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名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4000000052

第52章 曾国藩(1)

曾国藩生活于晚清时期,他以科举入仕,曾致力于理学,后创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兴办洋务。在当时,曾国藩被推崇为“中兴第一名臣”、“洋务之父”、“理学大师”,而在后世,却被视作“汉奸、刽子手、卖国贼”。尽管如此,他的影响仍至今不衰,尤其是《曾国藩家书》对后世启迪极大。

一、天资聪慧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原名子城,字伯涵,后改名国藩,号涤生。1811年11月26日出生干湖南省湘乡县白杨坪的一个地主家庭。其父曾麟书,母江氏,共生有四女五男,曾国藩是长子。

曾国藩像十分巧合的是,曾国藩出生当天,曾家屋后长苍藤,缠绕于树;树死而藤日益苍翠繁茂,垂荫一亩,为世罕见。曾国藩得志时,此藤便繁茂勃发,而当他失意时,此藤也萎衰不盛。

另外,曾国藩生有一身怪癣,终生不愈。怪癣发作时,痛痒难耐,曾国藩双手抓搔,落“麟”纷纷。

曾国藩自七岁起便在父亲曾麟书执教的私塾中读书。二十岁时便外出求学,并先后在衡阳唐氏私塾和湘乡涟滨书院求学。1833年,二十三岁的曾国藩参加科举,中了秀才。同年底,与欧阳小姐成婚。

1834年,曾国藩又来到湖南最高学府一一长沙岳麓书院学习,师从欧阳厚钧,接受了系统的儒学教育,并深受湖南学风的熏陶。当年就考中举人,遂于冬季启程赴京,准备参加来年的会试,不料在会试中却落榜。回乡后,曾国藩发愤苦读史书,为此一年未出门,这为以后走上仕途和研究学术打下了基础。1838年初,曾国藩再次赴京赶考。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终于中了第三十八名进士。朝考得一等第二名,改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深造。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从此,曾国藩便开始了他长达十二年的京官生涯。

二、幸运京官

1840年至1847年间,在开始的一段时间,曾国藩曾不论经、史、诗、文,样样都学。后来受唐鉴、倭仁的影响,开始专攻宋明程朱理学,成为一代理学大师。

唐鉴对曾国藩的一生行事、修身、做学问影响极大。曾国藩还曾向唐鉴请教读书、修身的妙诀。

唐鉴告诉他,读书应当以《朱子全集》为宗;修身的最好办法是写日记自我检讨。此后,曾国藩经常跟唐鉴一起研究学问,推究兴衰治乱,学习程朱理学;他还把自己的日记拿给唐鉴批阅,帮其找出检讨不深刻的地方,深挖病根。后在唐鉴的推荐下,曾国藩又拜访了倭仁。倭仁是唐鉴的弟子,也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曾国藩同倭仁认识后,与其相处的时间比与唐鉴相处的时间还多。倭仁的教导与唐鉴一样,只是在谈内省时和在实践中比唐鉴更为严格。

从此之后,曾国藩天天读《朱子全集》,按唐鉴、倭仁“日课”去做,重在反省自己。此时,曾国藩的仕途也是一帆风顺。1840年授翰院检,1847年升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后遍任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升职。从1838年中进士算起,十年间,曾国藩连升十级,从七品升至正二品。为此,他曾在给弟弟的信中十分得意地说:“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曾国藩之所以此飞黄腾达,原因很多,既与他本人学有专长有关,又离不开权臣穆彰阿的垂青。尤其是后者,更是至关重要。

穆彰阿,字子朴,号鹤舫,满洲镶蓝旗人,任军机大臣二十年之久,深得道光帝信任。1838年,曾国藩三上春闱,穆彰阿时为总裁。从此二人便有了师生之谊。穆对曾的学问、文章和行事都极为赞赏。1843年,翰林散馆大比武,穆彰阿再次担任总考官。试后,曾国藩拜会了穆彰阿,并把自己的考卷誊清,呈送给他。于是曾国藩便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穆彰阿对曾国藩可谓是关怀备至,有一次皇帝召见曾国藩,曾事先到穆府请教,结果穆彰阿设法让曾国藩知道了皇帝召见的内容。此后,曾国藩更是官运亨通。

