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宦官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3600000026

第26章 “世界航海史上伟大的先导者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明代宦官 郑和(3)

郑和在明成祖永乐五年九月(公元1047年10月),奉诏再次出使西洋。这一次远航,是紧接着第一次回来之后,可能是送那些外国来的使节回国,并顺便作第二次访问。一起同行的人有王景弘、侯显、马欢等人。这次要出访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苏门答腊、锡兰、古里、南巫里(今印度半岛西岸的麻罗拔)、甘巴里(今印度半岛西岸的Cam—bay)等国家。

郑和带船队远航访问锡兰国,去一些寺院烧香拜佛,并向寺院布施钱物,受到寺院住持及众僧的热情接待。

一天,郑和等来到一处寺院,寺院住持把郑和迎至寺内,寺院规模宏大,殿宇鳞次栉比,壮丽辉煌。寺内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络绎不绝。,郑和看了,心中暗暗称奇,遂向住持问道:“这座寺院叫什么名字?怎么这般辉煌热闹?”

住持答道:“大人有所不知,这座寺院名叫立佛寺,是珍藏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之处,故而这般热闹。”

郑和听了,惊喜地说道:“真的吗?那我可要好好跪拜佛祖,求佛祖保佑我们一路平安。”

一名随从问:“正使大人,什么是佛祖真身舍利,能给我们说说吗?”

郑和看了看众人,点了点头,慢慢地说出了佛祖真身舍利的来历。佛祖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乃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太子。

幼年时的悉达多,天资聪慧,相貌端庄,净饭王对他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希望他长大成人后,能够继承自己的王位,做一个开明的君主。悉达多不愿意成为父亲所期望的“转轮王”(轮是古印度一种锐利无比的武器,形状像个轮子,转轮王就是统一天下的圣君)。当时,古印度社会分成四个等级。一等为婆罗门,掌握祭祀文教大权;二等是刹帝利,把握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三等是吠舍,是商人及自由职业者;四等是首陀罗,为没有任何权利的仆役、奴隶。他们之间社会地位悬殊,界限森严。悉达多自幼就喜欢沉思,世间很多现象无不引起他的感触和忧虑。面对人世间的种种不平、生老病死,他常思索着这个问题:如何来解脱人间的苦痛呢?他思来想去,却想不出完美的答案,使他感到悲哀和苦恼。

悉达多一天独自来到迦毗罗卫城北门外花园,在一株菩提树下端坐思索。这时,一个沙门(修道者)走过来对他说:“解脱之道,不在王宫,而在山林之中。”

西达多因从沙门那里得知出家可以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后,萌生了出家修道的念头。

刚满29岁的时候,悉达多在一天夜里悄悄地离开了王宫,离开了迦毗罗卫城,来到了罗摩村,自己剃除了须发,披上袈裟,出家修行,追求解脱痛苦和人生的真理。

乔达摩·悉达多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悟透了一切法(佛教指一切物质、精神现象的总和)无非是缘起(佛教谓宇宙一切事物皆待缘而起),缘起的一切法毕竟是无我的道理。人的生、老、病、死的痛苦来源于“无明”,即对物质的追求所产生的烦恼,如果能够抛弃“无明”,即抛弃对物质的追求,便可得到真正的解脱。这是他所证得的“正觉”。从此,人们称他为无上的佛陀,或称作“佛”,意即真理的觉醒。因其是释迦族人,皈依他的信徒就尊称他为世尊或释迦牟尼(牟尼是“圣人”、“智者”的意思)。释迦牟尼成了伟大的佛陀后,开始了说法济世的工作。他的足迹遍及恒河两岸,凡是听他说法的人无不深受感化而衷心信仰。

西达多经过45年的化度,80岁那年,成为释迦牟尼。

佛陀自知其舍寿的时间快到了,但仍要把握最后的时光。

他把全体比丘们召集到毗舍离的大林精舍,作最后一次重要的教诲,然后便从毗舍离城向拘尸那伽城步行而去。

沿途每经过一个村落,他都要停下来,向民说法,最后到了拘尸那伽城外的婆罗树林。释迦牟尼就选择了这样一处野外树林,作为他入灭的地方。

释迦牟尼涅槊之后,弟子们悲痛万分,把释迦牟尼的遗体运到了拘尸那伽城。7天后,在古印度恒河流域拘尸那伽城郊外的草地上,弟子们点燃了一堆香木,佛祖身上顿时升起了缕缕轻烟,直上九天。待到焚烧遗体的大火熄灭,弟子们收拾灰烬时,惊异地发现,未烧化的一节手指骨、四颗牙齿、一片头盖骨及数根头发,佛祖的真身遗物中,竟然还出现了星星点点的圆珠状的结晶体,有白的、黑的、红的。仔细一看,那白色的是骨质,黑色的是发质,红色的是肉质。众弟子俯首合掌,深深敬服佛祖的修行高深莫测。弟子们便将这奇异骨烬颗粒和遗物称为“舍利”。将释迦牟尼火化后的骨灰装在一个金瓶里,安放在国君的大殿中。

