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圣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4100000052

第52章 杜甫(3)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风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黄龙塞寒空,蹴踏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篚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天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醉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这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杜甫历经艰险回到家中,幼子已经饿死!做父亲而无力保护孩子,竟然让孩子死于饥饿,这无奈痛苦的情感,比自己遭受饥寒而死的痛苦更深刻、更惨烈!杜甫当他痛定思痛之际,能超越个人的悲哀,推己及人,把个人的命运融会到民族、国家的命运里,站在历史的高处,忧国忧民,所思者大,所虑者深;象征民族的苦难和民族的坚毅的伟大的诗人形象。

杜甫与全家人过着安静的生活。他读书、交友、赏画、吟诗。他在奉先县尉刘单的居处看到了主人所绘山水画,写了一首题画诗《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其中有:

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暝踏孤舟立。沧浪水深清且阔,欹岸侧岛秋毫末。

其清丽的诗句是对曾经漫游过的地方,留下了多少青春的回忆。

在长安,唐玄宗确知安禄山已经叛唐的消息之后,匆匆忙忙采取了漏洞百出的对应措施,致使唐王朝廷误扼制叛乱的时机。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进逼潼关。这年夏天,潼关军事形势紧急,杜甫从长安返回奉先,携带家小北迁白水(今陕西白水县)去投靠白水县尉、他的舅舅崔十九,寄居在崔十九的高斋中。

这年六月九日,叛军与唐军决战于灵宝(今河南灵宝县),唐军惨败。潼关失守,白水陷落。

杜甫带着一家人离开白水向北逃亡。他的表侄王冰一家人也是避乱于奉先,与杜甫同行。半路上,杜甫的牲口被人抢了,他只好徒步,却不小心又跌进一个蓬蒿密布的深坑。表侄王冰先已走出十里多路,一时见杜甫不在眼前,便回头来找,把他从深坑中救出,让他骑上自己的马,自己却徒步提刀牵马保护着他。杜甫这才活下一条命来。

杜甫在王冰的帮助下跟家人会合,继续逃亡。他们一行人经过了彭衙。一年以后杜甫回忆这一段逃难生活,写下《彭衙行》一诗: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小留同家洼,欲出芦子关。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餐。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

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

这首诗“是一幅流民图,也是一卷风俗画”,它“不仅为诗人一家,也为当时颠沛流离的难民群留下了真实的艺术剪影”(陈贻焮:《杜甫评传》)。

杜甫在孙宰家小住之后,一家又踏上逃难的道路,经过华原县(今陕西耀县)到达三川县(今陕西富县南)。

大雨不停,致使三水(华池水、黑水、洛水)暴涨,杜甫作《三川观水涨二十韵》一诗,其中诗句:

及观泉源涨,反惧江海覆。漂沙沂岸去,漱壑松柏秃。乘陵破山门,回斡裂地轴。交洛赴洪河,及关岂信宿。

应沉数州没,如听万室哭。秽浊殊未清,风涛怒犹蓄。

既是洪水滔天的纪实,也是唐王朝风雨飘摇、人民水深火热的虚拟:

普天无川梁,欲济愿水缩。因悲中林士,未脱众鱼腹。举头向苍天,安得骑鸿鹄?

杜甫一家历尽千辛万苦,越过了洪水泛滥的三川地区来到了鄜州,暂住羌村。

潼关六月九日,失守,唐玄宗十二日夜晚,带着杨贵妃、杨国忠等皇亲国戚、心腹大臣和随身宦官,瞒着百官和百姓,仓皇逃出首都。至马嵬(今陕西兴平县内),“护驾”的将土们饥饿疲乏,满腔怒火。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欲杀误国招乱的宰相杨国忠,他让东宫宦官李辅国报告太子,太子主意不定。陈宫礼毅然决然发动兵谏,军士们剁杀杨国忠,杀死其子杨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并逼迫唐玄宗缢死了杨贵妃。杨国忠妻子裴柔及虢国夫人逃到陈仓(陕西宝鸡东),被县令薛景仙捕杀。马嵬事变后,唐玄宗继续向蜀中逃亡。太子李亨留在关中主持军事。长安沦陷。七月三日,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是为肃宗,改天宝十五年为至德元年。

在此期间,杜甫得知肃宗即位于灵武的消息,便安顿好家眷只身离开鄜州,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出芦子关(今陕西横山县附近)去投奔行在。不料想途中被叛军捉住,押赴到长安。

杜甫陷身长安。他目睹了沦陷后的长安各种悲惨的景象,走笔赋诗,记下了乱离的社会现实。杜甫组诗《后出塞五首》: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其五)《后出塞五首》所写的,是自愿应征的募兵。组诗的主人公怀着“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的动机应募从军,时间一长,他就认识到了安禄山侵凌奚和契丹的不义性质和蓄谋叛乱的政治野心。终于,“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主人公当机立断,半夜里逃离叛军。塑造了一位关键时刻宁舍贵而不叛乱的土卒形象。

新宰相房琅至德元年(756年)十月,自请带兵分三路收复两京。二十一日,前锋与叛军相遇于咸阳(今陕西咸阳)东面的陈陶斜,一经交战,唐军大败,死伤四万多人,存者仅数千而已。杜甫在长安闻知这一消息,他悲愤不已,写下《悲陈陶》诗: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这是饱蘸四万义军的鲜血而写成的诗史。

