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圣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4100000018

第18章 孙武(5)

吴王阖闾、孙武和伍子胥在“庙堂”里拟定了此次决战的总构想:先以舟师溯淮水而上,佯作救援蔡国。

如果楚军不解蔡之围,则以蔡军牵制住楚军,吴军合唐军正好乘虚而入,直捣郢都;如果楚军解除对蔡国的围困,则三国合兵一处径直穿过蔡国边境,至楚地黄邑淮水弯转处,大军舍舟登陆,从楚国侧后防御晋国和防御吴国的结合部突入楚境,疾速穿过大隧、冥阨、直辕三隘口,深入楚国腹地,力争在方城一带的楚军主力未及反应过来之时,尽快调动守备郢城的楚兵出来决战,然后以拙速之师,追歼敌人,一举破楚入郢。此决战是:

一,必须把守备郢都的楚军调动出来决战,否则楚军凭借城防的高墙深池,足以抵挡吴军攻击直到援兵到来。二,必须把这支楚军调动至汉水以东大别山西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东北,一说今湖北省汉川以北)一带决战。柏举距郢都300余公里,地形复杂,是孙武选定的预定“战地”。如果在柏举决战,可切断这支楚军与郢城和方城两方面的联系,为“出其不意”地攻到空城郢都创造最有利的条件。三,必须在方城一带楚军援兵未及救援之时决战。如果方城一带楚军主力及时赶到,破楚入郢将会化为泡影。《孙子兵法·虚实篇》说:“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之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吴军的上述作战构想,就是建立在孙武这一理论原则基础之上的:只要吴军做到“知战之地”,选择好预定战场,同时做到“知战之日”,掌握好决战的时机;而楚军却“不知战之地,不知战之日”。在这种情况下,楚军“近者数里”,“前”、“后”、“左”、“右”都不能相救,而远在800里外的方城楚军又怎么能够救援此战之楚军?即使最终不能调动楚军,吴军也不会遭受损失。因此,这个作战构想是十分慎重可行的,体现了孙武“自保而全胜”

的战争指导原则。以上战争部署和吴军作战构想,充分体现了孙武重谋略、重实力、重时机、重地利、重人为作用、重“攻其不备”出奇制胜的战争指导思想,并在指导战争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吴王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秋九月,吴军经过充分的战前准备以后,三军悉发,千里兴师与楚国展开了春秋史上最为动人心魄的小别至大别诱敌之战战略决战。这次吴王阖闾亲自出征,任命孙武为远征军主帅,伍子胥、伯嚭为副帅,阖闾自己的胞弟夫概为先锋。吴王誓师大会上亲自援桴擂鼓,为远征将士助威。威武而浩荡的吴军出发了。他们首先把兵锋指向处于楚国围困状态的蔡国。楚令尹囊瓦正在指挥着楚军围攻蔡国,当得到情报说淮水之上吴军战舰数百,一字排开,来势非常凶猛浩大的时候,他心里感到万分恐惧,因为这些年来与吴军交手中,自己还从来没有胜过,这次吴军倾国前来,更没有把握取胜了,觉得应该收缩兵力,认真对付强大的吴军。况且出兵围蔡时间已不短了,在名义上为沈国也算申了冤,多少也挽回了楚国的面子。楚军开始回撤。楚军的行动果然没出孙武所料。孙武看到楚军已解蔡之围,回防郢都,就按照预先制定的作战计划率领舟师溯淮水而西上,掠过通往蔡国的汝水(今河南省境内汝河)会淮水之处,揖浆奋发,进抵黄邑以北的淮油地区(今河南省演川县北淮河向南弯转处),弃舟登陆上岸,在豫章地区与唐、蔡两国军队汇合一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疾行南下,勇猛地穿越了桐柏山脉和大别山脉之间的大隧、冥随、直辕三个险隘,深入进了楚国内地,将直扑汉水而去,威逼郢都。吴军的神速动作为楚令尹囊瓦所始料不及,楚军还没喘口气,就马上在囊瓦率领下赶往夏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以西汉水南岸布阵进行防御。这时吴军也已赶到汉水北岸,双方夹汉水形成对峙局面。在楚军中左司马沈尹戌颇有智谋,与吴军作战多年,积累了不少经验,他看到这次吴军来的声势,知道必然有一番恶战,因此只能取胜,不能失败。他就向令尹囊瓦建议说:“吴军这次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他们声势浩大,士气正盛,又是倾巢而来,我们一定要慎重对付他们。目前我军刚从蔡国撤回,未及休整,兵疲力弱,不可贸然出战。兵法上说,千里馈粮,士有饥色。吴军远征,利在速战速决。为今之计,莫如由您统领我军凭借汉水为障设防,与吴军虚与周旋,拖延时间,只要不让吴军渡过汉水,郢都的安全就有了保证。再请您允许我火速前往方城一带,把方城以北负责防备晋国的我军主力调回,以解燃眉之急,先直扑淮讷,将吴军停靠在那里的战舰全部焚毁,然后我迅速南下,扼守住大隧、直辕、冥阨三关,彻底切断吴军的退路。使敌人首尾不能相顾,时间一长,吴军进退无路,帅老兵疲。这时,您再强渡汉水,攻打吴军的正面,我率方城之军攻打其后,吴军腹背受敌,必然会一败涂地。”