佛陀涅槃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古印度各地,七国国王分别派遣使者到拘尸那伽城,向当地的末罗族人要求分给佛舍利。最初罗王不肯分给,各国一时争持不下,皆秣马厉兵,剑拔弩张,眼看一场战争就要爆发。后经协商,才将佛舍利平分给八王。各国分到佛舍利后,皆建塔安奉,并定期举行纪念会。最后迟到的孔雀王分不到佛舍利,只好将释迦牟尼留下的骨灰带回去,建塔安奉。

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共被分为10处。原来装佛舍利的金瓶,也建塔安奉。

释迦牟尼涅粲200多年后,公元前261年,阿育王统一了印度半岛的绝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古代印度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在这次统一战争中,有10万人被杀,15万人被俘。阿育王大概出于对残杀生灵的深刻追悔,在战后极力推崇佛教,广为传布佛法。相传阿育王为弘扬佛教,曾遣空中和地下40里之内的所有鬼神,取出所有安奉的佛舍利,分84000份,放置于84000个宝匣之内,外饰以彩绸,分葬于世界各地的84000个寺院之中。锡兰国是当时世界上佛教文化的中心之一,有众多的寺院藏有佛舍利,这座立佛寺就是其中之一。

众人听了郑和的叙说,感叹不已。寺院住持说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大人对我佛祖知道得如此详细,是佛门之大幸啊!”

郑和说道:“今日能到贵寺,是我等的荣幸,烦请大师领路,我等要跪拜佛舍利。”

在住持的引导下,郑和一行来到珍藏佛舍利之处,磕头烧香,托请佛祖保佑他们一路平安。随后,郑和向寺院布施了多种物品。计有:金1000钱,银5000钱,各色紵丝50匹,各色绢50匹,织金紵丝宝幡4对,香油2500斤以及香炉、花瓶、烛台、灯盏、香盒、蜡烛、檀香、金莲花等。郑和在明成祖永乐七年二月初一(公元1409年2月15日),立了石碑,记下了所施之物。

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我国历史博物馆有其拓片,是用汉文、阿拉伯文和泰米尔文三种文字刻写的。郑和在明成祖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夏,率船队再次完成了朱棣皇帝奉诏第二次出使西洋历史使命,回到了国内。

郑和率领船队在明成祖永乐七年九月(公元1409年10月),开始了第三次下西洋的活动。这一次远航,也是紧接着第二次回来之后,一方面送有关国家使节回国,另一方面顺便再作第三次访问,同时进行贸易关系,促进与各国经济贸易发展。

郑和这第三次下西洋的船队,有大宝船48艘,官兵27000余人,其中有王景弘、费信、李实、何义宗、彭以胜等人。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同年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第二年年初从福建五虎门开洋。经过10个昼夜的航行,船队到达占城国境内,停泊于新州港。

郑和去王城拜见占城国国王,赏赐给国王大量礼物。占城国王也回赠给郑和当地一些特产。随后,双方又进行了友好的贸易交流活动。郑和在占城国停留了一段时间,对占城国的历史、风情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占城国,也叫占娑国,公元192年由区连建立。中国史籍最初称之为林邑,唐至德以后改称环王。公元九世纪后期改称占城。自五代以后,中国正史和《诸蕃志》对占城国均有记载。占城国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这里的国王在位满30年后,就要宣布退位,出家当和尚,到深山老林中吃素受戒,过独居生活,国家的事情则暂时由其兄弟或子侄来管理。过上一年,如果没被虎狼吃掉或没有病死,回来仍继续当国王,而且倍受尊敬,人们称之为昔曝马哈刺扎(吉祥大王之意)。再如,普通老百姓的婚姻嫁娶也非常有趣。结婚时,男方先到女方家成亲,过上十天、半月之后,男方父母和亲友再用鼓乐迎接新婚夫妇回家,然后饮酒祝贺。他们的酒是将米饭拌上药,放在瓮中,封闭起来,熟后即可饮用。饮酒时,人们围坐在酒瓮的周围,开启酒瓮,根据人数的多少加水,然后用三、四尺长的竹筒插入瓮中,大家就轮流用竹筒吸酒喝。如果瓮中的酒吸干了,再加上水,直到没有酒味才罢休。

郑和船队在占城国作短暂的停留之后,又相继到达爪哇、满剌加(今马六甲)、暹罗、阿鲁(今苏门答腊岛上)、苏门答剌、南渤里、锡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小葛兰(今印度奎隆)、柯枝等地,最后抵达目的地古里。

