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济
檀道济(?~436),南朝宋高平金乡(今宁夏境内)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檀道济在晋末参与南朝宋将刘裕军事,刘裕建宋后,他被封为永修县公,后为司空。他一生征战沙场,智勇双全,屡立战功,然终因功高震主而被枉杀。
檀道济在晋末就追随宋武帝刘裕东征西讨,因屡立战功,被提升为太尉参军。东晋义熙十二年(416),晋太尉刘裕率军北伐,道济为前锋。晋军攻占洛阳后,有人劝檀道济尽杀俘虏。道济说:“讨伐罪人抚慰民众,正好是在这种时候。”于是把俘虏全部释放回家。因此,中原一带百姓对他都产生好感,归从的人非常多。长安(今陕西西安)平定后,檀道济升任琅邪(山东境内)内史,后来他又被任命为护军将军。
刘裕代晋建宋后,立长子刘义符为太子。两年后,刘裕去世,刘义符即位,但他只知游玩,不理朝政。徐羡之就联络檀道济、谢晦等人暗中策划废除少帝刘义符。
在事发的那天夜晚,檀道济到领军府和谢晦过夜,谢晦因心情紧张整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而道济倒下便熟睡,谢晦因此对他十分佩服。不久,刘义符被杀,刘义隆即皇帝位,是为文帝。
文帝即位后,诛杀徐羡之等人,并派檀道济征讨谢晦。王华因檀道济曾参与废杀刘义符之事,劝文帝改任他人。文帝却说:“那时他只是跟随别人而干此事,不是最主要的谋划人,现在安抚他派他用兵,他一定无所疑虑。”当时,谢晦本以为道济一定要和徐羡之一起被杀,忽然听说文帝派他来讨,于是不战自败。此事之后,道济升调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
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南北之间,战事不断。道济与魏军作战三十多次,多数都取得胜利。后来,道济军中粮尽,军心不稳,魏军也因此近逼,虎视眈眈。檀道济便心生一计,带士兵在夜间以沙为粮大声地量沙子,并将少量米散在沙上。魏军见此,以为道济军粮有余,就不敢再逼。檀道济因此全军而退,这就是著名的“唱筹量沙”之计。
檀道济屡立功勋,威名远扬,朝廷因此对他有疑惧之心。有人悄悄议论他说:“谁知道他会不会成为司马懿呢?”
元嘉十二年(435),文帝卧病不起,召檀道济入朝。第二年,彭城王刘义康矫诏将檀道济和几个儿子一起杀害。道济被收捕时,怒气冲天,目光如炬,片刻便饮光一斛酒。接着他摘下帽子掷在地上说:“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魏人听说檀道济被杀,都说:“道济已死,江南那些人就不必怕他们了。”
谢晦
谢晦(390~426),晋末、南朝宋将领。字宣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晦早年追随刘裕,深受刘裕信任,后来官至辅政宰辅。谢晦虽然忠心耿耿,但因参与废杀二王诸事,不为新帝所赦,最终被杀。
谢晦初为孟昶建威府中兵参军,后经刘穆之推荐,刘裕任命他为太尉参军。刘裕在晋为相时,有一次要提审囚犯,恰好刑狱参军得了病,刘裕便叫谢晦前来代替他。谢晦在途中车上匆匆浏览一遍讯牒,便仓促办公。相府多事,案件积压如山,谢晦随审随断,酬对无失。刘裕大为惊奇,当天就任他为刑狱贼曹。后来谢晦屡经提升,直至做到太尉主簿。
谢晦相貌英俊,眉目分明,头发胡须黑似墨漆,而且他颇懂文义,博学多识,善于谈笑,群僚不及,武帝对他十分欣赏。谢晦跟随刘裕出征关、洛,刘裕对他特别信任,把里里外外的重大事务都委托给他办理。宋永初元年(420),刘裕受晋禅称武帝。谢晦带领游军负责戒备,被封中领军、武昌县(今湖北鄂城)公。
少帝刘义符继位后,整日游戏,无心朝政。庐陵王刘义真暗有夺位之心。徐羡之暗结傅亮、谢晦等人先后废杀了刘义符、刘义真二人,并迎立刘义隆为帝,是为文帝。徐羡之让谢晦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加封都督,并把精兵旧将都交给他掌握。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谢晦居外为援。文帝即位之后,有意追究徐、傅、谢等人废杀二王的罪责。谢晦担心不能脱身,很是惊慌。等到被派出新亭后,回望石头城大喜地说:“今天终于能脱身啦!”