曾国藩对穆彰阿的感激之情也非同一般。穆彰阿被罢官之后,曾国藩每过其宅,都不免感慨一番。二十年后,在曾国藩赴任直隶总督进京面君之际,还专程拜访穆彰阿。后来,曾国藩赴天津处理教案,又因自己无机会进京,于是专门写信令儿子曾纪泽前往穆宅,向穆彰阿的儿子萨廉致意。

三、手足情深

曾国藩虽为官京城,但常心系家乡,思念亲人,尤其对兄弟姐妹,可谓更是手足情深。

在兄弟中,曾国藩居长。他有四个弟弟,从长到幼依次是国潢、国华、国荃、国葆。

曾国潢出生时,曾国藩年仅十岁,正是天真烂漫时,却已经读完了五经,并开始学写文章。于是其父便笑着让曾国藩以“兄弟怡怡”为题写篇文章。曾国藩点头答应,展纸研墨,很快成文。其父看后,十分高兴地说:“文中有至性语句,以后必能以孝友承家!”

1838年,曾国藩考中进士时,最小的弟弟曾国葆都已十一岁。这时,曾国藩更加努力地来尽兄长之责任。在他看来,教导诸弟进步,不仅是同胞手足之情的体现,更是为尽到孝道所必须做的。

曾国藩在家时就曾辅导过国潢的功课,来京后曾国藩也时常写信督促。曾国华生性心高气傲,经受不了挫折,稍有不顺心,便牢骚满腹。针对这种情况,曾国藩给他取字温甫。曾国华十八岁时,正式过继给其叔父曾骥云为嗣,但是曾国藩并没有因此与这个弟弟疏远。

在诸弟中,曾国荃是最聪颖好学的,五岁时便入私塾读书,而不到十岁便可作诗联对。据说,曾国荃九岁时,曾有一位先生出“君子保身”让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来对。曾麟书对以“小人有母”,而一旁的曾国荃则对“帝乙归妹”,被赞为神童。1840年,曾麟书送曾国藩妻儿进京,曾国荃也随行,后被曾国藩留京读书。起初,曾国荃还算用心,但数月后便归心似箭,经曾国藩一番劝说之后方才留下来。但是后来如此反复几次,曾国藩只好送其回去。启程之日,曾国藩亲自相送,一程又一程,直到卢沟桥头,甚是难舍。

对于姊妹们,曾国藩也十分挂念。那个时代的女子,即使生在富贵之家,也只能做个贵女、贵妇而已。所以,曾国藩希望自己的姊妹都能嫁个耕读之家,做个勤劳主妇、贤妻良母,平平安安地生活过日子。

曾国藩有一个姐姐国兰,三个妹妹国蕙、国芝、满妹。其中满妹十岁时夭折,而其他长大成人的三个姊妹出嫁后,在婆家的生活都无一美满。在京为官的曾国藩也时常因她们那些琐碎的事情而牵挂她们。

虽居高官,但仍不失人之常情,这是曾国藩的可贵之处,因此才有了著名的《曾国藩家书》。

四、创建湘军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经过两年多的奋战,起义军从广西进入湖南、湖北,顺长江而下,攻占江西、安徽、江苏。太平军于1853年3月攻占南京,随即定都南京,改称天京,建立了与清政府对立的农民革命政权。

然而此时的清朝主要军曾国藩朝服像清队八旗兵和绿营兵都已衰败不堪。清政府先后调集大批军队前往广西、湖南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结果纷纷溃败。万般无奈之下,清政府只好又起用了地方地主武装力量来协助官军下马镇压太平天国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