令尹囊瓦觉得沈尹戌出的计谋有道理,就下令全军在汉水南岸坚守不出,等待时机再说。同时派左司马沈尹戌北上准备出奇兵攻击吴军的背后。

吴军到达汉水后,并没有急于渡过汉水向楚军发动进攻,而是驻扎下来,看样子要长期待下去。孙武深知囊瓦的压力是极大的。这次吴国出兵原因主要是由他囊瓦贪图小利引发的,若不能迅速取胜,楚国上下必然一致声讨他囊瓦。所以孙武十分自信,他敢肯定囊瓦必然比自己更急于求战。左司马沈尹戌走后,令尹囊瓦日夜注视着对岸吴军的动静。可吴军军营一片宁静。使囊瓦感到可怕搞糊涂。挨了几日,囊瓦又不见吴军的动静,更加着急。立即召集手下将领进行谋划。武城大夫黑自作聪明,高声说道:“吴军坚守不出,我看是有计谋的,不过他们休想瞒过我。我认为吴军此次出战,所装备的战车是用纯木料做成的,极耐风吹雨打日头晒。而我军战车外面是用皮革包裹着,用胶盘固定着,遇到阴雨潮湿,胶化筋脱,战车就无法用来作战。相持下去,只能中了吴军的奸计,不要拖了,赶快以我优势兵力,与吴军速战速决。”令尹囊瓦听了大加赞赏。武城大夫黑得到了令尹囊瓦的赞赏,对令尹囊瓦低声说:“尊敬的令尹大人,楚国现在上上下下已开始渐渐讨厌您了,而越来越敬重左司马沈尹戌了,假如这次战役按左司马沈尹戌说的办,您在这死等着,他自己调动方城主力,到淮油地区摧毁吴军战舰,再南下封住险要隘口,从背后击败吴军,那么,请问大人您,这克吴制胜的丰功伟绩是您的呢,还是属于沈尹戌他一个人的?如此说来,必然是他沈尹成独吞此功,您在朝廷恐怕要遭灾了吧?所以请您当机立断,一定要速战速决,抢在沈尹戌行动的前头,一举解决了吴军。”令尹囊瓦经史皇一点,认为史皇比大夫黑还要高明得多。他真心替自己着想,设身处地的分析说到了自己心坎上。经过这两位阿谀大夫伶牙俐齿一说,令尹囊瓦坐不住了。立即下令楚军主动出击渡过汉水去与吴军进行决战。

孙武见囊瓦终于率楚军倾巢出动了,便继续施以“诱敌”和“误敌”的计谋,先让楚军毫无干扰地渡过了汉水,这使楚军骄狂起来,觉得吴军没什么了不起。接着孙武在小别山陈兵列阵,摆出一副要决战的架势,诱使楚军前来交战。两军刚刚接战,吴军就开始败退下来。囊瓦不知是计,以为吴军不堪一击,求战更加心切,遂指挥楚军大肆追击,“自小别至于大别”(《左传》定公四年)。