谢晦到了江陵(今湖北江陵)之后,深结侍中王华,以求免祸,并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彭城王义康、新野侯义宾。不料,徐、谢等人虽费尽心机也未能免祸。元嘉三年(426),文帝杀害徐羡之及谢晦诸子,消息传到江陵,谢晦仓皇起兵。谢晦原以为檀道济参与废杀二王诸事,定会被诛,不料,前来讨伐他的正是勇冠三军的檀道济。谢晦只得望风败逃,不久便就擒被杀,年仅37岁。
朱龄石
朱龄石(?~418),南朝宋将。字伯儿。沛郡沛(今江苏沛县)人。出身于将帅世家。朱龄石追随刘裕后,先后担任镇军参军、西阳太守、雍州刺史等职,后来在与夏国的作战中被俘身亡。
朱龄石少年时期喜好武事,为人轻佻,不拘小节。早先他追随桓修兄弟,任殿中将军,与桓家亲同骨肉。桓玄篡晋后,朱龄石投奔了刘裕,任建武参军。在一次与桓氏的战斗中,朱龄石向刘裕请求道:“我家世代受到桓氏的保护,恩情厚重,现在跟随您和桓氏作战,我不忍心兵刃相向,请求在军队的后头。”刘裕见他如此重视义气,就允许了他的请求。战后,朱龄石被封为镇军参军,做了武康县的县令。
武康县恶霸姚系祖招聚一伙亡命之徒,专门抢劫偷盗,无所不为,历任郡县长官都奈何不了他。朱龄石做了武康县令后,对姚系祖佯装友好,召他做了参军,暗中详察其党羽及居所。然后就设下伏兵,宴请姚系祖。酒至半酣,伏兵突起,立斩姚系祖,同时将其党羽一网打尽,从此县境又复平安。朱龄石不仅善于领兵作战,而且对于各种官职也很胜任,刘裕对他很是赏识。后来,朱龄石因平定卢循叛乱有功,被提升为西阳太守。
晋义熙九年(413),刘裕命朱龄石为益州刺史,往讨西蜀,很多人认为朱龄石难当重任。刘裕独排众议道:“龄石既具武干,又练吏职,此去必然成功。”朱龄石率军进入蜀境,果然大获全胜,伪蜀王谯纵无奈自杀。于是众人都叹服刘裕善于发现人才,同时也赞叹朱龄石不负众望。朱龄石因为这次平蜀之功,被封为主城侯。
刘裕灭后秦后,留次子刘义真镇守关中。不料义真年少好狎,激成众怨,夏主赫连勃勃乘机出兵,关中吃紧。义熙十四年(418),刘裕急召刘义真还朝,令朱龄石为雍州刺史,督关中诸军事。朱龄石到了长安后,很快就被夏兵包围。由于长安百姓尚未真心归附,朱龄石在长安难以立足,只得出奔潼关。不料被夏兵截住,朱龄石进退无路,束手就擒。不久,朱龄石遇害。
朱修之
朱修之(生卒不详),南朝宋将。字恭祖。义阳平氏(今河南境内)人。曾祖父朱寿为晋平西将军,祖父朱序为豫州刺史,父亲朱谌为益州刺史。
朱修之原为州主簿,后升迁为司徒从事中郎。到彦之北伐南归时,留朱修之镇守滑台。不久,滑台被敌军围困,几个月后,粮食吃光,将士都烤老鼠吃,最后滑台被北魏攻陷,朱修之战败被俘。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赞赏朱修之守节不渝的气概,让他做了侍中,并且把宗室女儿嫁给他。朱修之暗中谋划南归,妻子觉察,心怀疑虑,常常泪流满面地问他有什么想法。朱修之对妻子的深明大义很敬佩,但最终没有告诉她自己的计划。拓跋焘讨伐后燕冯弘时,朱修之跟随作战。有一个人叫徐卓,也暗中策划带领南人反叛,事情被发现而被杀。朱修之惊慌失措,投奔冯弘。冯弘派他归宋,乞师北援。朱修之因此才再返刘宋,被任命为黄门侍郎。
荆州刺史南郡王刘义宣反叛,发书征召朱修之起兵,朱修之假装与他意见一致,而派人偷偷地报告孝武帝。刘义宣听说此事,便让鲁秀做雍州刺史去攻打襄阳(今湖北襄樊)。朱修之下令断马鞍山道,鲁秀不能通过,只好退兵。后刘义宣兵败被竺超民抓获,朱修之立即下令杀掉了刘义宣。朱修之因为这次平叛有功,被封为南昌县侯。
朱修之治身清俭节约,凡是赏赐赠送给他的东西,他一样也不接受,偶尔接受了,也不收为己有,只是和左右官士一起看看而已,便用于公事。他每到一个新的镇守之地,也是秋毫不犯。由于他性情过于俭克,对待亲人便少有恩情。他姐姐住在乡里,饥寒交迫难以维持生计,朱修之却从未对她有过照顾。有一次他去看望姐姐,姐姐想要气一气他,便给他做了极为简单的菜汤和粗饭,朱修之不但未生气反而饱餐而去。
有一次坐车外出,所驾的牛受惊失控,朱修之折脚受伤,从此不能独立走路。他死后,获赠侍中。谥号“贞侯”。