陈陶斜大败后,十月二十三日,房琯又亲自带领军队出战,又一次战败。杜甫的诗《悲青坂》,写这场战役: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陈陶斜战役后,唐军处于劣势,而叛军却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诗中“山雪”两句写得万分沉痛,最后两句显示了诗人的远见卓识。

至德二年(757)大年初一,杜甫接受新结识的青年朋友苏端、薛复的邀请,他们饮酒聚会。杜甫自然很兴奋,还酒助诗兴写下一篇长诗:

文章有神交有道,端复得之名誉蚤。爱客满堂尽豪杰,开筵上日思芳草。安得健步移远梅,乱插繁花向睛昊?千里犹残旧冰雪,百壶且试开怀抱。垂老恶闻战鼓悲,急觞为缓忧心捣。少年努力纵谈笑,看我形容已枯槁。……(《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诗中“安得”二句,写出了诗人盼望唐军收复大好河山,使之重见光明的迫切心情。

杜甫在这一年的寒食节又写了《一百五日夜对月》: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象颦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抒发的是对自己亲人的思念,表达的不也是普天下善良的人们憎恶战乱、渴望和平、痛于离散、希冀团圆的心愿吗?

杜甫这年春天,他写出了著名的抒情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第一联写春望之所见:京华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满目荒凉。诗的第二联写春望之所感:感伤国事,见娱人之花反而落泪;思念亲人,听悦耳鸟鸣却令人心惊。司马光特别称道这两联诗,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司马温公诗话》)并且认为这是“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的典型例子,确实是高明的见解。第三联从“感时”写到“恨别”,出语隽永;第四联写诗人忧心如焚的心理却化虚为实,以神来之笔收束全诗。

杜甫在这个忧苦不已的春季,一天偷偷来到曲江,这是昔日皇家贵族、官绅仕女的游览胜地。这时只见凄凉的宫殿千门紧锁,细柳新蒲却不知人世巨变,披上了浓绿的春装。在这国破家亡。胡骑满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诗人把对叛敌的仇恨转化而为对已死贵妃的哀叹和失势君主的同情。他写作了《哀江头卜诗》最后八句: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苏辙称赞杜甫的《哀江头》,以为它跟白居易《长恨歌》可作等量齐观,确实是很有见地的议论。(潘表《杜诗博议》引苏辙语:“《哀江头》即《长恨歌》也。”)这年春天杜甫常常挨饿。他在饥饿感的驱遣下,常常无目的地在长安城中东走西串。偶然的机会,杜甫结识了长安大云寺住持僧赞公。这位僧人对杜甫很是友善,留他在寺里住宿,还供给饮食,送他履巾。杜甫很是感动。

他在寺中养息一下精神、稍作些许准备,至德二载(757年)的四月冒着极大的风险勇敢地逃出长安。

杜甫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从叛军的眼皮底下逃出,在山林小路上穿行,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凤翔。

五月十六日,唐肃宗任命杜甫为左拾遗。左拾遗官品不高,从八品上,但能接近皇帝,有劝谏皇帝,举荐贤良的职责,也算个清要之职。在位谋事,关注着国事和大局。可天有不测风云,他很快便卷进了房琯事件。

琯是武则天朝宰相房融之子房,少年时在陆浑伊阳山读书十载,与杜甫是“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

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新唐书·杜甫传》)张镐是新任宰相,他挽救了杜甫;但是杜甫忤逆了肃宗,很难再得到肃宗的“省录”,果然,唐肃宗这一年八月,便打发杜甫回家探亲。杜甫就离开凤翔,北归鄜州羌村,去探望久别的妻子儿女。

杜甫北归鄜州(今陕西富县)要经过麟游、鄜州、宜君,全程有600多里路。他徒步走这么长的路实在不易,便向大将李嗣业借了一匹马,上了征程。路途上,他经过了隋朝兴建的九成宫、贞观年间修建的玉华宫,心中涌起抚今追昔的历史感,写下了《九成宫》、《玉华宫》等诗篇。《晚行口号》:

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稠。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

市朝今日异,丧乱几时休?远愧梁江总,还家尚白头。

杜甫到了鄜州城后,旅舍独饮,又作《独酌成诗》:

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

杜甫经历了多日的艰苦跋涉,终于平安抵达羌村,与分离了一年的妻子儿女团圆。写他刚到家时的情景《羌村三首》: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西天红云高耸,夕阳斜照,远客乍归。柴门旁的雀鸟鸣噪起来,妻子开门一望,想不到是自己的丈夫回家了!意外、惊喜、激动、兴奋,一时百感涌集心头,她热泪夺眶而出!邻居们知道诗人出生入死终于平安归来,一方面表示欢迎、庆幸,一方面也为诗人一家的悲欢离合而感叹不已。夜深人静,燃烛对坐,相互凝望,想到这战乱年月人命危浅,如今一家人能活着、能团聚,简直令人难以相信是真的:“相对如梦寐。”

杜甫他在羌村的日子里写下了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媲美的名篇:《北征》。这篇长诗共140句,分作五大段。