孙武仍如前一样,一连与楚交战三次,每次都是打打走走,走走打打,与楚军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让楚军越打越急,越追越远,等到囊瓦略有所悟的时候,楚军已追到了大别山西麓的柏举地区。囊瓦见三次交战都没有占着便宜,想打又打不着,不打又不甘心,随着距离郢都越来越远,才终于发现上了吴军的大当。囊瓦想到自己草率指挥楚军行动又出师不利,深怕再吃大的败仗担当不起,便产生了弃军逃跑的念头。大夫史皇见囊瓦垂头丧气的样子,便给囊瓦鼓劲说:“当国家太平安定的时候,您争着执掌大权,现在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大战在即,您又要临阵脱逃,微臣以为像这样做事的人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收留的。事已至此,莫不如与吴军血战到底,倘若能大胜吴军,不但可以免去贪贿致寇的罪名,而且可免去此次指挥失误的罪责,总之,一切罪过都可以全部免除了。拼出性命打下去吧!”

囊瓦从绝望中看到了一线取胜的希望,便横下一条心,要与吴军进行柏举决战。

这年冬十一月十八日,天刚刚蒙蒙亮,吴、楚两军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东)开始会战。吴王阖闾当双方都为开战临阵前积极布置的时候,阖闾觉得吴军并非稳操胜券。阖闾的弟弟夫概知道后心急如焚,不顾一切地闯入阖闾帷帐里面,急切地说:“楚令尹囊瓦贪得无厌,中饱私囊,多行不仁不义之事,把楚国的政治搅得乌烟瘴气,他为政不怜民,治军不爱兵,现在楚军上下离心离德,上下不能团结一致,作战的时候就一定没有拼死的决心,如果士兵们没有誓死去战斗的信念,那么即使是再好的将军去指挥,再强大的军队也必然不堪一击。现在正是我军奋发蹈厉,勇往直前,先机进攻的好时候。我们先打囊瓦的主力,楚军必然大乱,而后我军发大兵再大举掩杀,囊瓦必败无疑。在这关键时刻一丝一毫的犹豫和裹足不前都会酿成大错呀!请大王进攻吧!”阖闾沉思良久,最后还是没有采纳夫概的建议,让他回营静候命令。夫概回到了自己的营帐,左思右想都觉得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最后,夫概一跺脚对手下将士说道:

“有道是‘臣义而行,不待命’,这话说的正是今天的这种情况。君王既然让我作先锋,我就有权调动归我指挥的部队,战机稍纵即逝,时不我待,我将以死赴战,即使我战死疆场之上也要换取这次战役的胜利,只要这战我军获胜,就能破楚入郢。士兵们!请随我出战!”说完,夫概亲自率领所属精兵猛将5000人,乘楚军尚未开饭之时,发起猛烈袭击。楚军原打算吃完早饭,然后列好方阵,再展开交战,谁知吴军不按常规作战原则提前向楚军发动冲锋,这使楚军猝不及防,楚军营盘顿时混乱起来。吴王阖闾和孙武得知夫概已独立领兵率先出击,就紧急动员全军赶快前去增援。先选出“多力”士兵500名和“利趾”士兵3000名为大军前锋,火速增援夫概,增强突击能力(《吕氏春秋·简选》);同时,全军随后跟进扩大战果。

楚令尹囊瓦所在是楚军中精锐之地,夫概首先向他攻击,就一下去中了楚军的神经中枢,使整个楚军失去了战斗力,处于瘫痪状态。囊瓦怎么想收拢溃散的部队也没办得到。最后无可奈何地弃军逃跑,投奔郑国去了。

余下的楚军有的在负隅顽抗,做最后的垂死挣扎。吴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楚军,只听鼓声震天,杀声震野,车毂交错之声,刀剑撞击之声,混在了一处。楚国大夫史皇带着一队战车,与吴军作殊死决战,最后全都拼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