刘敬宣
刘敬宣(?~415),南朝宋将。字万寿。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代楚元王刘交的后代。祖父刘建为征虏将军,父亲刘牢之为镇北将军。
刘敬宣八岁丧母,当时他昼夜哭泣,使得远近的人都十分感动。辅国将军桓序镇守芜湖(今安徽芜湖),和刘敬宣的父亲刘牢之共同商讨军事,往来频繁。他叹息着对刘牢之说:“您这个儿子是家中至孝之子,将来也一定是国家的忠臣。”
东晋元兴元年(402),晋安帝命从弟司马元显征讨桓玄,遣刘牢之为先锋,刘裕为参军,即日出发。当时刘裕屡破敌军,功劳显著,名声益响,所以刘敬宣就深结刘裕,两人交情十分深厚。
后来,刘牢之被桓玄所害,刘敬宣逃往山阳,打算募兵讨伐桓玄,但未能如愿。他又到南燕乞师,南燕主慕容德不肯发兵,他便暗中结交青州大族、鲜卑豪酋,准备消灭慕容德。不慎机密外泄,刘敬宣只得逃回,投靠了刘裕。刘裕令他为晋陵太守,不久又让他担任了江州刺史。
宋义熙三年(407),刘裕派刘敬宣伐蜀。刘裕此举本来是想让刘敬宣立功,回来后好重用他。不料刘敬宣入蜀后,屡遭险阻,而且军粮不济,疾病流行,没奈何只好返回。有司上奏免了他的官职,刘裕也因荐人不当,自愿削职。
五年,武帝伐慕容超,任刘敬宣为中军咨议参军,破慕容超后,又任他为左卫将军。刘敬宣性情宽厚,善于礼贤下士,而且多才多艺,弓马音律,无所不通。
刘敬宣伐蜀失败而归,一向忌恨他的刘毅想以重法惩治,但由于刘裕已经决定重任他,再加上何无忌的劝阻,刘毅才未下手。刘敬宣却因此害怕大祸临头。刘裕笑着对他说:“肯定会让你平安无事的,你不必过虑就是。”后来,刘敬宣又被任命为冀州刺史。
刘裕西讨刘毅时,豫州刺史诸葛长民,给刘敬宣写信,表示要与刘敬宣共享富贵,实际是暗示要与他一起反对刘裕。刘敬宣把诸葛长民的信呈交给刘裕,刘裕对王诞说:“万寿果然不负我望,实在是忠臣啊!”义熙十一年(415),刘敬宣进号右军将军。当时晋朝的宗室司马道赐担任刘敬宣的参军。就在这一年,司马道赐谋反,刘敬宣在这次叛乱中被害。
臧质
臧质(?~454),南朝宋将。字含文。他身高六尺七寸,高颧骨,突下巴,秃顶卷发。最初他担任世子中军参军,曾经受到护军赵伦之的轻视,臧质愤怒地说:“大丈夫各以老妪做门户,何至以此相轻。”说完拂袖而去。赵伦之连忙给他道歉,但臧质只是冷笑一声,仰首而去。
臧质做了江夏王刘义恭的抚军参军,但他平时举止轻薄,毫不检点,受到文帝的嫌弃,把他降职为事中。后因会稽长公主总是为他说好话,他才被提升为建平太守。他在任上,很受当地少数民族的拥护。臧质年仅三十出头,而屡居名郡,涉猎文史,处理公务熟练无差,有气概,好谈兵事。文帝认为这个人可以委以重任,便让他做了徐州和兖州两州的刺史,加封都督。但因他行为过于无束,奢侈浪费,滥施命令,遭有司检举,被赦免。
元嘉二十七年(450),北魏南侵,臧质驻守盱眙(今江苏盱眙)。魏军攻打盱眙时,魏太武帝写信给臧质,向他求酒,意思是要臧质投降。臧质便将尿封好送给魏太武帝。太武帝勃然大怒,立即集合队伍包围全城,并且一夜之间筑起攻城围墙。他还命人做了一张铁床,在上面布满大铁刺,对左右说:“等到破城抓到臧质,就一定让他坐上去。”但魏军最终也没有攻破盱眙城。
文帝对臧质这次守城的成功非常满意,大加赏赐,让他做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监四州诸军事。
后孝武帝即位,臧质心存异谋,想利用刘义宣来实现自己的野心。恰逢刘义宣对孝武帝产生不满情绪,臧质赶紧趁此机会秘密写信,劝刘义宣起兵反叛朝廷。不久,刘义宣、臧质等人公开叛乱。但没过多久,他们就被打败。臧质只好逃入南湖。过了几天后,他饥饿难忍,就采摘莲子当饭吃,等追兵到来的时候,臧质就用荷叶盖住脑袋,身子沉入水里,鼻孔露出水面呼吸。追兵见荷叶随水纹而晃,便一箭射去,正好射中臧质心窝。录尚书江夏王刘义恭等上奏,请求按照当年处治王莽的先例,将臧质的头用漆封好藏于武库,孝武帝下诏准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