郑和在古里国,拜见了古里国国王,双方互赠礼物,广泛了解古里国的风土人情,进行了大规模的贸易活动。

郑和率船队经过占城国、爪哇国等,来到了满刺加国。满剌加国王拜里迷苏剌率大臣亲自到港口迎接郑和船队。满剌加成千上万地鼓乐齐鸣,号角振天。拜里迷苏剌用当地最隆重的礼节,欢迎中国客人。郑和向拜里迷苏刺宣读了大明皇帝朱棣的诏书。原来满剌加以前叫做王屿,本是隶属于暹罗的一个小国,每年要向暹罗国进贡大量礼品。为了争取国家的独立,永乐元年,拜里迷苏剌派遣使者到中国朝拜明朝皇帝朱棣,希望大明王朝能帮助他国独立。永乐元年十月,明成祖朱棣派中官(即太监)尹庆随使者前来视察,并赏赐给拜里迷苏剌织金文绮、销金帐幔等物品。拜里迷苏刺向尹庆提出,希望中国皇帝把半岛上的主峰,给以封赐。尹庆复命以后,朱棣皇帝非常高兴,赐其国名“满剌加”,并让工部制作了一方“满剌加国王”的金印,还有国王用的袭衣、黄盖等物,并题写了封赐的碑文,让石匠刻在大理石制成的碑上。这次郑和出使,便带来这些物品。

郑和宣读朱棣皇帝册封拜里迷苏刺为满刺加国王的诏书,将朱棣皇帝赐给满刺加国王的金印和袭衣等物品交给拜里迷苏刺,岛上居民同声欢呼,载歌载舞。郑和又让人把船上那块写着朱棣皇帝册封拜里迷苏刺为满剌加国王的诏书。其中碑文结尾还有:

西南巨海中国通,输天灌地亿载同。

洗日浴月光景融,雨崖露世草木浓。

金花宝钿生青红,有国于此民俗雍。

王好善义思朝宗,愿比内郡依华风。

出入导从张盖重,仪文裼袭礼虔恭。

大书贞石表尔忠,尔国西山永镇封。

山君海伯翕扈从,皇考陟降在彼穹。

后天监视久弥隆,尔众子孙万福崇。

诗的大理石碑抬下来,树立在半岛的主峰上,满剌加国王拜里迷苏剌,过了几天后带着给明朝皇帝的贡品,来到主船拜会郑和。拜里迷苏剌说道:“正使大人,满剌加居民平常以捕鱼为生,虽然所属各岛几乎都有可以种植的平地,但人们却不会耕种,只能用海产品去和暹罗交换粮食。现在满刺加独立了,我们也不再和暹罗交换粮食了,上国的船队里有粮船,能不能把你们的粮食卖些给我们呢?”

郑和想了一会儿,说道:“把我们船队的粮食分出一些给你们是可以的,但贵国人口众多,长此下去,全靠买粮食度日,终是受制于人。为何不自力更生,开垦岛上的土地,自己生产粮食呢?”

拜里迷苏刺国王说:“我们祖祖辈辈只会打鱼捞鲜,不会耕种呀。”

郑和回答说:“在远古时期,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也是靠渔猎为生的。后来出了农业,社会向前发展了一大步。这样吧,我们的将士大多是农民出身,我挑选出一些人来教你们耕种土地,再从我们的粮食中,选出些好的作种子,船上有木匠和铁匠,让他们再打些农具,我们帮你把农业发展起来,怎么样?”

拜里迷苏剌听了,万分高兴,连声说道:“多谢!多谢!我代表满剌加国全体人民,感谢正使大人。不过,我还有一事想向正使大人请教。”

郑和说:“国王请讲。”

拜里迷苏剌说:“正使大人带着庞大的船队去西洋各国,不是做生意吗?”

郑和看着拜里迷苏剌的表情,点了点头。

拜里迷苏剌不解地说:“商人总是喜欢卖短缺的货物,那样才能卖出好价钱。比如说你卖粮食,还不是随你说价钱吗?可是你呢这就怪了,不趁这个机会抬高粮价,反倒要帮助我们发展农业生产,生产粮食,那你还赚什么呢?”

郑和听了,大声笑道:“我怎么能不赚呢?我赚的是双方的友谊,友谊是用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呀!至于说做生意,主要是互通有无,大家都有利。乘人之危抬高物价,那发的是不义之财,我们绝对不会那样干!”

拜里迷苏剌听了,非常感动。双方当场商定,由船队挑选100名年纪较大或身体较差的农家出身的将士,留在满剌加,教当地百姓耕种田地,种子由船队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