网。

孝庄皇太后察觉后立即采取措施,宣布停止命妇入侍的旧例,以“严上下之体,杜绝嫌疑”。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止福临对董鄂氏的迷恋。为了获得更多接近董鄂氏的机会,福临十二年二月,福临封博穆博果尔为和硕襄亲王,以示优宠。后来博穆博果尔得悉其中内情,愤怒地训斥董鄂氏。这事被福临知道,他打了博穆博果尔一耳光,博穆博果尔羞愤自杀。未及守孝一年,董鄂妃便被福临皇帝接进宫里封为王妃。一个月后,晋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董鄂妃原来本是福临同父异母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妻子。董鄂氏隶属满洲正白旗,父亲鄂硕任内大臣,母亲却是江南的一位才女。她兼有满汉女子的优点,既有满洲性格的豪放、开朗、洒脱,又有汉家才女的蕴藉、温柔、多情善感,外柔内刚,含而不露,有心胸有见识,同时她姿容绝代。

福临对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认为董鄂氏有德有才,正是理想的皇后人选,准备二次废后。福临的皇后是科尔沁蒙古博尔济吉特氏亲王的女儿,科尔沁蒙古自满清入关以前就始终支持皇太极平定满洲,夺取天下的战争,是蒙古四十九旗中最强大而举足轻重的一支。假如福临再度废她,改立董鄂氏,蒙古女人失去中宫主子之位,势必影响满蒙关系,动摇大清帝国的立国之基。所有这些,福临不是不知道,可是当一个人感情狂热的时候,理智难免就要丧失。董鄂氏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她的母亲还是一个汉族女子。福临册封董鄂氏为皇贵妃已经引起很多人因祖宗有“满汉不通婚”的制度而不满。孝庄太后毫不犹豫地对儿子的举动进行了抑制。结果,母子间出现隔阂,福临皇帝甚至公然下令抠去太庙匾额上的蒙古文字,而那位生活在感情荒漠中的蒙古皇后,对于安排自己命运的同族婆婆并无丝毫感激,相反把不幸和怨恨统统归集到太后身上,连太后病倒也不去问候一声。这种微妙紧张的母子婆媳关系维持了五六年。

入宫不久,董鄂妃生皇四子荣亲王,不久爱子病逝,董鄂妃十分伤心悲痛,身体每况愈下。福临十七年,董鄂氏去世。福临非常哀伤,为此五天没有上朝。不久,福临下旨礼部,称“奉圣母皇太后懿旨,皇贵妃佐理宫中事务多年,以其贤淑之德行教化宫闱,成绩斐然。如今突然去世,我内心深为痛悼。现追封皇贵妃为皇后,以示褒奖推崇。朕仰承太后懿旨,特此追封,并加以下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福临为她亲撰行状,说她对皇太后“奉养甚至,左右趋走,皇太后安之”;“事朕,候兴居,视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至节俭,不用金玉,诵四书及易,已卒业;习书未久,即精”,等等。并命学士王熙、胡北龙编纂《董鄂皇后语录》,大学士金之俊撰《董鄂皇后传》。当时听说的人都感到惊讶和不解:仅仅是一个贵妃,死后三天就被追封为皇后,皇帝何必如此滥加谥号?

关于福临孝献皇后董鄂妃,社会上有各种传说。最普遍的一种就是说她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名妓董小宛。

据说这位贵妃,原来是明朝江南才子冒辟疆的小妾董小宛。明弘光末年,豫亲王多铎出兵讨伐南明,占领南京后将董小宛带回献给福临。清末野史还盛传,董小宛是被南下的洪承畴俘获。洪本想自己占有,因董誓死不从,才将她送入皇宫,成了福临的爱妃。福临对董小宛宠爱有加。后来,董小宛触怒孝庄皇太后被赐死。在董小宛与福临的缠绵凄婉的爱情故事里,福临为了董小宛而剃度出家,这就是清代有名的“顺治帝五台山出家”的传说。为此还引出了康熙去五台山寻父的故事:康熙见一和尚打扫庭院,问他叫什么法名,他说“八义”。

康清顺治帝妃董鄂氏熙打听询问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他的父亲福临。当他走出寺院,突然意识到“八乂”是个“父”字,于是又翻回来找那位和尚,可是和尚已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